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进修杂志2011年1月第26卷第2期 ·117 ·综 述 我国临终关怀的特点及其发展展望 岳林张雷 (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门诊,天津300060 关健词临终关怀 姑息性 Key words Hospice care Care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752011)0201170 临终关怀是诉代医学领域中新兴的一门边俊性 骸身于世界临终关怀事业的行列。同年10月创立 交叉学科,是社会的需求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 了中国第一所临终关怀医院 南汇护理院从此 临终关怀 要针对临终病人死 过程的痛苦和多 拉开了中国临终关怀事业之序幕 1988年10月 问题,为病人提供舒适的医护环境、温暖的人际关系 香港爱国人士李嘉诚在大陆捐资开办了20多家慈 和坚强的精神支持,帮助病人完成人生的最后旅途。 善性质的宁养院.每年拨款2000多万元.为关爱生 并给予家属安慰和关怀的一种综合性卫生医疗服 命、造福社会、促进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200G 务。临终关怀的服条对象是串有恶性和非恶性疾 年4月16日,由李家熙教授发起与倡导的中国生命 病的病重垂危病人,临终关怀涉及姑息治疗、护理 关怀协会正式成立这 一协会的成立为我国临终关 社会、心理和伦理等多学科的问题 怀事业提供了新的平台 经过近40年对临终关怀的探讨.现代医学普远 我国临终关怀事业虽然出现较晚,但发展较快 认为:临终关怀是为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姑息性 这是顺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我国人口老龄化玩 和支持性照护的医护措施。它强调的是对临终病人 实要求的。如今.临终关怀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其内 照护的姑息性Care 而不品治疗性(Cme 容已被正式列入卫生部制定的全科医生培训大 它不以延长临终病人生命为目的而以“减少临终 1999年11月)和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大纲(2000年 病人的身心痛苦, 维护临终病人的尊严,同时给了 7月)中。在医科院校和卫生职 工医学院自 病人家属精神上 的支持,使其坦然 接受事实 护士 宗指,从而提高临终病人的生活质量 继续教育系列中亦开设了临终关怀课程。临终关怀 1临终关怀事业的现状和发展 事业无论在中国大陆、香港或是台湾,都取得了很大 的进展。目前.中国包括香港和台湾地区在内的30 世界第一家临终关杯机构英国圣古里斯多典 个省、市、白治区已相继创九了临悠关杯机构10多 临终关怀院,由西斯莉.桑德斯博士于1967年7月 ,拥有近千名从事这项工作的专业人员 总的料 在英国伦敦东南方的希登汉(Sydenham)创建 中国临终关怀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 机构影响深远,这个理想的临终关怀模式被世界诗 理论引进和研究起步阶段,宣传普及和专业培训阶 多国家直接采用。可以说是临终关怀组织的典范」 段以及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全面发展阶段川。 20世纪70年代后期.临终关怀传入美国,现已有 1600个多种发展形式存在的临终关怀组织。随 2我国临终关怀的特点 后,法国、日本、加拿大 6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开用 中国的临终关怀事业,己经进入理论和实践全 了临终关怀的理论研究和服务实践。 面发展价段。在强大理论研究的指导和「大医务 1988年7月15日,天津医科大学临终关怀研 员的努力下,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己取得了 一定硕果 究中心正式成立。该中心是中国(包括台湾和香港 正向若篷勃发展的道路迈讲。但是在临终关杯水 地区)第一家临终关怀专门研究机构标志着我国己 土化发展和普及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 围为3方面 21局限性 1994-2011 China Academic oua Electronie Publish地域局限性s丛中国临终关怀机构的分布
综 述 我国临终关怀的特点及其发展展望 岳林 张雷 ( 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门诊, 天津 300060) 关键词 临终关怀 姑息性 Key words H ospice car e Ca re 中图分类号: R4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6975( 2011) 02011703 作者简介: 岳林( 1968- ) , 女, 天津, 本科, 主管护师, 护士 长, 从事晚期癌症患者姑息护理研究 临终关怀是近代医学领域中新兴的一门边缘性 交叉学科, 是社会的需求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 临终关怀主要针对临终病人死亡过程的痛苦和诸多 问题, 为病人提供舒适的医护环境、温暖的人际关系 和坚强的精神支持, 帮助病人完成人生的最后旅途, 并给予家属安慰和关怀的一种综合性卫生医疗服 务 [ 1] 。临终关怀的服务对象是患有恶性和非恶性疾 病的病重垂危病人, 临终关怀涉及姑息治疗、护理、 社会、心理和伦理等多学科的问题。 经过近 40 年对临终关怀的探讨, 现代医学普遍 认为: 临终关怀是为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姑息性 和支持性照护的医护措施。它强调的是对临终病人 照护的姑息性 ( Care) , 而不是治疗性( Cure) [ 2] 。 它不以延长临终病人生命为目的, 而以 减少临终 病人的身心痛苦, 维护临终病人的尊严, 同时给予 病人家属精神上的支持, 使其坦然地接受事实[ 3] 为 宗旨, 从而提高临终病人的生活质量。 1 临终关怀事业的现状和发展 世界第一家临终关怀机构( 英国圣克里斯多弗 临终关怀院) , 由西斯莉. 桑德斯博士于 1967 年 7 月 在英国伦敦东南方的希登汉( Sy denham) 创建。该 机构影响深远, 这个理想的临终关怀模式被世界许 多国家直接采用, 可以说是临终关怀组织的典范。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 临终关怀传入美国, 现已有 1 600个多种发展形式存在的临终关怀组织 [ 46] 。随 后, 法国、日本、加拿大等 60 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开展 了临终关怀的理论研究和服务实践。 1988 年 7 月 15 日, 天津医科大学临终关怀研 究中心正式成立。该中心是中国( 包括台湾和香港 地区) 第一家临终关怀专门研究机构, 标志着我国已 跻身于世界临终关怀事业的行列。同年 10 月, 创立 了中国第一所临终关怀医院 南汇护理院, 从此 拉开了中国临终关怀事业之序幕。1988 年 10 月, 香港爱国人士李嘉诚在大陆捐资开办了 20 多家慈 善性质的宁养院, 每年拨款 2 000 多万元, 为关爱生 命、造福社会、促进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2006 年 4 月 16 日, 由李家熙教授发起与倡导的中国生命 关怀协会正式成立, 这一协会的成立为我国临终关 怀事业提供了新的平台。 我国临终关怀事业虽然出现较晚, 但发展较快。 这是顺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我国人口老龄化现 实要求的。如今, 临终关怀作为一个独立学科, 其内 容已被正式列入卫生部制定的全科医生培训大纲 ( 1999 年 11 月) 和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大纲( 2000 年 7 月) 中。在医科院校和卫生职工医学院的临床医 学专业、护理专业、公共卫生专业、在职医生、护士的 继续教育系列中亦开设了临终关怀课程。临终关怀 事业无论在中国大陆、香港或是台湾, 都取得了很大 的进展。目前, 中国包括香港和台湾地区在内的 30 个省、市、自治区已相继创办了临终关怀机构 100 多 家, 拥有近千名从事这项工作的专业人员。总的来 说, 中国临终关怀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理论引进和研究起步阶段, 宣传普及和专业培训阶 段以及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全面发展阶段[ 1] 。 2 我国临终关怀的特点 中国的临终关怀事业, 已经进入理论和实践全 面发展阶段。在强大理论研究的指导和广大医务人 员的努力下, 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已取得了一定硕果, 正向着蓬勃发展的道路迈进。但是, 在临终关怀本 土化发展和普及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 现为 3 方面。 2. 1 局限性 2. 1. 1 地域局限性 从中国临终关怀机构的分布 护士进修杂志 2011 年 1 月第 26 卷第 2 期 117
。118 护士进修杂志2011年1月第26卷第2期 上看,有着从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明显减少的趋势。 2.3.1管理和制度政策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主 在经济发展较快、交通便利和国际交往频繁的地风 义初级阶段,许多法律法规仍需球立、完善。在短助 (例如上海、北京、天津、厂 州等地)临终关怀机构 内,政府对临终关怀的管理和法规政策的缺失或不 数量大大多于经济发展较慢的地区。这说明了临终 能配套,使不少开设临终关怀服务的医疗机构陷入 关怀事业在地区普及上有明显的局限性,与我国国 了监价的境地。 情相适应 2.3.2社会力量方面 国外临终关怀机构多属福 2.1.2疾病、年龄局限性 从接受临终关怀服务的 利性质.有社会赞助和志者无偿服务。这主要见 病人上看绝大多数是晚期癌岸电者。据006年统 决于一种社会氛围,如果社会是积极支持的.各方面 计在约10的临终关杯病人为有心时 都执心,帮助、乐干表献临终关怀文一新事物自然品 病、脑血管疾病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ADS等非恶 蓬勃发展,立足于社会,服务于社会 而我国临终 性肿瘤的患者,这个比例在美国达到20% 杯机构没有国家固定投入,社会支持力量无法广透 30%。可见.中国临终关坏病人谱相对狭窄.只有 聚集.因此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注重社会效益和密 极少数为非恶性病患者.这与中国拥有全世界较 济效益双收,最大限度地赢得社会支持 比例的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及AIDS 虽然我国临终关怀事业面临不少困难,但是这 患若的现实相矛盾。同时整个世界的临终关怀服 正为我们解决生产水平与人民需要间矛盾这个社会 务都偏重于老年人,忽视了患有白血病和先天遗传 大问顺提供实验的舞台,为建设中国人白己的临丝 方面疾病的儿童对临终关怀的需求2 关怀事业提供机会,而不是照搬国外的经验 2.2资源相对不足 3影响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2.1经济涤金来源不是 国外的临终关怀机构 大多能得到慈善招数和政府的支特美国、口本等 3.1临终关怀产业的运作形式决定临终关怀事业 都己将临终 关怀 的费用纳入医疗保险 也有相 发展的基调 若借鉴国外临终关怀产业运作模式 部分临终关怀机构是由慈善机构举办的.临终病人 以美国为例.据1998年统计,65%的临终关怀医防 只需支付低廉的费用。而我国除了李嘉成先生助 为非营利机构.16%为营利机构.4为政府组织 的20所宁养院外,其余的临终关怀机构所接受的 为不确定类型 。因此,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略 助和政府的投入都是极其有限的。在我国现有的 终关怀模式过程中,我们应该积极调动多种渠道组 济条件下.想要从政府资金渠道挪出专项经费来罗 织发展临终关怀事业.最大限度的发挥临终关坏为 临终关怀事业建立沿有盈利的关病房是相当 社会带来的福利和效益。在出方面的探讨中许名 困难的” 而若临终者的照顾经费由家庭负担, 科学、合 白 模式被提出并广泛 接受 例如李义庭的 会是一笔写大的支出。因此中闲短期内仍早现哈 PDS模式,令医院、社区和家庭相结合进行临终 终病房空置现象,致使受服务者数量几乎与服务经 务,旨在解除患者病痛:施榕的“施氏模式”,即“中国 有的设在医院里的临终关怀机构要 乡村临终照护”模式,以家庭照护为主,发展农村临 靠医疗的业务收入来维持,这就大大地阻碍了临终 终关怀事业,适应我国向老龄化国家转型;新型的家 关怀事业的发展。 庭一社区一专业医护人员三结合的草式家庭为监 2.22专业服务机构数量有限 鉴于中特殊 终患者提供全部或部分医疗费用(其金部分由保队 国情,临终关怀机构并没有如西 方国家形成 业 司或单位支付 创造志 者满意 的临终环 ,家庭 运作模式,而有限的独立机构和综合医院的部分 成员作为临终团队主要成员对患者进行精神抚慰 房组成了我困现阶段的临终关怀硬件条件。且体来 牛活照护及其他帮助:补区帮助安排白原者组成的 说,如松堂医院、南汇护理院等专业临终关怀机构数 终团队排 行资金的筹集:由社区医疗机构或综合医 量有限,与 之相比 虽然综合医院也有设立临终关闭 院的临终关怀中心提供的医务人员进行其他相关的 病房的.但其又往往注重对复体疾病的治疗.而忽视 临终关怀服务。 对病人的舒适护理调 3.2个人文化背景、信仰等限制临终关怀事业的普 2.2.3临终关怀医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虽然专业学术界对临终关怀在伦理方面的 前,从事我国临终关怀服务的工作者约五万人左右 意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它充实了社会道德的 由于传统观念的是影响以及专业培训的不足等原因 意义,应为社会认可和提但。但是,中国整个医 临终关怀服务的医务人员仍常常照搬临床治疗方 疗卫生保系统还沿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伦理大环 法拉大工作与要求的距离,对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 影响从事临终关怀事业人员的士气,削弱了 有所阻碍。 我们发展临终关怀事业的力量。由于中国传统价信 23策支持和社会资助急oua Electronie Publis体系中的孝道在国人心中根深蒂固,所以多数人
上看, 有着从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明显减少的趋势。 在经济发展较快、交通便利和国际交往频繁的地区 ( 例如上海、北京、天津、广州等地) 临终关怀机构的 数量大大多于经济发展较慢的地区。这说明了临终 关怀事业在地区普及上有明显的局限性, 与我国国 情相适应。 2. 1. 2 疾病、年龄局限性 从接受临终关怀服务的 病人上看, 绝大多数是晚期癌症患者。据 2006 年统 计, 在英国约 10% 的临终关怀病人为患有心脏疾 病、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 AIDS 等非恶 性肿 瘤 的患 者, 这 个比 例 在美 国 达到 20% ~ 30% [ 5] 。可见, 中国临终关怀病人谱相对狭窄, 只有 极少数为非恶性病患者, 这与中国拥有全世界较大 比例的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及 AIDS 患者的现实相矛盾。同时, 整个世界的临终关怀服 务都偏重于老年人, 忽视了患有白血病和先天遗传 方面疾病的儿童对临终关怀的需求[ 78] 。 2. 2 资源相对不足 2. 2. 1 经济资金来源不足 国外的临终关怀机构 大多能得到慈善捐款和政府的支持, 如美国、日本等 都已将临终关怀的费用纳入医疗保险。也有相当一 部分临终关怀机构是由慈善机构举办的, 临终病人 只需支付低廉的费用。而我国除了李嘉诚先生捐助 的 20 所宁养院外, 其余的临终关怀机构所接受的捐 助和政府的投入都是极其有限的。在我国现有的经 济条件下, 想要从政府资金渠道挪出专项经费来发 展临终关怀事业, 建立没有盈利的关怀病房是相当 困难的 [ 9] 。而若临终者的照顾经费由家庭负担, 又 会是一笔巨大的支出。因此, 中国短期内仍呈现临 终病房空置现象, 致使受服务者数量几乎与服务经 济效益呈反比。有的设在医院里的临终关怀机构要 靠医疗的业务收入来维持, 这就大大地阻碍了临终 关怀事业的发展。 2. 2. 2 专业服务机构数量有限 鉴于中国特殊的 国情, 临终关怀机构并没有如西方国家形成产业化 运作模式, 而有限的独立机构和综合医院的部分病 房组成了我国现阶段的临终关怀硬件条件。具体来 说, 如松堂医院、南汇护理院等专业临终关怀机构数 量有限, 与之相比, 虽然综合医院也有设立临终关怀 病房的, 但其又往往注重对躯体疾病的治疗, 而忽视 对病人的舒适护理[ 10] 。 2. 2. 3 临终关怀医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目 前, 从事我国临终关怀服务的工作者约五万人左右,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专业培训的不足等原因, 临终关怀服务的医务人员仍常常照搬临床治疗方 法, 拉大工作与要求的距离, 对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 有所阻碍。 2. 3 政策支持和社会资助急需 2. 3. 1 管理和制度政策方面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 许多法律法规仍需建立、完善。在短期 内, 政府对临终关怀的管理和法规政策的缺失或不 能配套, 使不少开设临终关怀服务的医疗机构陷入 了尴尬的境地。 2. 3. 2 社会力量方面 国外临终关怀机构多属福 利性质, 有社会赞助和志愿者无偿服务。这主要取 决于一种社会氛围, 如果社会是积极支持的, 各方面 都热心帮助、乐于奉献, 临终关怀这一新事物自然能 蓬勃发展, 立足于社会, 服务于社会。而我国临终关 怀机构没有国家固定投入, 社会支持力量无法广泛 聚集, 因此, 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注重社会效益和经 济效益双收, 最大限度地赢得社会支持。 虽然我国临终关怀事业面临不少困难, 但是这 正为我们解决生产水平与人民需要间矛盾这个社会 大问题提供实验的舞台, 为建设中国人自己的临终 关怀事业提供机会, 而不是照搬国外的经验。 3 影响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3. 1 临终关怀产业的运作形式决定临终关怀事业 发展的基调 若借鉴国外临终关怀产业运作模式, 以美国为例, 据 1998 年统计, 65% 的临终关怀医院 为非营利机构, 16% 为营利机构, 4% 为政府组织, l5% 为不确定类型。因此,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临 终关怀模式过程中, 我们应该积极调动多种渠道组 织发展临终关怀事业, 最大限度的发挥临终关怀为 社会带来的福利和效益。在此方面的探讨中, 许多 科学、合理的模式被提出并广泛接受, 例如李义庭的 PDS 模式, 令医院、社区和家庭相结合进行临终服 务, 旨在解除患者病痛; 施榕的 施氏模式, 即 中国 乡村临终照护模式, 以家庭照护为主, 发展农村临 终关怀事业, 适应我国向老龄化国家转型; 新型的家 庭 社区 专业医护人员三结合的模式, 家庭为临 终患者提供全部或部分医疗费用( 其余部分由保险 公司或单位支付) , 创造患者满意的临终环境, 家庭 成员作为临终团队主要成员对患者进行精神抚慰、 生活照护及其他帮助; 社区帮助安排自愿者组成临 终团队进行资金的筹集; 由社区医疗机构或综合医 院的临终关怀中心提供的医务人员进行其他相关的 临终关怀服务。 3. 2 个人文化背景、信仰等限制临终关怀事业的普 及深入 虽然专业学术界对临终关怀在伦理方面的 意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认为它充实了社会道德的 意义, 应为社会认可和提倡[ 11] 。但是, 中国整个医 疗卫生保健系统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伦理大环 境 [ 1 2] , 影响从事临终关怀事业人员的士气, 削弱了 我们发展临终关怀事业的力量。由于中国传统价值 体系中的 孝道在国人心中根深蒂固, 所以多数人 118 护士进修杂志 2011 年 1 月第 26 卷第 2 期
护士进修杂志201川年1月第26卷第2期 ·119 没有从伦理道德的层次上接受临终关怀.有的仅仅 港发展宁养服务即善终服务)的经验、模式制度,证 是知道而不是支持。 例如 ,如果子女在老人病重 过接触西 发展临终关怀的历程加快中国大陆地 终的时候,不想方设法延长老人的生命,不亲自去同 区临终关怀服务的发展.使临终关怀的服务形式进 候和照顾老人,就是一种“不孝”的表现:而正是子女 步多样化、木土化。英闲的临终关杯服条以住院 出于孝道的举动,忽视了老人临终关怀的需求意愿 照护的方式为主,即注重建立临终关怀院:美国则以 而同样的传统观念也影响医务工作者对死亡的认 关怀服务为主,即开展社区服务,我们要 和对频死者的态度,使他们不能“见死不救”而继线 续探索符合我困国情的临终关怀服务方式。首先可 无谓的治疗。这与临终关怀“不以延长临终病人的 考虑先在医院里开设临终关怀病房,针对终末期癌 生命,而以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帮助临终病 人‘好 完电者 开展淡化 治疗 强化照护”观念的临 死”的科学死亡观相矛盾 终关怀工作,重点为患者减轻痛苦、控制症状、维持 3.3医疗卫生系统制度的改革影响临终关怀事业 生活质量并协助其安详离世。同时,争取相关法律 的发展临终关怀作为医疗卫牛系统的立体化服 和医保政薇的支持,通政府支持和社会资助.多说 务.需要由医护人员、社会学者、心理学者、伦理号 或半独立( 与医院合作)的 者、律师、志愿人员和宗教人士等共同参与,是 终关怀医院,推社区的临终关怀居家深访服务 立体化和多元性的社会服各机构。同时临终关杯 招与培菜汁会工在者和和志者制岸俗终关不 是一个社会化的系统工程,科学化、法制化、专业化 构的规范化建设标准和制度,加强培训和管理,加强 规范化是必 这是在近 理原则的研究,并将原则落实在临 点。因此,建立较高素质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培训 关怀的实践中。 专业社区医护人品为临终关怀和家庭临终病房的开 参考文献 展提供了保证。而在中国与临终关怀专业的行政机 构、相关的质量标准、法律法规和学科系统有待建立 黄海.张静平,邓小梅.刍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临终关」 和制定。此外,医疗保险不但可为高效临终护理损 医学与社会.2001911.63 [2 Imbof SL Kaskie R Wyatt MG Findin hw 供资金支持.而且还能扩大服务覆盖面,从而将临终 to a bette evaluation of palliative care referral toolsJ月Ger 关怀带入制度化、健康、持久的运作中去 、2007,33(1):4049 4临终关怀发展的展望 r providing e areJ.Nurs Stand 0721(4:33 早在1992年时任卫生部部长陈敏章就说 过川:“卫生部准备将临终关怀作为我国医疗卫生 4 10 第三产业的重点之 ,列入事业发展规划,促其健康 007.1341:190196 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卫生事业的发展。人们己 Smith R.William S.The as K.The American way of death 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社会卫生保健体系中应该包 】.Ha ,2007.1176057:242 括3个相互 关联的基本组成部分,预防 治疗、临乡 6 近年来美国社会对临终美怀的认调,国外 关怀 。特别是在向现代医学生理 心理一社会 e care [J].2007.12 医学模式转变的背景下临终关坏实现良性、有序发 必依全社会的多元化 、多途径的支持 2006年. 建设 chroni in the united Stat 怀川,包括加强死亡教育:改善伦理环境:建立有 198920031J1.JAMA.2007.29724:27252732 中困特色的立体化全良服务机物:保讲临终关杯 9列 王玉梅.肖适崎.我国临终关杯发展中有关问题探讨儿.中任 仕会医学 93):1801 入医疗保险等多方面的内容。中国临终关怀服务将 现状与前景展望[刀.国外医学护西 朝着“理论深入化、教有普及化、实施适宜化、管理规 范化”的目标发展 装兰香,云龙.临终关怀的伦理问恩思.实用预 在此.笔者认为,为进一步开展临终关坏服务 12 杨建兵.在我国推广临终关怀的必要性及其伦理原则小.中 应该做到心两个善及” ,即普及教育和普及深入 国医学伦理学.2001.14(1):2526 但将临终关怀作为课程,培训学生和在职人员,而目 [131 丁.临终关怀发展中的心理间题[J川.中华护理杂志.2000 加大官传临终关怀的内涵和意义。在尽可能地将临 3510):620622 终关坏服务纳入国家福利院的医疗服务的同时,发 收码日期:20100926 展临终关怀切合中国国情的 中国可以借 100011 ina Ac1 ishinHo All rights reserved ww enki ne
没有从伦理道德的层次上接受临终关怀, 有的仅仅 是知道而不是支持。例如, 如果子女在老人病重临 终的时候, 不想方设法延长老人的生命, 不亲自去伺 候和照顾老人, 就是一种 不孝的表现; 而正是子女 出于孝道的举动, 忽视了老人临终关怀的需求意愿。 而同样的传统观念也影响医务工作者对死亡的认知 和对濒死者的态度, 使他们不能 见死不救而继续 无谓的治疗。这与临终关怀 不以延长临终病人的 生命, 而以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帮助临终病人好 死 的科学死亡观相矛盾。 3. 3 医疗卫生系统制度的改革影响临终关怀事业 的发展 临终关怀作为医疗卫生系统的立体化服 务, 需要由医护人员、社会学者、心理学者、伦理学 者、律师、志愿人员和宗教人士等共同参与, 是一个 立体化和多元性的社会服务机构。同时, 临终关怀 是一个社会化的系统工程, 科学化、法制化、专业化、 规范化是必由之路 [ 1] 。这是在近 5 年才提出的观 点。因此, 建立较高素质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培训 专业社区医护人员为临终关怀和家庭临终病房的开 展提供了保证。而在中国与临终关怀专业的行政机 构、相关的质量标准、法律法规和学科系统有待建立 和制定。此外, 医疗保险不但可为高效临终护理提 供资金支持, 而且还能扩大服务覆盖面, 从而将临终 关怀带入制度化、健康、持久的运作中去。 4 临终关怀发展的展望 早在 1992 年时任 卫生部部 长陈敏章就 说 过[ 11] : 卫生部准备将临终关怀作为我国医疗卫生 第三产业的重点之一, 列入事业发展规划, 促其健康 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 卫生事业的发展, 人们已 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 社会卫生保健体系中应该包 括 3 个相互关联的基本组成部分, 预防、治疗、临终 关怀 [ 13] 。特别是在向现代医学生理 心理 社会 医学模式转变的背景下, 临终关怀实现良性、有序发 展就必然依赖全社会的多元化、多途径的支持。 2006 年, 黄海珊等提出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临终关 怀 [ 1] , 包括加强死亡教育; 改善伦理环境; 建立有 中国特色的立体化全息服务机构; 促进临终关怀加 入医疗保险等多方面的内容。中国临终关怀服务将 朝着 理论深入化、教育普及化、实施适宜化、管理规 范化[ 1] 的目标发展。 在此, 笔者认为, 为进一步开展临终关怀服务, 应该做到 两个普及, 即普及教育和普及深入。不 但将临终关怀作为课程, 培训学生和在职人员, 而且 加大宣传临终关怀的内涵和意义。在尽可能地将临 终关怀服务纳入国家福利院的医疗服务的同时, 发 展临终关怀切合中国国情的产业。中国可以借鉴香 港发展宁养服务( 即善终服务) 的经验、模式制度, 通 过接触西方发展临终关怀的历程, 加快中国大陆地 区临终关怀服务的发展, 使临终关怀的服务形式进 一步多样化、本土化。英国的临终关怀服务以住院 照护的方式为主, 即注重建立临终关怀院; 美国则以 家庭临终关怀服务为主, 即开展社区服务, 我们要继 续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临终关怀服务方式。首先可 考虑先在医院里开设临终关怀病房, 针对终末期癌 症患者, 开展淡化 治疗观念、强化 照护观念的临 终关怀工作, 重点为患者减轻痛苦、控制症状、维持 生活质量, 并协助其安详离世。同时, 争取相关法律 和医保政策的支持, 通过政府支持和社会资助, 多途 径筹集资金, 建立独立或半独立( 与医院合作) 的临 终关怀医院, 推广社区的临终关怀居家探访服务。 招募与培养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 制定临终关怀机 构的规范化建设标准和制度, 加强培训和管理, 加强 对临终关怀伦理原则的研究, 并将原则落实在临终 关怀的实践中。 参 考 文 献 [ 1] 黄海珊, 张静平, 邓小梅. 刍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临终关怀[ J] . 医学与社会, 2006, 19( 1) : 3638. [ 2] Imhof S L, Kaskie B, Wyatt MG. Finding th e w ay t o a bett er death: an evaluation of palliative care referral t ools [ J] . Gero nt ol Nu rs, 2007, 33( 1) : 4049. [ 3] Sh aw S , Meek F, Buckn all R. A framew ork for providing evi dence based palliati ve car e[ J] . Nu rs S tand, 2007, 21( 41) : 35 38. [ 4] Morin D, S aintLau rent L. T he benefits of a palliative care netw ork: a case study in Qu ebec, Canada [ J] . Palliat Nurs, 2007, 13( 4) : 190196. [ 5] Smith R, William S, Th om as K. T he American w ay of death [ J] . H ealth Serv, 2007, 117( 6057) : 28 29. [ 6] 郑榕芳, 程显山. 近年来美国社会对临终关怀的认识[ J] . 国外 医学护理学分册, 1997, 16( 2) : 6464. [ 7] H ow ell S. Pediatric palliative care [ J] . Pediatri cs, 2007, 120 ( 1) : 244245. [ 8] Feudtner C, Feinst ein JA. S hifting place of death among chil dren with complex chronic conditions in th e U nit ed S tat es, 19892003 [ J] . JAM A, 2007, 297( 24) : 27252732. [ 9] 王玉梅, 肖适崎. 我国临终关怀发展中有关问题探讨[ J] . 中国 社会医学杂志, 2006, 9( 3) : 180182. [ 10] 李玲. 我国临终护理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J] . 国外医学护理 学分册, 2005, 24( 8) : 408. [ 11] 肖蓉, 郑兰香, 邓云龙. 临终关怀的伦理问题思考[ J] . 实用预 防医学, 2004, 11( 2) : 260 262. [ 12] 杨建兵. 在我国推广临终关怀的必要性及其伦理原则[ J] . 中 国医学伦理学, 2001, 14( 1) : 25 26. [ 13] 丁焱. 临终关怀发展中的心理问题[ J] . 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 10) : 620622. ( 收稿日期: 20100826) 护士进修杂志 2011 年 1 月第 26 卷第 2 期 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