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b6· 人类学学 (1)这些连续性特征的定义以及度量标准, (2)这些特征在目前生活在世界的各人群及距今10000年前具有现代人解剖特征的化 石人类的出现率。 根据对多地区起源说所描述的中国和澳大利亚化石标本的地区连续性特征的定义标准 及已发表的有关资料的分析,Lahr发现有些特征并未呈现多地区起源说所规定的地区性 某些特征的定义互相重叠( ( redundancies);许多特征缺少规范的定义标准和标准的度量指 标,导致在文献引用对比上的困难及判断使用上的主观性。根据这些发现,Lahr认为在被 认为是多地区起源说连续进化证据的众多形态特征中,至少有7项特征应被剔除,因为这 些特征缺少相应的地区性表现特点,或者在蒙古人种中没有呈现出魏敦瑞所描述的高出现 率,因而不能作为形态连续性的证据。这7项特征是:额中缝、印加骨、上颌圆枕、耳圆 枕、额窦、圆枕上沟( sup rato ral sulcus)、颞鳞鼓室缝( squamo- tym pan ic fissure)。关于 印加骨,Lahr指出由于各学者采用的判定标准不同,使得群体间的对比十分困难。此外,有 硏究显示印加骨的出现率在欧洲人最高,其次是尼日利亚人,然后才是蒙古人种 除去上述7项特征后,Lahr进一步提出有些特征的定义重叠,可以予以合并。最后, 归纳为30项支持多地区起源说的形态特征。其中,11项为支持东亚地区蒙古人种连续进 化的特征,21项为支持爪哇猿人与澳大利亚土著之间连续进化的特征 按照多地区起源说,这些地区性连续进化的特征并非仅出现在所代表的连续进化地区, 这些特征只是在所代表的地区具有较高的出现率或与其它地区不同的表现方式。为此 Lahr对些特征在欧洲人、非洲人、东南亚人、东亚人和澳大利亚-美拉尼西亚人5个现代 人群和一个距今10000-13000年的具有现代人解剖特征的非洲化石人群的出现率和表 现程度进行了检验分析。 Lahr对这些连续性特征在5个现代人群分布情况的分析结果如下 (1)在参加分析的30个特征中,有7项特征(占23.3%)没有呈现明显的地区分布 性。其中包括下颌圆枕、额颌缝与额上颌缝的走向等与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有关的特征。 2)有12项特征(占40%)的分布趋势与多地区起源说不一致。其中有6项特征与 东亚蒙古人种连续进化有关,即:矢状脊、鞍状鼻、较大的前额曲度、眼眶形态、后牙缩 小、扁平面。以目前作为支持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说证据的眼眶形态为例,Lahr发现人类 眼眶的侧缘和内缘的形态变异非常大,不存在有东亚人类特异性的眼眶形态。对于另一个 重要的东亚蒙古人种特征面部扁平,Lahr发现面部突颌程度低( lack of p rognath ism)在欧 洲洲人最为显著 (3)有11项特征(占36.7%)呈现出多地区起源说所描述的地区性分布特点,包括第 三臼齿先天缺失、面部侧面观形态(鼻根点的深度在东亚人最小)两项与东亚蒙古人种连 续进化有关的特征 根据上述Lahr的分析结果,在30项东亚及澳洲地区性特征中,只有11项(36.7%) 具有多地区起源说描述的较高的出现率,而在东亚地区,只有第三臼齿先天缺失和面部侧 面形态两项特征呈现地区分布特点。大多数的形态特征(76.7%)没有表现出东亚或澳洲的 地域性,有些特征甚至在东亚或澳洲以外的区域具有较高的出现率。由此,Lahr认为多地 区起源说提出的东亚地区蒙古人种连续进化的形态学证据还缺乏可靠性。 对于以上分析所揭示出的一些地区性特征的产生机制,Lahr认为有两种可能性。(1) 91994-200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ip://www.cnki.net(1) 这些连续性特征的定义以及度量标准; (2) 这些特征在目前生活在世界的各人群及距今 10 000 年前具有现代人解剖特征的化 石人类的出现率。 根据对多地区起源说所描述的中国和澳大利亚化石标本的地区连续性特征的定义标准 及已发表的有关资料的分析, L ah r 发现有些特征并未呈现多地区起源说所规定的地区性; 某些特征的定义互相重叠 (redundancies); 许多特征缺少规范的定义标准和标准的度量指 标, 导致在文献引用对比上的困难及判断使用上的主观性。根据这些发现, L ah r 认为在被 认为是多地区起源说连续进化证据的众多形态特征中, 至少有 7 项特征应被剔除, 因为这 些特征缺少相应的地区性表现特点, 或者在蒙古人种中没有呈现出魏敦瑞所描述的高出现 率, 因而不能作为形态连续性的证据。这 7 项特征是: 额中缝、印加骨、上颌圆枕、耳圆 枕、额窦、圆枕上沟 (sup rato ral su lcu s)、颞鳞鼓室缝 (squam o- tym pan ic fissu re)。关于 印加骨, L ah r 指出由于各学者采用的判定标准不同, 使得群体间的对比十分困难。此外, 有 研究显示印加骨的出现率在欧洲人最高, 其次是尼日利亚人, 然后才是蒙古人种。 除去上述 7 项特征后, L ah r 进一步提出有些特征的定义重叠, 可以予以合并。最后, 归纳为 30 项支持多地区起源说的形态特征。其中, 11 项为支持东亚地区蒙古人种连续进 化的特征, 21 项为支持爪哇猿人与澳大利亚土著之间连续进化的特征。 按照多地区起源说, 这些地区性连续进化的特征并非仅出现在所代表的连续进化地区, 这些特征只是在所代表的地区具有较高的出现率或与其它地区不同的表现方式。为此, L ah r 对些特征在欧洲人、非洲人、东南亚人、东亚人和澳大利亚- 美拉尼西亚人 5 个现代 人群和一个距今 10 000- 13 000 年的具有现代人解剖特征的非洲化石人群的出现率和表 现程度进行了检验分析。 L ah r 对这些连续性特征在 5 个现代人群分布情况的分析结果如下: (1) 在参加分析的 30 个特征中, 有 7 项特征 (占 2313% ) 没有呈现明显的地区分布 性。其中包括下颌圆枕、额颌缝与额上颌缝的走向等与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有关的特征。 (2) 有 12 项特征 (占 40% ) 的分布趋势与多地区起源说不一致。其中有 6 项特征与 东亚蒙古人种连续进化有关, 即: 矢状脊、鞍状鼻、较大的前额曲度、眼眶形态、后牙缩 小、扁平面。以目前作为支持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说证据的眼眶形态为例, L ah r 发现人类 眼眶的侧缘和内缘的形态变异非常大, 不存在有东亚人类特异性的眼眶形态。对于另一个 重要的东亚蒙古人种特征面部扁平, L ah r 发现面部突颌程度低 (lack of p rognath ism ) 在欧 洲洲人最为显著。 (3) 有 11 项特征 (占 3617% ) 呈现出多地区起源说所描述的地区性分布特点, 包括第 三臼齿先天缺失、面部侧面观形态 (鼻根点的深度在东亚人最小) 两项与东亚蒙古人种连 续进化有关的特征。 根据上述 L ah r 的分析结果, 在 30 项东亚及澳洲地区性特征中, 只有 11 项 (3617% ) 具有多地区起源说描述的较高的出现率, 而在东亚地区, 只有第三臼齿先天缺失和面部侧 面形态两项特征呈现地区分布特点。大多数的形态特征 (7617% ) 没有表现出东亚或澳洲的 地域性, 有些特征甚至在东亚或澳洲以外的区域具有较高的出现率。由此, L ah r 认为多地 区起源说提出的东亚地区蒙古人种连续进化的形态学证据还缺乏可靠性。 对于以上分析所揭示出的一些地区性特征的产生机制, L ah r 认为有两种可能性。(1) · 66 · 人 类 学 学 报 16 卷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