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念也难免借用传统文化的某些形式,这是文化具有内在继承性的明证。因此,文化的现代 化,不是对传统的全盘否定,而在更大程度上,是对传统的转化,是传统在现代的再生 (三)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主题 落实到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一个回避不了的主题,便是西学与中学或西方文化与中国 文化的冲突。由于西方是现代化的起点与中心,近代中国处于现代化的边缘,于是,文化 冲突中一种“西向”或“西进”的趋向是无可避免的,这也就是中国近代史上通常所说的 向西方寻求真理”。但是,文化史研究的一个通病,是太过于强调中西文化的冲突而忽略 了二者的相互吸纳与融合。事实上,从长过程来看,中西文化双方在巨大的冲突中,也存 在着各个层面上的融合,尤其是中国文化一方,更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吸取近代西方文明的 长处而使自身得以更新。这当然是一个痛苦的民族反省过程,也是一个充满刀光剑影和血 与泪的过程,不过,中华民族毕竞迈出了这一步,而且至今还在持续进行民族文化的更新。 这并非一个民族软弱的标志,而恰是一个民族有自信和有希望的象征 当然,尽管有文化的融合事实存在,中西文化在近代的冲突却仍然是中国文化现代化 过程的起点 、中国文化的近代转型 (一)西方的挑战与中国文化的危机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以儒家文化为主干,道家、佛家辅之的比较稳定的 形态:但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大陆农耕环境之中,且一直处于比较领先的 地位,又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封闭、保守和相对稳定的特征,无法从文化内部发生根本性 的变化。虽然明清时期曾经由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等掀起了一股具有反叛意味的启蒙 思潮,对传统文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批判,但从根本上讲,传统文化的整体结构和体系并 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原有的基本框架仍然被维持 1、明清之际中西文化间的遭遇与碰撞 明清之际,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开始了早期的接触,主要由利玛窦等耶稣会 士在传教的同时,把西方的文化、科学知识也一起传人中国。如利玛窦便同中国士人徐光 启一道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等科技著作译成中文。明清之际200年间,耶稣会士在 中国共译著西书凡437种,其中纯宗教书籍251种,占总数的57%;人文科学书籍55种, 占总数的13%;自然科学书籍131种,占总数的30%,总体上是以宗教和自然科学知识的 介绍为主。此时的中西文化交流基本上是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其最明显的表征,就是 当时在“西学东渐”的同时,还存在一个逆向的“东学西渐”,耶稣会士不断地而且是带有 几分惊奇地把中国古老文明介绍给欧洲大陆。并且当时的西学传播还仅限于京城及沿海几 个为数有限的城市,其对象也主要是少数比较开明的士大夫。 2、鸦片战争后的文化危机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强大挑战和冲击,主要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随着1840年鸦片战争 的失败,西方终于用坚船利炮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西方文化随之大量涌入,中国传统 文化的危机也随之发生 爆发于1840年的中英鸦片战争,是英国为了向亚洲扩张而发动的一场殖民主义战争, 引起的中华民族的危机极为深刻—一她不仅遇到了通常意义上的“亡国”、“亡天下”的民 族危机,而且遇到了封建经济和政治制度解体的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以及与之相联系的 传统文化的全面危机。从广义文化的视角看,中国近代的民族危机根本上就是一种文化的 危机,中西文化之间的竞争构成中外矛盾的关键。西方帝国主义侵略所至,总是要破坏被念也难免借用传统文化的某些形式,这是文化具有内在继承性的明证。因此,文化的现代 化,不是对传统的全盘否定,而在更大程度上,是对传统的转化,是传统在现代的再生。 (三)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主题 落实到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一个回避不了的主题,便是西学与中学或西方文化与中国 文化的冲突。由于西方是现代化的起点与中心,近代中国处于现代化的边缘,于是,文化 冲突中一种“西向”或“西进”的趋向是无可避免的,这也就是中国近代史上通常所说的 “向西方寻求真理”。但是,文化史研究的一个通病,是太过于强调中西文化的冲突而忽略 了二者的相互吸纳与融合。事实上,从长过程来看,中西文化双方在巨大的冲突中,也存 在着各个层面上的融合,尤其是中国文化一方,更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吸取近代西方文明的 长处而使自身得以更新。这当然是一个痛苦的民族反省过程,也是一个充满刀光剑影和血 与泪的过程,不过,中华民族毕竟迈出了这一步,而且至今还在持续进行民族文化的更新。 这并非一个民族软弱的标志,而恰是一个民族有自信和有希望的象征。 当然,尽管有文化的融合事实存在,中西文化在近代的冲突却仍然是中国文化现代化 过程的起点。 二、中国文化的近代转型 (一) 西方的挑战与中国文化的危机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以儒家文化为主干,道家、佛家辅之的比较稳定的 形态;但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大陆农耕环境之中,且一直处于比较领先的 地位,又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封闭、保守和相对稳定的特征,无法从文化内部发生根本性 的变化。虽然明清时期曾经由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等掀起了一股具有反叛意味的启蒙 思潮,对传统文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批判,但从根本上讲,传统文化的整体结构和体系并 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原有的基本框架仍然被维持。 1、 明清之际中西文化间的遭遇与碰撞 明清之际,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开始了早期的接触,主要由利玛窦等耶稣会 士在传教的同时,把西方的文化、科学知识也一起传人中国。如利玛窦便同中国士人徐光 启一道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等科技著作译成中文。明清之际 200 年间,耶稣会士在 中国共译著西书凡 437 种,其中纯宗教书籍 251 种,占总数的 57%;人文科学书籍 55 种, 占总数的 13%;自然科学书籍 131 种,占总数的 30%,总体上是以宗教和自然科学知识的 介绍为主。此时的中西文化交流基本上是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其最明显的表征,就是 当时在“西学东渐”的同时,还存在一个逆向的“东学西渐”,耶稣会士不断地而且是带有 几分惊奇地把中国古老文明介绍给欧洲大陆。并且当时的西学传播还仅限于京城及沿海几 个为数有限的城市,其对象也主要是少数比较开明的士大夫。 2、 鸦片战争后的文化危机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强大挑战和冲击,主要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随着 1840 年鸦片战争 的失败,西方终于用坚船利炮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西方文化随之大量涌入,中国传统 文化的危机也随之发生。 爆发于 1840 年的中英鸦片战争,是英国为了向亚洲扩张而发动的一场殖民主义战争, 引起的中华民族的危机极为深刻——她不仅遇到了通常意义上的“亡国”、“亡天下” 的民 族危机,而且遇到了封建经济和政治制度解体的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以及与之相联系的 传统文化的全面危机。从广义文化的视角看,中国近代的民族危机根本上就是一种文化的 危机,中西文化之间的竞争构成中外矛盾的关键。西方帝国主义侵略所至,总是要破坏被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