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118 护士进修杂志2011年1月第26卷第2期 上看,有着从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明显减少的趋势。 2.3.1管理和制度政策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主 在经济发展较快、交通便利和国际交往频繁的地风 义初级阶段,许多法律法规仍需球立、完善。在短助 (例如上海、北京、天津、厂 州等地)临终关怀机构 内,政府对临终关怀的管理和法规政策的缺失或不 数量大大多于经济发展较慢的地区。这说明了临终 能配套,使不少开设临终关怀服务的医疗机构陷入 关怀事业在地区普及上有明显的局限性,与我国国 了监价的境地。 情相适应 2.3.2社会力量方面 国外临终关怀机构多属福 2.1.2疾病、年龄局限性 从接受临终关怀服务的 利性质.有社会赞助和志者无偿服务。这主要见 病人上看绝大多数是晚期癌岸电者。据006年统 决于一种社会氛围,如果社会是积极支持的.各方面 计在约10的临终关杯病人为有心时 都执心,帮助、乐干表献临终关怀文一新事物自然品 病、脑血管疾病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ADS等非恶 蓬勃发展,立足于社会,服务于社会 而我国临终 性肿瘤的患者,这个比例在美国达到20% 杯机构没有国家固定投入,社会支持力量无法广透 30%。可见.中国临终关坏病人谱相对狭窄.只有 聚集.因此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注重社会效益和密 极少数为非恶性病患者.这与中国拥有全世界较 济效益双收,最大限度地赢得社会支持 比例的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及AIDS 虽然我国临终关怀事业面临不少困难,但是这 患若的现实相矛盾。同时整个世界的临终关怀服 正为我们解决生产水平与人民需要间矛盾这个社会 务都偏重于老年人,忽视了患有白血病和先天遗传 大问顺提供实验的舞台,为建设中国人白己的临丝 方面疾病的儿童对临终关怀的需求2 关怀事业提供机会,而不是照搬国外的经验 2.2资源相对不足 3影响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2.1经济涤金来源不是 国外的临终关怀机构 大多能得到慈善招数和政府的支特美国、口本等 3.1临终关怀产业的运作形式决定临终关怀事业 都己将临终 关怀 的费用纳入医疗保险 也有相 发展的基调 若借鉴国外临终关怀产业运作模式 部分临终关怀机构是由慈善机构举办的.临终病人 以美国为例.据1998年统计,65%的临终关怀医防 只需支付低廉的费用。而我国除了李嘉成先生助 为非营利机构.16%为营利机构.4为政府组织 的20所宁养院外,其余的临终关怀机构所接受的 为不确定类型 。因此,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略 助和政府的投入都是极其有限的。在我国现有的 终关怀模式过程中,我们应该积极调动多种渠道组 济条件下.想要从政府资金渠道挪出专项经费来罗 织发展临终关怀事业.最大限度的发挥临终关坏为 临终关怀事业建立沿有盈利的关病房是相当 社会带来的福利和效益。在出方面的探讨中许名 困难的” 而若临终者的照顾经费由家庭负担, 科学、合 白 模式被提出并广泛 接受 例如李义庭的 会是一笔写大的支出。因此中闲短期内仍早现哈 PDS模式,令医院、社区和家庭相结合进行临终 终病房空置现象,致使受服务者数量几乎与服务经 务,旨在解除患者病痛:施榕的“施氏模式”,即“中国 有的设在医院里的临终关怀机构要 乡村临终照护”模式,以家庭照护为主,发展农村临 靠医疗的业务收入来维持,这就大大地阻碍了临终 终关怀事业,适应我国向老龄化国家转型;新型的家 关怀事业的发展。 庭一社区一专业医护人员三结合的草式家庭为监 2.22专业服务机构数量有限 鉴于中特殊 终患者提供全部或部分医疗费用(其金部分由保队 国情,临终关怀机构并没有如西 方国家形成 业 司或单位支付 创造志 者满意 的临终环 ,家庭 运作模式,而有限的独立机构和综合医院的部分 成员作为临终团队主要成员对患者进行精神抚慰 房组成了我困现阶段的临终关怀硬件条件。且体来 牛活照护及其他帮助:补区帮助安排白原者组成的 说,如松堂医院、南汇护理院等专业临终关怀机构数 终团队排 行资金的筹集:由社区医疗机构或综合医 量有限,与 之相比 虽然综合医院也有设立临终关闭 院的临终关怀中心提供的医务人员进行其他相关的 病房的.但其又往往注重对复体疾病的治疗.而忽视 临终关怀服务。 对病人的舒适护理调 3.2个人文化背景、信仰等限制临终关怀事业的普 2.2.3临终关怀医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虽然专业学术界对临终关怀在伦理方面的 前,从事我国临终关怀服务的工作者约五万人左右 意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它充实了社会道德的 由于传统观念的是影响以及专业培训的不足等原因 意义,应为社会认可和提但。但是,中国整个医 临终关怀服务的医务人员仍常常照搬临床治疗方 疗卫生保系统还沿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伦理大环 法拉大工作与要求的距离,对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 影响从事临终关怀事业人员的士气,削弱了 有所阻碍。 我们发展临终关怀事业的力量。由于中国传统价信 23策支持和社会资助急oua Electronie Publis体系中的孝道在国人心中根深蒂固,所以多数人 上看, 有着从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明显减少的趋势。 在经济发展较快、交通便利和国际交往频繁的地区 ( 例如上海、北京、天津、广州等地) 临终关怀机构的 数量大大多于经济发展较慢的地区。这说明了临终 关怀事业在地区普及上有明显的局限性, 与我国国 情相适应。 2. 1. 2 疾病、年龄局限性 从接受临终关怀服务的 病人上看, 绝大多数是晚期癌症患者。据 2006 年统 计, 在英国约 10% 的临终关怀病人为患有心脏疾 病、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 AIDS 等非恶 性肿 瘤 的患 者, 这 个比 例 在美 国 达到 20% ~ 30% [ 5] 。可见, 中国临终关怀病人谱相对狭窄, 只有 极少数为非恶性病患者, 这与中国拥有全世界较大 比例的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及 AIDS 患者的现实相矛盾。同时, 整个世界的临终关怀服 务都偏重于老年人, 忽视了患有白血病和先天遗传 方面疾病的儿童对临终关怀的需求[ 78] 。 2. 2 资源相对不足 2. 2. 1 经济资金来源不足 国外的临终关怀机构 大多能得到慈善捐款和政府的支持, 如美国、日本等 都已将临终关怀的费用纳入医疗保险。也有相当一 部分临终关怀机构是由慈善机构举办的, 临终病人 只需支付低廉的费用。而我国除了李嘉诚先生捐助 的 20 所宁养院外, 其余的临终关怀机构所接受的捐 助和政府的投入都是极其有限的。在我国现有的经 济条件下, 想要从政府资金渠道挪出专项经费来发 展临终关怀事业, 建立没有盈利的关怀病房是相当 困难的 [ 9] 。而若临终者的照顾经费由家庭负担, 又 会是一笔巨大的支出。因此, 中国短期内仍呈现临 终病房空置现象, 致使受服务者数量几乎与服务经 济效益呈反比。有的设在医院里的临终关怀机构要 靠医疗的业务收入来维持, 这就大大地阻碍了临终 关怀事业的发展。 2. 2. 2 专业服务机构数量有限 鉴于中国特殊的 国情, 临终关怀机构并没有如西方国家形成产业化 运作模式, 而有限的独立机构和综合医院的部分病 房组成了我国现阶段的临终关怀硬件条件。具体来 说, 如松堂医院、南汇护理院等专业临终关怀机构数 量有限, 与之相比, 虽然综合医院也有设立临终关怀 病房的, 但其又往往注重对躯体疾病的治疗, 而忽视 对病人的舒适护理[ 10] 。 2. 2. 3 临终关怀医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目 前, 从事我国临终关怀服务的工作者约五万人左右,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专业培训的不足等原因, 临终关怀服务的医务人员仍常常照搬临床治疗方 法, 拉大工作与要求的距离, 对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 有所阻碍。 2. 3 政策支持和社会资助急需 2. 3. 1 管理和制度政策方面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 许多法律法规仍需建立、完善。在短期 内, 政府对临终关怀的管理和法规政策的缺失或不 能配套, 使不少开设临终关怀服务的医疗机构陷入 了尴尬的境地。 2. 3. 2 社会力量方面 国外临终关怀机构多属福 利性质, 有社会赞助和志愿者无偿服务。这主要取 决于一种社会氛围, 如果社会是积极支持的, 各方面 都热心帮助、乐于奉献, 临终关怀这一新事物自然能 蓬勃发展, 立足于社会, 服务于社会。而我国临终关 怀机构没有国家固定投入, 社会支持力量无法广泛 聚集, 因此, 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注重社会效益和经 济效益双收, 最大限度地赢得社会支持。 虽然我国临终关怀事业面临不少困难, 但是这 正为我们解决生产水平与人民需要间矛盾这个社会 大问题提供实验的舞台, 为建设中国人自己的临终 关怀事业提供机会, 而不是照搬国外的经验。 3 影响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3. 1 临终关怀产业的运作形式决定临终关怀事业 发展的基调 若借鉴国外临终关怀产业运作模式, 以美国为例, 据 1998 年统计, 65% 的临终关怀医院 为非营利机构, 16% 为营利机构, 4% 为政府组织, l5% 为不确定类型。因此,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临 终关怀模式过程中, 我们应该积极调动多种渠道组 织发展临终关怀事业, 最大限度的发挥临终关怀为 社会带来的福利和效益。在此方面的探讨中, 许多 科学、合理的模式被提出并广泛接受, 例如李义庭的 PDS 模式, 令医院、社区和家庭相结合进行临终服 务, 旨在解除患者病痛; 施榕的 施氏模式, 即 中国 乡村临终照护模式, 以家庭照护为主, 发展农村临 终关怀事业, 适应我国向老龄化国家转型; 新型的家 庭  社区 专业医护人员三结合的模式, 家庭为临 终患者提供全部或部分医疗费用( 其余部分由保险 公司或单位支付) , 创造患者满意的临终环境, 家庭 成员作为临终团队主要成员对患者进行精神抚慰、 生活照护及其他帮助; 社区帮助安排自愿者组成临 终团队进行资金的筹集; 由社区医疗机构或综合医 院的临终关怀中心提供的医务人员进行其他相关的 临终关怀服务。 3. 2 个人文化背景、信仰等限制临终关怀事业的普 及深入 虽然专业学术界对临终关怀在伦理方面的 意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认为它充实了社会道德的 意义, 应为社会认可和提倡[ 11] 。但是, 中国整个医 疗卫生保健系统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伦理大环 境 [ 1 2] , 影响从事临终关怀事业人员的士气, 削弱了 我们发展临终关怀事业的力量。由于中国传统价值 体系中的 孝道在国人心中根深蒂固, 所以多数人  118  护士进修杂志 2011 年 1 月第 26 卷第 2 期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