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必有事焉”。可是达到这个合一,又必须毫无人为的努力。在这个意义上,他一定 “未尝致纤毫之力”。 程颢与孟子的不同。在于程颢比孟子更多地给予仁以形上学的解释。“易传” 中有句话:“天地之大德曰生。”(《系辞传下》)这里的“生”字可以当“产生” 讲,也可以当“生命”讲。在第十五章,把“生”字译作“产生”,是因为这个意 思最合“易传”的原意。但是在程颢和其他新儒家看来,“生”的真正意义是“生 命”。他们认为万物都有对生命”的倾向,就是这种倾向构成了天地的“仁”。 中医把麻痹叫做“不仁”。程颢说:“医书言手足痿痹为不仁’,此言最善 名状。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认得为己,何所不至?若不有诸己,自 不与己相干,如手足不仁,气已不贯,皆不属己。”(《遗书》卷二上) 所以在程颢看来,从形上学上说,万物之间有一种内在联系。孟子所说的“恻 隐之心”,“不忍人之心”,都不过是我们与他物之间这种联系的表现。可是往往 发生这样的情况,我们的“不忍人之心被自私蒙蔽了,或者用新儒家的话说,被 “私欲”,或简言之,“欲”,蒙蔽了。于是丧失了本来的合一。这时候必须做的 ,也只是记起自己与万物本来是合一的,并“以诚敬存之”而行动。用这种方法, 本来的合一就会在适当的进程中恢复。这就是程颢哲学的一般观念,后来陆九渊和 王守仁详细地发挥了。必有事焉”。可是达到这个合一,又必须毫无人为的努力。在这个意义上,他一定 “未尝致纤毫之力”。 程颢与孟子的不同。在于程颢比孟子更多地给予仁以形上学的解释。“易传” 中有句话;“天地之大德曰生。”(《系辞传下》)这里的“生”字可以当“产生” 讲,也可以当“生命”讲。在第十五章,把“生”字译作“产生”,是因为这个意 思最合“易传”的原意。但是在程颢和其他新儒家看来,“生”的真正意义是“生 命”。他们认为万物都有对“生命”的倾向,就是这种倾向构成了天地的“仁”。 中医把麻痹叫做“不仁”。程颢说:“医书言手足痿痹为‘不仁’,此言最善 名状。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认得为己,何所不至?若不有诸己,自 不与己相干,如手足不仁,气已不贯,皆不属己。”(《遗书》卷二上) 所以在程颢看来,从形上学上说,万物之间有一种内在联系。孟子所说的“恻 隐之心”,“不忍人之心”,都不过是我们与他物之间这种联系的表现。可是往往 发生这样的情况,我们的“不忍人之心”被自私蒙蔽了,或者用新儒家的话说,被 “私欲”,或简言之,“欲”,蒙蔽了。于是丧失了本来的合一。这时候必须做的 ,也只是记起自己与万物本来是合一的,并“以诚敬存之”而行动。用这种方法, 本来的合一就会在适当的进程中恢复。这就是程颢哲学的一般观念,后来陆九渊和 王守仁详细地发挥了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