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中医教育ECM 2008年11月,27(6) 加强本科学生中医学原创性理论知识教育的探讨 郭霞珍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100029)》 关键词:原创性理论;古籍:中医学 中图分类号:G642.2 目前认为中医界有名望的技术高超的中医师 方式和理解思考问题的规律,进行整理挖掘。在20 太少,这是大家常常谈论的一个问题,然而社会又 世纪70年代,把原内经课程“绪论”部分的中医入 非常需要这样的人才。那么在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大 门知识剥离出来开设了中医学基础(即三、四版教 学教有中如何应对这一社会需求,也是深受人们关 材)课程,成为中医本科学生入学的基础课程,这门 注的问题,也是与中医专业大学生毕业就业、工作 课程完全以白话文的形式编写,使学生易读易懂。 以后发展提高自身诊疗能力和水平所面临的问题。后在来20世纪80年代初又编写了《中医基础理 近年来,针对首都大学生就业中的突出问题的调 论》(即五版教材),这本教材在中医教学上起到了 研,更使人看到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 入门的重要作用。此外,为了提高学生的中医基础 教学的实践环节,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措 理论水平,还开发了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 施之一。那么我们作为中医专业教育的一线教员, 学4门经典课程。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们认为,目前 在这个问题上如何去做呢?我们曾经做过一个有关的本科生及七年制乃至研究生在中医理论体系的 专业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教学法研究,经过研讨我们 相关知识和中医文化修养方面有待加强。究其原 认为中医专业的学生要尽快成为名中医,要重视中 因,首先是由于中医药院校的学生其前期基础教育 医学原创性理论知识的教育。 以理科为主(目前高中学习文、理分班,医学院以招 1通读原著和提高中医专业能力的培养相关 理科生为主),而中医药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 中医学理论形成的渊源可追溯到上古,如果以 好多理论知识涉及到人类学、文学和哲学等人文社 《黄帝内经》成书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基本形成的 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其次,即使对大量的医学实践 标志,那么也应该在西汉的中后期。期间中医学人 知识,如病案的分析和认识,也蕴涵着阴阳五行、古 才辈出,有许多著名医家和众多医学流派,其所创 天文学、古代农学等知识,然而理科考生在这2方 建的学术思想、理论观点不仅有效地指导了临床医 面相对是个弱项。再次,中医学一些原创性理论知 疗实践,而且使中医学科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 识点往往散在于各个医家的医著或者临床病案分 善。这些医家和医学流派所创立的医学理论观点和 析等中医学文献资料中,这些资料的阅读和分析需 临床治疗经验成为中医学理论形成的原创性知识。 要对古籍的理解能力。如《内经》所记载的中医学理 这些知识的积累和反复实践的验证形成了中医学 论知识,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本源。然而由于原 不断发展的基础。中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疾病防 书年代久远,遗漏错误较多,而且还有很多同音假 治,在自然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这些丰富的中 借,句读离合的字、句等问题,都为我们阅读和理解 医学术理论知识与古代的文学哲学思维方式互为 原文带来一定的因难。例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交融,尤其是其表达方式多采用古汉语的形式,给 中“恶气不发”句中的“不”字,当是“大”字之误。这 今人的学习带来一定的障碍。为此,从20世纪中医 其中的“不”字之错,为字形相似而造成的。《素问· 学进入高等教育领域之后,逐步按照现代人的表述 生气通天论》中“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句中的“高 郭霞珍,女,教授,博士生导师 C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中医教育 ECM 2008 年 11 月,27(6) 郭霞珍,女,教授,博士生导师 目前认为中医界有名望的技术高超的中医师 太少,这是大家常常谈论的一个问题,然而社会又 非常需要这样的人才。 那么在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大 学教育中如何应对这一社会需求,也是深受人们关 注的问题,也是与中医专业大学生毕业就业、工作 以后发展提高自身诊疗能力和水平所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 针对首都大学生就业中的突出问题的调 研,更使人看到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 教学的实践环节,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措 施之一。 那么我们作为中医专业教育的一线教员, 在这个问题上如何去做呢? 我们曾经做过一个有关 专业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教学法研究,经过研讨我们 认为中医专业的学生要尽快成为名中医,要重视中 医学原创性理论知识的教育。 1 通读原著和提高中医专业能力的培养相关 中医学理论形成的渊源可追溯到上古,如果以 《黄帝内经》 成书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基本形成的 标志,那么也应该在西汉的中后期。 期间中医学人 才辈出,有许多著名医家和众多医学流派,其所创 建的学术思想、理论观点不仅有效地指导了临床医 疗实践, 而且使中医学科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 善。 这些医家和医学流派所创立的医学理论观点和 临床治疗经验成为中医学理论形成的原创性知识。 这些知识的积累和反复实践的验证形成了中医学 不断发展的基础。 中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疾病防 治,在自然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这些丰富的中 医学术理论知识与古代的文学哲学思维方式互为 交融, 尤其是其表达方式多采用古汉语的形式,给 今人的学习带来一定的障碍。 为此,从 20 世纪中医 学进入高等教育领域之后,逐步按照现代人的表述 方式和理解思考问题的规律,进行整理挖掘。 在 20 世纪 70 年代,把原内经课程“绪论”部分的中医入 门知识剥离出来开设了中医学基础(即三、四版教 材)课程,成为中医本科学生入学的基础课程,这门 课程完全以白话文的形式编写, 使学生易读易懂。 后在来 20 世纪 80 年代初又编写了 《中医基础理 论》(即五版教材), 这本教材在中医教学上起到了 入门的重要作用。 此外,为了提高学生的中医基础 理论水平,还开发了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 学 4 门经典课程。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们认为,目前 的本科生及七年制乃至研究生在中医理论体系的 相关知识和中医文化修养方面有待加强。 究其原 因,首先是由于中医药院校的学生其前期基础教育 以理科为主(目前高中学习文、理分班,医学院以招 理科生为主),而中医药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 好多理论知识涉及到人类学、文学和哲学等人文社 会科学方面的知识。 其次,即使对大量的医学实践 知识,如病案的分析和认识,也蕴涵着阴阳五行、古 天文学、古代农学等知识,然而理科考生在这 2 方 面相对是个弱项。 再次,中医学一些原创性理论知 识点往往散在于各个医家的医著或者临床病案分 析等中医学文献资料中,这些资料的阅读和分析需 要对古籍的理解能力。 如《内经》所记载的中医学理 论知识,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本源。 然而由于原 书年代久远,遗漏错误较多,而且还有很多同音假 借,句读离合的字、句等问题,都为我们阅读和理解 原文带来一定的困难。 例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中“恶气不发”句中的“不”字,当是“大”字之误。 这 其中的“不”字之错,为字形相似而造成的。 《素问· 生 气 通 天 论》中“高 梁 之 变,足 生 大 丁”句 中 的“高 加强本科学生中医学原创性理论知识教育的探讨 郭霞珍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北京 100029) 关键词:原创性理论;古籍;中医学 中图分类号:G642.2 · · 28
2008年11月,27(6) 中医教育ECM ·29. 梁”通“膏粱”,“丁”通“疗”。又如“能”字,在同一篇 由此突出了本篇的主题思想是:从养生防病、防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能冬不能夏…能夏不 早衰、发育生殖等方面阐明真气在生命活动以及防 能冬”,“能”通“耐”字,而在“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 病和延缓衰老中的主导作用,并提出了积精和守神 形能也”句中“能”则通“态”字。《素问·阴阳别论》中 就是为了保养真气,而延年益寿的根本就在于真气 “三阴三阳,为偏枯痿易”的“易”字,则宜读“施”,施 的盛衰,由此为临床的养生原则奠定了理论基础。 同“弛”,四肢松弛偏废的意思。而《素问·汤液醪醴 再如《素问·举痛论》中基本上是讨论以寒邪为主所 论》中“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短于内而形施于外” 致的14种疼痛和九气为病2个内容组成的,其中 的“施”字,则应该“易”,即变易、改变的意思,是说 心思想,是通过14种疼痛和九气为病两方面说明 水肿病是阳气阻滞于内,而形体改变于外。此外,如 无论是外邪伤人,或是情志为病,病机皆在于气机 《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是门户不要”的“要”通 的失常,突出了不通则痛的学术理论,从而提出了 “约”:《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愚者佩之”的“佩” “百病皆生于气”的有关病机理论观点,使文章融成 通“背”字等,这些都是属于同音假借和文字训诂等 一体。由此反观该篇文章以“举痛论”为名不仅不会 方面的问题。因此,程士德教授在研究中医基础理 认为疼痛和九气为病是2个割裂的内容,反而感觉 论和内经的教学时提出,读通《内经》原文,是学好 到古代医家依据临床实践所见命名、论理,既浅显 《内经》的基础。在这方面,首先要过文字关,即尽可 易懂,又非常实用。然而对于这些理论的理解和掌 能多地掌握一些文字学、语言学和训诂学的知识。 握,必须是在通读的基础上加以分析研读才能获 那么在阅读其他古医籍时,何尝不是如此。因此,在 得。 通读古代医学著作的过程中,就可以帮助我们提高 3结合临床实践提高读古医籍的兴趣和临证诊疗 对文字的理解,同时拓展了知识面,提高了自身的 能力 中医理论水平。所以说通读原著和提高中医专业能 学习古医籍要防止仅在文字及考据上兜圈子 力的培养是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的,应该重视。 而脱离临床实践。中医学是以临床为主体形成和发 2研读古医籍和深化原创性理论的发掘与应用相 展起来的医学体系,历代医家和医学流派所创立的 关 医学理论观点和临床治疗经验成为中医学理论形 中医学古代医籍中的知识经过历代中医从业 成的原创性知识,对临床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 人员的运用和研究又在不断地加深和提高,成为推 义,因而研读古医籍就必须结合临床实践去理解, 动中医学发展的基石,也是中医学原创性理论的结 使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既能加深对原创性理论知 所在。然而目前中医学入门教育基本依赖《中医基 识的理解,又能了解理论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 础理论》这本教材的内容,从而导致学生中医基础 同时提高研读古医籍的兴趣和能力。 理论知识面不宽,功底不扎实,中医文化修养不够 联系临床实践,可以结合个人的临床体会,也 的现象。由此阻碍了人才培养和中医学的进一步发 可以联系前人的病例。尤其在历代医家的医学著作 展,尤其是对原创性理论知识的挖掘和发展不利。 中俯拾皆是,比如《素问·五脏别论》所说:“魄门亦 因此,应该提倡和鼓励中医专业的本科大学生多读 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就可以联系临床病证来 些古代医籍,并要在通读的基础上研读,即要进 理解。如大便秘结的大承气汤证,水谷齐下的飧泄 行分析和研究,以冀深化对中医原创性理论的认识 证等,从生理学来看属于肠胃病变的反映,中医学 并挖掘之。仍以读《内经》为例,它作为一本论文汇 认为是心、肝、肺、脾、肾五脏病变的表现。开肺气可 编,每一篇都有自己的独立性,当它们汇集在一起 以通大便,通里攻下可使某些癫狂病人缓解:脾肾 的时候组成了一个体系。要了解和掌握整个体系的 阳虚可以导致五更泄泻等等,充分说明了大便的 全貌,必须在通读原文的基础上,掌握每篇命题的 常、异与五脏的关系。中医学认为魄门的启闭受心 中心思想,才能窥察全貌。以读《素问·上古天真论》 神的主宰、肺气的调节、肝气的疏泄、脾气的运化、 为例,本篇可分为3段,先论养生之道与养生的关 肾气的闭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也表明了“魄门 系,指出了养生的关键就在于保养真气:次论肾气 亦为五脏使”告诉我们大便的常、异可调节五脏,这 的自然盛衰是人体发育生殖的根本,提示了真气的 样的讲述加深了我们对这一理论的临床指导意义 实质与肾气密切相关:再列举4种不同养生方法的 的理解,以及中西医2个不同医学体系在临证处理 人,由于养生的程度和方法不同,因而寿命也各异。 上的不同点,由此,提高了临床诊疗的实践能力。又 C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2008 年 11 月,27(6) 中医教育 ECM 梁”通“膏粱”,“丁”通“疔”。 又如“能”字,在同一篇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能冬不能夏……能夏不 能冬”,“能”通“耐”字,而在“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 形能也”句中“能”则通“态”字。 《素问·阴阳别论》中 “三阴三阳,为偏枯痿易”的“易”字,则宜读“施”,施 同“弛”,四肢松弛偏废的意思。 而《素问·汤液醪醴 论》中“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短于内而形施于外” 的“施”字,则应该“易”,即变易、改变的意思,是说 水肿病是阳气阻滞于内,而形体改变于外。 此外,如 《素问·脉要精微论》 中 “是门户不要” 的 “要”通 “约”;《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愚者佩之”的“佩” 通“背”字等, 这些都是属于同音假借和文字训诂等 方面的问题。 因此,程士德教授在研究中医基础理 论和内经的教学时提出,读通《内经》原文,是学好 《内经》的基础。 在这方面,首先要过文字关,即尽可 能多地掌握一些文字学、 语言学和训诂学的知识。 那么在阅读其他古医籍时,何尝不是如此。 因此,在 通读古代医学著作的过程中,就可以帮助我们提高 对文字的理解,同时拓展了知识面,提高了自身的 中医理论水平。 所以说通读原著和提高中医专业能 力的培养是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的,应该重视。 2 研读古医籍和深化原创性理论的发掘与应用相 关 中医学古代医籍中的知识经过历代中医从业 人员的运用和研究又在不断地加深和提高,成为推 动中医学发展的基石,也是中医学原创性理论的结 所在。 然而目前中医学入门教育基本依赖《中医基 础理论》这本教材的内容,从而导致学生中医基础 理论知识面不宽,功底不扎实,中医文化修养不够 的现象。 由此阻碍了人才培养和中医学的进一步发 展, 尤其是对原创性理论知识的挖掘和发展不利。 因此,应该提倡和鼓励中医专业的本科大学生多读 一些古代医籍,并要在通读的基础上研读,即要进 行分析和研究,以冀深化对中医原创性理论的认识 并挖掘之。 仍以读《内经》为例,它作为一本论文汇 编,每一篇都有自己的独立性,当它们汇集在一起 的时候组成了一个体系。 要了解和掌握整个体系的 全貌,必须在通读原文的基础上,掌握每篇命题的 中心思想,才能窥察全貌。 以读《素问·上古天真论》 为例,本篇可分为 3 段,先论养生之道与养生的关 系,指出了养生的关键就在于保养真气;次论肾气 的自然盛衰是人体发育生殖的根本,提示了真气的 实质与肾气密切相关;再列举 4 种不同养生方法的 人,由于养生的程度和方法不同,因而寿命也各异。 由此突出了本篇的主题思想是:从养生防病、防止 早衰、发育生殖等方面阐明真气在生命活动以及防 病和延缓衰老中的主导作用,并提出了积精和守神 就是为了保养真气,而延年益寿的根本就在于真气 的盛衰, 由此为临床的养生原则奠定了理论基础。 再如《素问·举痛论》中基本上是讨论以寒邪为主所 致的 14 种疼痛和九气为病 2 个内容组成的, 其中 心思想, 是通过 14 种疼痛和九气为病两方面说明 无论是外邪伤人,或是情志为病,病机皆在于气机 的失常,突出了不通则痛的学术理论,从而提出了 “百病皆生于气”的有关病机理论观点,使文章融成 一体。 由此反观该篇文章以“举痛论”为名不仅不会 认为疼痛和九气为病是 2 个割裂的内容,反而感觉 到古代医家依据临床实践所见命名、论理,既浅显 易懂,又非常实用。 然而对于这些理论的理解和掌 握, 必须是在通读的基础上加以分析研读才能获 得。 3 结合临床实践提高读古医籍的兴趣和临证诊疗 能力 学习古医籍要防止仅在文字及考据上兜圈子 而脱离临床实践。 中医学是以临床为主体形成和发 展起来的医学体系,历代医家和医学流派所创立的 医学理论观点和临床治疗经验成为中医学理论形 成的原创性知识, 对临床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 义, 因而研读古医籍就必须结合临床实践去理解, 使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既能加深对原创性理论知 识的理解, 又能了解理论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 同时提高研读古医籍的兴趣和能力。 联系临床实践, 可以结合个人的临床体会,也 可以联系前人的病例。 尤其在历代医家的医学著作 中俯拾皆是,比如《素问·五脏别论》所说:“魄门亦 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就可以联系临床病证来 理解。 如大便秘结的大承气汤证,水谷齐下的飧泄 证等,从生理学来看属于肠胃病变的反映,中医学 认为是心、肝、肺、脾、肾五脏病变的表现。 开肺气可 以通大便,通里攻下可使某些癫狂病人缓解;脾肾 阳虚可以导致五更泄泻等等, 充分说明了大便的 常、异与五脏的关系。 中医学认为魄门的启闭受心 神的主宰、肺气的调节、肝气的疏泄、脾气的运化、 肾气的闭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也表明了“魄门 亦为五脏使”告诉我们大便的常、异可调节五脏,这 样的讲述加深了我们对这一理论的临床指导意义 的理解,以及中西医 2 个不同医学体系在临证处理 上的不同点,由此,提高了临床诊疗的实践能力。 又 · · 29 29
·30 中医教育ECM 2008年11月,27(6) 浅谈中医古籍阅读能力培养与医古文课程改革* 王育林1崔锡章2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2首都医科大学(北京100069) 关键词:医古文;古籍阅读;中医 中图分类号:G642.0 对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学生而言,中医古籍阅读 定。这使我们感到确有必要重新进行一番检讨,以 能力的培养是专业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这是不言 便明确思路,提高教学效益。 而喻的。问题在于人们对中医古籍阅读能力培养的1中医古籍阅读课程的定义 任务内涵和实施目标远远没有形成明晰的概念并 所谓中医古籍阅读课程,广义指的是目前高等 达成广泛的共识。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中,以医古文 中医药院校所开设的在实质上涉及中医古籍阅读 课为核心的中医古籍阅读课程也已经开设了数10 能力培养的各门课程。如,有以讨论中医经典著作 年之久。课时几经压缩,教材迭出不穷。但人们对于 学术内容为任务的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 相关课程的认识却时时显得有些模糊甚至摇摆不 课程,有以讨论中医古籍的体制和使用方法为任务 王育林.男,教授 *北京市2007年教改课题 如《素问·太阴阳明论》中“阳道实,阴道虚”,结合人 过则伤阴而病,后世则扩展其义,发展为阴阳制约 体脾胃病来说,脾为阴,胃为阳,故脾病多虚证、胃 失常所导致阴阳偏胜的病理原则,如吴崑说:“水胜 病多实证,因此,有“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的理论。 则火灭,火胜则水干。”又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 虽然胃病亦有虚寒证,但此证不仅并见脾虚的表 说:“因于气为肿”,原指风邪袭表的水肿症,后世则 现,而且治疗时亦常从补脾入手,如理中汤治疗胃 发展为气虚水肿的病证,中医学界老前辈对中医学 虚寒是其例。脾病亦偶有实热证,但通常并见胃实 原创性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一直影响着自己临 的表现,治疗也往往以泻胃入手,如泻黄散之泻胃 床实践能力的提高。 热是其例。这就说明了“阳道实,阳道虚”这一理论 总之,中医学是以临床为主体形成和发展起来 原则的临床运用及其指导临床实践的意义。此外, 的医学体系,历代医家和医学流派所创立的医学理 笔者在随程士德教授学习时,先生也常常提示,在 论观点和临床治疗经验成为中医学理论形成的原 读古医籍时,还必须与后世的发展联系起来,才能 创性知识,它们流传在各种不同的中医学著作之 进一步体会它的实践意义及其原创性理论知识在 中,成为推动中医学发展的基石,也是中医学原创 中医学发展中的价值。他结合《素问·五脏生成篇》 性理论的结晶所在。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中医专业学 中“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的血痹证,与 生是中医学发展的生力军,对他们加强探索中医学 《金匮要略》有关黄芪桂枝五物汤的应用,认为张仲 原创性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义 景补充了血痹证的病机及其见症,发展了临床辨证 不容辞的责任和不能忽视的教学环节,多读古籍多 施治。又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阴胜则阳 看原著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和措施。 病,阳胜则阴病。”原本指阴味药(酸苦涌泄为阴)服 之太过则伤阳而病,阳味药(辛甘发散为阳)服之太 (收稿日期:2008-01-17) C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中医教育 ECM 2008 年 11 月,27(6) !!!!!!!!!!!!!!!!!!!!!!!!!!!!!!!!!!!!!!!!!!!!!!!!!!!!!!!!! 如《素问·太阴阳明论》中“阳道实,阴道虚”,结合人 体脾胃病来说,脾为阴,胃为阳,故脾病多虚证、胃 病多实证,因此,有“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的理论。 虽然胃病亦有虚寒证, 但此证不仅并见脾虚的表 现,而且治疗时亦常从补脾入手,如理中汤治疗胃 虚寒是其例。 脾病亦偶有实热证,但通常并见胃实 的表现,治疗也往往以泻胃入手,如泻黄散之泻胃 热是其例。 这就说明了“阳道实,阳道虚”这一理论 原则的临床运用及其指导临床实践的意义。 此外, 笔者在随程士德教授学习时, 先生也常常提示,在 读古医籍时,还必须与后世的发展联系起来,才能 进一步体会它的实践意义及其原创性理论知识在 中医学发展中的价值。 他结合《素问·五脏生成篇》 中“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的血痹证,与 《金匮要略》有关黄芪桂枝五物汤的应用,认为张仲 景补充了血痹证的病机及其见症,发展了临床辨证 施治。 又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阴胜则阳 病,阳胜则阴病。 ”原本指阴味药(酸苦涌泄为阴)服 之太过则伤阳而病,阳味药(辛甘发散为阳)服之太 过则伤阴而病,后世则扩展其义,发展为阴阳制约 失常所导致阴阳偏胜的病理原则,如吴崑说:“水胜 则火灭,火胜则水干。 ”又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 说:“因于气为肿”,原指风邪袭表的水肿症,后世则 发展为气虚水肿的病证,中医学界老前辈对中医学 原创性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一直影响着自己临 床实践能力的提高。 总之,中医学是以临床为主体形成和发展起来 的医学体系,历代医家和医学流派所创立的医学理 论观点和临床治疗经验成为中医学理论形成的原 创性知识, 它们流传在各种不同的中医学著作之 中,成为推动中医学发展的基石,也是中医学原创 性理论的结晶所在。 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中医专业学 生是中医学发展的生力军,对他们加强探索中医学 原创性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义 不容辞的责任和不能忽视的教学环节,多读古籍多 看原著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和措施。 (收稿日期:2008-01-17) 王育林,男,教授 *北京市 2007 年教改课题 对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学生而言,中医古籍阅读 能力的培养是专业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这是不言 而喻的。 问题在于人们对中医古籍阅读能力培养的 任务内涵和实施目标远远没有形成明晰的概念并 达成广泛的共识。 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中,以医古文 课为核心的中医古籍阅读课程也已经开设了数 10 年之久。 课时几经压缩,教材迭出不穷。 但人们对于 相关课程的认识却时时显得有些模糊甚至摇摆不 定。 这使我们感到确有必要重新进行一番检讨,以 便明确思路,提高教学效益。 1 中医古籍阅读课程的定义 所谓中医古籍阅读课程,广义指的是目前高等 中医药院校所开设的在实质上涉及中医古籍阅读 能力培养的各门课程。 如,有以讨论中医经典著作 学术内容为任务的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 课程,有以讨论中医古籍的体制和使用方法为任务 浅谈中医古籍阅读能力培养与医古文课程改革 * 王育林 1 崔锡章 2 1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 100029) 2 首都医科大学 (北京 100069) 关键词:医古文;古籍阅读;中医 中图分类号:G642.0 ·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