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162 工程科学学报,第43卷,第2期 全球范围内的人口猛增、经济发展及科技进 大的污染.而如果能对废旧电池加以回收再利用 步让全世界的能源消耗日益严重四,目前世界上大 的话,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自然矿产资源,还可以 多数的能源来自于煤、石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四, 消除废旧电池所带来的各种危害.因此近年来废 然而,这些一次能源的使用会给地球带来如温室 旧锂离子电池的回收与利用已经成为了各个科研 效应、光化学烟雾等全球性的重大污染问题).为 院所的重点研究内容 解决化石能源所带来的各类环境问题,风能、太阳 目前,废旧锂离子电池的回收与利用大致可 能、地热能、水能等新能源孕育而生,新能源技 以分为回收、预处理、活性物质分离及电池活性 术发展到今天已经为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治理做出 材料再利用四个阶段.其中回收与预处理过程基 了巨大贡献,然而,由于新能源的产生比较依赖于 本一致,因此本文首先综述预处理过程的各类方 自然环境(如:风速,日照及河流水量等),因此产 法,然后再根据活性物质分离及活性材料再利用 生的能量很不稳定)为解决该问题,人们发明了 过程中所使用的主要手段将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 具有高能量密度、高电压、循环性能好、寿命长、 与利用的工艺路线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及物理化 自放电小、环境友好的锂离子电池作为新能源的 学联合法.同时,本文通过综述近几年废旧锂离子 主要储能装置6,而且锂离子电池技术的发展也 电池典型的回收利用工艺流程,希望为废旧锂离 为便携式设备(手机、手提电脑等)、电动汽车及 子电池回收利用领域带来新的技术与理念,同时 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带来了强劲的动力四,在未 也希望找出目前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与利用流程 来,随着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及人们环保意 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识的增强,锂离子电池产业必将得到迅猛发展 1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利用现状 据有关部门统计,2017年,锂离子电池产量为 1111亿只,同比增长31.3%:2018年1~10月,锂 1.1废旧锂离子电池预处理工艺 离子电池产量达到113.9亿只,同比增长11.0%0 1.1.1废旧锂离子电池梯次利用 据估计在2019年~2023年间我国锂离子电池产 废旧锂离子电池梯次利用是指将回收回来的 量平均增长率将高达16.43%,2023年我国锂离子 废旧锂离子电池PACK包或模组中的性能较好的 电池的产量将高达283亿只.如此大量的锂离子 锂离子电池用于储能或其他领域的再利用方法 电池使用量必将带来大量的废旧锂离子电池.据 废旧锂离子电池的梯次利用能够最大程度地回收 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废 再利用废旧锂离子电池中的完好单体.彭昱等7 旧动力电池(主要为磷酸铁锂、三元电池)总报废 对退役后的48V软包锰酸锂电池的容量、内阻、 量为7.4万吨,数码电池(主要为钴酸锂电池)总报 放电性能及损耗分布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大部 废量为16.7万吨.同时,2018年被行业认为是动 分损耗后的电池组通过更换个别损耗后的电池单 力电池退役潮元年,当年的市场规模为4.32亿元, 体可以实现废旧锂离子电池组的再利用.李臻和 预计到2025年动力电池回收市场的规模将达到 董会超]将退役后的废旧磷酸铁锂电池手工拆解 203.71亿元之巨2.虽然我国每年会产生大量的 后进行分选重组,重组后的磷酸铁锂电池组在容 废旧锂离子电池,但据高工锂电的统计报告显示, 量、内阻、安全性及一致性上都满足梯次利用的 2018年我国动力电池回收量为5472t,仅占报废动 各项要求,该研究表明由于磷酸铁锂电池良好的 力电池总量的7.4%引,由此可见还有大量的废旧 循环性能,即使是废旧的磷酸铁锂电池组对其进 动力锂离子电池尚未得到有效的回收与利用 行拆解梯次利用后,依然可以用于储能及低速电 虽然锂离子电池在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有毒有害 动车等对电池性能要求不是很严格的领域.邓浩 的物质,但如果不能对废弃后的锂离子电池进行 然啊采用内阻法估计废旧磷酸铁锂电池组的电池 正确、有效地处理,一方面,废旧锂电池中的低分 健康状态,并且建立起了一整套的电池组健康监 子有机物(碳酸甲酯、碳酸乙酯、碳酸甲乙酯等) 测体系及方法,为废旧磷酸铁锂电池的梯次利用 不仅具有易燃易爆的特性,而且还会给自然环境 提供了详细的、整套的估算方法,为实现废旧磷酸 与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危害6:另一方面,废旧锂 铁锂电池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监测方法 离子电池中的六氟磷酸锂会与空气中的水反应产 废旧锂离子电池的梯次利用能够最大程度的 生剧毒的HF,严重危害自然环境,而且废旧电池 发掘废旧锂离子电池的使用价值,降低后续回收 中含有的重金属及塑料等物质也会给环境带来重 利用的处理量,同时也能提高整个废旧锂离子电全球范围内的人口猛增、经济发展及科技进 步让全世界的能源消耗日益严重[1] ,目前世界上大 多数的能源来自于煤、石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2] , 然而,这些一次能源的使用会给地球带来如温室 效应、光化学烟雾等全球性的重大污染问题[3] . 为 解决化石能源所带来的各类环境问题,风能、太阳 能、地热能、水能等新能源孕育而生[4] ,新能源技 术发展到今天已经为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治理做出 了巨大贡献,然而,由于新能源的产生比较依赖于 自然环境(如:风速,日照及河流水量等),因此产 生的能量很不稳定[5] . 为解决该问题,人们发明了 具有高能量密度、高电压、循环性能好、寿命长、 自放电小、环境友好的锂离子电池作为新能源的 主要储能装置[6−8] ,而且锂离子电池技术的发展也 为便携式设备(手机、手提电脑等)、电动汽车及 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带来了强劲的动力[9] ,在未 来,随着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及人们环保意 识的增强,锂离子电池产业必将得到迅猛发展. 据有关部门统计,2017 年,锂离子电池产量为 111.1 亿只,同比增长 31.3%;2018 年 1~10 月,锂 离子电池产量达到 113.9 亿只,同比增长 11.0% [10] . 据估计在 2019 年~2023 年间我国锂离子电池产 量平均增长率将高达 16.43%,2023 年我国锂离子 电池的产量将高达 283 亿只. 如此大量的锂离子 电池使用量必将带来大量的废旧锂离子电池. 据 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数据显示[11] ,2018 年我国废 旧动力电池(主要为磷酸铁锂、三元电池)总报废 量为 7.4 万吨,数码电池(主要为钴酸锂电池)总报 废量为 16.7 万吨. 同时,2018 年被行业认为是动 力电池退役潮元年,当年的市场规模为 4.32 亿元, 预计到 2025 年动力电池回收市场的规模将达到 203.71 亿元之巨[12] . 虽然我国每年会产生大量的 废旧锂离子电池,但据高工锂电的统计报告显示, 2018 年我国动力电池回收量为 5472 t,仅占报废动 力电池总量的 7.4% [13] ,由此可见还有大量的废旧 动力锂离子电池尚未得到有效的回收与利用[14] . 虽然锂离子电池在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有毒有害 的物质,但如果不能对废弃后的锂离子电池进行 正确、有效地处理,一方面,废旧锂电池中的低分 子有机物(碳酸甲酯、碳酸乙酯、碳酸甲乙酯等) 不仅具有易燃易爆的特性,而且还会给自然环境 与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危害[15−16] ;另一方面,废旧锂 离子电池中的六氟磷酸锂会与空气中的水反应产 生剧毒的 HF,严重危害自然环境,而且废旧电池 中含有的重金属及塑料等物质也会给环境带来重 大的污染. 而如果能对废旧电池加以回收再利用 的话,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自然矿产资源,还可以 消除废旧电池所带来的各种危害. 因此近年来废 旧锂离子电池的回收与利用已经成为了各个科研 院所的重点研究内容. 目前,废旧锂离子电池的回收与利用大致可 以分为回收、预处理、活性物质分离及电池活性 材料再利用四个阶段. 其中回收与预处理过程基 本一致,因此本文首先综述预处理过程的各类方 法,然后再根据活性物质分离及活性材料再利用 过程中所使用的主要手段将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 与利用的工艺路线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及物理化 学联合法. 同时,本文通过综述近几年废旧锂离子 电池典型的回收利用工艺流程,希望为废旧锂离 子电池回收利用领域带来新的技术与理念,同时 也希望找出目前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与利用流程 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1    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利用现状 1.1    废旧锂离子电池预处理工艺 1.1.1    废旧锂离子电池梯次利用 废旧锂离子电池梯次利用是指将回收回来的 废旧锂离子电池 PACK 包或模组中的性能较好的 锂离子电池用于储能或其他领域的再利用方法. 废旧锂离子电池的梯次利用能够最大程度地回收 再利用废旧锂离子电池中的完好单体. 彭昱等[17] 对退役后的 48 V 软包锰酸锂电池的容量、内阻、 放电性能及损耗分布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大部 分损耗后的电池组通过更换个别损耗后的电池单 体可以实现废旧锂离子电池组的再利用. 李臻和 董会超[18] 将退役后的废旧磷酸铁锂电池手工拆解 后进行分选重组,重组后的磷酸铁锂电池组在容 量、内阻、安全性及一致性上都满足梯次利用的 各项要求,该研究表明由于磷酸铁锂电池良好的 循环性能,即使是废旧的磷酸铁锂电池组对其进 行拆解梯次利用后,依然可以用于储能及低速电 动车等对电池性能要求不是很严格的领域. 邓浩 然[19] 采用内阻法估计废旧磷酸铁锂电池组的电池 健康状态,并且建立起了一整套的电池组健康监 测体系及方法,为废旧磷酸铁锂电池的梯次利用 提供了详细的、整套的估算方法,为实现废旧磷酸 铁锂电池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监测方法. 废旧锂离子电池的梯次利用能够最大程度的 发掘废旧锂离子电池的使用价值,降低后续回收 利用的处理量,同时也能提高整个废旧锂离子电 · 162 · 工程科学学报,第 43 卷,第 2 期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