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书风问题,或许可以有新的理解。(选自《汉字书法之美》,有删改) 13.从全文来看,作者所提出的“新的理解”指什么?(2分) 14.结合文章内容,回答问题。(5分) (1)第二段加点词语“大有径庭”的含义是什么?(2分) (2)第四段的作用有哪些?(3分) 5.下面两幅书法作品,你更欣赏哪一幅?请结 合文章内容,从笔画的角度说说原因。(3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19题。(15分)《张猛龙碑》(局部)《兰亭集序》(局部 粥里春秋陆建华 刚刚懂事,读过几年私塾的父亲就一字一顿地教我牢记:“一粥一饭,当 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还多次让我跟着他高声朗诵《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念是念了,也歌唱式地朗诵了,其实只是挂在嘴上而已。年龄稍大以后,特 别堤是亲眼目睹了村民们为了粮食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才逐渐掂出这些格言和诗 句的分量。 三月播种。一家人随着东方的第一缕霞光早早起身,把冒出娇嫩芽尖的稻 种,小心翼翼地均匀地撒在秧床上。 四月插秧。辽阔的原野上,一方又一方的水田镜子般平整,倒映着蓝天白 云,使人恍然觉得,那些身手矫健的插秧女是把碧绿的秧苗栽插在青天之上。 五月,六月,七月 追肥,拔草,治虫 高温悄悄来了,村民们像照料子女一样侍候庄稼,不怕苦,不怕累,只要 庄稼长得好,就喜笑颜开,心满意足。天热闷人,他们说:“好!不冷不热, 五谷不绸呀牙!”双腿被蚊虫叮得奇痒难忍,被蚂蟥吸得鲜血淋漓,他们只是笑 笑。终于,稻谷一天比一天饱满了,远远望去,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逐渐变得 金光闪烁,气象万千 村民们不辞劳苦种植粮食的过程,使自幼在农村长大的我印象深刻,而村 民们对粮食无比珍惜的情景,更是让我终身难忘!邻居房大伯,每当新谷登场 他最爱的是先煮一锅新米粥细细品尝。他喝粥时的陶醉神态,使人觉得,他喝 的不是粥,而是人间难得一见的美食。更难忘的是,一碗粥喝罢,他要仔仔细 细地把碗舔得干干净净,不留一丝粥液,那碗便如水洗过一般。第一次见房大 伯舔碗,我很以为怪,回家告诉父亲,父亲神情庄重地说:“你记住,这就叫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此生见粥多矣!最难忘的是那个全民饥饿的年代,村民们被指示拆灶 锅,全部到大食堂吃饭。那时家家断炊烟,户户无鸡鸣,食堂毎天只供应两顿 粥。分粥时,两名服务人员一人用大铁铲在一个大缸内不停地搅拌,让沉在缸 底的少得可怜的米粒浮上来,另一人负责往满脸饥饿的村民碗里舀粥。说是的书风问题,或许可以有新.的.理.解.。(选自《汉字书法之美》,有删改) 13.从全文来看,作者所提出的“新的理解”指什么?(2 分) 14. 结合文章内容,回答问题。(5分) (1) 第二段加点词语“大有径庭”的含义是什么?(2分) (2) 第四段的作用有哪些?(3 分) 15.下面两幅书法作品,你更欣赏哪一幅?请结 合文章内容,从笔画的角度说说原因。(3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19题。(15 分 ) 粥里春秋 陆建华 刚刚懂事,读过几年私塾的父亲就一字一顿地教我牢记:“一粥一饭,当 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还多次让我跟着他高声朗诵《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念是念了,也歌唱式地朗诵了,其实只是挂在嘴上而已。年龄稍大以后,特 别是亲眼目睹了村民们为了粮食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才逐渐掂出这些格言和诗 句的分量。 三月播种。一家人随着东方的第一缕霞光早早起身,把冒出娇嫩芽尖的稻 种,小心翼翼地均匀地撒在秧床上。 四月插秧。辽阔的原野上,一方又一方的水田镜子般平整,倒映着蓝天白 云,使人恍然觉得,那些身手矫健的插秧女是把碧绿的秧苗栽插在青天之上。 五月,六月,七月。 追肥,拔草,治虫。 高温悄悄来了,村民们像照料子女一样侍候庄稼,不怕苦,不怕累,只要 庄稼长得好,就喜笑颜开,心满意足。天热闷人,他们说:“好!不冷不热, 五谷不结呀!”双腿被蚊虫叮得奇痒难忍,被蚂蟥吸得鲜血淋漓,他们只是笑 笑。终于,稻谷一天比一天饱满了,远远望去,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逐渐变得 金光闪烁,气象万千。 村民们不辞劳苦种植粮食的过程,使自幼在农村长大的我印象深刻,而村 民们对粮食无比珍惜的情景,更是让我终身难忘!邻居房大伯,每当新谷登场, 他最爱的是先煮一锅新米粥细细品尝。他喝粥时的陶醉神态,使人觉得,他喝 的不是粥,而是人间难得一见的美食。更难忘的是,一碗粥喝罢,他要仔仔细 细地把碗舔得干干净净,不留一丝粥液,那碗便如水洗过一般。第一次见房大 伯舔碗,我很以为怪,回家告诉父亲,父亲神情庄重地说:“你记住,这就叫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此生见粥多矣!最难忘的是那个全民饥饿的年代,村民们被指示拆灶砸 锅,全部到大食堂吃饭。那时家家断炊烟,户户无鸡鸣,食堂每天只供应两顿 粥。分粥时,两名服务人员一人用大铁铲在一个大缸内不停地搅拌,让沉在缸 底的少得可怜的米粒浮上来, 另一人负责往满脸饥饿的村 民碗里舀粥。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