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在140mm×1030mm的板坯生产中,结晶器的冷却水量230m3/h,实测的冷却水温升7℃, 拉速0.8m/mn。计算出热流值H。后。利用结晶器出口的坯壳厚度与热流值的关系: S=0.075H。 得到S=18.6mm 利用结晶器内的凝固系数与热流的关系K=0.097√H。,可以算出K=24。一般在结 晶器内初生坯壳均匀生成时,K大约为22~25。足见上述结晶器的热流值还是合理的,实践 证明,结晶器的H。不是愈大愈好,而是要保持最佳值。 由于实际上的浇注过程在结晶器中的传热是不稳定的,从拉漏坯壳厚度的实测结果说明 结品器内的不同位置凝固系数变化较大(图2)。坯壳厚薄不均不仅会产生凹坑裂纹等表面 缺陷,而且可以发生拉漏。投产过程中常见的表面缺陷如振痕、凹坑、重皮、裂纹和皮下夹 杂等,除与保护渣性状、振动制度及液面控制 状况有关外,表面层凝固组织的变化主要是通 过传热条件的变化而发生的。例如振痕由于局 部热流的减小导致了凝固结构的局部粗化或粗 细不均,而且导热方向也产生了差异,生成了 明显的爪状凝固组织。凹坑是304型不锈钢表 10 Wide face一 --一arrow face 面的一个常见缺陷,波及面积不等,横向、纵 30 9015021027033039040 向都可能发生,而且多数发生在宽面的边角 Distarcp from meniscus/mi 部。钢水与结品器内壁之间因某种原因(如保 图2板坯结品器中凝固系数的变化 护渣皮厚度不均等)发生了不均匀传热现象。 Fig.2 K-factor in slab moulds 渣皮厚者,传热变慢,凝因也变慢。凝固较快 的部分首先发生了6-→y的转变。体积产生收缩,初生壳塌向钢液一方即形成了凹坑缺陷。 一般情况下,通过凝固过程的控制来消除这种缺陷是比较困难的。 至于重皮、结疤等铸坯缺陷则是由于坯壳厚度不均而在结晶器中产生了漏钢后形成的。 通过初生壳均匀凝固的控制,防止局部拉漏可以避免这种缺陷的发生。 为了控制初生壳的形成,结晶器内的钢水流场要尽可能合理。水力学模型实验结果2) 指出:采用侧孔倾角向上10°~15°的浸入式水口明显地改善了结晶器内的钢水流场,使结晶 器内的高温区上移,减轻了对窄面初生壳的冲刷。生产实践证明,倾角向上10°的浸入式水 口,明显消除了结品器液面的结块现象,改善了表面及皮下夹渣。 根据304型不锈钢的化学成分,液相线与固相线之间的温度范围约38℃,范围铰宽而导 热系数又较小。虽然在凝固初期也形成初生坯壳的组织结构,但因传热速度较慢,凝固组织 产生了特有的变化。低倍组织检验结果表明,类似一股钢种的激冷表皮等轴晶、柱状晶和中 心等轴晶三个晶带均有(图多),但由于该钢种属柱状晶发达型,以致表皮等轴晶及中心等 轴品用目力几乎观察不到。在显微镜下对,坯表层1/4厚度及中心处进行了观察,发现表层 树技状晶较为细密,向中心发展树枝状晶逐渐长大且方向为定向排列,呈典型柱状晶结构 (图4)。中心部树枝状晶短而稀疏,方向紊乱且无序分布,已失去了柱状品的特征呈伪柱状 晶结构(图5)。这种宏观与微观组织特征的差异现象与304型不锈钢凝固过程的特征有直接 关系。当表面激冷层形成后,由于收缩形成空隙恶化了传热条件,一铁素体开始以树枝干形 54在 的板坯生产 中 , 结 晶器的 冷却 水量 “ , 实测 的 冷 却水 温升 ℃ , 拉速 。 。 计算出热流值 。 后 。 利 用结 晶器 出 口的坯 壳厚度与 热流值 的关 系 。 了万 。 得 到 。 利 用结 晶器 内的 凝 固系数与热流 的关系 二 了万丁 , 可 以算 出兀 二 。 一 般 在结 晶器 内初生坯壳均 匀生成时 , 大 约 为 。 足 见上述结 晶器的 热流值还是合 理的 , 实践 证 明 , 结 晶器的 。 不是愈大 愈好 , 而 是要保持最佳值 。 由于实际上 的浇注过程在结 晶器 中的 传热是不稳定的 , 从拉漏坯 壳厚度的 实测结果说明 结 晶器 内的不 同位置凝固系数变化较大 图 。 坯 壳厚薄不均不仅会产生 凹坑 裂纹等表面 缺陷 , 而 且 可以发生拉漏 。 投产过程 中常见 的 表面缺陷如振痕 、 凹坑 、 重皮 、 裂纹和皮下夹 杂等 , 除与保护 渣性状 、 振动制度及液面控制 状况有关 外 甲袱︵﹄三二叫一匕 , 表面 层凝固组织的 变化主要是通 过传热条 件的 变化而 发生的 。 例如振痕由于局 部热流的减 小导致了凝 固结构的局部粗化或粗 细不均 , 而且 导热 方 向也产生 了差 异 , 生成了 明显的爪状凝 固组织 。 凹坑是 型 不锈钢表 面的一 个 常见 缺陷 , 波及面积不等 , 横向 、 纵 向都可 能发生 , 而且多数发生 在宽 面 的 边 角 部 。 钢水与结 晶器 内壁之 间因某种原 因 如保 护渣皮厚度不均等 发生 了不均匀传热 现象 。 渣皮厚者 , 传热 变慢 , 凝 固也变慢 。 凝 固较快 耳 一 乡 日 七出 。 口 多多 多 夺, 图 板 坯 结晶器 中凝固 系数 的变化 一 、 的部分首 先发生 了 夕的转变 。 体 积 产 生 收 缩 , 初生 壳塌 向钢液一 方即形 成 了 凹坑缺陷 。 一 般情况下 , 通过凝 固过程的控制来 消除 这种缺陷是 比较 困难的 。 至 于重皮 、 结疤等铸坯缺陷则是 由于坯 壳厚度 不均而 在结 晶器 中产生 了漏 钢后形 成的 。 通 过初生 壳均匀 凝 固的 控制 , 防 止局部拉漏 可 以避免这种缺陷 的 发生 。 为 了控制 初生 壳的形 成 , 结晶器 内的钢水流场要尽可 能合理 。 水 力学模 型 实验 结 果 〔 “ 指 出 采用 侧孔 倾 角向上 。 一 “ 的浸 入 式水 口 明显地 改善 了结 晶器 内的 钢水流场 , 使结晶 器 内的 高温区上移 , 减轻 了对 窄面初生 壳的冲刷 。 生产 实践 证 明 , 倾角向上 。 。 的浸 人 式 水 口 , 明显消除 了结 晶器 液面 的结块 现象 , 改善 了表面 及皮下夹渣 。 根据 型 不锈钢的 化学成分 , 液相 线与 固相 线之间的温度 范围约 ℃ , 范围较 宽而导 热 系数又较 小 。 虽 然在凝 固初期也形 成初生坯 壳的组 织结构 , 但 因传热速度较 慢 , 凝固组织 产 生 了特有的 变化 。 低倍组织检验结 果表 明 , 类似一 般 钢种的 激冷表皮等轴 晶 、 柱状晶和 中 心等轴 晶三个 晶带均 有 图 , 但 由于该钢种属柱状 晶发达型 , 以致表皮等轴 晶及 中心等 轴晶用 目力 几乎观察 不到 。 在 显微镜下 对 铸坯 表 层 厚度及 中心处进行了观察 , 发现表层 树枝 状 晶较 为细密 , 向 中心发 展树枝 状 晶逐渐长大且方 向为定 向排 列 , 呈 典型柱 状 晶 结 构 图 。 中心部树枝状晶短而 稀 疏 , 方 向 紊乱且 无序分布 , 已 失去 了柱状晶的特征呈伪柱状 晶 结构 图 。 这种宏观与微观组织特征的差 异现象与 型 不锈钢凝固过程的特 征有直接 关 系 。 当表面激冷层形成后 , 由于收缩形 成空隙 恶化了传热条件 , 一铁素体开 始以树枝干形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