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汉语与认知》课程教学资源(阅读文献)认知语言学(语言起源新论——语言的起源与语义的心理构成)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4,文件大小:125.49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第30卷第3期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Vol.30 No.3 1997年8月 Journal of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Aug.1997 语言起源新论 语言的起源与语义的心理构成 雷友梧 摘要以往所有学说,都是把语言看成一种结果,尽情去追溯这种结果。 语言起源问题,也是作为一种结果来探讨。在我们看来,语言不是一种结果,而是 一种机制,一种生成过程,一种与语音联系在一起的语义层级系统的生成过程。 这样,就可探讨出语言起源时的初始形态。 关键词语言起源联觉声音联觉原始性声音联觉认知性语音联觉 一、问题的重要性与以往的学说 语言起源问题在语言学甚至哲学上之所以是一个重要问题,是因为在科学地弄清了语言 的起源后,对我们了解语言的本质、功能以及人的本原是有好处的,对确立语言的研究方法是 有好处的。正如说人是上帝创造的,那么关于人的整个学说就建立在宗教的基础上。 语言的起源问题,在语言学史上、哲学史上又是个棘手而无确切结论的问题。历史上提出 的“神授说”、“人造说”和“进化说”,都是一种假想,没有科学根据。如“神授说”:记载在《圣经》 上的关于“巴比塔”的故事说,上帝为了惩罚人类,变乱了人类的语言,使人彼此说着不同的语 言。按照这个神话,上帝不仅创造了语言,而且决定了人类语言的现状。另如以亚里士多德、 海岱尔为代表的“拟声说”,以伊壁鸠鲁为代表的“感叹说”,以卢梭和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契约 说”,以及以努阿尔为代表的“劳动呼声说”,以冯特为代表的“手势说”等,大多是根据语言中的 片断事实,和受当时某种哲学的影响。前者如“拟声说”,因为语言中有些拟声词,就认为语言 是人模拟外界事物发出的声音而产生的。但这种学说不能解释那些不能发出声音的事物的词 是怎样产生的,而且有些拟声词是以后才产生的。又如“感叹说”,是因为语言中有一些感叹 词,如“啊”、“哦”之类。但感叹词只是情感的直接表现,不是事物名称,和语言的性质不一样。 又如“契约说”,看到语言的意识的控制性质,就认为语言是社会的契约。这种学说认为先有意 识因为感到语言的必要,然后约定某种语言,但这种理论不能回答,在没有语言之前意识 是怎么组织起来的。这一理论是当时哲学中流行的理性主义的产物。理性主义认为,社会、国 家都是契约的产物,因此语言也是契约的产物。又调查落后社会的语言,如调查氏族社会的语 言,认为大概可以找到原始语言的踪迹。这是混淆了社会文明史和人类进化史的区别。世界 上处于文明的社会和处于文明发展较低的社会,在人类发展史上是处于同一阶段的,其语言发 展尽管有程度上的差别,但在功能上都是脱离了原始语言的,对发展了的实践意识都是适应 的。“劳动呼声说”认为语言起源于劳动呼声,原始人类在集体劳动中,由于肌肉的紧张,发出 喊声,变成了某些操作语言,并产生了语言。“劳动呼声说”表面上是从劳动说明语言起源,但 和恩格斯说明的原理有本质的区别,只是“拟声说”与“感叹说”的一种变形。“手势语起源说”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语言起源新论 ———语言的起源与语义的心理构成 雷友梧 摘 要 以往所有学说 ,都是把语言看成一种结果 ,尽情去追溯这种结果。 语言起源问题 ,也是作为一种结果来探讨。在我们看来 ,语言不是一种结果 ,而是 一种机制 ,一种生成过程 ,一种与语音联系在一起的语义层级系统的生成过程。 这样 ,就可探讨出语言起源时的初始形态。 关键词 语言起源 联觉 声音联觉 原始性声音联觉 认知性语音联觉 一、问题的重要性与以往的学说 语言起源问题在语言学甚至哲学上之所以是一个重要问题 ,是因为在科学地弄清了语言 的起源后 ,对我们了解语言的本质、功能以及人的本原是有好处的 ,对确立语言的研究方法是 有好处的。正如说人是上帝创造的 ,那么关于人的整个学说就建立在宗教的基础上。 语言的起源问题 ,在语言学史上、哲学史上又是个棘手而无确切结论的问题。历史上提出 的“神授说”、“人造说”和“进化说”,都是一种假想 ,没有科学根据。如“神授说”:记载在《圣经》 上的关于“巴比塔”的故事说 ,上帝为了惩罚人类 ,变乱了人类的语言 ,使人彼此说着不同的语 言。按照这个神话 ,上帝不仅创造了语言 ,而且决定了人类语言的现状。另如以亚里士多德、 海岱尔为代表的“拟声说”,以伊壁鸠鲁为代表的“感叹说”,以卢梭和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契约 说”,以及以努阿尔为代表的“劳动呼声说”,以冯特为代表的“手势说”等 ,大多是根据语言中的 片断事实 ,和受当时某种哲学的影响。前者如“拟声说”,因为语言中有些拟声词 ,就认为语言 是人模拟外界事物发出的声音而产生的。但这种学说不能解释那些不能发出声音的事物的词 是怎样产生的 ,而且有些拟声词是以后才产生的。又如“感叹说”,是因为语言中有一些感叹 词 ,如“啊”、“哦”之类。但感叹词只是情感的直接表现 ,不是事物名称 ,和语言的性质不一样。 又如“契约说”,看到语言的意识的控制性质 ,就认为语言是社会的契约。这种学说认为先有意 识 ———因为感到语言的必要 ,然后约定某种语言 ,但这种理论不能回答 ,在没有语言之前意识 是怎么组织起来的。这一理论是当时哲学中流行的理性主义的产物。理性主义认为 ,社会、国 家都是契约的产物 ,因此语言也是契约的产物。又调查落后社会的语言 ,如调查氏族社会的语 言 ,认为大概可以找到原始语言的踪迹。这是混淆了社会文明史和人类进化史的区别。世界 上处于文明的社会和处于文明发展较低的社会 ,在人类发展史上是处于同一阶段的 ,其语言发 展尽管有程度上的差别 ,但在功能上都是脱离了原始语言的 ,对发展了的实践意识都是适应 的。“劳动呼声说”认为语言起源于劳动呼声 ,原始人类在集体劳动中 ,由于肌肉的紧张 ,发出 喊声 ,变成了某些操作语言 ,并产生了语言。“劳动呼声说”表面上是从劳动说明语言起源 ,但 和恩格斯说明的原理有本质的区别 ,只是“拟声说”与“感叹说”的一种变形。“手势语起源说” 第 30 卷第 3 期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Vol. 30 No. 3 1997 年 8 月 Journal of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Aug. 1997

第3期 雷友梧语言起源新论 19 是德国心理学家冯特提出的。手势语的局限在于,它只能在一定空间,在狭小的范围内,靠视 觉发挥作用,现存的有声语言比它自由得多。在有声语言中,手势语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有声 语言,无论就其存在条件和现实的联系,都不是从手势语发展来的。 还有所谓“进化说”,如美国的尼森1931年发表他的研究结果时,提出猴子有五种叫声,认 为人类语言正是这五种表示喜怒哀乐的叫声演变和进化来的。如何进化呢?直接表达感情的 叫声,如何进化成表达意义的词呢?人们仍然找不到线索。进化的基础、对象仍不明确,因此 “进化说”仍得不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以上学说都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主要原因是缺乏原始语言材料。于是,对语言起源问题 产生虚无主义,认为是个无法解决的问题。1899年的巴黎语言学会章程上规定:“会中不许接 受关于语言起源或一种普通语言创造的任何通讯。可见解决这一问题存在多大的困难。 二、困难的根本原因 困难的根本原因,还是观点与方法上的,这表现在: (一)以往的语言学说在观点上都是把语言看成一种结聚,而不是一种机制和一种生成过 程。集中力量去研究作为结果的语言,而作为结果的原始语言,己经随着时间消逝而消逝。但 作为经验科学的语言学,在着手研究语言起源问题时,又必须建立在这种己经消逝的原始语言 材料的基础上,于是在方法上只能是用宗教假想、科学假说以及抽象的、主观臆想出来的进化 观念。由于这种观点、方法上的错误,得出的只是些无说服力的学说及“无法解决”的虚无主 义。 缺乏经验材料即无法找到研究这个问题的原始语言材料,是研究这个问题首先遇到 的困难。地球历史长达45亿年,假如将它比作一天,人类的历史是200万年,相当于38秒,文 字用于记录语言的历史4000年,仅相当于0.08秒。可见靠文字记录的语言,是解决不了原始 语言的状态问题的。 (二)以反历史的观点和形而上学的观点看待语言,认为原始语言是不变的,和现代语言 是同一个东西。如总是从现代语言出发,寻找第一句话该是怎么说的,第一个词该是怎样的。 这种反历史主义企图是注定要失败的,因为现存语言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即从动物的信号 到人的符号),第一句话、第一个词在现存语言中是找不到的。现存语言的产生是一个从量变 到质变的渐变过程,最初出现的也许是具备语言基本要素的别的什么形态的东西(比如仍然是 一种音义结合体,仍然是发生在信息交流中)。现存语言是一种比较成熟的语言,保留了语言 起源时语言的基本要素,具体形态己经和原始语言不同了。用反历史主义眼光看待语言,这是 已往语言学一个错误的出发点。 (三)语言是应什么需要产生的?这也是以往语言学不明确的问题。这就涉及语言产生 的外部动力究竞是什么的问题。“神授说”、“人造说”、恩格斯以前的“进化说”,都不能正确回 答这个问题。 (四)人的大脑具有什么机制,具有了什么条件使语言得以产生,这也是语言学必须明确 回答的问题。 三、观点与方法的变革 什么是语言?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从静态方面看,语言是音义 结合体,这也是把语言作为结果来看的;从动态方面看,语言是基于脑的“联觉州2机制产生的 “语音联觉一对象知觉语义图像思维理解”的过程],也就是产生那个静态的音义结合体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是德国心理学家冯特提出的。手势语的局限在于 ,它只能在一定空间 ,在狭小的范围内 ,靠视 觉发挥作用 ,现存的有声语言比它自由得多。在有声语言中 ,手势语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有声 语言 ,无论就其存在条件和现实的联系 ,都不是从手势语发展来的。 还有所谓“进化说”,如美国的尼森 1931 年发表他的研究结果时 ,提出猴子有五种叫声 ,认 为人类语言正是这五种表示喜怒哀乐的叫声演变和进化来的。如何进化呢 ? 直接表达感情的 叫声 ,如何进化成表达意义的词呢 ? 人们仍然找不到线索。进化的基础、对象仍不明确 ,因此 “进化说”仍得不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以上学说都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主要原因是缺乏原始语言材料。于是 ,对语言起源问题 产生虚无主义 ,认为是个无法解决的问题。1899 年的巴黎语言学会章程上规定“会中不许接 : 受关于语言起源或一种普通语言创造的任何通讯。”[1 ]可见解决这一问题存在多大的困难。 二、困难的根本原因 困难的根本原因 ,还是观点与方法上的 ,这表现在 : (一) 以往的语言学说在观点上都是把语言看成一种结果 ,而不是一种机制和一种生成过 程。集中力量去研究作为结果的语言 ,而作为结果的原始语言 ,已经随着时间消逝而消逝。但 作为经验科学的语言学 ,在着手研究语言起源问题时 ,又必须建立在这种已经消逝的原始语言 材料的基础上 ,于是在方法上只能是用宗教假想、科学假说以及抽象的、主观臆想出来的进化 观念。由于这种观点、方法上的错误 ,得出的只是些无说服力的学说及“无法解决”的虚无主 义。 缺乏经验材料 ———即无法找到研究这个问题的原始语言材料 ,是研究这个问题首先遇到 的困难。地球历史长达 45 亿年 ,假如将它比作一天 ,人类的历史是 200 万年 ,相当于 38 秒 ,文 字用于记录语言的历史 4000 年 ,仅相当于 0. 08 秒。可见靠文字记录的语言 ,是解决不了原始 语言的状态问题的。 (二) 以反历史的观点和形而上学的观点看待语言 ,认为原始语言是不变的 ,和现代语言 是同一个东西。如总是从现代语言出发 ,寻找第一句话该是怎么说的 ,第一个词该是怎样的。 这种反历史主义企图是注定要失败的 ,因为现存语言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即从动物的信号 到人的符号) ,第一句话、第一个词在现存语言中是找不到的。现存语言的产生是一个从量变 到质变的渐变过程 ,最初出现的也许是具备语言基本要素的别的什么形态的东西(比如仍然是 一种音义结合体 ,仍然是发生在信息交流中) 。现存语言是一种比较成熟的语言 ,保留了语言 起源时语言的基本要素 ,具体形态已经和原始语言不同了。用反历史主义眼光看待语言 ,这是 已往语言学一个错误的出发点。 (三) 语言是应什么需要产生的 ? 这也是以往语言学不明确的问题。这就涉及语言产生 的外部动力究竟是什么的问题。“神授说”、“人造说”、恩格斯以前的“进化说”,都不能正确回 答这个问题。 (四) 人的大脑具有什么机制 ,具有了什么条件使语言得以产生 ,这也是语言学必须明确 回答的问题。 三、观点与方法的变革 什么是语言 ? 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从静态方面看 ,语言是音义 结合体 ,这也是把语言作为结果来看的 ;从动态方面看 ,语言是基于脑的“联觉”[2 ]机制产生的 “语音联觉 —对象知觉 —语义图像 —思维理解”的过程[3 ] ,也就是产生那个静态的音义结合体 第 3 期 雷友梧 语言起源新论 91

20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 的过程,即从生成过程、生成机制来说明语言。说明的东西是一样的,只是说明的角度不一样, 一个是从静态,一个是从动态。 研究语言的起源,就应该从动态语言入手。 从动态角度说明语言,是从语音开始,基于大脑的联觉机制,激活“语义的心理构成”(即激 活“语音联觉对象知觉语义图像思维理解)。这个心理构成,就是人的实践性反映,在 语言(经由联觉机制)控制后,就是语义系统。研究语言起源为什么要从动态语言入手呢?因 为动态语言展示了语言产生的机制,同时展示了“语义的心理构成”。由于人的心理“感觉 知觉表象思维”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层级系统,因此,以心理层级系统做基础的 语义系统,不能不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层级系统。所以我们说,语言从动态方面看,是 基于脑的“联觉”机制产生的“语音联觉一对象知觉语义图像思维理解”的层级系统。 这种观点上(不把语言看成是一种结果)与方法上(把语言看成是一种机制、一种生成过 程,因而动态地研究语言)的彻底变革,必然导致语义的由低级向高级的心理构成的层级系统 的呈现,为语言的起源研究提供了初级形式。这个初级形式,就是语义层级系统的初始形态。 四、语义的生成与语言的起源 语义的生成指语音经由大脑的“联觉”机制,其意义(语义)系统在意识中的产生过程。所 有各个环节是先经由历时建构,才成为瞬间发生的。也就是“语音联觉对象知觉语义图像 思维理解”这个语义的心理构成,各个环节是经由历时建构,才成为瞬间发生的语义生成。 语言起源指语言的最初形态,即现代语言是由什么发展起来的。显然,语义的生成与语言 的起源,存在某种联系。我们先看语义环节的历时建构(以儿童为例)。 语义的心理结构的第一个环节是“语音联觉”。什么是语音联觉?心理学上管一种感觉引 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过程、心理机制叫做“联觉”。“联觉”在生理学上叫伴生感觉,或叫共感 觉,是由英语Synesthesia译过来的。有人译成“通感”,表示“感觉挪移”的意思。所谓“语音联 觉”,就是人们从对语音的感觉(对语音的听觉形象)产生对语音所代表的物质对象的感觉(可 以是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肌体觉的等等),也就是人们对“语音”的感觉和对语音所联系客 观事物、现象的感觉,形成为伴生感觉、共感觉,或称声义共感,即两种感觉沟通。婴儿对语义 把握的第一个环节是“语音联觉”。半岁到一岁间的婴儿,对成人的谈话,或重复过多次的某些 词,如呼唤他的名字,或说“来!来!来!”,会产生某种反应,心理学上称做“回答性反应4 这种反应当然是由特定的语音引起的。婴儿是不理解语音所包含的意义的。就是说,这个阶 段的婴儿,特定的语音能引起特定的某种感觉,从而产生某种回答性反应。反过来说,某种反 映了客观意义的,从而导致某种回答性反应的感觉,是主体对特定语音的感觉引起的伴生感 觉,这就是语义结构的第一个环节“语音联觉”的产生。“语音联觉”只能反映事物的个别 属性。紧接着,多种“语音联觉”的综合,就是“对象知觉”。“对象知觉”是事物的整体反映。经 过一定阶段发展(从一岁末到一岁半),婴儿逐渐能把握“语义结构”的第二个环节对象知 觉。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在他的《儿童心理学》中叙述说:“儿童满一岁,就能懂得成人说 出的某些词,当成人说出这些词的时候,儿童就用定向反应或运动反应来回答,例如,有人问: ‘小猫呢?儿童就能注视小猫或转头去找小猫。”这是符合事实的,也是人们能经验到的事实。 满一周岁的孩子,当成人说“灯”,就能将视线指向“灯”,说“妈妈”、“姨”,会将视线指向妈妈、 姨。这种对词的定向反应过程,就是经由“语音联觉”(即通过特定的“语音”产生“伴生感觉” 到把握“对象知觉”的过程,即从整体上把握物质对象的过程。第三个环节是“语义图像”。再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的过程 ,即从生成过程、生成机制来说明语言。说明的东西是一样的 ,只是说明的角度不一样 , 一个是从静态 ,一个是从动态。 研究语言的起源 ,就应该从动态语言入手。 从动态角度说明语言 ,是从语音开始 ,基于大脑的联觉机制 ,激活“语义的心理构成”(即激 活“语音联觉 —对象知觉 —语义图像 —思维理解”) 。这个心理构成 ,就是人的实践性反映 ,在 语言(经由联觉机制) 控制后 ,就是语义系统。研究语言起源为什么要从动态语言入手呢 ? 因 为动态语言展示了语言产生的机制 ,同时展示了“语义的心理构成”。由于人的心理 ———“感觉 —知觉 —表象 —思维”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层级系统 ,因此 ,以心理层级系统做基础的 语义系统 ,不能不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层级系统。所以我们说 ,语言从动态方面看 ,是 基于脑的“联觉”机制产生的“语音联觉 —对象知觉 —语义图像 —思维理解”的层级系统。 这种观点上(不把语言看成是一种结果) 与方法上 (把语言看成是一种机制、一种生成过 程 ,因而动态地研究语言) 的彻底变革 ,必然导致语义的由低级向高级的心理构成的层级系统 的呈现 ,为语言的起源研究提供了初级形式。这个初级形式 ,就是语义层级系统的初始形态。 四、语义的生成与语言的起源 语义的生成指语音经由大脑的“联觉”机制 ,其意义 (语义) 系统在意识中的产生过程。所 有各个环节是先经由历时建构 ,才成为瞬间发生的。也就是“语音联觉 —对象知觉 —语义图像 —思维理解”这个语义的心理构成 ,各个环节是经由历时建构 ,才成为瞬间发生的语义生成。 语言起源指语言的最初形态 ,即现代语言是由什么发展起来的。显然 ,语义的生成与语言 的起源 ,存在某种联系。我们先看语义环节的历时建构(以儿童为例) 。 语义的心理结构的第一个环节是“语音联觉”。什么是语音联觉 ? 心理学上管一种感觉引 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过程、心理机制叫做“联觉”。“联觉”在生理学上叫伴生感觉 ,或叫共感 觉 ,是由英语 Synesthesia 译过来的。有人译成“通感”,表示“感觉挪移”的意思。所谓“语音联 觉”,就是人们从对语音的感觉(对语音的听觉形象) 产生对语音所代表的物质对象的感觉(可 以是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肌体觉的等等) ,也就是人们对“语音”的感觉和对语音所联系客 观事物、现象的感觉 ,形成为伴生感觉、共感觉 ,或称声义共感 ,即两种感觉沟通。婴儿对语义 把握的第一个环节是“语音联觉”。半岁到一岁间的婴儿 ,对成人的谈话 ,或重复过多次的某些 词 ,如呼唤他的名字 ,或说“来 ! 来 ! 来 !”,会产生某种反应 ,心理学上称做“回答性反应”[4 ] , 这种反应当然是由特定的语音引起的。婴儿是不理解语音所包含的意义的。就是说 ,这个阶 段的婴儿 ,特定的语音能引起特定的某种感觉 ,从而产生某种回答性反应。反过来说 ,某种反 映了客观意义的 ,从而导致某种回答性反应的感觉 ,是主体对特定语音的感觉引起的伴生感 觉 ,这就是语义结构的第一个环节 ———“语音联觉”的产生。“语音联觉”只能反映事物的个别 属性。紧接着 ,多种“语音联觉”的综合 ,就是“对象知觉”。“对象知觉”是事物的整体反映。经 过一定阶段发展(从一岁末到一岁半) ,婴儿逐渐能把握“语义结构”的第二个环节 ———对象知 觉。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在他的《儿童心理学》中叙述说“儿童满一岁 : ,就能懂得成人说 出的某些词 ,当成人说出这些词的时候 ,儿童就用定向反应或运动反应来回答 ,例如 ,有人问 : ‘小猫呢 ?’儿童就能注视小猫或转头去找小猫。”这是符合事实的 ,也是人们能经验到的事实。 满一周岁的孩子 ,当成人说“灯”,就能将视线指向“灯”,说“妈妈”、“姨”,会将视线指向妈妈、 姨。这种对词的定向反应过程 ,就是经由“语音联觉”(即通过特定的“语音”产生“伴生感觉”) 到把握“对象知觉”的过程 ,即从整体上把握物质对象的过程。第三个环节是“语义图像”。再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02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 年

第3期 雷友梧语言起源新论 21 大一些的孩子(两周岁以上)就能比较稳定地把握“语义图像”。当眼前并无苹果,而说到苹果, 或要他去找苹果时,他会去一个地方把苹果找来。这就是说,他已经把握了“苹果”这个词的 “语义图像”,也就是说,主体已经由“语音联觉”唤起“对象知觉”,即从整体上把握客观对象。 第四个环节是“思维理解5]。再大些的孩子在成人及环境的影响下,基于自身的发展及认识 的发展,就能在不同水平上以“思维”的形式把握物质对象,即用语言说出“苹果”是什么,什么 颜色、形状、味儿等等,这时他对“苹果”这个词的词义达到了“思维理解”的阶段,具有了一定 概括性反映。 从以上可以看出,语义的心理构成,在个体是经历了“语音联觉对象知觉语义图像一 思维理解”这个系统的建构过程。对个体来说,语义的生成也是经历这些阶段,经历这个由感 性到理性的完整过程。这就是说,人类语言的发展,也一定经历了“语义心理构成”的建构及语 义瞬间生成的同样的过程。人类语言起源,人类语言最初形态,就应该是“语义心理构成”这个 层级系统的初始环节语音联觉。即原始人为了交际,为了传递某种信息,呼喊出某个声 音,声音即联系某个事物的个别属性,并意识到某种实践意义而作出反应。 这就是说,语言起源于语音联觉。 五、结论 语言起源于语音联觉.但语音只是宿音的一种,其引起的联觉与其它声音在其它动物头脑 里引起的联觉不同。语音在人的头脑里引起的是实践性反应,其它声音在动物头脑里引起的 是适应性反应,如小鸡听见母鸡叫,就躲起来;马听见哨音,就去吃食;狗听见铃声,就掉口水。 这种由声音引起的感觉,我们称它为原始性声音联觉。语音引起的实践反应,我们称作认知性 语音联觉。可用下列图式表示: 声音一适应性反应=原始性声音联觉=信号=动物 联觉 声音实践性反应=认知性语音联觉=符号(语言)=人 联觉 所以,确切地说,语言起源于认知性语音联觉。 马克思主义语言学关于原始语言的推论是对的:(一)语言一开始就是有声的;(二)语言是 应交际的需要产生的。所欠缺的是未能指出这个至关重要的内部机制认知性语音联觉, 所以说到语言起源时,语言的具体形态还是不明确的。现在就明确了,“认知性语音联觉”既是 语言生成时的动态功能,又是语言起源时的具体形态。 [1][法]福尔《语言学通论》,转引自吉林师范大学中文系语言理论教研室编《语言学概论》,1963年铅印 本,第200页。 [2]见荆其诚主编《简明心理学百科全书》“联觉”条目,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88页。 [3]参见拙文《语义的心理构成及其在话语生成与理解中的意义与作用》,载中国语文丛书《语法研究与探 索》,语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354页。 [4][苏]柳布林斯卡娅《儿童心理发展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第118页。 [5]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第122页。 (责任编辑:言之)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大一些的孩子(两周岁以上) 就能比较稳定地把握“语义图像”。当眼前并无苹果 ,而说到苹果 , 或要他去找苹果时 ,他会去一个地方把苹果找来。这就是说 ,他已经把握了“苹果”这个词的 “语义图像”,也就是说 ,主体已经由“语音联觉”唤起“对象知觉”,即从整体上把握客观对象。 第四个环节是“思维理解”[5 ] 。再大些的孩子在成人及环境的影响下 ,基于自身的发展及认识 的发展 ,就能在不同水平上以“思维”的形式把握物质对象 ,即用语言说出“苹果”是什么 ,什么 颜色、形状、味儿等等 ,这时他对“苹果”这个词的词义 ,达到了“思维理解”的阶段 ,具有了一定 概括性反映。 从以上可以看出 ,语义的心理构成 ,在个体是经历了“语音联觉 —对象知觉 —语义图像 — 思维理解”这个系统的建构过程。对个体来说 ,语义的生成也是经历这些阶段 ,经历这个由感 性到理性的完整过程。这就是说 ,人类语言的发展 ,也一定经历了“语义心理构成”的建构及语 义瞬间生成的同样的过程。人类语言起源 ,人类语言最初形态 ,就应该是“语义心理构成”这个 层级系统的初始环节 ———语音联觉。即原始人为了交际 ,为了传递某种信息 ,呼喊出某个声 音 ,声音即联系某个事物的个别属性 ,并意识到某种实践意义而作出反应。 这就是说 ,语言起源于语音联觉。 五、结论 语言起源于语音联觉 ,但语音只是声音的一种 ,其引起的联觉与其它声音在其它动物头脑 里引起的联觉不同。语音在人的头脑里引起的是实践性反应 ,其它声音在动物头脑里引起的 是适应性反应 ,如小鸡听见母鸡叫 ,就躲起来 ;马听见哨音 ,就去吃食 ;狗听见铃声 ,就掉口水。 这种由声音引起的感觉 ,我们称它为原始性声音联觉。语音引起的实践反应 ,我们称作认知性 语音联觉。可用下列图式表示 : 声音 —适应性反应 = 原始性声音联觉 = 信号 = 动物 | | 联觉 声音 —实践性反应 = 认知性语音联觉 = 符号(语言) = 人 | | 联觉 所以 ,确切地说 ,语言起源于认知性语音联觉。 马克思主义语言学关于原始语言的推论是对的 : (一) 语言一开始就是有声的 ; (二) 语言是 应交际的需要产生的。所欠缺的是未能指出这个至关重要的内部机制 ———认知性语音联觉 , 所以说到语言起源时 ,语言的具体形态还是不明确的。现在就明确了“认知性语音联觉”既是 , 语言生成时的动态功能 ,又是语言起源时的具体形态。 [1 ][法]福尔《语言学通论》,转引自吉林师范大学中文系语言理论教研室编《语言学概论》,1963 年铅印 本 ,第 200 页。 [2 ]见荆其诚主编《简明心理学百科全书》“联觉”条目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1 年版 ,第 288 页。 [3 ]参见拙文《语义的心理构成及其在话语生成与理解中的意义与作用》,载中国语文丛书《语法研究与探 索》,语文出版社 1985 年版 ,第 354 页。 [4 ][苏]柳布林斯卡娅《儿童心理发展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1 年版 ,第 118 页。 [5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2 年版 ,第 122 页。 (责任编辑 :言 之) 第 3 期 雷友梧 语言起源新论 12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