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7(6) 中医教育ECM ·29. 梁”通“膏粱”,“丁”通“疗”。又如“能”字,在同一篇 由此突出了本篇的主题思想是:从养生防病、防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能冬不能夏…能夏不 早衰、发育生殖等方面阐明真气在生命活动以及防 能冬”,“能”通“耐”字,而在“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 病和延缓衰老中的主导作用,并提出了积精和守神 形能也”句中“能”则通“态”字。《素问·阴阳别论》中 就是为了保养真气,而延年益寿的根本就在于真气 “三阴三阳,为偏枯痿易”的“易”字,则宜读“施”,施 的盛衰,由此为临床的养生原则奠定了理论基础。 同“弛”,四肢松弛偏废的意思。而《素问·汤液醪醴 再如《素问·举痛论》中基本上是讨论以寒邪为主所 论》中“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短于内而形施于外” 致的14种疼痛和九气为病2个内容组成的,其中 的“施”字,则应该“易”,即变易、改变的意思,是说 心思想,是通过14种疼痛和九气为病两方面说明 水肿病是阳气阻滞于内,而形体改变于外。此外,如 无论是外邪伤人,或是情志为病,病机皆在于气机 《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是门户不要”的“要”通 的失常,突出了不通则痛的学术理论,从而提出了 “约”:《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愚者佩之”的“佩” “百病皆生于气”的有关病机理论观点,使文章融成 通“背”字等,这些都是属于同音假借和文字训诂等 一体。由此反观该篇文章以“举痛论”为名不仅不会 方面的问题。因此,程士德教授在研究中医基础理 认为疼痛和九气为病是2个割裂的内容,反而感觉 论和内经的教学时提出,读通《内经》原文,是学好 到古代医家依据临床实践所见命名、论理,既浅显 《内经》的基础。在这方面,首先要过文字关,即尽可 易懂,又非常实用。然而对于这些理论的理解和掌 能多地掌握一些文字学、语言学和训诂学的知识。 握,必须是在通读的基础上加以分析研读才能获 那么在阅读其他古医籍时,何尝不是如此。因此,在 得。 通读古代医学著作的过程中,就可以帮助我们提高 3结合临床实践提高读古医籍的兴趣和临证诊疗 对文字的理解,同时拓展了知识面,提高了自身的 能力 中医理论水平。所以说通读原著和提高中医专业能 学习古医籍要防止仅在文字及考据上兜圈子 力的培养是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的,应该重视。 而脱离临床实践。中医学是以临床为主体形成和发 2研读古医籍和深化原创性理论的发掘与应用相 展起来的医学体系,历代医家和医学流派所创立的 关 医学理论观点和临床治疗经验成为中医学理论形 中医学古代医籍中的知识经过历代中医从业 成的原创性知识,对临床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 人员的运用和研究又在不断地加深和提高,成为推 义,因而研读古医籍就必须结合临床实践去理解, 动中医学发展的基石,也是中医学原创性理论的结 使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既能加深对原创性理论知 所在。然而目前中医学入门教育基本依赖《中医基 识的理解,又能了解理论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 础理论》这本教材的内容,从而导致学生中医基础 同时提高研读古医籍的兴趣和能力。 理论知识面不宽,功底不扎实,中医文化修养不够 联系临床实践,可以结合个人的临床体会,也 的现象。由此阻碍了人才培养和中医学的进一步发 可以联系前人的病例。尤其在历代医家的医学著作 展,尤其是对原创性理论知识的挖掘和发展不利。 中俯拾皆是,比如《素问·五脏别论》所说:“魄门亦 因此,应该提倡和鼓励中医专业的本科大学生多读 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就可以联系临床病证来 些古代医籍,并要在通读的基础上研读,即要进 理解。如大便秘结的大承气汤证,水谷齐下的飧泄 行分析和研究,以冀深化对中医原创性理论的认识 证等,从生理学来看属于肠胃病变的反映,中医学 并挖掘之。仍以读《内经》为例,它作为一本论文汇 认为是心、肝、肺、脾、肾五脏病变的表现。开肺气可 编,每一篇都有自己的独立性,当它们汇集在一起 以通大便,通里攻下可使某些癫狂病人缓解:脾肾 的时候组成了一个体系。要了解和掌握整个体系的 阳虚可以导致五更泄泻等等,充分说明了大便的 全貌,必须在通读原文的基础上,掌握每篇命题的 常、异与五脏的关系。中医学认为魄门的启闭受心 中心思想,才能窥察全貌。以读《素问·上古天真论》 神的主宰、肺气的调节、肝气的疏泄、脾气的运化、 为例,本篇可分为3段,先论养生之道与养生的关 肾气的闭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也表明了“魄门 系,指出了养生的关键就在于保养真气:次论肾气 亦为五脏使”告诉我们大便的常、异可调节五脏,这 的自然盛衰是人体发育生殖的根本,提示了真气的 样的讲述加深了我们对这一理论的临床指导意义 实质与肾气密切相关:再列举4种不同养生方法的 的理解,以及中西医2个不同医学体系在临证处理 人,由于养生的程度和方法不同,因而寿命也各异。 上的不同点,由此,提高了临床诊疗的实践能力。又 C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2008 年 11 月,27(6) 中医教育 ECM 梁”通“膏粱”,“丁”通“疔”。 又如“能”字,在同一篇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能冬不能夏……能夏不 能冬”,“能”通“耐”字,而在“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 形能也”句中“能”则通“态”字。 《素问·阴阳别论》中 “三阴三阳,为偏枯痿易”的“易”字,则宜读“施”,施 同“弛”,四肢松弛偏废的意思。 而《素问·汤液醪醴 论》中“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短于内而形施于外” 的“施”字,则应该“易”,即变易、改变的意思,是说 水肿病是阳气阻滞于内,而形体改变于外。 此外,如 《素问·脉要精微论》 中 “是门户不要” 的 “要”通 “约”;《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愚者佩之”的“佩” 通“背”字等, 这些都是属于同音假借和文字训诂等 方面的问题。 因此,程士德教授在研究中医基础理 论和内经的教学时提出,读通《内经》原文,是学好 《内经》的基础。 在这方面,首先要过文字关,即尽可 能多地掌握一些文字学、 语言学和训诂学的知识。 那么在阅读其他古医籍时,何尝不是如此。 因此,在 通读古代医学著作的过程中,就可以帮助我们提高 对文字的理解,同时拓展了知识面,提高了自身的 中医理论水平。 所以说通读原著和提高中医专业能 力的培养是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的,应该重视。 2 研读古医籍和深化原创性理论的发掘与应用相 关 中医学古代医籍中的知识经过历代中医从业 人员的运用和研究又在不断地加深和提高,成为推 动中医学发展的基石,也是中医学原创性理论的结 所在。 然而目前中医学入门教育基本依赖《中医基 础理论》这本教材的内容,从而导致学生中医基础 理论知识面不宽,功底不扎实,中医文化修养不够 的现象。 由此阻碍了人才培养和中医学的进一步发 展, 尤其是对原创性理论知识的挖掘和发展不利。 因此,应该提倡和鼓励中医专业的本科大学生多读 一些古代医籍,并要在通读的基础上研读,即要进 行分析和研究,以冀深化对中医原创性理论的认识 并挖掘之。 仍以读《内经》为例,它作为一本论文汇 编,每一篇都有自己的独立性,当它们汇集在一起 的时候组成了一个体系。 要了解和掌握整个体系的 全貌,必须在通读原文的基础上,掌握每篇命题的 中心思想,才能窥察全貌。 以读《素问·上古天真论》 为例,本篇可分为 3 段,先论养生之道与养生的关 系,指出了养生的关键就在于保养真气;次论肾气 的自然盛衰是人体发育生殖的根本,提示了真气的 实质与肾气密切相关;再列举 4 种不同养生方法的 人,由于养生的程度和方法不同,因而寿命也各异。 由此突出了本篇的主题思想是:从养生防病、防止 早衰、发育生殖等方面阐明真气在生命活动以及防 病和延缓衰老中的主导作用,并提出了积精和守神 就是为了保养真气,而延年益寿的根本就在于真气 的盛衰, 由此为临床的养生原则奠定了理论基础。 再如《素问·举痛论》中基本上是讨论以寒邪为主所 致的 14 种疼痛和九气为病 2 个内容组成的, 其中 心思想, 是通过 14 种疼痛和九气为病两方面说明 无论是外邪伤人,或是情志为病,病机皆在于气机 的失常,突出了不通则痛的学术理论,从而提出了 “百病皆生于气”的有关病机理论观点,使文章融成 一体。 由此反观该篇文章以“举痛论”为名不仅不会 认为疼痛和九气为病是 2 个割裂的内容,反而感觉 到古代医家依据临床实践所见命名、论理,既浅显 易懂,又非常实用。 然而对于这些理论的理解和掌 握, 必须是在通读的基础上加以分析研读才能获 得。 3 结合临床实践提高读古医籍的兴趣和临证诊疗 能力 学习古医籍要防止仅在文字及考据上兜圈子 而脱离临床实践。 中医学是以临床为主体形成和发 展起来的医学体系,历代医家和医学流派所创立的 医学理论观点和临床治疗经验成为中医学理论形 成的原创性知识, 对临床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 义, 因而研读古医籍就必须结合临床实践去理解, 使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既能加深对原创性理论知 识的理解, 又能了解理论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 同时提高研读古医籍的兴趣和能力。 联系临床实践, 可以结合个人的临床体会,也 可以联系前人的病例。 尤其在历代医家的医学著作 中俯拾皆是,比如《素问·五脏别论》所说:“魄门亦 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就可以联系临床病证来 理解。 如大便秘结的大承气汤证,水谷齐下的飧泄 证等,从生理学来看属于肠胃病变的反映,中医学 认为是心、肝、肺、脾、肾五脏病变的表现。 开肺气可 以通大便,通里攻下可使某些癫狂病人缓解;脾肾 阳虚可以导致五更泄泻等等, 充分说明了大便的 常、异与五脏的关系。 中医学认为魄门的启闭受心 神的主宰、肺气的调节、肝气的疏泄、脾气的运化、 肾气的闭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也表明了“魄门 亦为五脏使”告诉我们大便的常、异可调节五脏,这 样的讲述加深了我们对这一理论的临床指导意义 的理解,以及中西医 2 个不同医学体系在临证处理 上的不同点,由此,提高了临床诊疗的实践能力。 又 · · 29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