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性别麻烦:女性主义与身份的颠覆 是否定的。巴特勒走得更远,她对女性主义的贡献正在于她借助重读 德·波伏瓦而解构了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的对立,而这一解构正是在“语 言和言说者互相言说”的框架里完成的。上文我已经简介了与德里达的 反逻格斯语言观平行发展的拉康精神分析理论,巴特勒对主体及其构建 的分析是在语言和精神分析的层面上进行,她否认纯自然的生理性别的 存在,因为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一样,都是位于象征界的社会构建,所谓 的纯粹月然也许只属于拒绝语言侵蚀的实在界。于是,生理性别和社会 性别的区分并无意义,而我们的身体也绝非只有物质性的存在一这里, 巴特勒挑战着笛卡尔(Descartes))的身心(mind-body)二元论,后者不仅割 裂了物质与精神的联系,更是把物质置于精神的统治之下,而巴特勒的反 攻则在于她把精神重新纳人身体的范畴,在她看来,身体涵盖物质、精神 和社会多个层面。换言之,我们的身体固然有其物质基础,这个基础却不 能被简单理解成白板(tabula rasa)。就女人身份而言,我们不能说她生 来就拥有生理性别,而后天在社会环境中又形成了社会性别。 这方面,弗洛伊德(Freud)和拉康关于性别形成的精神分析理论为巴 特勒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了阐明性别、语言、主体和社会法则之间的密切 联系,让我们先整理一下弗洛伊德和拉康的部分学说。弗洛伊德早已提 出这样的论点:性别并非生理构造,而是心理意识。当一个孩子意识到自 己没有阴茎的时候,她意识到自己是女孩。当另一个孩子意识到自己有 阴茎并开始担心失去它的时候,他意识到自己是男孩。在拉康的三界理 论中,从想象界到象征界的转折通过孩子面对并误认镜中自己的影像而 得以实现(也就是著名的“镜像说”),孩子的主体之所以形成,必须摆脱对 母体的依赖(想象界的特征)而进入由法则(尤其是所谓的“父亲之名”)而 统治的象征界,也就是语言与社会的世界。在弗洛伊德、拉康以及众多前 人的基础上,巴特勒建立了她自己对精神性身体的论证。首先,主体是由 社会法侧所塑造的,正如同语言言说言说者。所谓的性别没有社会与生 理之分,它只是一种社会法则,具有建立在权力基础上的合法性,并且相 4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