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更值得思考的是:什么是方法?方法必须和其目的联系在一起,两者是不可分割的。那么,目的是 什么?有没有自古及今都管用的方法?方法错误会导致什么结果?时代的改变,为什么方法也要随之改 变?如果必须随时代改变的话,哪些是最需要改变的方法?…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很值得研《易》者 们思考。有鉴于此,笔者认为:作为研《易》者,只有清楚自己研《易》的目的,才能不断找到合适有 效的研究方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研究过程中的方法论问题。 2、老生常谈之思。最常碰到的问题,也就是老生常谈的问题,比如:学习和研究《周易》学说有 什么正确方法吗?这对于任何一个前行者而言,多少都能谈一些,当然是对还是错就得另当别论了。对 此,我想提一些比较尖锐的问题:前人或名家积累总结出来的方法,后人是否必须遵从?在研《易》方 面,有没有超越传统的便捷方法?说到底,还是方法能否创新的问题。如果确实是可以创新的话,是必 须在传承中创新,还是同样容许彻底创新?我觉得易学研究方法与众不同的是,既可以靠老师言传身教 也可以靠个人自学实践感悟,但决不纯粹是一种知识性和技术性的方法传授,而是跟研究者自身心理的 觉察和领悟能力密切相关,在表现形式上自然会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也许从表达形式看 我们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方法,但其实是良莠不齐的,要求接受者作出明智的选择。而选择的正误,又该 如何衡量呢?如果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我们的研究要通过什么样的实践才能得到验证 呢?如果说修身、治国、预测、发明、创作、练武、养生、医疗等方面都可以进行易学实践的话,对 种方法正确性的验证是否要经过全面的实践?而一旦得到正确验证,在思想方法上易学与科学是否还有 差距和差别?要是得不到或只得到部分验证的话,是否该质疑这些方法?质疑之后是选择抛弃还是扬弃, 抑或是仍然固守传统持续传扬?可见,即使是老生常谈,也无法消解一代又一代承传者的疑问。 3、反复斟酌之思。从某种意义上说,研究是永无止境的。当研究达到一定程度或境界之后,如何 获得最好的方法来接近目标和实现目的,就需要反复认真地思考。这类问题就是:自己以往的研究方法 确吗?是最好的吗?如何才能改进呢?这对于任何一个深入研究易学的人,只要不是狂妄自大和自以 为是,都必须反复思考这些问题。由于历史上和生活中没有一个研《易》的绝对成功者,可以作为我们 前行的目标或检讨的标准,所以很容易陷入迷茫。当然,如果仅仅是把历史上或现实中某个易学名家当 作模范,刻意效仿,趋之若鹜,就不会太迷乱,但在方法上的调整可能就会有一定的倾向性,也就容易 出现偏差,甚至明显走向片面和极端。此时的硏究处境真是进退两难!古人云:“师父引进门,修行靠自 身”、“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尽信书,不如无书”。我想最好的应对策略,就是不断地反思,不断地 调整,切不可盲从,亦不可抛弃! 4、不得其解之思。所有的思考,可能都会有答案,但都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答案。学术研究,难在 不知正解,也妙在没有正解。人类生老病死的大问题一成不变,求解的思考过程就注定布满艰辛;人类 衣食住行的小问题千变万化,破解的思维方法就应该灵活善变。人类既追求幸福快乐,又追求长生不老, 还有数不尽的遏不住的欲望追求,都寄托在漫长的“研究”中,都期待有特殊的“方法”,把所有问题统 统解决。这样的事可能实现吗?一直以来都不得其解。对于易学研究方法的思考,也是如此。尽管没有 正确的答案,但是众多的答案放在一起,却仍有优劣之分。换句话说,证真不可能,证伪相对容易。因 此,我觉得在寻求易学研究方法的同时,应尽可能收集历史上各种有价值的研究方法,细加甄别,多些 尝试,不断摸索,力求印证。努力求解,或许就是方法论永恒的主题,也是激发研究兴趣不变的动力, 充满着人类生生不息的全部意义。 二、探讨易学研究方法之要 自古及今,易学流传,持续不断,日益扩大。尤其是有汉以降,《易》奉为经,立于学官,学《易》 和研《易》者不计其数。由此而观,历朝历代沿习传承下来的易学研究方法自然也是很多的。可能有些 已经失传,更多的是存在各种易学论著文本中,隐而不明。只要稍加整理,就可总结出许许多多有著作 文本依据的研《易》方法。可以说,摆在我们面前的,不是没有方法可以借鉴,问题就出在各种方法繁 多芜杂,让人无所适从。因此,如何探讨易学研究方法的要诀,就值得重视。根据师传古训,并结合自 己的一些感悟,不妨也发表一些浅见 1、熟能生巧。任何研究都要逐渐摸透研究对象涉及的范围和内容,尽可能地全面熟悉相关的材料 对于易学研究,至少要做到“三熟”熟读经传内容、熟练掌握义例、熟悉易学历史。易学从根本上说 是《易经》的产物,始终是围绕《周易》经传的思想展开的,所以作为学说根源的经典文本内容——《周 易》经传要熟读,能完整背诵是最好的。由卦象符号、文辞、传文组成的《周易》,自古以来就有一套较 为严密的解释义例,有助读者理解《周易》的象征意义和深奥哲理,所以为了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更好地 理解《周易》,相关的解释义例也应该熟练掌握,烂熟于心。《周易》流传以来,传承者和硏宄者代不乏 人,新人辈出,不断创新,构成一部宏大复杂的易学史,叙述着不同阶段易学思想发展的历程,所以为2 更值得思考的是:什么是方法?方法必须和其目的联系在一起,两者是不可分割的。那么,目的是 什么?有没有自古及今都管用的方法?方法错误会导致什么结果?时代的改变,为什么方法也要随之改 变?如果必须随时代改变的话,哪些是最需要改变的方法?……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很值得研《易》者 们思考。有鉴于此,笔者认为:作为研《易》者,只有清楚自己研《易》的目的,才能不断找到合适有 效的研究方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研究过程中的方法论问题。 2、老生常谈之思。最常碰到的问题,也就是老生常谈的问题,比如:学习和研究《周易》学说有 什么正确方法吗?这对于任何一个前行者而言,多少都能谈一些,当然是对还是错就得另当别论了。对 此,我想提一些比较尖锐的问题:前人或名家积累总结出来的方法,后人是否必须遵从?在研《易》方 面,有没有超越传统的便捷方法?说到底,还是方法能否创新的问题。如果确实是可以创新的话,是必 须在传承中创新,还是同样容许彻底创新?我觉得易学研究方法与众不同的是,既可以靠老师言传身教, 也可以靠个人自学实践感悟,但决不纯粹是一种知识性和技术性的方法传授,而是跟研究者自身心理的 觉察和领悟能力密切相关,在表现形式上自然会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也许从表达形式看, 我们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方法,但其实是良莠不齐的,要求接受者作出明智的选择。而选择的正误,又该 如何衡量呢?如果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我们的研究要通过什么样的实践才能得到验证 呢?如果说修身、治国、预测、发明、创作、练武、养生、医疗等方面都可以进行易学实践的话,对一 种方法正确性的验证是否要经过全面的实践?而一旦得到正确验证,在思想方法上易学与科学是否还有 差距和差别?要是得不到或只得到部分验证的话,是否该质疑这些方法?质疑之后是选择抛弃还是扬弃, 抑或是仍然固守传统持续传扬?可见,即使是老生常谈,也无法消解一代又一代承传者的疑问。 3、反复斟酌之思。从某种意义上说,研究是永无止境的。当研究达到一定程度或境界之后,如何 获得最好的方法来接近目标和实现目的,就需要反复认真地思考。这类问题就是:自己以往的研究方法 正确吗?是最好的吗?如何才能改进呢?这对于任何一个深入研究易学的人,只要不是狂妄自大和自以 为是,都必须反复思考这些问题。由于历史上和生活中没有一个研《易》的绝对成功者,可以作为我们 前行的目标或检讨的标准,所以很容易陷入迷茫。当然,如果仅仅是把历史上或现实中某个易学名家当 作模范,刻意效仿,趋之若鹜,就不会太迷乱,但在方法上的调整可能就会有一定的倾向性,也就容易 出现偏差,甚至明显走向片面和极端。此时的研究处境真是进退两难!古人云:“师父引进门,修行靠自 身”、“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尽信书,不如无书”。我想最好的应对策略,就是不断地反思,不断地 调整,切不可盲从,亦不可抛弃! 4、不得其解之思。所有的思考,可能都会有答案,但都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答案。学术研究,难在 不知正解,也妙在没有正解。人类生老病死的大问题一成不变,求解的思考过程就注定布满艰辛;人类 衣食住行的小问题千变万化,破解的思维方法就应该灵活善变。人类既追求幸福快乐,又追求长生不老, 还有数不尽的遏不住的欲望追求,都寄托在漫长的“研究”中,都期待有特殊的“方法”,把所有问题统 统解决。这样的事可能实现吗?一直以来都不得其解。对于易学研究方法的思考,也是如此。尽管没有 正确的答案,但是众多的答案放在一起,却仍有优劣之分。换句话说,证真不可能,证伪相对容易。因 此,我觉得在寻求易学研究方法的同时,应尽可能收集历史上各种有价值的研究方法,细加甄别,多些 尝试,不断摸索,力求印证。努力求解,或许就是方法论永恒的主题,也是激发研究兴趣不变的动力, 充满着人类生生不息的全部意义。 二、探讨易学研究方法之要 自古及今,易学流传,持续不断,日益扩大。尤其是有汉以降,《易》奉为经,立于学官,学《易》 和研《易》者不计其数。由此而观,历朝历代沿习传承下来的易学研究方法自然也是很多的。可能有些 已经失传,更多的是存在各种易学论著文本中,隐而不明。只要稍加整理,就可总结出许许多多有著作 文本依据的研《易》方法。可以说,摆在我们面前的,不是没有方法可以借鉴,问题就出在各种方法繁 多芜杂,让人无所适从。因此,如何探讨易学研究方法的要诀,就值得重视。根据师传古训,并结合自 己的一些感悟,不妨也发表一些浅见: 1、熟能生巧。任何研究都要逐渐摸透研究对象涉及的范围和内容,尽可能地全面熟悉相关的材料。 对于易学研究,至少要做到“三熟”:熟读经传内容、熟练掌握义例、熟悉易学历史。易学从根本上说 是《易经》的产物,始终是围绕《周易》经传的思想展开的,所以作为学说根源的经典文本内容——《周 易》经传要熟读,能完整背诵是最好的。由卦象符号、文辞、传文组成的《周易》,自古以来就有一套较 为严密的解释义例,有助读者理解《周易》的象征意义和深奥哲理,所以为了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更好地 理解《周易》,相关的解释义例也应该熟练掌握,烂熟于心。《周易》流传以来,传承者和研究者代不乏 人,新人辈出,不断创新,构成一部宏大复杂的易学史,叙述着不同阶段易学思想发展的历程,所以为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