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情况来看,傅氏这一时期思想上有不少值得关注的变化。①从史学思想来看,他晚年对早期 绝对客观的史学追求有所修正。修正后的说法不仅更趋合理,而且也为现代史学史上一直处 于对立状态的两股史学思潮一一科学史学和人文史学——的“整合”会通留下了极其可贵 的启示。对傅氏知之甚深的胡适曾提醒人们,并说:“他晚年的思想,值得大家注意。”④ 此话很有见的。不过,傅氏晚年的思想是一个大题目,非本文力所能及。兹仅就傅氏晚年 发表的《国立台湾大学法学院〈社会科学论丛〉发刊词》作些分析,借以窥见傅氏晚年学 术思想之一斑。 1950年4月,身为国立台湾大学校长的傅斯年应法学院院长萨孟武之请,为新创办的院 刊《社会科学论丛》撰写了一篇《发刊词》,刊于《论丛》第1期。是年12月20日夜,傅 氏即因脑溢血突发而猝然离世,结束了他“大气磅礴”、“元气淋漓”的一生。这篇《发 刊词》便成为傅氏对自己学术思想的最后一次公开告白。文章虽然只有短短1500余字,但 其蕴涵的思想却极其深刻。傅氏在文中主要“写下两件心中的意思”,谨分别摘述并加论析 先看第一件 第一件是谈谈法学院刊物的形态。百多年来,世上文史科目的研究报告, 在刊出时每每有一种形态,就是题目可能很小,而小注非常之多,或者更可 有很多的图版,有时成为不能读的文章。法学院的文章可不这样,有时表多, 但文章总是可读的。这当然就大概说。最近百多年来,文史的学问趋向于考 证;诚然,考证只是一种方法而不是一种目的,但人类的工作,目的和方法 是很不容易分别的。考证学发达的结果,小题大做,可成上品;大题小作, 便不入流。所以文史的学报,总是夹上些注,夹上些各种外国的文字,上古 ①《清史稿》卷四八六《文苑三·吴汝纶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标点本,第44册,第13444页。 (古籍标点本) ②姚际恒:《古今伪书考》卷三,光绪三年苏州文学山房活字本,第九页a。(古籍抄本或刻本) ③杨钟羲:《雪桥诗话续集》卷五,沈阳:辽沈书社,1991年影印本,上册,第461页下栏。(古籍影印本) 何承矩:《上太宗论塘泊屯田之利》,载赵汝愚编:《宋名臣奏议》卷一O五,《文渊阁四库从书》第432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84页。(古籍中析出文献) 《资治通鉴》卷二○OO,唐高宗永徽六年十月乙卯,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标点本,第15册,第 6293页。(古籍编年体) 万历《广东通志》卷十五《郡县志二·广州府·城池》,《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42册,北京:中国书 店,1992年,第367页。(古籍方志 ③胡适:《在傅孟真先生逝世两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转引自聊城师范学院历史系、聊城地区政协工委、山 东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傅斯年》,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75页。(转引) ⊕傅斯年:《国立台湾大学法学院〈社会科学论丛〉发刊词》,见欧阳哲生主编:《傅斯年全集》第三卷,长 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67-369页。(析出文献) 唐振常:《师承与变法》,《识史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65页。(同一作者析出文献)2 情况来看,傅氏这一时期思想上有不少值得关注的变化。①从史学思想来看,他晚年对早期 绝对客观的史学追求有所修正。修正后的说法不仅更趋合理,而且也为现代史学史上一直处 于对立状态的两股史学思潮——科学史学和人文史学——的“整合”会通留下了极其可贵 的启示。②对傅氏知之甚深的胡适曾提醒人们, ③并说:“他晚年的思想,值得大家注意。” ④ 此话很有见的。⑤不过,傅氏晚年的思想是一个大题目,非本文力所能及。⑥兹仅就傅氏晚年 发表的《国立台湾大学法学院〈社会科学论丛〉发刊词》⑦作些分析,借以窥见傅氏晚年学 术思想之一斑。 1950 年 4 月,身为国立台湾大学校长的傅斯年应法学院院长萨孟武之请,为新创办的院 刊《社会科学论丛》撰写了一篇《发刊词》,刊于《论丛》第 1 期。⑧是年 12 月 20 日夜,傅 氏即因脑溢血突发而猝然离世,结束了他“大气磅礴”、“元气淋漓”的一生。⑨这篇《发 刊词》便成为傅氏对自己学术思想的最后一次公开告白。文章虽然只有短短 1500 余字,但 其蕴涵的思想却极其深刻。傅氏在文中主要“写下两件心中的意思”,谨分别摘述并加论析 如下。 一 先看第一件: 第一件是谈谈法学院刊物的形态。百多年来,世上文史科目的研究报告, 在刊出时每每有一种形态,就是题目可能很小,而小注非常之多,或者更可 有很多的图版,有时成为不能读的文章。法学院的文章可不这样,有时表多, 但文章总是可读的。这当然就大概说。最近百多年来,文史的学问趋向于考 证;诚然,考证只是一种方法而不是一种目的,但人类的工作,目的和方法 是很不容易分别的。考证学发达的结果,小题大做,可成上品;大题小作, 便不入流。所以文史的学报,总是夹上些注,夹上些各种外国的文字,上古 ① 《清史稿》卷四八六《文苑三·吴汝纶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 年标点本,第 44 册,第 13444 页。 (古籍标点本) ②姚际恒:《古今伪书考》卷三,光绪三年苏州文学山房活字本,第九页 a。(古籍抄本或刻本) ③杨钟羲:《雪桥诗话续集》卷五,沈阳:辽沈书社,1991 年影印本,上册,第 461 页下栏。(古籍影印本) ④何承矩:《上太宗论塘泊屯田之利》,载赵汝愚编:《宋名臣奏议》卷一○五,《文渊阁四库丛书》第 432 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第 284 页。(古籍中析出文献) ⑤ 《资治通鉴》卷二○○○,唐高宗永徽六年十月乙卯,北京:中华书局,1956 年标点本,第 15 册,第 6293 页。(古籍编年体) ⑥万历《广东通志》卷十五《郡县志二·广州府·城池》,《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 42 册,北京:中国书 店,1992 年,第 367 页。(古籍方志) ⑦胡适:《在傅孟真先生逝世两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转引自聊城师范学院历史系、聊城地区政协工委、山 东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傅斯年》,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 275 页。(转引) ⑧傅斯年:《国立台湾大学法学院〈社会科学论丛〉发刊词》,见欧阳哲生主编:《傅斯年全集》第三卷,长 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 年,第 367-369 页。(析出文献) ⑨唐振常:《师承与变法》,《识史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年,第 65 页。(同一作者析出文献)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