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国共合作、五卅运动、北伐战争和工农运动为党组织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党对加强自身建设进行了初步的、富有成效的探 索。主要特点是:第一,重视发展党员和建立党的组织。在短短的几年内,党员人数增长了几十倍。1927年4月五大召开时,党员发展 到57967人,其中工人成分占总人数的50.8%、农民为18.7%、知识分子为1.91%、军人为3.1%、中小商人为0.5%、其他成分为7.8%,女 党员占8.72%,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大批党员投入大革命的洪流之中,发挥了领导群众开展革命斗争的积极作 用。与此同时,党的地方组织不断建立和发展,甚至在一些偏远地区也有党组织的活动。第二,开始关注党的思想建设和对党员的教 育工作。通过开办党校等多种渠道对党员进行教育和训练,培养了一批有一定的马列主义水平和无产阶级政治觉悟、拥有冲锋陷阵的 优秀干部。第三,初步建立了党的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通过先后三次修订党的章程,使各种规章制度不断趋于规范,为进一步搞好 党的各方面建设奠定了一个比较坚实的基础 、党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探索 五卅运动把中国革命推向高潮,社会各阶级的政治态度在运动中都有比较充分的表现,革命联合阵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矛盾也日 益明显。生动丰富的大革命实践为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许多新鲜的经验,错综复杂的革命斗争又把许多缺乏现成答案的新鲜问题提到 共产党人面前: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前途是怎样的?无产阶级对待自己的同盟者该采取怎样的态度?无产阶级该怎样实现自己的领导 权?早期的共产党员,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状况和特点,初步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基本思想 第一,关于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前途。中共二大明确提出,中国革命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军阀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前途是社会主 义。1923年5月,蔡和森著文指出:中国革命运动的性质与欧美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不同,“已不是纯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问题事实 上业已变成为国民革命(亦可称民族革命)的问题”。五卅运动后,共产党人对革命性质问题做了近一步的探讨。毛泽东在1925年冬 撰写的《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及其对于革命前途的影响》中指出,中国现在的革命与18世纪19世纪中期欧美和日本的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不同,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乃资产阶级以一阶级的革命,其目的是建立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而中国的国民革命乃小资产阶级 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这三个阶级合作的革命,其目的是建设一个革命民众合作统治的国家。由此可见,尽管这时共产党人还没有提 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但是他们己经开始从时代条件、革命主力、革命前途等根本问题上,把这个革命同以往的民主革命区别开 来。这就为后来党明确提出新年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提供了思想前提 第二,关于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问题。国共合作实现后,共产党人已在不同程度上对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问题展开讨论。四大明确提 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问题,但对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严重性和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途径还缺乏认识。陈独秀 在总结五卅运动的经验时指出:“五卅运动固然是各阶级联合的民族斗争,然而实际上和帝国主义直接抗争的,乃是上海、香港、汉 口、九江、南京、青岛、天津、焦作等处的罢工工人,其他各界人士不过是工人阶级之声援罢了”,因而,“我们固然不能夸大的说 中国工人已是现时中国革命唯一的势力,而却不能不承认他是一种重要的可靠地力量”:而资产阶级“那妥协犹豫的态度,已足够帝 国主义者和军阀乘虚而入了”。瞿秋白认为,五卅运动中资产阶级软弱退让,使罢工斗争遺受挫折,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小资产阶级 的犹豫畏怯,足以“证明无产阶级在国民革命中取得指导权之必要”。1926年7月,在国民党新老右派加紧反共的严峻形势下,中共中 央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在《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关系问题的决议案》中指出,我们一方面要确立自己在工农大众中的独立影响和势 力,另一方面要与国民党左派结成联盟,以与资产阶级争国民运动的指导。如此才能保证无产阶级政党争取国民革命的领导权。这些 论述说明,再试试的教育下,中国共产党人对无产阶级领导权的认识比过去有所深化,已经从一般地谈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争夺领 导权,进到如何在国民党内部取得政治指导的地位 第三,关于中国革命的同盟军。在民主革命中,如何认识和处理资产阶级和农民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共产党人对这个问 题的认识是逐步提高和加深的。党的一大认为资产阶级都是革命的对象:二大认为资产阶级民主派是可以联合的力量:三大在一定程 度上认识到中国资产阶级的大部分有革命和妥协的两面性,从而为共产党人对这个阶级的特性进行较深剖析提供了客观条件。1925年国共合作、五卅运动、北伐战争和工农运动为党组织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党对加强自身建设进行了初步的、富有成效的探 索。主要特点是:第一,重视发展党员和建立党的组织。在短短的几年内,党员人数增长了几十倍。1927年4月五大召开时,党员发展 到57967人,其中工人成分占总人数的50.8%、农民为18.7%、知识分子为1.91%、军人为3.1%、中小商人为0.5%、其他成分为7.8%,女 党员占8.72%,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大批党员投入大革命的洪流之中,发挥了领导群众开展革命斗争的积极作 用。与此同时,党的地方组织不断建立和发展,甚至在一些偏远地区也有党组织的活动。第二,开始关注党的思想建设和对党员的教 育工作。通过开办党校等多种渠道对党员进行教育和训练,培养了一批有一定的马列主义水平和无产阶级政治觉悟、拥有冲锋陷阵的 优秀干部。第三,初步建立了党的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通过先后三次修订党的章程,使各种规章制度不断趋于规范,为进一步搞好 党的各方面建设奠定了一个比较坚实的基础。 三、党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探索 五卅运动把中国革命推向高潮,社会各阶级的政治态度在运动中都有比较充分的表现,革命联合阵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矛盾也日 益明显。生动丰富的大革命实践为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许多新鲜的经验,错综复杂的革命斗争又把许多缺乏现成答案的新鲜问题提到 共产党人面前: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前途是怎样的?无产阶级对待自己的同盟者该采取怎样的态度?无产阶级该怎样实现自己的领导 权?早期的共产党员,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状况和特点,初步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基本思想: 第一,关于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前途。中共二大明确提出,中国革命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军阀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前途是社会主 义。1923年5月,蔡和森著文指出:中国革命运动的性质与欧美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不同,“已不是纯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问题事实 上业已变成为国民革命(亦可称民族革命)的问题”。五卅运动后,共产党人对革命性质问题做了近一步的探讨。毛泽东在1925年冬 撰写的《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及其对于革命前途的影响》中指出,中国现在的革命与18世纪19世纪中期欧美和日本的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不同,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乃资产阶级以一阶级的革命,其目的是建立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而中国的国民革命乃小资产阶级、 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这三个阶级合作的革命,其目的是建设一个革命民众合作统治的国家。由此可见,尽管这时共产党人还没有提 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但是他们已经开始从时代条件、革命主力、革命前途等根本问题上,把这个革命同以往的民主革命区别开 来。这就为后来党明确提出新年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提供了思想前提。 第二,关于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问题。国共合作实现后,共产党人已在不同程度上对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问题展开讨论。四大明确提 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问题,但对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严重性和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途径还缺乏认识。陈独秀 在总结五卅运动的经验时指出:“五卅运动固然是各阶级联合的民族斗争,然而实际上和帝国主义直接抗争的,乃是上海、香港、汉 口、九江、南京、青岛、天津、焦作等处的罢工工人,其他各界人士不过是工人阶级之声援罢了”,因而,“我们固然不能夸大的说 中国工人已是现时中国革命唯一的势力,而却不能不承认他是一种重要的可靠地力量”;而资产阶级“那妥协犹豫的态度,已足够帝 国主义者和军阀乘虚而入了”。瞿秋白认为,五卅运动中资产阶级软弱退让,使罢工斗争遭受挫折,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小资产阶级 的犹豫畏怯,足以“证明无产阶级在国民革命中取得指导权之必要”。1926年7月,在国民党新老右派加紧反共的严峻形势下,中共中 央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在《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关系问题的决议案》中指出,我们一方面要确立自己在工农大众中的独立影响和势 力,另一方面要与国民党左派结成联盟,以与资产阶级争国民运动的指导。如此才能保证无产阶级政党争取国民革命的领导权。这些 论述说明,再试试的教育下,中国共产党人对无产阶级领导权的认识比过去有所深化,已经从一般地谈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争夺领 导权,进到如何在国民党内部取得政治指导的地位。 第三,关于中国革命的同盟军。在民主革命中,如何认识和处理资产阶级和农民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共产党人对这个问 题的认识是逐步提高和加深的。党的一大认为资产阶级都是革命的对象;二大认为资产阶级民主派是可以联合的力量;三大在一定程 度上认识到中国资产阶级的大部分有革命和妥协的两面性,从而为共产党人对这个阶级的特性进行较深剖析提供了客观条件。1925年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