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ITA 理论与探索≯ 出了一些评价指标且已被广泛应用。有些公司也提供一些 确定评价目标 数据库分析工具用以直接提取分析指标。选择和使用先进 的科技评价系统和工具,通过科学合理的指标数据提取 学科与文献分析 大规模、大尺度的数据分析,借助多维度、多侧面的关联 订 计算以及形象生动的可视化展示,及时获取相关领域的学 制订评价方案 科评价数据,是开展学科评价的关键环节,准确、及时获 文献资料 得有效的评价数据是开展学科评价的基础。目前,常用的 数据准备与分析 国外分析与数据来源系统有汤姆森路透的 IsI Web of 获得评价指标 数据库 ence,期刊引用报告数据库(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JCR),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FSI),CPCI( Conference oceedings Citation Index,原ISTP)会议论文引文索引, 满足需要 德温特专利创新索引数据库(DI),爱思唯尔( Elsevier) 出版社研发的 Scopus文摘引文数据库,工程索引(EI) 完成评价报告 数据库,等等。 常用的国内数据分析与来源系统有:中国科学引文数 据库( 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cSCD)。它是教面差异很大,在研究过程中还要分别对待。如对于理学的 育部学位中心学科评估的指定数据库,其收录我国中英文物理学、化学等研究,工学的计算机与材料工程等研究和 科技核心期刊和优秀期刊千余种,已积累从1989年到现对于图书情报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研究有很多不同。文 在的论文记录300万条,引文记录近1700万条。中文献类型的筛选、国内外资源的选择、学术研究成果表现形 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 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式等不同学科也会有差异。在明确学科分类的基础上,通 dex,cssC)用于检索中文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论文收过学科查找对应的学科文献分类,定位学科文献的范围和 录和被引用情况,至200年已积累来源文献近100余万尺度,提出参与评价的机构限定,更进一步是学科群体的 篇,引文文献600余万篇。由于我国的期刊出版物较人员限定及文献类型的因素确定,明确系统的输入变量。 多,因此,国内对论文的评价也参考论文所刊载的期刊 3)制订评价方案是整个流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其 否为核心期刊。核心期刊是指较为集中地刊载原创性论文包括评价内容、评价的具体方法和工作程序、评价指标设 的学术性期刊,其刊载论文的学术水平较高,并能反映某计与定义等。指标的获取主要依赖计算指标所用原始数据 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前沿学术与技术研究动态和发展的可获取性和一些专用的数据库工具。在这个过程中应注 趋势,且论文的密度大,文摘率、引用率、利用率等相对重方案的可行性,尤其是评价指标的可获取性、工具、方 较高,在本专业领域具有较高的影响,能够体现学科性、法及可行性,确保评价工作的有效进行。最可行的方案也 集中性和代表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8年版)许不一定是最佳方案,但它应该是在评价约束条件内,根 研究评出的核心期刊有1983种的。 据评价标准筛选出的最现实可行的方案。 4)学科评价对象主要体现在对学科科研成果的评价 2学科评价的流程解析 对学科学术出版物的评价、对学科队伍的评价、对学科科 2.1学科评价的流 研机构的评价。因此,应从评价研究的实际出发,根据数 学科评价流程如图2所示。 据指标特性选取合适的数据源。如评价某一学科在世界范 2.2评价流程解析 围内的影响与竟争情况,可以利用ESI数据库系统,其提 1)确定评价目标是评价工作的首要任务。在科学界供进入全球某学科领域1%的机构的学术相关指标,有针 定学科范围和评价尺度目标的基础上,应明确评价的目的对性地分析国际科技文献,从而了解一些著名人物、机 是寻求学科教学与研究的前沿热点,还是为了比较学校间构、国家和学术期刊在某一学科领域的发展和影响,获取 的学科发展水平,或是要探究发现学科发展的规律;评价相应的评价指标,如某时间段内的相关机构发表的学科论 的服务对象是为管理决策者提供参考,还是供科研人员了文数量、论文的被引次数、论文的平均被引次数、高被引 解,或是供学科研究人员借鉴 文章的相关指标。如果需要获取某学科的期刊学术评价指 2)分析学科的特点和文献的关系。由于各个学科都标,国际上比较著名的有JCR数据库,可以获取不同学科 有自己的特点,尤其在文献的数量、利用与评价指标等方期刊的影响因子、发文量、学科中哪些国内期刊被SCI收 情报理论与实践 21994-2014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ITA  理论与探索 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  出了一些评价指标且已被广泛应用。有些公司也提供一些 数据库分析工具用以直接提取分析指标。选择和使用先进 的科技评价系统和工具,通过科学合理的指标数据提取和 大规模、大尺度的数据分析,借助多维度、多侧面的关联 计算以及形象生动的可视化展示,及时获取相关领域的学 科评价数据,是开展学科评价的关键环节,准确、及时获 得有效的评价数据是开展学科评价的基础。目前,常用的 国外分析与数据来源系统有汤姆森路透的 ISI Web of Sci￾ence,期刊 引 用 报 告 数 据 库 (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JCR) ,基本 科 学 指 标 数 据 库 ( ESI) ,CPCI ( Conference Proceedings Citation Index,原 ISTP) 会议论文引文索引, 德温特专利创新索引数据库 ( DII) ,爱思唯尔 ( Elsevier) 出版社研发的 Scopus 文摘引文数据库,工程索引 ( EI) 数据库,等等。 常用的国内数据分析与来源系统有: 中国科学引文数 据库 ( 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CSCD) 。它是教 育部学位中心学科评估的指定数据库,其收录我国中英文 科技核心期刊和优秀期刊千余种,已积累从 1989 年到现 在的论文记录 300 万条,引文记录近 1 700 万条[4]。中文 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 ( 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CSSCI) 用于检索中文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论文收 录和被引用情况,至 2009 年已积累来源文献近 100 余万 篇,引文文献 600 余万篇[5]。由于我国的期刊出版物较 多,因此,国内对论文的评价也参考论文所刊载的期刊是 否为核心期刊。核心期刊是指较为集中地刊载原创性论文 的学术性期刊,其刊载论文的学术水平较高,并能反映某 一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前沿学术与技术研究动态和发展 趋势,且论文的密度大,文摘率、引用率、利用率等相对 较高,在本专业领域具有较高的影响,能够体现学科性、 集中性和代表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2008 年版) 研究评出的核心期刊有 1 983 种[6]。 2 学科评价的流程解析 2. 1 学科评价的流程 学科评价流程如图 2 所示。 2. 2 评价流程解析 1) 确定评价目标是评价工作的首要任务。在科学界 定学科范围和评价尺度目标的基础上,应明确评价的目的 是寻求学科教学与研究的前沿热点,还是为了比较学校间 的学科发展水平,或是要探究发现学科发展的规律; 评价 的服务对象是为管理决策者提供参考,还是供科研人员了 解,或是供学科研究人员借鉴。 2) 分析学科的特点和文献的关系。由于各个学科都 有自己的特点,尤其在文献的数量、利用与评价指标等方 图 2 评价系统的流程 面差异很大,在研究过程中还要分别对待。如对于理学的 物理学、化学等研究,工学的计算机与材料工程等研究和 对于图书情报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研究有很多不同。文 献类型的筛选、国内外资源的选择、学术研究成果表现形 式等不同学科也会有差异。在明确学科分类的基础上,通 过学科查找对应的学科文献分类,定位学科文献的范围和 尺度,提出参与评价的机构限定,更进一步是学科群体的 人员限定及文献类型的因素确定,明确系统的输入变量。 3) 制订评价方案是整个流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其 包括评价内容、评价的具体方法和工作程序、评价指标设 计与定义等。指标的获取主要依赖计算指标所用原始数据 的可获取性和一些专用的数据库工具。在这个过程中应注 重方案的可行性,尤其是评价指标的可获取性、工具、方 法及可行性,确保评价工作的有效进行。最可行的方案也 许不一定是最佳方案,但它应该是在评价约束条件内,根 据评价标准筛选出的最现实可行的方案。 4) 学科评价对象主要体现在对学科科研成果的评价、 对学科学术出版物的评价、对学科队伍的评价、对学科科 研机构的评价。因此,应从评价研究的实际出发,根据数 据指标特性选取合适的数据源。如评价某一学科在世界范 围内的影响与竞争情况,可以利用 ESI 数据库系统,其提 供进入全球某学科领域 1% 的机构的学术相关指标,有针 对性地分析国际科技文献,从而了解一些著名人物、机 构、国家和学术期刊在某一学科领域的发展和影响,获取 相应的评价指标,如某时间段内的相关机构发表的学科论 文数量、论文的被引次数、论文的平均被引次数、高被引 文章的相关指标。如果需要获取某学科的期刊学术评价指 标,国际上比较著名的有 JCR 数据库,可以获取不同学科 期刊的影响因子、发文量、学科中哪些国内期刊被 SCI 收 ·情报理论与实践· — 23 —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