Oct.2005,Volume 3,No.10 (Serial No.25) US-China Foreign Language,ISSN1539-8080,USA 模因论对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启示 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邹春玲· 摘要:“模因”是由Dawkins首次提出,认为它是可以解释语言的产生与消亡的重要因素。这可使 语言研究者们以模因为新的切合点,从全新角度出发,完善语言学理论。“模因”前期定义为文化遗传单 位或者模仿单位:后期被认为是大脑里的信息单位,或存在于大脑中的一个“复制因子”。模因论的研究 者们已经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信息、思想传染、文化进化观等。模因与语言学的界面研究应该是二十一世 纪语言学研究的新热点。由于语言学的发展一直是沿着“唯理语法”及“文化决定论”两条主线,模因论 作为文化进化的新理论,可以重新诠释语言学中的诸多概念。本文就此方面谈了几点认识,如:模因解释 语言的起源有别于乔姆斯基的LAD一语言天生论,认为语言起源于MAD一音乐习得理论:模因与认知语 言学的切合点在于“后现代主义”的解构概念及方法论。许多语言学家认为模因是一种理论假说,缺乏方 法论及实证研究,所以,应和社会语言学结合,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由于模因不仅可以解释语言问题, 也可对经济发展、政策制定、文化交流等有所促进,模因研究应与许多学科理论沟通。 关键词:模因认知语言学解构 1.引言 模因论(memetics)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meme)这个术 语在Richard Dawkins(l976)所著的The Selfish Gene中首次出现。Dawkins曾经认为,模因是文化模仿单位, 其表现形式为时尚服饰、房屋构建、想法思潮、器具制作等。它指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模仿、散播开 来的思想或主意,并代代相传。后来,他将模因看作大脑里的信息单位,是存在于大脑中的复制因子。Blackmore (1999)认为: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广义上称作“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即为模因。模因(meme) 用了与基因(gee)相近的发音,表示“出自相同基因而导致相似”的意思,故“模因”指文化基因。 我们所关心的是语言与模因之间的界面研究,即:从模因论角度解释语言现象。语言学理论历来沿着 两条主线发展:唯理语法(rational universality)和文化规约论(cultural determinism),这两个理论各领风 骚五十年。其实,语言本身就是模因,并作为模因载体(meme vehicle)进行传播。任何字、短语、篇章 只要通过模仿得以传播,都是模因。语言的功能在于传播模因。正如Dawkins所说,“人类生来就是基因 的机器,后来被文化驯化成了模因机器”(Dawkins,1989)。 2.模因划分 模因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 (I)竞争性模因(Recipemes):成功的竞争性模因得以复制,时有修改和增补。这种模因形式为竞争 性的观点,教人们如何做事。此类模因的传播方式与众不同,是通过实际操作来完成的,比如说教人骑自 行车就得言传身教。 (2)选择性模因(Selectemes):指的是构成选择的思想基础,优于其他事情或方法的ideas。他们提供 ·邹春玲,女,硕士,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研室主任、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语言学: 通讯地址:哈尔滨林园路4号哈尔滨理工大学南区320#,邮编:150040。 28
Oct. 2005, Volume 3, No.10 (Serial No.25) US-China Foreign Language, ISSN1539-8080, USA 28 模因论对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启示 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邹春玲* 摘 要:“模因”是由 Dawkins 首次提出,认为它是可以解释语言的产生与消亡的重要因素。这可使 语言研究者们以模因为新的切合点,从全新角度出发,完善语言学理论。“模因”前期定义为文化遗传单 位或者模仿单位;后期被认为是大脑里的信息单位,或存在于大脑中的一个“复制因子”。模因论的研究 者们已经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信息、思想传染、文化进化观等。模因与语言学的界面研究应该是二十一世 纪语言学研究的新热点。由于语言学的发展一直是沿着“唯理语法”及“文化决定论”两条主线,模因论 作为文化进化的新理论,可以重新诠释语言学中的诸多概念。本文就此方面谈了几点认识,如:模因解释 语言的起源有别于乔姆斯基的 LAD—语言天生论,认为语言起源于 MAD— 音乐习得理论;模因与认知语 言学的切合点在于“后现代主义”的解构概念及方法论。许多语言学家认为模因是一种理论假说,缺乏方 法论及实证研究,所以,应和社会语言学结合,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由于模因不仅可以解释语言问题, 也可对经济发展、政策制定、文化交流等有所促进,模因研究应与许多学科理论沟通。 关键词:模因 认知语言学 解构 1. 引 言 模因论(memetics)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meme)这个术 语在 Richard Dawkins(1976)所著的 The Selfish Gene 中首次出现。Dawkins 曾经认为,模因是文化模仿单位, 其表现形式为时尚服饰、房屋构建、想法思潮、器具制作等。它指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模仿、散播开 来的思想或主意,并代代相传。后来,他将模因看作大脑里的信息单位,是存在于大脑中的复制因子。Blackmore (1999)认为: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广义上称作“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即为模因。模因(meme) 用了与基因(gene)相近的发音,表示“出自相同基因而导致相似”的意思,故“模因”指文化基因。 我们所关心的是语言与模因之间的界面研究,即:从模因论角度解释语言现象。语言学理论历来沿着 两条主线发展:唯理语法(rational universality)和文化规约论(cultural determinism),这两个理论各领风 骚五十年。其实,语言本身就是模因,并作为模因载体(meme vehicle)进行传播。任何字、短语、篇章 只要通过模仿得以传播,都是模因。语言的功能在于传播模因。正如 Dawkins 所说,“人类生来就是基因 的机器,后来被文化驯化成了模因机器”(Dawkins,1989)。 2. 模因划分 模因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 (1) 竞争性模因(Recipemes):成功的竞争性模因得以复制,时有修改和增补。这种模因形式为竞争 性的观点,教人们如何做事。此类模因的传播方式与众不同,是通过实际操作来完成的,比如说教人骑自 行车就得言传身教。 (2) 选择性模因(Selectemes):指的是构成选择的思想基础,优于其他事情或方法的 ideas。他们提供 * 邹春玲,女,硕士,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研室主任、研究中心主任,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语言学; 通讯地址:哈尔滨林园路4号哈尔滨理工大学南区320#,邮编:150040
模因论对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启示 了一种思维环境,使模因可以竞争及被选择。此类模因的传播需依靠社会。此两类模因可以结合进入一个 黑盒子,竞争性模因是盒子中的输入思想,选择性模因是盒子中的输出思想。因为盒子是可以连接的,输 出可以成为另一端的输入。 (3)解释性模因(Explanemes):用来描述盒子里面所发生的情况,可以用于回答关于事物运做原理及 原因。 传播模因应具备三个主要特点: (1)精确性(Fidelity):模仿需要精确,经过一连串的模仿之后,模因复制因子(replicator)保持不变。 (2)多产性(Fecundity):复制因子的某些变体必须能够产生多个副本。 (3)长久性(Longevity):复制因子存活足够的时间,才可影响它们的复制率。 2.1模因论流派 达尔文认为模因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然而,“信息观”一派的代表Lynch和Dennett把模因看作一种信 息图式。人类存在了解社会关系组成和社会行为的倾向,他们形成组织,承担有组织的活动,达成各种目 的,以社会交际的形式体现。这些交际及它们自身的流行性可以看作是“图式”(schema),分布在心理和 生理两个领域。尽管环境不断变化,社会组织坚守这些图式,并以文化方式加以保留,代代相传。随之, 这些图式变成相对不变的文化信息,在社会上传播。当这些传播的基础为社会实用性,模因传播的基本途 径就建立起来。有人指出,隐性的心理和社会体系存在并影响这些图式,这使基于达尔文体系的模因变得 复杂。比如,不同阶级的两个社会组织的彼此心理对抗会影响有效图式的跨组传播:或者,习惯和懒惰会 导致过时的图式继续使用。 根据社会交际中的认知理论,图式可重建“意义”。这种交际包括内在的、激发的及语境的因素。思 维认知环境可以允许推断性图式和创造性的计划图式产生,适应变化,重新组合思想,解决新的问题。这 些图式的滞留取决于人类思维的灵活性,即:对所习得的行为图式做出迅速的适应。这些情况对于社会心 理学的某些问题的阐释具有一定的作用。原因为: (1)图式可作为更为详细的思维和大脑的模型: 第一,思维是模型(homunculus): 第二,思维是一组模因: 第三,思维是一组图式: 第四,图式是大脑功能动态系统的本质。 (2)图式具备特定的属性: 第一,跨图式的互动的可能性: 第二,来自于部分其他图式的基质种类,可以是认知的、推断的、抽象的、无内容的: 第三,持久性: 第四,依赖环境的彼此互动性。 Dennett认为模因载体既存在于头脑中,也体现为物质本体。Lynch声称要建立非隐喻学的模因学,要 用实证手段寻找模因在人大脑中的生物现实基础。这会促使模因的理论框架建立,并应用于众多语言学领 域的研究。 “思想传染观”一派以Gatherer为代表,他反对将模因看作是储存于大脑神经中的信息单位,而坚持 模因是文化遗传单位或者模仿单位。他也反对模因与其宿主分离的做法,反对将模因看作是寄居在大脑中 的信息病毒,坚持每个模因都是一种可以直接观察到的文化现象。这一派的学科目的是要将模因理论发展 成建立在观察和量化基础上的文化传播理论,从而有别于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文化理论。 “文化进化观”一派将模因看作是连接生物进化和文化进化的桥梁,认为模因既有生物基础,也有文化 29
模因论对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启示 29 了一种思维环境,使模因可以竞争及被选择。此类模因的传播需依靠社会。此两类模因可以结合进入一个 黑盒子,竞争性模因是盒子中的输入思想,选择性模因是盒子中的输出思想。因为盒子是可以连接的,输 出可以成为另一端的输入。 (3) 解释性模因(Explanemes):用来描述盒子里面所发生的情况,可以用于回答关于事物运做原理及 原因。 传播模因应具备三个主要特点: (1) 精确性(Fidelity):模仿需要精确,经过一连串的模仿之后,模因复制因子(replicator)保持不变。 (2) 多产性(Fecundity):复制因子的某些变体必须能够产生多个副本。 (3) 长久性(Longevity):复制因子存活足够的时间,才可影响它们的复制率。 2.1 模因论流派 达尔文认为模因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然而,“信息观”一派的代表 Lynch 和 Dennett 把模因看作一种信 息图式。人类存在了解社会关系组成和社会行为的倾向,他们形成组织,承担有组织的活动,达成各种目 的,以社会交际的形式体现。这些交际及它们自身的流行性可以看作是“图式”(schema),分布在心理和 生理两个领域。尽管环境不断变化,社会组织坚守这些图式,并以文化方式加以保留,代代相传。随之, 这些图式变成相对不变的文化信息,在社会上传播。当这些传播的基础为社会实用性,模因传播的基本途 径就建立起来。有人指出,隐性的心理和社会体系存在并影响这些图式,这使基于达尔文体系的模因变得 复杂。比如,不同阶级的两个社会组织的彼此心理对抗会影响有效图式的跨组传播;或者,习惯和懒惰会 导致过时的图式继续使用。 根据社会交际中的认知理论,图式可重建“意义”。这种交际包括内在的、激发的及语境的因素。思 维认知环境可以允许推断性图式和创造性的计划图式产生,适应变化,重新组合思想,解决新的问题。这 些图式的滞留取决于人类思维的灵活性,即:对所习得的行为图式做出迅速的适应。这些情况对于社会心 理学的某些问题的阐释具有一定的作用。原因为: (1) 图式可作为更为详细的思维和大脑的模型: 第一,思维是模型(homunculus); 第二,思维是一组模因; 第三,思维是一组图式; 第四,图式是大脑功能动态系统的本质。 (2) 图式具备特定的属性: 第一,跨图式的互动的可能性; 第二,来自于部分其他图式的基质种类,可以是认知的、推断的、抽象的、无内容的; 第三,持久性; 第四,依赖环境的彼此互动性。 Dennett 认为模因载体既存在于头脑中,也体现为物质本体。Lynch 声称要建立非隐喻学的模因学,要 用实证手段寻找模因在人大脑中的生物现实基础。这会促使模因的理论框架建立,并应用于众多语言学领 域的研究。 “思想传染观”一派以 Gatherer 为代表,他反对将模因看作是储存于大脑神经中的信息单位,而坚持 模因是文化遗传单位或者模仿单位。他也反对模因与其宿主分离的做法,反对将模因看作是寄居在大脑中 的信息病毒,坚持每个模因都是一种可以直接观察到的文化现象。这一派的学科目的是要将模因理论发展 成建立在观察和量化基础上的文化传播理论,从而有别于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文化理论。 “文化进化观”一派将模因看作是连接生物进化和文化进化的桥梁,认为模因既有生物基础,也有文化
模因论对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启示 表象。他们强调文化和生物进化相似,是可以进化的系统。代表这一派的Cabora认为模因是基因之外的第 二种进化方式,它不仅能从社会角度探讨文化产物及概念的流变,而且能解释个体大脑中的表象如何产生、 储存、组织和表达。具有生物特征的模因能够传播,说明生物能对文化进化产生影响,也说明它可改变物种 的适应性。这种模因的文化进化综合观可以推进社会科学和认知科学的研究,成为二者结合的潜在理论框架。 3.模因与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是以与人相关的认知为切入点,通过研究人和客观世界的互动关系来挖掘体现在人脑中的 概念意义或意象意义,进而反映语言的认知功能。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假设为:在语言和客观世界之间存在 一个中介层次一一认知,即:客观世界·认知加工·意义·语言符号(赵艳芳,2001:35)。 在这种观点下,语言不能直接反映客观世界,而是由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介于其间。语言认知研究可 以是多种多样的,涉及的理论也是五花八门的。现在较为流行的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信息加工理论,另一 个是连通理论。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复杂的心理过程可以简化,它将复杂的心理过程具体简化为信息加工过 程。就语言而言,语言现象(包括声音和文字)可以作为语言系统的输入信息,记忆体中用来处理输入信 息的是语言系统,语言系统的输出也可以是语言现象。这与模因的输入(模仿复制)和输出(传播)有类 比性和关联性。语言在加工过程中的变体不仅仅是认知现象,也是模因影响。而思维是模因最相关的选择 环境,理解语言文化发展,就需要识别思维中成功地选择模因的认知原则。 3.1认知语言学中的解构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理论和哲学主张是对现存的一切思想观念进行“解构”。后现代主义科学关注的是 无序性、不确定性、对抗性,由于它创造的是未知而不是已知,它正在改变知识的意义,其宗旨是要让“时 间性”成为历史的真正本源,它否认不需要媒介的、客观的世界存在,而是一个主观主义的意义实体。在 这种思潮的影响之下,不确定性、不规则性和随机性成了语言研究的首要对象。 认知领域的研究牵涉到社会、文化、哲学、生理、心理、乃至自然科学等多种因素,体现了“百科语 义原则”,这与晚期的海德格尔的后现代主义观点如出一辙。他认为语言是存在的居所,语言容纳世界所 有一切。世界没有本质和现象之分,形式与内容之分,深层与表层之分,结构主义所设定的种种不平等概 念被取消了。 认知观中的联结主义、动态主义和符号主义,都带有浓厚的后现代主义色彩。符号主义的认知语言学 以人的身体结构、身体功能、及人的活动(embodiment)作为一切认知行为的基础与出发点,包括隐喻关 系及各种意象图式(image schema)的确立。神经认知语言学将embodiment排除在它的理论之外,比后现 代主义“作为主体的人已经死了”的理论境界更进了一步。动态主义将认知理解为“动态过程”,否定了 认知语言学的“实在论”。 作为现代主义典范代表的结构主义就是与语言学相关的,后现代主义占领语言学领地已经成为一个发 展趋势,这意味着对认知语言学中的“意义”进行全面的跨学科研究。 3.2认知语言学与模因的切合点 “进化认知学”由Campbell首创,己经变成认知学中的主流趋势,将达尔文对于人类思维的分析置于 核心。结构主义中的达尔文思想是协调欧洲“后结构主义”思想和美国“认知论”思想的关键。语言学之父 Saussure的著名术语“能指”和“所指”已经由“后结构主义”学派(有时也称“解构”主义学派)更改, 只注重“能指”研究。这可以理解为企图消除“命题”(proposition)和“现实”(reality)之间一对一的关系。 这种方法对哲学研究形成了挑战,却接近了模因研究的方法论。Saussure最初的“能指”,“所指”和“符号” 之间的模糊关系己经消除。后结构主义语言学家们将“能指”看作是主要的分析单位,可与文化传播中的“语 言模因也是文化的分析单位”产生类比。具体说来,解构主义认为语篇可分解成“能指”的组成部分,这类 30
模因论对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启示 30 表象。他们强调文化和生物进化相似,是可以进化的系统。代表这一派的 Cabora 认为模因是基因之外的第 二种进化方式,它不仅能从社会角度探讨文化产物及概念的流变,而且能解释个体大脑中的表象如何产生、 储存、组织和表达。具有生物特征的模因能够传播,说明生物能对文化进化产生影响,也说明它可改变物种 的适应性。这种模因的文化进化综合观可以推进社会科学和认知科学的研究,成为二者结合的潜在理论框架。 3. 模因与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是以与人相关的认知为切入点,通过研究人和客观世界的互动关系来挖掘体现在人脑中的 概念意义或意象意义,进而反映语言的认知功能。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假设为:在语言和客观世界之间存在 一个中介层次——认知,即:客观世界 认知加工 意义 语言符号(赵艳芳,2001:35)。 在这种观点下,语言不能直接反映客观世界,而是由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介于其间。语言认知研究可 以是多种多样的,涉及的理论也是五花八门的。现在较为流行的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信息加工理论,另一 个是连通理论。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复杂的心理过程可以简化,它将复杂的心理过程具体简化为信息加工过 程。就语言而言,语言现象(包括声音和文字)可以作为语言系统的输入信息,记忆体中用来处理输入信 息的是语言系统,语言系统的输出也可以是语言现象。这与模因的输入(模仿复制)和输出(传播)有类 比性和关联性。语言在加工过程中的变体不仅仅是认知现象,也是模因影响。而思维是模因最相关的选择 环境,理解语言文化发展,就需要识别思维中成功地选择模因的认知原则。 3.1 认知语言学中的解构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理论和哲学主张是对现存的一切思想观念进行“解构”。后现代主义科学关注的是 无序性、不确定性、对抗性,由于它创造的是未知而不是已知,它正在改变知识的意义,其宗旨是要让“时 间性”成为历史的真正本源,它否认不需要媒介的、客观的世界存在,而是一个主观主义的意义实体。在 这种思潮的影响之下,不确定性、不规则性和随机性成了语言研究的首要对象。 认知领域的研究牵涉到社会、文化、哲学、生理、心理、乃至自然科学等多种因素,体现了“百科语 义原则”,这与晚期的海德格尔的后现代主义观点如出一辙。他认为语言是存在的居所,语言容纳世界所 有一切。世界没有本质和现象之分,形式与内容之分,深层与表层之分,结构主义所设定的种种不平等概 念被取消了。 认知观中的联结主义、动态主义和符号主义,都带有浓厚的后现代主义色彩。符号主义的认知语言学 以人的身体结构、身体功能、及人的活动(embodiment)作为一切认知行为的基础与出发点,包括隐喻关 系及各种意象图式(image schema)的确立。神经认知语言学将 embodiment 排除在它的理论之外,比后现 代主义“作为主体的人已经死了”的理论境界更进了一步。动态主义将认知理解为“动态过程”,否定了 认知语言学的“实在论”。 作为现代主义典范代表的结构主义就是与语言学相关的,后现代主义占领语言学领地已经成为一个发 展趋势,这意味着对认知语言学中的“意义”进行全面的跨学科研究。 3.2 认知语言学与模因的切合点 “进化认知学”由 Campbell 首创,已经变成认知学中的主流趋势,将达尔文对于人类思维的分析置于 核心。结构主义中的达尔文思想是协调欧洲“后结构主义”思想和美国“认知论”思想的关键。语言学之父 Saussure的著名术语“能指”和“所指”已经由“后结构主义”学派(有时也称“解构”主义学派)更改, 只注重“能指”研究。这可以理解为企图消除“命题”(proposition)和“现实”(reality)之间一对一的关系。 这种方法对哲学研究形成了挑战,却接近了模因研究的方法论。Saussure最初的“能指”,“所指”和“符号” 之间的模糊关系已经消除。后结构主义语言学家们将“能指”看作是主要的分析单位,可与文化传播中的“语 言模因也是文化的分析单位”产生类比。具体说来,解构主义认为语篇可分解成“能指”的组成部分,这类
模因论对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启示 似一种模因论简化(reductionism)的过程。模因论分析一个复杂的信仰体系,涉及识别、分解、及描述其中 模因传播的过程,包括复制力度(replication)、适应性(adaptationism)、自私程度(selfishness)等。 解构主义主要倡导人Derrida提出了一个概念一一“人类由语言构成”(made out of language):模因论 主张者Dennett也曾经使用模因的概念阐释与此类似的“意识”思想。他将模因看作人类意识“模拟机器” 的软件,在大脑硬件上运行。Derrida的说法一一人类或人类意识由语言构成,与Dennett的说法一一意识 是由复杂的模因互动而成,非常相似。语言对模因的复制与传播有很大影响。语言是模因的载体。 Derrida的解构主义过程可用来分析语篇:模因论可以用来分析文化,即:将文化分解成其基本成分一 一模因。由此可见,这两个研究分解过程十分接近,方法论也可共享。区别在于,解构主义的目的是分解 “意义”,模因目的是分解文化进化过程。解构主义认为自己是解读语篇的新方法,模因论也是解释文化、 科学及习得行为的新方法。它不仅仅是文化进化主义理论的复活,而是达尔文主义对文化研究的“简化策 略”(reductionism)。 模因需要认知模式。人类有认知自动性,相对于外部社会来讲,他们拥有对自己思维状态良好的掌控。 这在文化进化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人们不能强行让他人相信或同意自己的看法,必须诉诸复杂的策略, 如教育、劝说、控制等。这样可以对付人类的认知限制(cognitive constraints),过滤对方的认知机制。认 知限制还可以决定模因的采纳和传播:因此,在模因的传播与继承方面有一个关键的认知媒介。对于种种 模因来讲:如果模因无法在一个人的思维中获胜,那么它也无法在人群中传播(If memes do not win within the mind of the individual,they cannot spread around in the population)。认知意味着“思维”,而不是“意识” 或“理性”,Claxon认为“意识建立了可疑的故事,目的在于维护一种过分的、不精确的‘自我'”(Claxon, 1994)。由此,思维解释力和内在化过程对模因发展至关重要。 文化简化策略与认知语言学中的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之间有很强的类比性,因此,可以成为二者共同 解释语言现象、语言意义的切合点。 3.3模因的思维运作 模因在人脑思维环境中得以复制、采纳、变体、模仿并传播。如下图所示: Behavior行为输入 OBSERVATION观察 NTERPRETATION解释理解 UNDERSTANDING ADOPTION采纳 REPLICATION复制 Behavior行为输出 图2模因传播的过程 模因在人类思维中的采纳和复制存在两种体系: (I)工具性采纳(Instrumental adoption)。这种体系是我们所谓的应用“方法”,也是行为,计划,菜 谱、规律、步骤、工具等。人类的模仿行为并非简单的对他人行为的回应,而是理解其行为模式的目的和 原因,再次将此行为展示,并附加一个特点: 31
模因论对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启示 31 似一种模因论简化(reductionism)的过程。模因论分析一个复杂的信仰体系,涉及识别、分解、及描述其中 模因传播的过程,包括复制力度(replication)、适应性(adaptationism)、自私程度(selfishness)等。 解构主义主要倡导人 Derrida 提出了一个概念——“人类由语言构成”(made out of language);模因论 主张者 Dennett 也曾经使用模因的概念阐释与此类似的“意识”思想。他将模因看作人类意识“模拟机器” 的软件,在大脑硬件上运行。Derrida 的说法——人类或人类意识由语言构成,与 Dennett 的说法——意识 是由复杂的模因互动而成,非常相似。语言对模因的复制与传播有很大影响。语言是模因的载体。 Derrida 的解构主义过程可用来分析语篇;模因论可以用来分析文化,即:将文化分解成其基本成分— —模因。由此可见,这两个研究分解过程十分接近,方法论也可共享。区别在于,解构主义的目的是分解 “意义”,模因目的是分解文化进化过程。解构主义认为自己是解读语篇的新方法,模因论也是解释文化、 科学及习得行为的新方法。它不仅仅是文化进化主义理论的复活,而是达尔文主义对文化研究的“简化策 略”(reductionism)。 模因需要认知模式。人类有认知自动性,相对于外部社会来讲,他们拥有对自己思维状态良好的掌控。 这在文化进化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人们不能强行让他人相信或同意自己的看法,必须诉诸复杂的策略, 如教育、劝说、控制等。这样可以对付人类的认知限制(cognitive constraints),过滤对方的认知机制。认 知限制还可以决定模因的采纳和传播;因此,在模因的传播与继承方面有一个关键的认知媒介。对于种种 模因来讲:如果模因无法在一个人的思维中获胜,那么它也无法在人群中传播(If memes do not win within the mind of the individual, they cannot spread around in the population)。认知意味着“思维”,而不是“意识” 或“理性”,Claxon 认为“意识建立了可疑的故事,目的在于维护一种过分的、不精确的‘自我’”(Claxon, 1994)。由此,思维解释力和内在化过程对模因发展至关重要。 文化简化策略与认知语言学中的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之间有很强的类比性,因此,可以成为二者共同 解释语言现象、语言意义的切合点。 3.3 模因的思维运作 模因在人脑思维环境中得以复制、采纳、变体、模仿并传播。如下图所示: Behavior 行为输入 OBSERVATION 观察 INTERPRETATION 解释理解 UNDERSTANDING ADOPTION 采纳 REPLICATION 复制 Behavior 行为输出 图 2 模因传播的过程 模因在人类思维中的采纳和复制存在两种体系: (1) 工具性采纳(Instrumental adoption)。这种体系是我们所谓的应用“方法”,也是行为,计划,菜 谱、规律、步骤、工具等。人类的模仿行为并非简单的对他人行为的回应,而是理解其行为模式的目的和 原因,再次将此行为展示,并附加一个特点:
模因论对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启示 假定一个采纳者Adopter,一个特点x和一个行为展示者Model ADOPT A从M采纳X的条件为: BelA(Use M x for p)(A相信M使用x是为了p) 暗示了BelA(Goal M p)和BelA(BelM(Good-for x p)(A相信M有一个目的p,及A相信 x对p有益) BelA(Good-for x xp)(共享对此方法的评价) Bel A for--ally(Better x y for p)(A相信此新解决方法优于其他已知的解决方法,注意人们不喜欢寻 找更好的解决问题方法:他们相信自己没这个能力或者新的寻找行为太耗费精力。考虑到这点,当其中一 个动机是好奇心或者‘新颖'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一个给定的解决问题方法更好是因为它是新的。 “Adopt A x for p”意味着:因为了解了p的内容,A储存了关于x是一个好的方法可以得到p的信 息。当目的p被激活后,A会考虑x作为一个可能的方法来达到p,A会使用x,正如M所为。采纳者 有理由、有动因采纳并复制此行为。 总之,人们接受新的行为、计划或工具作为解决自己问题的更好的方法,并传播这种方法。这也就同时 形成了无意识的合作,共同构建社会机构,社会秩序和技术,Tomasello将之称作文化的社会基因组成,即合 作构建(cooperative construction)。越多的人采纳这种解决问题方法,这种方法就流传地越快,也就越有效。 (2)规范性采纳(Normative adoption)。文化传播的规范性有强烈的制约意义,不仅仅是采纳者的兴趣 和动机的问题。行为者和群体都在意是否采纳某种行为,这也不仅仅是技术和实际方面的考虑。文化是对 社团成员的期待和固定的规约:每一个成员都希望其他成员根据文化传统(规约)做事。满足这些期待(出 于社会认可的动机,成员集体身份动机),并符合这些规范,是当人们进入一种文化后,采纳其文化特点 的主要动机之一。同时,这也预设了一个丰富的认知代表,一种“理解”他人思维和行为的表现,它认知 这样一种行为模式,例子和期待,把它当作一种规范:通过采纳x,A知道并意图符合一种规范:同时, 证实这种规范的正确性,及其组织的权威性。这等于A以其本身的行为传送了一种信息:我意图去尊重规 范,我们的习惯,我们的传统,及我们的权威。就像“语言真正的功能是传递模因”(Blackmore,1999), 上述信息的传递是“行为”真正的功能,逐渐变得仪式化,失去了原有的动因。规范体系为: BelA(Norm x on group Y)A相信社团Y的行为规范 BelA(member A of Y)A为Y的成员 Goal A(Adoption of N impinging on A)N采纳此规范冲击了A Goal A(Adopt A x)A决定采纳 一种行为在一个组织内传播可以理解为那个组织的行为规范之一。这种规范越得以尊重人们就越想从 行为上符合它。符合行为规范的模因功能是存于人们头脑中的清楚的意图。 其实,模因论的功能更多是对某些语言学理论提出置疑,并非证实:但没有置疑就不存在发展。总之, 模因可以作为以数据为导向的社会模仿研究领域的分支,它认可基因与模因可以共同进化,促进语言文化 发展。相信模因与认知语言学的界面研究会成为二十一世纪语言学研究的主题。 参考文献: 1.Darwin,C..On the Origin of Species.London:Murray.1859. 2.Dawkins,R..The Selfish Gen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3.Deacon,T.W..The Symbolic Species.New York:W.W.Norton Company.1997. 4.Dennett,D.C..Darwin's Dangerous Idea.New York:Simon Schuster.1995. 5.Blackmore,S.J..The Meme Machin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6.Plotkin,H.C..Darwin Machines and the Nature of Knowledge.London:Penguin Books.1993. 7.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M0.2004. (责任编辑:范群、左燕红、周化) 32
模因论对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启示 32 假定一个采纳者 Adopter,一个特点 x 和一个行为展示者 Model ADOPT A 从 M 采纳 x 的条件为: Bel A (Use M x for p)(A 相信 M 使用 x 是为了 p) 暗示了 Bel A(Goal M p)和 Bel A (Bel M (Good –for x p))(A 相信 M 有一个目的 p,及 A 相信 x 对 p 有益) Bel A (Good-for x xp)(共享对此方法的评价) Bel A for-all y (Better x y for p)(A 相信此新解决方法优于其他已知的解决方法,注意人们不喜欢寻 找更好的解决问题方法;他们相信自己没这个能力或者新的寻找行为太耗费精力。考虑到这点,当其中一 个动机是好奇心或者‘新颖’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一个给定的解决问题方法更好是因为它是新的。 “Adopt A x for p”意味着:因为了解了 p 的内容,A 储存了关于 x 是一个好的方法可以得到 p 的信 息。当目的 p 被激活后,A 会考虑 x 作为一个可能的方法来达到 p,A 会使用 x ,正如 M 所为。采纳者 有理由、有动因采纳并复制此行为。 总之,人们接受新的行为、计划或工具作为解决自己问题的更好的方法,并传播这种方法。这也就同时 形成了无意识的合作,共同构建社会机构,社会秩序和技术,Tomasello 将之称作文化的社会基因组成,即合 作构建(cooperative construction)。越多的人采纳这种解决问题方法,这种方法就流传地越快,也就越有效。 (2) 规范性采纳(Normative adoption)。文化传播的规范性有强烈的制约意义,不仅仅是采纳者的兴趣 和动机的问题。行为者和群体都在意是否采纳某种行为,这也不仅仅是技术和实际方面的考虑。文化是对 社团成员的期待和固定的规约:每一个成员都希望其他成员根据文化传统(规约)做事。满足这些期待(出 于社会认可的动机,成员集体身份动机),并符合这些规范,是当人们进入一种文化后,采纳其文化特点 的主要动机之一。同时,这也预设了一个丰富的认知代表,一种“理解”他人思维和行为的表现,它认知 这样一种行为模式,例子和期待,把它当作一种规范:通过采纳 x,A 知道并意图符合一种规范;同时, 证实这种规范的正确性,及其组织的权威性。这等于 A 以其本身的行为传送了一种信息:我意图去尊重规 范,我们的习惯,我们的传统,及我们的权威。就像“语言真正的功能是传递模因”(Blackmore,1999), 上述信息的传递是“行为”真正的功能,逐渐变得仪式化,失去了原有的动因。规范体系为: Bel A (Norm x on group Y)A 相信社团 Y 的行为规范 Bel A (member A of Y )A 为 Y 的成员 Goal A ( Adoption of N impinging on A)N 采纳此规范冲击了 A Goal A (Adopt A x)A 决定采纳 一种行为在一个组织内传播可以理解为那个组织的行为规范之一。这种规范越得以尊重人们就越想从 行为上符合它。符合行为规范的模因功能是存于人们头脑中的清楚的意图。 其实,模因论的功能更多是对某些语言学理论提出置疑,并非证实;但没有置疑就不存在发展。总之, 模因可以作为以数据为导向的社会模仿研究领域的分支,它认可基因与模因可以共同进化,促进语言文化 发展。相信模因与认知语言学的界面研究会成为二十一世纪语言学研究的主题。 参考文献: 1. Darwin, C.. 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London: Murray. 1859. 2. Dawkins, R.. The Selfish Gen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3. Deacon, T. W.. The Symbolic Species.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1997. 4. Dennett, D. C.. Darwin’s Dangerous Idea.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95. 5. Blackmore, S. J.. The Meme Machin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6. Plotkin, H. C.. Darwin Machines and the Nature of Knowledge. London: Penguin Books. 1993. 7. 何自然. 语言中的模因[M]. 2004. (责任编辑:范 群、左燕红、周 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