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月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 Jan.2005 第37卷第1期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bimonthly) Vol.37 No.1 语言的体验性 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看语言体验观 四川外语学院 王寅 提要:笔者根据Lakoff和Johnson倡导的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则,提出了语言的体验 观,这是对语言众多性质的一个补充。语言体验观与国外很多学者的基本观点相符,为解释语言来源于 实践进一步提供了证据,是对语言天赋说、自治观的一个反驳。本文主要讨论国外知名学者有关语言体 验性的观点,以及概念化和词汇化的体验性。 关键词:体验哲学、认知语言学概念化、词汇化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429(2005)01-0037-7 其实,这一思想早就体现在Herder1772 一、语言的体验性 年的名著《论语言的起源》一书中。Herder从 1.概述 人类的体验和认知角度阐述了语言的起源问 很多语言学著作和教材都谈到了语言的性 题,他(1999:64)说:“有100,000条根据,证明 质,如交际性、社会性、符号性、系统性、全民性、 语言源出于人类心灵,证明语言是通过人的感 民族性、任意性、生成性、超时空性、心智性等。 官和知觉形成的!有无数的事实证明,在所有 不同的语言学派往往强调语言的不同性质,如 的民族、国度和环境里,语言都萌芽于理性之中 结构主义语言学更强调语言的符号性、系统性、 并随着理性的成长而成熟起来!谁能对世界各 任意性;社会语言学更强调语言的社会性和交 民族的这一普遍的心声充耳不闻?!”他(1999: 际性:转换生成语法学派更强调语言的心智性 v,i,65)还说:“语言并非先验之物,而是感 和生成性;而认知语言学则更强调语言的体验 性活动的产物,所以,语言起源问题只能用经验 性和认知性。 的、归纳的方法来解答”,“一切观念都只能通过 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一个核心观点 感觉形成,不可能存在任何独立并先存于感觉 是:人类的范畴、概念、推理和心智是基于身体 的观念。语言是理性的映像。” 经验形成的,其最基本形式主要依赖于对身体 Herder在此强调了语言体验性(通过感官 部位、空间关系、力量运动等的感知而逐步形 和知觉形成)的同时,还强调了认知的作用。他 成,归根结底,认知、意义是基于身体经验的。 所用的一个基本概念是Besonnenheit,姚小平 语言符号也是这样,遵循着“现实认知语 (1999:v)将其译为“悟性”,也可称为“理性”、 言”的进展程序,在很多情况下是有理可据的。 “知性”、“智能”、“意识”,这是一种先定的认知 认知语言学就是要解释语言符号背后的象似性 倾向,是发明语言的先决条件。当今的体验哲 认知机制。 学与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与这位大学者二百 37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2005 年 1 月 第 37 卷 第 1 期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bimonthly) Jan. 2005 Vol. 37 No. 1 语 言 的 体 验 性 ———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看语言体验观 四川外语学院 王 寅 提要 : 笔者根据 Lakoff 和 Johnson 倡导的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则 ,提出了语言的体验 观 ,这是对语言众多性质的一个补充。语言体验观与国外很多学者的基本观点相符 ,为解释语言来源于 实践进一步提供了证据 ,是对语言天赋说、自治观的一个反驳。本文主要讨论国外知名学者有关语言体 验性的观点 ,以及概念化和词汇化的体验性。 关键词 : 体验哲学、认知语言学、概念化、词汇化 [中图分类号] H0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0429 (2005) 01-003727 一、语言的体验性 11 概述 很多语言学著作和教材都谈到了语言的性 质 ,如交际性、社会性、符号性、系统性、全民性、 民族性、任意性、生成性、超时空性、心智性等。 不同的语言学派往往强调语言的不同性质 ,如 结构主义语言学更强调语言的符号性、系统性、 任意性 ;社会语言学更强调语言的社会性和交 际性 ;转换生成语法学派更强调语言的心智性 和生成性 ;而认知语言学则更强调语言的体验 性和认知性。 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一个核心观点 是 :人类的范畴、概念、推理和心智是基于身体 经验形成的 ,其最基本形式主要依赖于对身体 部位、空间关系、力量运动等的感知而逐步形 成 ,归根结底 ,认知、意义是基于身体经验的。 语言符号也是这样 ,遵循着“现实 —认知 —语 言”的进展程序 ,在很多情况下是有理可据的。 认知语言学就是要解释语言符号背后的象似性 认知机制。 其实 ,这一思想早就体现在 Herder 1772 年的名著《论语言的起源》一书中。Herder 从 人类的体验和认知角度阐述了语言的起源问 题 ,他(1999 :64) 说 “: 有 100 ,000 条根据 ,证明 语言源出于人类心灵 ,证明语言是通过人的感 官和知觉形成的 ! 有无数的事实证明 ,在所有 的民族、国度和环境里 ,语言都萌芽于理性之中 并随着理性的成长而成熟起来 ! 谁能对世界各 民族的这一普遍的心声充耳不闻 ?!”他 (1999 : iv , vi , 65) 还说 “: 语言并非先验之物 ,而是感 性活动的产物 ,所以 ,语言起源问题只能用经验 的、归纳的方法来解答”“; 一切观念都只能通过 感觉形成 ,不可能存在任何独立并先存于感觉 的观念。语言是理性的映像。” Herder 在此强调了语言体验性 (通过感官 和知觉形成) 的同时 ,还强调了认知的作用。他 所用的一个基本概念是 Besonnenheit ,姚小平 (1999 :v) 将其译为“悟性”,也可称为“理性”、 “知性”“、智能”、“意识”,这是一种先定的认知 倾向 ,是发明语言的先决条件。当今的体验哲 学与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与这位大学者二百 37
2005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1期 多年前提出的观点基本一致。 间到其他语义域的道路逐步发展起来的。在人 语言的体验观也与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吻 类的感知和体验过程中,身体和空间首当其冲 合,承认存在决定意识、意义。 它们是我们形成若干其他概念(包括抽象概念) 恩格斯于1892年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 的主要基础,是人类原始思维的出发点,也是想 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一文中指出:“我们的 像力和创造力的根本来源,在形成认知的过程 全部知识是以我们的感官所给予我们的报告为 中起着关键作用。 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1965: 343) 2.1身体体验 列宁(1988:34,39)于1908年在《唯物主义 关于身体体验,以下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 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指出:“思维永远不能从自 (1)人类的主体性人类作为认知和语言 身中,而只能从外部世界中汲取和引出存在的 形成的主体,在其形成的整个过程中自然发挥 形式”:“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完全一致,认为物 着最为关键的作用,这是不言而喻的。人类的 质是第一性的东西,意识、思维、感觉是第二性 主体性与心理学家所说的“人类中心论”(Am 的东西。” thropocentrism,Anthropocentricism,又t叫“自 Malinowski于1935年也明确表述过这种 我中心论”:Egocentricity)也有共通之处。人类 观点,他说(参见Halliday&Hasan1985:7): 在对时空的感知和语言的建构过程中发挥着中 “所有词汇的所有意义最终是来自身体经验 心作用(参见Clark1973),人们将自我(ego)置 (Ultimately all the meaning of all words is de- 于宇宙的中心,然后以此为参照,形成视角 rived from bodily experience.)。” (perspective),确定“上下、前后、左右、高低、近 第二代认知科学(王寅2002a)强调心智的 远、中心与边缘”等概念(Miller&Johnsom 体验性,认为人类在对外部世界种种现象的感 Laird1976:395)。皮亚杰的研究表明,儿童也 知体验过程中才逐步形成思维和理性,抽象出 是将他自己置于世界的中心。 认知模型,建立认知结构,获得意义。同时人类 (2)生理的特殊性人类有特殊的身体构 还具有创造力和想像力,可形成无限丰富的思 造和发达的大脑,它们以独特的方式感知着客 想概念和语言表达。Lakoff和Johnson(1999) 观世界,从而形成独特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很 将体验哲学的基本思想概括为三条基本原则, 多学者都认为,区别人类与其他动物的依据之 其中第一条就是:心智的体验性(参见王寅: 一就是人类具有高度的理性,发达的思维,能掌 2002b)。他们(2002:249,245)后来又反复强调 握和使用语言。 了这一原则:“从最深层的意义上来说,心智是 (3)体认的基础性我们祖先的思维具有 体验的,意义是体验的,思维是体验的,这是体 “体认”特征,常把基于其上获得的经验作为衡 验哲学的核心。” 量周围世界的标准,正如古希腊哲学家Po 2.身体空间基础论 tagoras(普罗塔哥拉,约前485一约前410)的著 说到“体验”,首先要回答两个问题:用什么 名格言所云:“人是万物的尺度。”表示人体部位 体验,首先体验什么?回答了这两个问题,也就 的词语极易通过隐喻影射到其他语义域中,如 理解了认知和语言的体验性问题。 “头”、“腰”、“脚”可用来对应地表示山的部位: 我们用什么体验?当然用我们的身体。我 山头、山腰、山脚、树头、树腰(树干)、树脚(树 们首先体验什么?首先体验的是空间,包括地 根),倘若我们不用这些词语,又该用什么呢? 点、方向、运动等,这两者便是人类概念和语言 他的这个命题不仅包含了人们常用身体部位来 之始源。人类的认识是基于对自身和空间的理 理解和表示其他事物,而且还包含:意义与人的 解,沿着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由身体和空 主观认识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意义不可能独立 38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多年前提出的观点基本一致。 语言的体验观也与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吻 合 ,承认存在决定意识、意义。 恩格斯于 1892 年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 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一文中指出“: 我们的 全部知识是以我们的感官所给予我们的报告为 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2 卷 ,1965 : 343) 列宁(1988 :34 ,39) 于 1908 年在《唯物主义 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指出“: 思维永远不能从自 身中 ,而只能从外部世界中汲取和引出存在的 形式”“; 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完全一致 ,认为物 质是第一性的东西 ,意识、思维、感觉是第二性 的东西。” Malinowski 于 1935 年也明确表述过这种 观点 ,他说 (参见 Halliday & Hasan 1985 : 7) : “所有词汇的所有意义最终是来自身体经验 (Ultimately all the meaning of all words is de2 rived from bodily experience. ) 。” 第二代认知科学(王寅 2002a) 强调心智的 体验性 ,认为人类在对外部世界种种现象的感 知体验过程中才逐步形成思维和理性 ,抽象出 认知模型 ,建立认知结构 ,获得意义。同时人类 还具有创造力和想像力 ,可形成无限丰富的思 想概念和语言表达。Lakoff 和 Johnson (1999) 将体验哲学的基本思想概括为三条基本原则 , 其中第一条就是 :心智的体验性 (参见王寅 : 2002b) 。他们(2002 :249 ,245) 后来又反复强调 了这一原则“: 从最深层的意义上来说 ,心智是 体验的 ,意义是体验的 ,思维是体验的 ,这是体 验哲学的核心。” 2. 身体 —空间基础论 说到“体验”,首先要回答两个问题 :用什么 体验 ,首先体验什么 ? 回答了这两个问题 ,也就 理解了认知和语言的体验性问题。 我们用什么体验 ? 当然用我们的身体。我 们首先体验什么 ? 首先体验的是空间 ,包括地 点、方向、运动等 ,这两者便是人类概念和语言 之始源。人类的认识是基于对自身和空间的理 解 ,沿着由近及远 ,由具体到抽象 ,由身体和空 间到其他语义域的道路逐步发展起来的。在人 类的感知和体验过程中 ,身体和空间首当其冲 , 它们是我们形成若干其他概念(包括抽象概念) 的主要基础 ,是人类原始思维的出发点 ,也是想 像力和创造力的根本来源 ,在形成认知的过程 中起着关键作用。 2. 1 身体体验 关于身体体验 ,以下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 : (1) 人类的主体性 人类作为认知和语言 形成的主体 ,在其形成的整个过程中自然发挥 着最为关键的作用 ,这是不言而喻的。人类的 主体性与心理学家所说的“人类中心论”(An2 thropocentrism , Anthropocentricism , 又叫“自 我中心论”:Egocentricity) 也有共通之处。人类 在对时空的感知和语言的建构过程中发挥着中 心作用(参见 Clark 1973) ,人们将自我 (ego) 置 于宇宙的中心 ,然后以此为参照 , 形成视角 (perspective) ,确定“上下、前后、左右、高低、近 远、中心与边缘”等概念 ( Miller & Johnson2 Laird 1976 :395) 。皮亚杰的研究表明 ,儿童也 是将他自己置于世界的中心。 (2) 生理的特殊性 人类有特殊的身体构 造和发达的大脑 ,它们以独特的方式感知着客 观世界 ,从而形成独特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很 多学者都认为 ,区别人类与其他动物的依据之 一就是人类具有高度的理性 ,发达的思维 ,能掌 握和使用语言1 。 (3) 体认的基础性 我们祖先的思维具有 “体认”特征 ,常把基于其上获得的经验作为衡 量周围世界的标准 ,正如古希腊哲学家 Pro2 tagoras(普罗塔哥拉 ,约前 485 —约前 410) 的著 名格言所云“: 人是万物的尺度。”表示人体部位 的词语极易通过隐喻影射到其他语义域中 ,如 “头”“、腰”“、脚”可用来对应地表示山的部位 : 山头、山腰、山脚、树头、树腰 (树干) 、树脚 (树 根) ,倘若我们不用这些词语 ,又该用什么呢 ? 他的这个命题不仅包含了人们常用身体部位来 理解和表示其他事物 ,而且还包含 :意义与人的 主观认识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意义不可能独立 38 2005 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 1 期
王寅语言的体验性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看语言体验观 于身体之外。 用并曾将其语法理论定名为“空间语法” (Space Grammar),试图用一套表示空间关系的 2.2空间体验 图表来对语法作出一个系统和统一的解释,到 关于体验的对象首先是空间(包括地点、方 1987年才将其改为“Cognitive Grammar”(认知 向运动等)这一观点,学者们也早有论述。如 语法)。Taylor(2002)出版了Cognitive Gram- Buhler1934年就阐述了地点位置对于人类概 mar一书,对Langacker的认知语法做了较为 念形成具有基础性作用这一观点(参见Ptz& 全面的分析和总结,同时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 Dirven1996:330),Lyons(1977:282,719)也持 他的理论在某种意义上己成为主流的一部分 相同看法。 (2002:36),并为认知语言学家们广泛接受。他 认知语言学家对这一观点给予了高度重 还回答了对认知语法提出的一些质疑。此外, 视,并由此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解释。如 Langacker还基于弹子球模型和舞台模型解释 Gruber于1965年曾指出,空间位置和运动概 了英语基本句型的建构过程(参见王寅2003)。 念可用来解释许多其他语义域。Jackendoff Talmy于1988年重点论述了“力量-动态 (1983:188,209)在这个假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 意象图式”"(the Image Schema of Force Dynam 出了“主题关系假设”(TRH,Thematic Rela ics),被认知语言学界视为一大贡献。他(1988) tions Hypothesis)理论,认为在事件和状态的语 认为:力对物体产生影响(如:移动、克服阻力、 义域中,事件、状态、路径、地点·功能是用来分 越过障碍等)所形成的意象图式,在我们认知和 析空间和运动的子集。因此,概念结构中的所 语言的形成过程中起着核心和普遍的作用。后 有事件和状态主要是根据空间概念化组织起来 来很多认知语言学家,如Lakoff,Rosch& 的,并且所有的语义场几乎都有类似于空间的 Mervis,Turner,Langacker,Sweetster,Brug- 组织结构。他举例证明,“所有”、“特征”、“事 man都接受了这一观点,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研 件”、“状态”、“存在”等语义域是对空间进行概 究。 念化的结果。他还认为,人类通过视觉、触觉、 还有很多认知语言学家运用空间概念来解 动觉等感知能力学会了空间定位,对空间进行 释词法形成过程,以及语篇分析。他们认为词 概念化,它几乎适用于任何语义域。人类早在 汇的形成、词法的建构与空间密切相关,很多词 语言出现之前就掌握了空间概念化能力,儿童 缀都来自空间概念(Kastovsky1996)。语篇可 可以先学会几个表示空间的词义,然后通过它 被视为一个概念化了的空间,Mondada(1996) 们来学会其他语义域。 就曾以“How space structures discourse”为题发 Lakoff(1987:283)提出的形式空间化假设 表论文阐述了这一观点,笔者将另文论述。 (SFH田)与这一观点相一致,并以其为基础论述 了语言中基本句型的形成过程(参见王寅 2.3语言例证 2003)。 对身体(包括身体部位、五种感觉等)和空 Johnson(1987:126)基于人类对空间和运 间(包括地点、方向、运动等)的认识,在我们的 动的经验概括出27个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意 概念系统形成过程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中心地 象图式,并认为运用它们就能以类推的方式建 位,这一点作为体验哲学的基本观点和认知语 构出无限的感知、意象、事件等,从而构成我们 言学家的共识,是不难理解的。我们通过身体 的经验结构和概念系统,成为我们理解意义、形 的感知逐步理解了现实空间,形成了一个空间 成推理的基础。 意象图式结构,与此同时也获得了一个内在的 Langacker(1982)认为空间关系、视觉感知 空间逻辑,再通过人类的理性思维和想像力,便 在认知和语言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紧要的作 发展出若干新的概念意义和语言表达。 39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于身体之外。 2. 2 空间体验 关于体验的对象首先是空间(包括地点、方 向、运动等) 这一观点 ,学者们也早有论述。如 Bühler 1934 年就阐述了地点位置对于人类概 念形成具有基础性作用这一观点(参见 Pütz & Dirven 1996 :330) ,Lyons (1977 :282 ,719) 也持 相同看法。 认知语言学家对这一观点给予了高度重 视 ,并由此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解释。如 Gruber 于 1965 年曾指出 ,空间位置和运动概 念可用来解释许多其他语义域。Jackendoff (1983 :188 ,209) 在这个假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 出了“主题关系假设”( TRH , Thematic Rela2 tions Hypothesis) 理论 ,认为在事件和状态的语 义域中 ,事件、状态、路径、地点 - 功能是用来分 析空间和运动的子集。因此 ,概念结构中的所 有事件和状态主要是根据空间概念化组织起来 的 ,并且所有的语义场几乎都有类似于空间的 组织结构。他举例证明 “, 所有”、“特征”、“事 件”“、状态”“、存在”等语义域是对空间进行概 念化的结果。他还认为 ,人类通过视觉、触觉、 动觉等感知能力学会了空间定位 ,对空间进行 概念化 ,它几乎适用于任何语义域。人类早在 语言出现之前就掌握了空间概念化能力 ,儿童 可以先学会几个表示空间的词义 ,然后通过它 们来学会其他语义域。 Lakoff (1987 :283) 提出的形式空间化假设 (SFH) 与这一观点相一致 ,并以其为基础论述 了语言中基本句型的形成过程 (参见王寅 2003) 。 Johnson (1987 : 126) 基于人类对空间和运 动的经验概括出 27 个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意 象图式 ,并认为运用它们就能以类推的方式建 构出无限的感知、意象、事件等 ,从而构成我们 的经验结构和概念系统 ,成为我们理解意义、形 成推理的基础。 Langacker (1982) 认为空间关系、视觉感知 在认知和语言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紧要的作 用 ,并曾将其语法理论定名为“空间语法” (Space Grammar) ,试图用一套表示空间关系的 图表来对语法作出一个系统和统一的解释 ,到 1987 年才将其改为“Cognitive Grammar”(认知 语法) 。Taylor (2002) 出版了 Cognitive Gram2 m ar 一书 ,对 Langacker 的认知语法做了较为 全面的分析和总结 ,同时给予了高度评价 ,认为 他的理论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为主流的一部分 (2002 :36) ,并为认知语言学家们广泛接受。他 还回答了对认知语法提出的一些质疑。此外 , Langacker 还基于弹子球模型和舞台模型解释 了英语基本句型的建构过程(参见王寅 2003) 。 Talmy 于 1988 年重点论述了“力量 - 动态 意象图式”(the Image Schema of Force Dynam2 ics) ,被认知语言学界视为一大贡献。他(1988) 认为 :力对物体产生影响 (如 :移动、克服阻力、 越过障碍等) 所形成的意象图式 ,在我们认知和 语言的形成过程中起着核心和普遍的作用。后 来很多认知语言学家 , 如 Lakoff , Rosch & Mervis, Turner , Langacker , Sweetster , Brug2 man 都接受了这一观点 ,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研 究。 还有很多认知语言学家运用空间概念来解 释词法形成过程 ,以及语篇分析。他们认为词 汇的形成、词法的建构与空间密切相关 ,很多词 缀都来自空间概念 ( Kastovsky 1996) 。语篇可 被视为一个概念化了的空间 ,Mondada (1996) 就曾以“How space structures discourse”为题发 表论文阐述了这一观点 ,笔者将另文论述。 2. 3 语言例证 对身体(包括身体部位、五种感觉等) 和空 间(包括地点、方向、运动等) 的认识 ,在我们的 概念系统形成过程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中心地 位 ,这一点作为体验哲学的基本观点和认知语 言学家的共识 ,是不难理解的。我们通过身体 的感知逐步理解了现实空间 ,形成了一个空间 意象图式结构 ,与此同时也获得了一个内在的 空间逻辑 ,再通过人类的理性思维和想像力 ,便 发展出若干新的概念意义和语言表达。 39 王 寅 语言的体验性 ———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看语言体验观
2005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1期 这一观点可从英语和汉语中找到很多例 二、词汇化的体验性 证,许多原来表示空间的词语(包括介词、副词、 动词、名词等)可延伸来表达若干其他语义域。 人类的认知始于范畴化,概念系统根据范 如早就有学者(Anderson1971;Clark1973; 畴组织起来,范畴化是范畴和概念形成的基础, Givon1973;Traugott1982;等)论述过时间表 范畴和概念是范畴化的结果。人类自从有了语 达是空间表达的延伸,即时间是空间的隐喻。 言,就自然会将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相对固 Lyons(1977:718)和Jackendoff(1983:189)也 定于词语表达中,这叫做范畴或概念的词汇化。 都认为:“英语中几乎所有表示空间的介词也可 范畴化具有体验性特征,概念与词语也是基于 表示时间”;“总的来说,时间介词与表达空间的 体验。 介词是相同的。”不仅表示空间的介词可用作表 同样的身体构造,相似的空间环境,为什么 示时间的介词,而且许多表示空间的动词也可 会有不同的概念化结果和语言表达?该如何解 用在时间概念的表达之中,例如: 释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差异?其实, 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在强调体验的同时,还 We moved the statue from the park to the zoo 强调认知主体的作用。人类有想像力丰富的大 We moved the meeting from Tuesday to Thursday. 脑,有种种认知方式(如隐喻等)和高度的思维 The road went/extended from the city to the suburbs. 能力,在范畴化和概念化的过程中,可从相同角 His speech went/extended from 2:00 to 6:00 度来认识空间、事体、事件等,也可从不同角度 来认识它们的不同特征和不同部分,并对其进 同时,我们发现,时间介词短语与地点介词 行词汇化。下面用5个例子进一步加以说明: 短语一样,常以相同的方式附着在句子上。 (1)同是一个“地瓜”,在中国不同地区有 汉语中也有类似情况。汉语中原来表示空 不同名称,实际上反映着不同的概念化和词汇 间关系的“上/下、前后”,不仅可用来表示 化的方式: “时间域”的概念,还可用来表达许多其它概念 (参见王寅2001:324)。例如:汉语的“间”,本 从出处和产地来命名:地瓜(长在地下),山芋 来写作閒”,会意字,表示门有“缝隙”,从门内 (来自山地),番薯(出自外地); 可以看到月光。后由“缝隙”引申为“隔开”,“离 从外表的颜色来命名:红薯,白薯,红苕; 间”,又因缝隙在两侧之间,引申出“中间”之义。 从味觉和触觉来命名:甘薯(味觉甘甜),凉薯 后把读jian(一声)和jian(四声)的閒写为“间”, (取其触觉); 最后简化为“间”。还从空间域引申到时间域, 从外在的形状来命名:豆薯 如“晚间”、“夜间”等。 现将这一现象以图表示如下: 《认知语言学研究丛书》第8卷是由Ptz 和Dirven于1996年合编的论文集:The Con- 现实层次: 含有很多特 strual of Space in L anguage and Thought(《语 征的事体 言和思维中的空间识解》。书中收集了30篇 认知层次: 意义1 意义2意义3意义4… 来自不同国家的认知语言学家的论文,分别从 不同角度、不同语言出发,论述了空间是人类形 语言层次: 名称1 名称2名称3名称4… 成其他认知域的基础。 人类相同的身体构造和类似的生活空间环 (2)汉语中的“眼镜”这个词,说明了中国 境(感知体验虽有差异,但仍有很多共通之处), 人以该事物进行认知时主要抓住了“使用场所” 正是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语义结构的基础。 这一个特征,指架在眼晴前的一种镜子。而英 40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这一观点可从英语和汉语中找到很多例 证 ,许多原来表示空间的词语(包括介词、副词、 动词、名词等) 可延伸来表达若干其他语义域。 如早就有学者 ( Anderson 1971 ; Clark 1973 ; Givón 1973 ; Traugott 1982 ; 等) 论述过时间表 达是空间表达的延伸 ,即时间是空间的隐喻。 Lyons (1977 : 718) 和 Jackendoff (1983 : 189) 也 都认为“: 英语中几乎所有表示空间的介词也可 表示时间”“; 总的来说 ,时间介词与表达空间的 介词是相同的。”不仅表示空间的介词可用作表 示时间的介词 ,而且许多表示空间的动词也可 用在时间概念的表达之中 ,例如 : We moved the statue from the park to the zoo. We moved the meeting from Tuesday to Thursday. The road went/ extended from the city to the suburbs. His speech went/ extended from 2 :00 to 6 :00. 同时 ,我们发现 ,时间介词短语与地点介词 短语一样 ,常以相同的方式附着在句子上。 汉语中也有类似情况。汉语中原来表示空 间关系的“上 Þ下、前 Þ后”,不仅可用来表示 “时间域”的概念 ,还可用来表达许多其它概念 (参见王寅 2001 :324) 。例如 :汉语的“间”,本 来写作“ ”,会意字 ,表示门有“缝隙”,从门内 可以看到月光。后由“缝隙”引申为“隔开”“, 离 间”;又因缝隙在两侧之间 ,引申出“中间”之义。 后把读 jiān (一声) 和 jiàn (四声) 的 写为“间”, 最后简化为“间”。还从空间域引申到时间域 , 如“晚间”“、夜间”等。 《认知语言学研究丛书》第 8 卷是由 Pütz 和 Dirven 于 1996 年合编的论文集 : The Con2 strual of S pace i n L anguage and Thought 《( 语 言和思维中的空间识解》) 。书中收集了 30 篇 来自不同国家的认知语言学家的论文 ,分别从 不同角度、不同语言出发 ,论述了空间是人类形 成其他认知域的基础。 人类相同的身体构造和类似的生活空间环 境(感知体验虽有差异 ,但仍有很多共通之处) , 正是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语义结构的基础。 二、词汇化的体验性 人类的认知始于范畴化 ,概念系统根据范 畴组织起来 ,范畴化是范畴和概念形成的基础 , 范畴和概念是范畴化的结果。人类自从有了语 言 ,就自然会将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相对固 定于词语表达中 ,这叫做范畴或概念的词汇化。 范畴化具有体验性特征 ,概念与词语也是基于 体验。 同样的身体构造 ,相似的空间环境 ,为什么 会有不同的概念化结果和语言表达 ? 该如何解 释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差异 ? 其实 , 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在强调体验的同时 ,还 强调认知主体的作用。人类有想像力丰富的大 脑 ,有种种认知方式 (如隐喻等) 和高度的思维 能力 ,在范畴化和概念化的过程中 ,可从相同角 度来认识空间、事体、事件等 ,也可从不同角度 来认识它们的不同特征和不同部分 ,并对其进 行词汇化。下面用 5 个例子进一步加以说明 : (1) 同是一个“地瓜”,在中国不同地区有 不同名称 ,实际上反映着不同的概念化和词汇 化的方式 : 从出处和产地来命名 : 地瓜 (长在地下) ,山芋 (来自山地) ,番薯(出自外地) ; 从外表的颜色来命名 : 红薯 ,白薯 ,红苕 ; 从味觉和触觉来命名 : 甘薯 (味觉甘甜) ,凉薯 (取其触觉) ; 从外在的形状来命名 : 豆薯 现将这一现象以图表示如下 : 现实层次 : 认知层次 : 语言层次 : 含有很多特 征的事体 意义 1 意义 2 意义 3 意义 4 …… 名称 1 名称 2 名称 3 名称 4 …… (2) 汉语中的“眼镜”这个词 ,说明了中国 人以该事物进行认知时主要抓住了“使用场所” 这一个特征 ,指架在眼睛前的一种镜子。而英 40 2005 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 1 期
王寅语言的体验性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看语言体验观 民族对其有两种认知方式,其一是侧重其构成 动词则没有。若将谓项也编码进来,如英语的 材料glasses,指用两块玻璃做成的物体,另 rain,则句子主语就靠it来表示(参见Jackend- 一是侧重其功能spectacles(词根spect意 off1983:184),汉语中的动词常常将动作的结 为“看),并以其为依据取名。同一个物体,由 果融合进来,参见下文。也就是说,不同的人、 于概念化的方法不同,产生了不同的认知结果, 不同民族认知事物的角度可能是不一样的,识 因而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就有了不同的命名思路 解(construe)世界的方式会存在差异,这解释了 和结果。 为什么对同样的世界、同样的事件,各民族却可 (3)“大钢琴”在汉语和英语中都强调了 能有不同的概念化方式,有不同的词语表达手 “体积”(grand piano),而在法语和德语中则运 段。 用了动物部位的隐喻来表达,法语:pianoà (5)Tamly(1985)曾根据对事件框架(这 queue(tail piano),德语:Flugel(wing piano)。 里主要是运动事件框架)的分析论述了动词概 (4)动词的概念化也具有体验性,如动词 念化的问题。他认为动态动词在概念化和词汇 go概念化和词汇化了“路径”,enter则概念化和 化过程中与六个基本意义成分有关,它们是:图 词汇化了“路径和目的地”。不及物动词将动作 形、背景运动、路径、因果,例如: 的对象纳入到概念化和词汇化过程中,而及物 Bleriot flew across the English Channel from les baraques to dover 事件框架:FIGURE MOTION PATH GROUND 对PATH的具体说明 MANNER (如省去,则为pathr gapping) 如将该句译为法语,则为: Bleriot traversa la manche en avion. FIGURE MOTION GROUND MANNER PATH Talmy(1985)认为,在概念化和词汇化过 (b)卫星框架语言(Satellite-framed Lan 程中,人们常在动态动词中融入其它意义成分, guage):该类语言中的动态动词同时包括“运 如英语常把“方式”融入到动态动词中来,法语、 动”和“方式”,而往往须将“路径”独立出来,用 西班牙语常把“路径”融入到动态动词中来,而 其他成分(如介词等)来单独表示,如英语、德语 Atsugewei语可把图形融入到动态动词。由于 等。 英语的动态动词包含了“方式”这一意义成分, 现将上述例句译为汉语(有两种表达),看 “路径”就需要单独加以突出表达;而法语、西班 看把汉语划归哪一类语言更为合适: 牙语的动态动词包含了“路径”这一意义成分, “方式”"就需要单独突出表达。他还以动态动词 他飞过 了英吉利海峡。 含不同意义成分为标准区分出了两大类语言: 动作路径时间 (a)动词框架语言(Verb-framed Lan 方式结果 guage):该类语言中的动态动词同时包括mo 他乘飞机过 英吉利海峡。 动作 途径 tion和path两个意义成分,即一个动态动词不 方式结果 仅表达“运动”,还表达“路径"”的框架功能,但用 其他成分来单独表示“方式(manner)”,如法语、 汉语动词“飞”包括“方式”,而不包括“路 西班牙语等。 径”,因此,汉语可划入“卫星框架语言”(Talmy 41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民族对其有两种认知方式 ,其一是侧重其构成 材料 ———glasses ,指用两块玻璃做成的物体 ;另 一是侧重其功能 ———spectacles (词根 spect 意 为“看”) ,并以其为依据取名。同一个物体 ,由 于概念化的方法不同 ,产生了不同的认知结果 , 因而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就有了不同的命名思路 和结果。 (3) “大钢琴”在汉语和英语中都强调了 “体积”(grand piano) ,而在法语和德语中则运 用了动物部位的隐喻来表达 , 法语 : piano à queue (tail piano) ,德语 :Flügel (wing piano) 。 (4) 动词的概念化也具有体验性 ,如动词 go 概念化和词汇化了“路径”,enter 则概念化和 词汇化了“路径和目的地”。不及物动词将动作 的对象纳入到概念化和词汇化过程中 ,而及物 动词则没有。若将谓项也编码进来 ,如英语的 rain ,则句子主语就靠 it 来表示 (参见 Jackend2 off 1983 :184) ,汉语中的动词常常将动作的结 果融合进来 ,参见下文。也就是说 ,不同的人、 不同民族认知事物的角度可能是不一样的 ,识 解(construe) 世界的方式会存在差异 ,这解释了 为什么对同样的世界、同样的事件 ,各民族却可 能有不同的概念化方式 ,有不同的词语表达手 段。 (5) Tamly (1985) 曾根据对事件框架 (这 里主要是运动事件框架) 的分析论述了动词概 念化的问题。他认为动态动词在概念化和词汇 化过程中与六个基本意义成分有关 ,它们是 :图 形、背景、运动、路径、因果 ,例如 : Bleriot flew across the English Channel from Les Baraques to Dover. 事件框架 : FIGURE MOTION PATH GROUND 对 PATH 的具体说明 MANNER (如省去 ,则为 path2gapping) 如将该句译为法语 ,则为 : Bleriot traversa la manche en avion. FIGURE MOTION GROUND MANNER PATH Talmy (1985) 认为 ,在概念化和词汇化过 程中 ,人们常在动态动词中融入其它意义成分 , 如英语常把“方式”融入到动态动词中来 ,法语、 西班牙语常把“路径”融入到动态动词中来 ,而 Atsugewei 语可把图形融入到动态动词。由于 英语的动态动词包含了“方式”这一意义成分 , “路径”就需要单独加以突出表达 ;而法语、西班 牙语的动态动词包含了“路径”这一意义成分 , “方式”就需要单独突出表达。他还以动态动词 含不同意义成分为标准区分出了两大类语言 : ( a ) 动 词 框 架 语 言 ( Verb2framed Lan2 guage) :该类语言中的动态动词同时包括 mo2 tion 和 path 两个意义成分 ,即一个动态动词不 仅表达“运动”,还表达“路径”的框架功能 ,但用 其他成分来单独表示“方式(manner) ”,如法语、 西班牙语等。 (b) 卫星框架语言 (Satellite2framed Lan2 guage) :该类语言中的动态动词同时包括“运 动”和“方式”,而往往须将“路径”独立出来 ,用 其他成分(如介词等) 来单独表示 ,如英语、德语 等。 现将上述例句译为汉语 (有两种表达) ,看 看把汉语划归哪一类语言更为合适 : 他 飞 过 了 英吉利海峡。 动作 路径 时间 方式 结果 他 乘飞机 穿过 英吉利海峡。 动作 途径 方式 结果 汉语动词“飞”包括“方式”,而不包括“路 径”,因此 ,汉语可划入“卫星框架语言”( Talmy 41 王 寅 语言的体验性 ———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看语言体验观
2005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1期 1985,戴浩一2000)。汉语的“过”或“穿过”既 涉及到如何界定理性和语言的问题,其他动物的理性和语 代表了路径,也表示了结果。 言与人类的有什么不同。Taor(2002:16)则强调了人类 从上述分析还可见,英语和汉语都依照 具有在线和下线认知(online and offline cognition)的能力, 而动物似乎仅有前者,这与文首提到的语言具有超时空性 “figure一motion一path一ground”的概念系 (displacement)相似。人类在运行下线认知时,就要依靠诸 统顺序,只是汉语更注重结果,“过了没有”比 如语言的符号。 “飞了没有”更重要。因此“过”是信息的中心 点,既代表了路径,也表示了结果。而英语主要 参考文献 是通过动词本身的屈折变化形式来表示时间概 Anderson,J.M.1971.The Gram mar of Case:Tow ards 念的。可见,汉语更注重“动作结果”这一认 a Localistic Theory [M].Cambridge:CUP. 知模式,而且往往多用复合动词来表示,例如 Clark,H.H.1973.Space,time,semantics and the “走进”、“产出”、“嫁错”、“杀死”、“救活”等等 child [A].In T.Moore(ed.)Cognitive Develop- (参见王寅2001:103),这一认知模式又与“时 ment and the Acquisition of Language [C].New 间顺序原则”相吻合。 York:Academic Press. Ungerer和Schmid(1996:278)指出:语言 Gv T.1973.The time-axis phenomenon [J].Lan- 中词语所表达的意义,以及如何结合使用,取决 guage 49. 于人们对于周围真实世界的感知和范畴化。由 Halliday,M.A.K.R.Hasan.1985.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 于我们在不断地观察这个世界,并在其中起着 semiotic Perspective [M].Victoria:Deakin Univer- 积极的作用,所以我们深知世界实体的构成,这 sity. 一感知和体验就反映在语言的本质之中。 Herder,J.G.1772.《论语言的起源》[M]。姚小平 三、结语 译,1999。北京:商务印书馆。 Jackendoff,R.S.1983.Semantics and Cognition [M]. 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关于语言的体验 Cambridge,MA.:The MIT Press. 观,其要点是:概念和意义基于感知体验,而感 Johnson,M.1987.The Body in the Mind.-The 知体验又是基于人的身体构造(包括具有丰富 Bodily Basis of Meaning.Imagination and Reason 想像力的大脑),因而人类能用特殊的、一贯的 [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方法来感知客体、他人、空间,以及其间的种种 Kastovsky,D.1996.The representation of space in Eng- 关系。在此基础上,人们通过隐喻等认知策略 lish derivational morphology [A].In M.Putz &R. 建构出其他概念(包括抽象概念),从而建构出 Dirven (eds.).1996. 概念系统,并通过词汇化形成了语言,因此语言 Lakoff,G.1987.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具有体验性。这表明,概念和理性不是自治的, [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不可能有独立于身体的心智能力和意义。这是 Lakoff,G.M.Johnson.1980.Metaphors We Live 对二元论的批判。同时,语言的体验观还为语 By [M].Chicag: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言来源于实践以及语言与人类的概念结构和认 Lakoff,G.M.Johnson.1999.Philasophy in the 知方式密切相关的观点提供了充分证据,这就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批判了语言的天赋观和自治观。此外,语言的 Western Thought [M].New York:Basic Books. 体验性还表明了语言形式与概念意义之间互为 Langacker,R.W.1982.Space grammar,analysability, 依存,具有大量的象似性,从而对任意第一说提 and the English passive[卩],Language59. 出了质疑(参见许国璋1988)。 Langacker,R.W.1987.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I: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 [M]. 附注: Stanford,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有些学者对此有不同看法,认为动物也有理性和语言,这就 Lyons,J.1977.Semantics [M].2 Vols.Cambridge: 42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1985 ; 戴浩一 2000) 。汉语的“过”或“穿过”既 代表了路径 ,也表示了结果。 从上述分析还可见 ,英语和汉语都依照 “figure —motion —path —ground”的概念系 统顺序 ,只是汉语更注重结果 “, 过了没有”比 “飞了没有”更重要。因此“过”是信息的中心 点 ,既代表了路径 ,也表示了结果。而英语主要 是通过动词本身的屈折变化形式来表示时间概 念的。可见 ,汉语更注重“动作 —结果”这一认 知模式 ,而且往往多用复合动词来表示 ,例如 “走进”、“产出”、“嫁错”、“杀死”、“救活”等等 (参见王寅 2001 : 103) ,这一认知模式又与“时 间顺序原则”相吻合。 Ungerer 和 Schmid (1996 :278) 指出 :语言 中词语所表达的意义 ,以及如何结合使用 ,取决 于人们对于周围真实世界的感知和范畴化。由 于我们在不断地观察这个世界 ,并在其中起着 积极的作用 ,所以我们深知世界实体的构成 ,这 一感知和体验就反映在语言的本质之中。 三、结语 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关于语言的体验 观 ,其要点是 :概念和意义基于感知体验 ,而感 知体验又是基于人的身体构造 (包括具有丰富 想像力的大脑) ,因而人类能用特殊的、一贯的 方法来感知客体、他人、空间 ,以及其间的种种 关系。在此基础上 ,人们通过隐喻等认知策略 建构出其他概念 (包括抽象概念) ,从而建构出 概念系统 ,并通过词汇化形成了语言 ,因此语言 具有体验性。这表明 ,概念和理性不是自治的 , 不可能有独立于身体的心智能力和意义。这是 对二元论的批判。同时 ,语言的体验观还为语 言来源于实践以及语言与人类的概念结构和认 知方式密切相关的观点提供了充分证据 ,这就 批判了语言的天赋观和自治观。此外 ,语言的 体验性还表明了语言形式与概念意义之间互为 依存 ,具有大量的象似性 ,从而对任意第一说提 出了质疑(参见许国璋 1988) 。 附注 : 1. 有些学者对此有不同看法 ,认为动物也有理性和语言 ,这就 涉及到如何界定理性和语言的问题 ,其他动物的理性和语 言与人类的有什么不同。Taylor (2002 : 16) 则强调了人类 具有在线和下线认知 (online and offline cognition) 的能力 , 而动物似乎仅有前者 ,这与文首提到的语言具有超时空性 (displacement) 相似。人类在运行下线认知时 ,就要依靠诸 如语言的符号。 参考文献 Anderson , J. M. 1971. The Gram mar of Case : Tow ards a L ocalistic Theory [ M]. Cambridge : CUP. Clark , H. H. 1973. Space , time , semantics and the child [A]. In T. Moore (ed. ) . Cognitive Develop2 ment and the Acquisition of L anguage [ C]. New York : Academic Press. Giv∏n , T. 1973. The time2axis phenomenon [J ]. L an2 guage 49. Halliday , M. A. K. & R. Hasan. 1985. L anguage , Contex t and Tex t : Aspects of L anguage in a Social2 semiotic Perspective [ M]. Victoria : Deakin Univer2 sity. Herder , J. G. 1772. 《论语言的起源》[ M ] 。姚小平 译 ,1999。北京 :商务印书馆。 Jackendoff , R. S. 1983. Semantics and Cognition [ M]. Cambridge , MA. : The MIT Press. Johnson , M. 1987. The Body in the Mind. — 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 , Imagination and Reason [ M]. Chicago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Kastovsky , D. 1996. The representation of space in Eng2 lish derivational morphology [A]. In M. Pütz & R. Dirven (eds. ) . 1996. Lakoff , G. 1987. Women , Fire , and Dangerous Things: W 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 M]. Chicago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koff , G. & M. Johnson. 1980. Metaphors We L ive By [ M]. Chicago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koff , G. & M. Johnson. 1999.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 [ M]. New York : Basic Books. Langacker , R. W. 1982. Space grammar , analysability , and the English passive [J ]. L anguage 59. Langacker , R. W. 1987.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 mar V ol. I :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 [ M ]. Stanford , California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Lyons, J. 1977. Semantics [ M ]. 2 Vols. Cambridge : 42 2005 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 1 期
王寅语言的体验性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看语言体验观 CUP. 戴浩一,2000,概念结构与非自主性:汉语语法概念系 Miller,G.P.JohnsomLaird.1976.Language and 统初探[A],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0年第八届当 Perception [M].CUP. 代语言学研讨会论文。 Mondada,L.1996.How pace structures discourse [A]. 列 宁,1988,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全集第 In M.Putz R.Dirven (eds.)1996. 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Putz,M.&R.Dirven (eds.).1996.The Construal of 马克思、恩格斯,196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 Space in Language and Thought Cognitive Lin [M。北京:人民出版社。 guistics Research Vol.8 [C].Berlin:Mouton de 王寅,2001,《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 Gruyter. 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Talmy,L.1985.Lexicalization patterns:Semantic 王寅,2002a,认知语言学与两代认知科学[U],《外语 structure in lexical forms [A].In T.Shopen (ed.) 学刊》第1期。 Language Typology and Syntactic Description [C]. 王 寅,2002b,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U], Vol.3.Cambridge:CUP. 《外语教学与研究》第2期。 Talmy,L.1988.Force dynamics in language and cogni- 王寅,2003,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对句法成因的解 tion J].Cognitive Science 12. 释卩],《外语学刊》第1期。 Taylor,J.2002.Cognitive Grammar [M].OUP. 许国璋,1988,语言符号的任意性问题卩],《外语教学 Traugott,E.C.1982.From propositional to textual and 与研究》第3期。 expressive meanings:Some semantic-pragmatic as pects of grammaticalization [A].In P.Lehmann 收稿日期:2003828, Y.Malkeil (eds.)Perspectives on Historical Lin- 修改稿,2004111; guistics [C].Amsterdam:John Benjamins. 本刊修订稿,2004H16 Ungerer,F.H.J.Schmid.1996.An Introduction 通讯地址:400031重庆市沙坪坝四川外语学院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M].London:Longman. 外国语文研究中心 简讯二则 (一) 2004年10月,北京高教学会社会科学学报研究会组织专家学者开展了北京高校人 文社科学报评优活动。在此次活动中,本刊被评为“北京高校人文社科学报名刊”、本刊 “外国教育”栏目被评为“北京高校人文社科学报名栏”。 (二) 2004年10月-12月,教育部组织专家学者开展了全国范围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 报名栏评选活动。本次活动共评出名栏16家,本刊“外语教育”栏目获选,从而成为“教育 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第一批入选栏目”。 (本刊讯) 43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CUP. Miller , G. & P. Johnson2Laird. 1976. L anguage and Perception [ M]. CUP. Mondada , L. 1996. How space structures discourse [A]. In M. Pütz & R. Dirven (eds. ) . 1996. Pütz , M. & R. Dirven (eds. ) . 1996. The Construal of S pace in L anguage and Thought ( Cognitive L in2 guistics Research V ol. 8 [ C ]. Berlin : Mouton de Gruyter. Talmy , L. 1985. Lexicalization patterns: Semantic structure in lexical forms [A]. In T. Shopen (ed. ) . L anguage Typology and Syntactic Description [ C]. Vol. 3. Cambridge : CUP. Talmy , L. 1988. Force dynamics in language and cogni2 tion [J ]. Cognitive Science 12. Taylor , J. 2002. Cognitive Gram mar [ M]. OUP. Traugott , E. C. 1982. From propositional to textual and expressive meanings: Some semantic2pragmatic as2 pects of grammaticalization [A]. In P. Lehmann & Y. Malkeil (eds. ) . Perspectives on Historical L in2 guistics [C]. Amsterdam : John Benjamins. Ungerer , F. & H. J. Schmid. 1996. A 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 inguistics [ M]. London : Longman. 戴浩一 ,2000 ,概念结构与非自主性 :汉语语法概念系 统初探[A]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00 年第八届当 代语言学研讨会论文。 列 宁 ,1988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列宁全集第 18 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 ,196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22 卷) 》 [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王 寅 ,2001《, 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 M ] 。上海 :上 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王 寅 ,2002a ,认知语言学与两代认知科学[J ]《, 外语 学刊》第 1 期。 王 寅 ,2002b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体验哲学[J ] , 《外语教学与研究》第 2 期。 王 寅 ,2003 ,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对句法成因的解 释[J ]《, 外语学刊》第 1 期。 许国璋 ,1988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问题[J ]《, 外语教学 与研究》第 3 期。 收稿日期 : 2003 —8 —28 ; 修改稿 ,2004 —11 —1 ; 本刊修订稿 ,2004 —11 —6 通讯地址 : 400031 重 庆 市 沙 坪 坝 四 川 外 语 学 院 外国语文研究中心 简 讯 二 则 (一) 2004 年 10 月 ,北京高教学会社会科学学报研究会组织专家学者开展了北京高校人 文社科学报评优活动。在此次活动中 ,本刊被评为“北京高校人文社科学报名刊”、本刊 “外国教育”栏目被评为“北京高校人文社科学报名栏”。 (二) 2004 年 10 月 - 12 月 ,教育部组织专家学者开展了全国范围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 报名栏评选活动。本次活动共评出名栏 16 家 ,本刊“外语教育”栏目获选 ,从而成为“教育 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第一批入选栏目”。 (本刊讯) 43 王 寅 语言的体验性 ———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看语言体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