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容”,不管挨得上边还是挨不上边,其实,这是对修辞的一种误解。你能指出相声中的“乱形容 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吗?仔细地分析一下,对认识“乱形容”的实质,不无好处。 这里,老舍己经通过作品中的人物甲指出了问题的实质,这就是:人物乙一出口就是一连串“的”, 根本不管这些“的"用得恰当不恰当。譬如有的的用错了场合。既称对方为亲爱的,就不能同 时称对方为敬爱的”,至于又称对方为博爱的,更是牛头不对马嘴。形容“艺术家”也不能用“尖 端的、灵感的、响亮的”,再拼凑上“地才”和“人才”更是胡扯了。又如,有的一连串“的“用错了对 象。见到母亲,亲切地叫一声“妈”已经足够了,加上那么多形容词,完全是画蛇添足。至于称明 爸爸为“男性的、分割不开的、光辉灿烂的更是不恰当了。另外,有些词语用得与上下文也不搭 配。例如,形容挨了一下耳光,用“如雷贯耳,波潮壮阔”根本扯不上:再与“银中熊熊的火光,乱 冒金星”硬放在一起,越发无法搭配。当我们读到最亲爱的爸爸伸出英雄的魔掌”这类自相矛盾, 充满读谐的语句,同时又“给了我一个关键性的大嘴巴时,能不笑得喷饭吗?这里,给我们最大 的启示就是:形容必须“恰当”。只有经过反复推敲,作者认准了这样的形容性词语加上去之后, 能使文章准确、鲜明、生动,才可大胆使用:反之,如果觉得用上去反而不恰当,甚至破坏了语 句的准确、鲜明、生动,就应坚决不用。 老舍一辈子反对乱形容”,他在《谈简练》一文中说:“形容得多而不恰当,易令人生厌”,因为“形 容字一多,句子就会冗长,读起米费力”,还“使人很难得到个完整鲜明的形象。”因此他主张:“能 够直接说出来的地方,不必去形容:到了非形容不可的地方,要努力找到生动有力的形容字。” 其实,一般说来,比较老练的作者都喜欢朴实,尽量少形容:而初学写作的人则多用词华丽,好 用形容性词语。是不是好用形容性词语,似乎成为衡量作者老练,成熟程度的标尺之一。确实, 有的青年人以为,要描写什么事物,必须加倍形容。于是在描写风景时出现了这样的句子:“清晨 的朝阳滚滚上升,象征者新的一天的到来。”有的人喜欢堆砌成语,如:“一想起李老师对我的费 尽心机的苦口婆心的教有,我的心情就不能平静。费尽心机”是贬义成语,用在这里不恰当,既 用了“苦口婆心”形容,己经足够了;“费尽心机”再放上去,完全多余。又如一小学生作文滥用成 语:每天早上,我们三人分道扬bi0(镶),晚上,爸妈下班后,我放学归来,咱们又殊途同归了 爸爸喜欢足球,妈妈和我也常常跟着他对球赛指手划脚,我们都喜欢交朋友,常常是来者不拒, 总之,咱三人臭味相投,家中一团和气。不好时,爸爸对我同室操戈,心狠手辣地揍得我五体投 地,而妈妈却在一旁袖手旁观,从不见义勇为。 某年高考,作文要求写“陈伊玲的故事"”。有一考生这样比喻主人公:“陈伊玲年方二十岁。她面如 芙蓉,眼如秋波,高大的鼻子下,有一张鸟一般完美的嘴。这段描写且不说“面如芙蓉,眼如秋 波”这样的比哈早已是陈词滥调,只看她既“高”又“大“的鼻子下面,配的是一张尖而长的“鸟 嘴”一“嘴”长得再“完美”,也不过像“鸟”!这样的姑娘,只能吓得人家退避三舍,有何美丽可言? 鲁迅曾经“传授”过一条“作文秘决”,这就是“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郭沫若也语重 心长地谈自己的体会:“要使文章生动,我想少用形容词是一个秘诀。” 其三,是指修辞学,即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修辞规律的认识和描述,是关于修辞的知识和学问。 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对“修辞的解释比较全面。它说:“修当作调整或话用解,辞当作语辞解 容”,不管挨得上边还是挨不上边,其实,这是对修辞的一种误解。你能指出相声中的“乱形容” 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吗?仔细地分析一下,对认识“乱形容”的实质,不无好处。 这里,老舍已经通过作品中的人物甲指出了问题的实质,这就是:人物乙一出口就是一连串“的”, 根本不管这些“的”用得恰当不恰当。譬如有的“的”用错了场合。既称对方为“亲爱的”,就不能同 时称对方为“敬爱的”,至于又称对方为“博爱的”,更是牛头不对马嘴。形容“艺术家”也不能用“尖 端的、灵感的、响亮的”,再拼凑上“地才”和“人才”更是胡扯了。又如,有的一连串“的”用错了对 象。见到母亲,亲切地叫一声“妈”已经足够了,加上那么多形容词,完全是画蛇添足。至于称呼 爸爸为“男性的、分割不开的、光辉灿烂的”更是不恰当了。另外,有些词语用得与上下文也不搭 配。例如,形容挨了一下耳光,用“如雷贯耳,波澜壮阔”根本扯不上;再与“眼中熊熊的火光,乱 冒金星”硬放在一起,越发无法搭配。当我们读到“最亲爱的爸爸伸出英雄的魔掌”这类自相矛盾, 充满诙谐的语句,同时又“给了我一个关键性的大嘴巴”时,能不笑得喷饭吗?这里,给我们最大 的启示就是:形容必须“恰当”。只有经过反复推敲,作者认准了这样的形容性词语加上去之后, 能使文章准确、鲜明、生动,才可大胆使用;反之,如果觉得用上去反而不恰当,甚至破坏了语 句的准确、鲜明、生动,就应坚决不用。 老舍一辈子反对“乱形容”,他在《谈简练》一文中说:“形容得多而不恰当,易令人生厌”,因为“形 容字一多,句子就会冗长,读起来费力”,还“使人很难得到个完整鲜明的形象。”因此他主张:“能 够直接说出来的地方,不必去形容;到了非形容不可的地方,要努力找到生动有力的形容字。” 其实,一般说来,比较老练的作者都喜欢朴实,尽量少形容;而初学写作的人则多用词华丽,好 用形容性词语。是不是好用形容性词语,似乎成为衡量作者老练,成熟程度的标尺之一。确实, 有的青年人以为,要描写什么事物,必须加倍形容。于是在描写风景时出现了这样的句子:“清晨 的朝阳滚滚上升,象征着新的一天的到来。”有的人喜欢堆砌成语,如:“一想起李老师对我的费 尽心机的苦口婆心的教育,我的心情就不能平静。”“费尽心机”是贬义成语,用在这里不恰当,既 用了“苦口婆心”形容,已经足够了;“费尽心机”再放上去,完全多余。又如一小学生作文滥用成 语:每天早上,我们三人分道扬 biāo(镳),晚上,爸妈下班后,我放学归来,咱们又殊途同归了。 爸爸喜欢足球,妈妈和我也常常跟着他对球赛指手划脚,我们都喜欢交朋友,常常是来者不拒, 总之,咱三人臭味相投,家中一团和气。不好时,爸爸对我同室操戈,心狠手辣地揍得我五体投 地,而妈妈却在一旁袖手旁观,从不见义勇为。 某年高考,作文要求写“陈伊玲的故事”。有一考生这样比喻主人公:“陈伊玲年方二十岁。她面如 芙蓉,眼如秋波,高大的鼻子下,有一张鸟一般完美的嘴。”这段描写且不说“面如芙蓉,眼如秋 波”这样的比喻早已是陈词滥调,只看她既“高”又“大”的鼻子下面,配的是一张尖而长的“鸟 嘴”——“嘴”长得再“完美”,也不过像“鸟”!这样的姑娘,只能吓得人家退避三舍,有何美丽可言? 鲁迅曾经“传授”过一条“作文秘诀”,这就是“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郭沫若也语重 心长地谈自己的体会:“要使文章生动,我想少用形容词是一个秘诀。” 其三,是指修辞学,即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修辞规律的认识和描述,是关于修辞的知识和学问。 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对“修辞”的解释比较全面。它说:“修当作调整或适用解,辞当作语辞解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