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首先当以《周易》文本作为崇高的、神圣的、不可更改诠释王弼易的大框架下,规范易学研究,使之更符合 的经典,以儒家圣贤的言论和诠释作为理解和解说易作者和孔子原意。他明确提出:“考察其事,必以仲 《周易》文本的最权威根据或标准。作为解释者的理尼为宗,义理可诠,先以辅嗣为本,去其华而取其实, 解和解释,必须以经传本身为依据,做到注不破经,欲使信而有征。”1(《序》以此为出发点,他考察了 疏不破注。如董仲舒所言:“夫义出于经,经传,大本《周易》卦爻辞的形成、内涵和特点,总结出“不可定 也。列12(《重政》诠释的任务就是力求借助圣贤的注解为一体”“不可一例求之”“不可一类取之”等更加 或对圣贤的解释再解释,进入易作者的语境和视野,符合《周易》文本和圣人旨意的、灵活的诠释原则。依 透显易作者“原本”的思想和《周易》文本的“真实”的据这一原则,“圣人之意,可以取象者,则取象也,可 意义。在这个意义上说,易学的解释是不断地接近或以取人事者,则取人事也”。5(卷1)由于古代疏不破 完全符合易作者和孔子所固有的思想或真理。基于注的体例所限,孔颖达很难将他所总结的易学诠释 此,此时期的易学家不断修订易学诠释原则纠正易原则贯穿始终,终因过多阐释易学玄理,而导致崇王 学偏失、追求圣人原义。东汉郑玄有感于当时两汉易抑郑,成为宋明理学的先声 学学分众家、一家有众说、有违圣人之本的易学诠释 清代易学从主流看,是重考据的朴学易。他们在 格局,在《戒子益恩书》中提出了“念述先圣之元意,强调恢复汉易诠释传统的同时,更加关注诠释的客 思整百家之不齐”的诠释目标。郑玄易学之所以能一观性和普遍性。他们认为易学研究之所以会出现门 统天下,并得到当时学界的认可,成为汉代以后很长户纷争而不能真正达到统一,关键就是一个“私”字。 时期的官学和清学的主要内容,关键在于“他继承了只要各家消除私字,取长补短,易学诠释就会趋向一 古文学派的求实学风不尚空论,又吸收今文学派的致,浮现一个普遍的、客观的真理。四库馆臣在论清 经世精神,以礼注经……形成了以述先圣之元意’代经学时表达了这样一个思想“夫汉学具有根柢 为解释目的,以语言文字、名物制度为解释对象的经讲学者以浅陋轻之,不足服汉儒也,宋学具有精微, 典解释观”由此出发,以训诂考据为主要手段,读书者以空疏薄之,亦不足以服宋儒也。消融门户之 揭示出《周易》文本的字词句所固有的意义,通过梳见而各取所长,则私心祛而公理出,公理出而经义明 理和诠释易学和经学,创立了气势恢弘、一以贯之的矣。盖经者非他,即天下之公理而己。”1卷1)显然 郑氏解释学,整合出一套错误较少的比较完备的易清儒把《周易》和儒家其他经视为最高的、唯一的公 学文本和无门户之见的、博综众说的经学体系。与汉理,作为诠释者在理解和诠释时决不能越雷池半步, 代其他易学相比,其易学更接近或“符合”易作者和更不能随意更改。毛奇龄曾提出经学诠释必须遵循 圣贤易学的原义,因而他也成为被人尊重的圣贤。 的“勿武断”“勿误章句”“勿自误误经”“勿人之误 国时虞翻凭借深厚的易学素养和渊博的易学知识,以误经”“勿改经以误经”“勿借经“勿自造经 经过对两汉以来象数易学的研究成果的梳理、剥离、“勿自执一理以绳经”等原则,1/《经集·凡例》按此原 筛选和整合,融旧铸新,赋予了卦变、纳甲、互体等已则,易学诠释当排除己见,绝对以与经文或圣人之意 有象数范畴新的含义,提出了旁通、反卦、两象易、之合为目标,这是易学诠释成功的标志。焦循自创了 正、半象等新的概念,又以这些象数概念和原则为基“旁通”“相错”“时行”的易学方法,用于易学诠释 石,建立了最完备的、最条理化的象学诠释方法,并中,但他却认为这三方法是“孔子所以赞伏羲、文王、 以这种方法构筑起一个易学史上最为庞大而复杂的周公者也”,“益觉非相错、非旁通、非时行,则不可以 象数易学体系。虽然今天看来用这些方法注《易》,大解经文传文,则不可以通伏羲文王周公孔子之意。十 多与《周易》和《易传》本义不相符,但在作者个人看数年来,以测天之法测《易》,而此三者乃从全《易》中 来,这些注释完全本于《周易》文本,优胜于两汉训诂自然契合”。18(附《易图略叙自》从焦循易学可以窥见清 章句易学。如他明确说过:“前人通讲,多玩章句,虽代朴学易学诠释的特点 有秘说,于经疏阔。”1(《處翻传》注引《處翻别传》而他的易 与汉唐清代易学相反,宋明易学诠释不过分崇 注则是“蒙先师之说,依经立注”。此是说,前儒崇拜《周易》文本和先圣的言论,不以追求《周易》文本 尚训诂章句,其易学“未得其门”,“义有不当实”远的字句及其意义为终极目标,更关注自己的心理感 离经义。自己以象数注《易》,以经文为据,“以就其受和通过心理活动体悟出的天道或天理。具体地说, 天道或天理,不单单存在《周易》文本和圣贤言语里, 唐孔颖达有感于象数之学过于烦琐,义理之学也存在于主观的诠释创造中,理解和诠释的重点不 过于浮华,皆有违于《周易》本义和圣人之旨,试图在是转述、复制、凸显易作者的本来思想和意义,而是 91994-2007ChinaAcademicJOum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enki.net首先当以《周易》文本作为崇高的、神圣的、不可更改 的经典, 以儒家圣贤的言论和诠释作为理解和解说 《周易》文本的最权威根据或标准。作为解释者的理 解和解释, 必须以经传本身为依据, 做到注不破经, 疏不破注。如董仲舒所言:“夫义出于经, 经传, 大本 也。”[ 12 ]《重政》 ( )诠释的任务就是力求借助圣贤的注解 或对圣贤的解释再解释, 进入易作者的语境和视野, 透显易作者“原本”的思想和《周易》文本的“真实”的 意义。在这个意义上说, 易学的解释是不断地接近或 完全符合易作者和孔子所固有的思想或真理。基于 此, 此时期的易学家不断修订易学诠释原则、纠正易 学偏失、追求圣人原义。东汉郑玄有感于当时两汉易 学学分众家、一家有众说、有违圣人之本的易学诠释 格局, 在《戒子益恩书》中提出了“念述先圣之元意, 思整百家之不齐”的诠释目标。郑玄易学之所以能一 统天下, 并得到当时学界的认可, 成为汉代以后很长 时期的官学和清学的主要内容, 关键在于“他继承了 古文学派的求实学风, 不尚空论, 又吸收今文学派的 经世精神, 以礼注经, ……形成了以‘述先圣之元意’ 为解释目的, 以语言文字、名物制度为解释对象的经 典解释观”。[ 13 ]由此出发, 以训诂考据为主要手段, 揭示出《周易》文本的字词句所固有的意义, 通过梳 理和诠释易学和经学, 创立了气势恢弘、一以贯之的 郑氏解释学, 整合出一套错误较少的、比较完备的易 学文本和无门户之见的、博综众说的经学体系。与汉 代其他易学相比, 其易学更接近或“符合”易作者和 圣贤易学的原义, 因而他也成为被人尊重的圣贤。三 国时虞翻凭借深厚的易学素养和渊博的易学知识, 经过对两汉以来象数易学的研究成果的梳理、剥离、 筛选和整合, 融旧铸新, 赋予了卦变、纳甲、互体等已 有象数范畴新的含义, 提出了旁通、反卦、两象易、之 正、半象等新的概念, 又以这些象数概念和原则为基 石, 建立了最完备的、最条理化的象学诠释方法, 并 以这种方法构筑起一个易学史上最为庞大而复杂的 象数易学体系。虽然今天看来用这些方法注《易》, 大 多与《周易》和《易传》本义不相符, 但在作者个人看 来, 这些注释完全本于《周易》文本, 优胜于两汉训诂 章句易学。如他明确说过:“前人通讲, 多玩章句, 虽 有秘说, 于经疏阔。”[ 14 ]《虞翻传》注引《虞翻别传》 ( )而他的易 注则是“蒙先师之说, 依经立注”。[ 14 ]此是说, 前儒崇 尚训诂章句, 其易学“未得其门”,“义有不当实”, 远 离经义。自己以象数注《易》, 以经文为据,“以就其 正”。 唐孔颖达有感于象数之学过于烦琐, 义理之学 过于浮华, 皆有违于《周易》本义和圣人之旨, 试图在 诠释王弼易的大框架下, 规范易学研究, 使之更符合 易作者和孔子原意。他明确提出:“考察其事, 必以仲 尼为宗, 义理可诠, 先以辅嗣为本, 去其华而取其实, 欲使信而有征。”[ 15 ] 《序》 ( ) 以此为出发点, 他考察了 《周易》卦爻辞的形成、内涵和特点, 总结出“不可定 为一体”、“不可一例求之”、“不可一类取之”等更加 符合《周易》文本和圣人旨意的、灵活的诠释原则。依 据这一原则,“圣人之意, 可以取象者, 则取象也, 可 以取人事者, 则取人事也”。[ 15 ] (卷 1) 由于古代疏不破 注的体例所限, 孔颖达很难将他所总结的易学诠释 原则贯穿始终, 终因过多阐释易学玄理, 而导致崇王 抑郑, 成为宋明理学的先声。 清代易学从主流看, 是重考据的朴学易。他们在 强调恢复汉易诠释传统的同时, 更加关注诠释的客 观性和普遍性。他们认为易学研究之所以会出现门 户纷争而不能真正达到统一, 关键就是一个“私”字。 只要各家消除私字, 取长补短, 易学诠释就会趋向一 致, 浮现一个普遍的、客观的真理。四库馆臣在论清 代经学时表达了这样一个思想:“夫汉学具有根柢, 讲学者以浅陋轻之, 不足服汉儒也; 宋学具有精微, 读书者以空疏薄之, 亦不足以服宋儒也。消融门户之 见而各取所长, 则私心祛而公理出, 公理出而经义明 矣。盖经者非他, 即天下之公理而已。”[ 16 ] (卷 1)显然, 清儒把《周易》和儒家其他经视为最高的、唯一的公 理, 作为诠释者在理解和诠释时决不能越雷池半步, 更不能随意更改。毛奇龄曾提出经学诠释必须遵循 的“勿武断”、“勿误章句”、“勿自误误经”、“勿人之误 以误经”、“勿改经以误经”、“勿借经”、“勿自造经”、 “勿自执一理以绳经”等原则, [ 17 ]《经集·凡例》 ( ) 按此原 则, 易学诠释当排除己见, 绝对以与经文或圣人之意 合为目标, 这是易学诠释成功的标志。焦循自创了 “旁通”、“相错”、“时行”的易学方法, 用于易学诠释 中, 但他却认为这三方法是“孔子所以赞伏羲、文王、 周公者也”,“益觉非相错、非旁通、非时行, 则不可以 解经文传文, 则不可以通伏羲文王周公孔子之意。十 数年来, 以测天之法测《易》, 而此三者乃从全《易》中 自然契合”。[ 18 ] (附《易图略叙自》)从焦循易学可以窥见清 代朴学易学诠释的特点。 与汉唐清代易学相反, 宋明易学诠释不过分崇 拜《周易》文本和先圣的言论, 不以追求《周易》文本 的字句及其意义为终极目标, 更关注自己的心理感 受和通过心理活动体悟出的天道或天理。具体地说, 天道或天理, 不单单存在《周易》文本和圣贤言语里, 也存在于主观的诠释创造中, 理解和诠释的重点不 是转述、复制、凸显易作者的本来思想和意义, 而是 17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