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感觉是各种形式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在人脑中的反映。可分为两类:(1)一般感觉包括 浅感觉、深 质感觉:(2)特殊感觉包括视觉、听觉、觉和味觉等 触觉传导径路皮肤 触觉感 4由 神经节( 白压的 痛温觉纤维组成脊随丘脑侧束 触觉纤维组成脊髓丘脑前束一→丘脑腹后外侧核(Ⅲ⊙)一 一丘脑皮质束一内囊后肢后1/3 一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上2/3区及项叶 2.头面部痛温觉、触觉传导径路皮肤粘膜痛、温和触觉周围感觉器 三叉神经一 三叉神经半月神经带(1⊙) ,三叉神经脊束 三叉神经脊束核(痛温觉纤维)和感觉主 核(触觉纤维)(Ⅱ⊙)一一交叉到对侧成三叉丘系上行 →丘脑腹后内侧核(⊙)一→丘 脑皮质束 内囊后 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下1/3区 驱林上内感觉传导 传导松下·体下感外侧为模束传 节段性最明 的节 平为T6, 的皮肤 1.刺激性症状包括感觉过敏、感觉倒错、感觉过度、感觉异常及疼痛等。其中疼痛分 为:局部性疼痛、放射性疼痛、扩散性疼痛及牵涉性疼痛。 2.抑制性症状包括完全性感觉缺失与分离性感觉障碍。 (二)感觉障碍分型 1,末梢型肢体远端完全性感觉障碍,伴运动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见于多发性神经病。 子围神经表现 神经支配区感觉 前连 :(2)后角型:单侧节断性分离性 害:病变平面以下完全性传导束性 ,交叉型同侧面部、对侧驱体痛温觉减退或缺失,病变累及三叉神经脊束、脊束核及 交叉的脊髓丘脑侧束, 6.偏身型对侧偏身感觉减退或缺失,见于脑桥、中脑、丘脑、内囊等处病变。 7.单肢型对侧上肢或下肢感觉缺失,可伴复合感觉隆碍,为大脑皮质感觉区病变。 瘫痪是运动神经元、周围神经和肌肉病变所致随意运动功能的减低或丧失。 )解学基 运动传导径路 上运动神经元(1⊙)起自中央前回运动区、运动前区及旁中央小叶 皮质脊髓束与皮质延髓束 内囊膝部及后肢的前2/3一一皮质延髓束在脑干不同平面上交 叉并分别终止于脑神经运动核(Ⅱ⊙),皮质脊随束经大脑脚、脑桥基底部、延随锥体(在锥 体交叉处大部分神经纤维交叉至对侧) →陆续终止于脊髓前角细胞(Ⅱ⊙)- ·周围神经 ·骨酪肌运动 (二)临床表现 射亢、上 动神经元瘫疾:常表现为单瘫、偏瘫、截瘫或四肢瘫,折刀样肌张力增高、避反 反 图显消失 肌萎缩和肌束震 肌肉柔肌 休是用 制呈现软 时减低或消失。数 肌张力增 高、反射亢进】 ,下运动神经元瘫:常侵犯某一肌群,引起部分肌肉难痪或单肢瘫,多发性神经根或 神经病变也可引起四肢瘫。痱痪肌肉的肌张力降低,避反射减弱或消失,肌肉萎缩,肌束震 颜,无病理反射。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速度减低和失神经电位。 3.上运动神经元病变定位诊断 (1)皮质运动区:局限性病损导致对侧单產,亦可为对侧上肢瘫合并中枢性面瘫 > 7 感觉是各种形式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在人脑中的反映。可分为两类:(1)一般感觉 包括 浅感觉、深感觉与皮质感觉;(2)特殊感觉 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 (一)解剖学基础 1.躯体痛温觉、触觉传导径路 皮肤、粘膜痛温触觉感受器—→脊神经—→脊神经节(I ⊙)—→后角细胞(Ⅱ⊙)—→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痛温觉纤维组成脊髓丘脑侧束, 触觉纤维组成脊髓丘脑前束—→丘脑腹后外侧核(III⊙)—→丘脑皮质束—内囊后肢后 1/3 一→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上 2/3 区及顶叶。 2.头面部痛温觉、触觉传导径路 皮肤粘膜痛、温和触觉周围感觉器—→三叉神经—→ 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I⊙)—→三叉神经脊束—→三叉神经脊束核(痛温觉纤维)和感觉主 核(触觉纤维)(Ⅱ⊙)—→交叉到对侧成三叉丘系上行—→丘脑腹后内侧核(III⊙)—→丘 脑皮质束—→内囊后肢—→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下 l/3 区。 3.脊髓内感觉传导束排列顺序 后索内侧为薄束,传到躯体下部感觉,外侧为楔束,传 递躯体上部感觉。脊髓丘脑束外侧传导躯体下部感觉,内侧传导躯体上部感觉。 4.感觉的节段性支配 皮节是一个脊髓后根(脊髓节段)支配的皮肤区域。胸部皮节的 节段性最明显,体表标志如乳头水平为 T4,剑突水平为 T6,肋缘水平为 T8,平脐为 T10,腹 股沟为 T12 和 L1。 (二)感觉障碍分类 1.刺激性症状 包括感觉过敏、感觉倒错、感觉过度、感觉异常及疼痛等。其中疼痛分 为:局部性疼痛、放射性疼痛、扩散性疼痛及牵涉性疼痛。 2.抑制性症状 包括完全性感觉缺失与分离性感觉障碍。 (三)感觉障碍分型 1.末梢型 肢体远端完全性感觉障碍,伴运动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见于多发性神经病。 2.周围神经型 表现为某一神经支配区感觉障碍。 3.节段型 (1)后根型:单侧节断性完全性感觉障碍;(2)后角型:单侧节断性分离性 感觉障碍;(3)前连合型:双侧对称性节断性分离性感觉障碍。 4.传导束型 (1)脊髓半切综合征:病变平面以下对侧痛温觉缺失;(2)脊髓横贯性损 害:病变平面以下完全性传导束性感觉障碍。 5.交叉型 同侧面部、对侧躯体痛温觉减退或缺失,病变累及三叉神经脊束、脊束核及 交叉的脊髓丘脑侧束。 6.偏身型 对侧偏身感觉减退或缺失,见于脑桥、中脑、丘脑、内囊等处病变。 7.单肢型 对侧上肢或下肢感觉缺失,可伴复合感觉障碍,为大脑皮质感觉区病变。 十一、瘫痪 瘫痪是运动神经元、周围神经和肌肉病变所致随意运动功能的减低或丧失。 (一)解剖学基础 运动传导径路 上运动神经元(I⊙)起自中央前回运动区、运动前区及旁中央小叶—→ 皮质脊髓束与皮质延髓束—→内囊膝部及后肢的前 2/3—→皮质延髓束在脑干不同平面上交 叉并分别终止于脑神经运动核(Ⅱ⊙),皮质脊髓束经大脑脚、脑桥基底部、延髓锥体(在锥 体交叉处大部分神经纤维交叉至对侧)—→陆续终止于脊髓前角细胞(Ⅱ⊙)—→周围神经 —→骨骼肌运动。 (二)临床表现 1.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常表现为单瘫、偏瘫、截瘫或四肢瘫,折刀样肌张力增高、腱反 射亢进、浅反射减弱或消失,出现病理反射,无肌萎缩和肌束震颤,但长期瘫痪后可见废用 性肌萎缩。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无失神经电位。急性严重病变出现脊髓休克期, 肌肉牵张反射受抑制呈现软瘫,腱反射减低或消失。数日或数周后牵张反射恢复,肌张力增 高、腱反射亢进。 2.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常侵犯某一肌群,引起部分肌肉瘫痪或单肢瘫,多发性神经根或 神经病变也可引起四肢瘫。瘫痪肌肉的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肉萎缩,肌束震 颤,无病理反射。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速度减低和失神经电位。 3.上运动神经元病变定位诊断 (1)皮质运动区:局限性病损导致对侧单瘫,亦可为对侧上肢瘫合并中枢性面瘫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