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但是,大部分省市和自治区虽然都有着相当完整的工业门类,而从总体上看,却都不是 一个相对独立的工业经济区,这种情况的一个最显著标志,是我国的工业区域分布具有“南 轻北重、东轻西重”的特征 。以长江划分我国南北,以北地区大部分省区的重工业比重均超 过全国平均值,而南部的大部分省区,尤其是南部沿海地区的轻工业比重,大大超过全国平 均值。以东、中、西划分我国东西,则超过全国重工业平均比重的省、市、区,四分三以上 是中西部省区。东西南北地区间的产业结构存在明显差别,说明以省为单元的产业结构并不 独立,而是在省区间展开分工 省市不是独立工业经济区的特点,还可以从我国交通运输业的特点中得到证明。铁路运 输一般反映省际经济交流情况,1994年我国全部国内货运周转量(=全部货运周转量一远 洋运输周转量)中,铁路运输占56%,而在铁路运输中,跨省区的运量比重高达61·5%, 也就是说在全部国内运输中跨省区的运输要占到34%以上。从分省铁路运给统计中省内所 占比重看, 在不包括西藏和海南的28 个省、市、自治区中 省内比重低于 0%的省市占 4 46·4%, 低于50%的占82%,高于60%的省份只有四川一省,而四川省份的铁路外运比 重,也高达37·4%。 至于比省市区更大一级的经济区,40多年来曾有多次划分并组织实施过,如50年代初 。大行政仅“一五”“三五”时期的6大经济协作区,“四五”时期的10大经济协作区, 以及1978年以后出现的上海、东北、 山西能源经济区、西南数 由于这类经济区的区划变动较多,有的并未履盖全国,有的互相重叠,因此至今更未形成稳 定的经济区。 二、区域经济理论与美日区域布局模式比较 区域经济理论是关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空间法则的学说,它萌芽于资本主义商业、运输 业大发展的18世纪。15一17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和随之而来的“商业革命”,划激了1819 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大发展,这首先表现在运输业的大发展上面。17~18世纪,欧洲各国 出现了开凿运 的 4潮,之后,工业革命的最初成果之 然汽机被首先用于铁路,使铁 路运输继运河之后获得了急速发展。与此同时,自16世纪发展起来的手工工场,到18世纪 下半叶至9世纪中期,又发生了向大机器工业的过渡。到18世纪中叶,西欧传统的农村自 然经济己基本上被破坏,人口大量涌向城市,因此随若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社会 的生产、生活与交通运输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资本主义的发展给传统经济学提出了许多区位方面的问题,比如,经济上、技术上社会 分工的加深,使生产与销售在空间上分离,那么怎样才能使这种分工所导致的分离在空间上 最为合理。特别是对于钢铁、化学等部门,只有区位决策正确,才能使投资最节省和生产成 本最低,因此会极大地关系到企业经济效益。再如,分工的发展,使运输成为大工业生产的 以要条件 运费往往是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必须慎重选择厂址与原料地和销售市 场间的相对空间位置。由于各种原料和成品对运输的要求不同,不同重量和体积的货品运 也不同,因此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区位与运输方式的比较与选择问题。这样就促进了区域经济 学的产生和发展。但是,大部分省市和自治区虽然都有着相当完整的工业门类,而从总体上看,却都不是 一个相对独立的工业经济区,这种情况的一个最显著标志,是我国的工业区域分布具有“南 轻北重、东轻西重”的特征。以长江划分我国南北,以北地区大部分省区的重工业比重均超 过全国平均值,而南部的大部分省区,尤其是南部沿海地区的轻工业比重,大大超过全国平 均值。以东、中、西划分我国东西,则超过全国重工业平均比重的省、市、区,四分三以上 是中西部省区。东西南北地区间的产业结构存在明显差别,说明以省为单元的产业结构并不 独立,而是在省区间展开分工。 省市不是独立工业经济区的特点,还可以从我国交通运输业的特点中得到证明。铁路运 输一般反映省际经济交流情况,1994 年我国全部国内货运周转量(=全部货运周转量-远 洋运输周转量)中,铁路运输占 56%,而在铁路运输中,跨省区的运量比重高达 61·5%, 也就是说在全部国内运输中跨省区的运输要占到 34%以上。从分省铁路运输统计中省内所 占比重看,在不包括西藏和海南的 28 个省、市、自治区中,省内比重低于 40%的省市占 46·4%,低于 50%的占 82%,高于 60%的省份只有四川一省,而四川省份的铁路外运比 重,也高达 37·4%。 至于比省市区更大一级的经济区,40 多年来曾有多次划分并组织实施过,如 50 年代初 的 6 大行政区,“二五”、“三五”时期的 6 大经济协作区,“四五”时期的 10 大经济协作区, 以及 1978 年以后出现的上海、东北、山西能源经济区、西南数省市区的经济协调会等。但 由于这类经济区的区划变动较多,有的并未履盖全国,有的互相重叠,因此至今更未形成稳 定的经济区。 二、区域经济理论与美日区域布局模式比较 (一) 区域经济理论是关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空间法则的学说,它萌芽于资本主义商业、运输 业大发展的 18 世纪。15~17 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和随之而来的“商业革命”,刺激了 18~19 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大发展,这首先表现在运输业的大发展上面。17~18 世纪,欧洲各国 出现了开凿运河的热潮,之后,工业革命的最初成果之一——蒸汽机被首先用于铁路,使铁 路运输继运河之后获得了急速发展。与此同时,自 16 世纪发展起来的手工工场,到 18 世纪 下半叶至 19 世纪中期,又发生了向大机器工业的过渡。到 18 世纪中叶,西欧传统的农村自 然经济已基本上被破坏,人口大量涌向城市,因此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社会 的生产、生活与交通运输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资本主义的发展给传统经济学提出了许多区位方面的问题,比如,经济上、技术上社会 分工的加深,使生产与销售在空间上分离,那么怎样才能使这种分工所导致的分离在空间上 最为合理。特别是对于钢铁、化学等部门,只有区位决策正确,才能使投资最节省和生产成 本最低,因此会极大地关系到企业经济效益。再如,分工的发展,使运输成为大工业生产的 必要条件。由于运费往往是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必须慎重选择厂址与原料地和销售市 场间的相对空间位置。由于各种原料和成品对运输的要求不同,不同重量和体积的货品运费 也不同,因此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区位与运输方式的比较与选择问题。这样就促进了区域经济 学的产生和发展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