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象征阴阳属性的“天道”或“天地之道”。如《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 下》说:“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令德,而刚柔有体。”又说:“《易》之为书也, 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系辞上》还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 天地之道。……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这都表明,《易传》认为宇宙 间最大的阴阳莫过于“天地”,而“天道”或“天地之道”是由阴与阳的对立和相互作用 所推动而成为宇宙世界万物终极的理由,并取得形上学的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故可 以把《易传》的“道”理解为“天”或“天地”之本质所决定的那种普遍规律和宇宙的 秩序,因此作为《易传》天道观的“道”与其相关的“天”或“天地”也是同构的。总 之,整个《易传》可以说就是以阴阳属性的“天道”或“天地之道”为主要范所组成 的形上学体系。 众所周之,在天道观这一核心问题上,道家与儒家的本区别在干:道家主要是以 老子创立的“道”来构成其形上学哲学体系的,而缥家对于筻个世界的认识则是从 天”开始的。如孔子在《论语》中说:“巍乎唯天力大。”(《泰伯》)又说:“天生德 于予,桓其如予何?”(《述面)又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于斯文也;天 之未丧斯父询,匡人其如予何?”(《子罕》)又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 又说:“看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季氏》又说:“吾五十而知天 命。”(《为政》)其弟子子夏也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颜渊》)又如孟子在《孟 子》中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万章上》)又说:“尽其心 者,知其命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上》)再如荀子在《荀子》中说:“天有常道 矣,地有常数矣。”“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天 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天论》)又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礼论》)我们说,尽管“天”的含义在孔、孟、荀三位儒家大师那里不尽相同,孔、孟 主要表现为唯心主义的天命观,而荀子表现为唯物主义的天道自然观,但就他们都把 ”作为普遍性哲学范畴并以之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来看,则具有共同的特点。从思想 来源上说,《易传》仍然把“天”或“天地”作为自己哲学的最高范畴为出发点,这说明 在天道观这一根本性的哲学问题上,是与道家有着根本的不同,无疑是尚袭了儒家的哲 学传统。 正是由于《易传》沿袭了儒家的哲学传统,仍然把“天”或“天地”作为自己哲学 的最高范畴,因而一方面,它用“天”或“天地”说明万物的本原和生成时,至多是说 明万物的“资始”、“资生”、“化生”,或从卦画的构成与发生上用“太极生两仪”的形式 系统,去说明取象对象所发生的过程,较之老子用“道”揭示宇宙的本原和万物的演化 过程,在理论上则显得比较简单、糗糊、粗糙。而老子道家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 三生万物”等“道”论来揭示宇宙的本原和万事万物的生化过程,在理论上比《易 传》则精致、系统、细密得多。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易传》仍然把“天”或“天 地”作为自己哲学的最高范畴,而“天”在先秦又有自然之天、神学之天或义理之天多 种含义,故而《易传》的天道观既有老子道家哲学的自然主义的特点,更有般周天命论 的遗存,不但保存着“以神道设教”(《观·彖》)的余绪,而且还体现为对传统的“天 命”、“天之神道”的认可和接纳,从而赋于“天”以神秘的意义。如《系辞上》说:“天 3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象征 阴 阳 属性的 “ 天道 ” 或 “ 天地 之道 ” 。 如 《系辞上 》说 “ 一诩一 阳 之 谓道 ” 《系辞 下 》说 “ 乾 , 阳物 也 坤 , 阴物也 。 阴 阳令 德 , 而 刚柔有体 。 ” 又说 “ 《易 》之 为书也 , 广大悉备 , 有 天道焉 , 有 人道 焉 , 有地道焉 。 ” 《系辞上 》还说 “ 易与天地准 , 故能 弥纶 天地之道 。 … …范 围天地之化而 不过 , 曲成万物而不遗 。 ” 这都表 明 , 《易传 》认 为宇宙 间最大 的 阴阳莫过于 “ 天地 ” , 而 “ 天道 ” 或 “ 天 地之道 ” 是 由阴与阳的对立和相互作用 所推动而 成为宇宙世 界万物终极 的理 由 , 并取得形上学 的地位 。 从这个意 义上说 , 故 可 以把 《易传 》的 “ 道 ” 理解为 “ 天 ” 或 “ 天 地 ” 之本质所决定 的那种普遍规律和 宇宙 的 秩序 , 因此作 为 《易传 》天道 观的 “ 道 ” 与其相关 的 “ 天 ” 或 “ 天地 ” 也是 同构 的 。 总 之 , 整 个 《易传 》可 以说就是 以 阴阳属性 的 “ 天道 ” 或 “ 天地 之道 ” 为主要范 畴所组成 的形 上学 体系 。 众 所周之 , 在天道观这一 核 心问题上 , 道家与儒家的根本 区别在于 道家主要是 以 老 子 创立 的 “ 道 ” 来构成 其形上 学 哲学 体 系 的 , 而 儒家对 于 整个世 界 的认识则 是 从 “ 天 ” 开始 的 。 如孔子在 《论语 》中说 “ 巍巍乎唯天 为大 。 ” 《泰伯 》 又说 “ 天 生 德 于予 , 哦其如予何 , ” ‘述耐 , 又说 “ 天之将丧斯文也 , 后死者不得于斯文也 天 之未丧斯父也 , 匡人其如予何 《子罕 》 又说 “ 获罪于天 , 无所祷 也 。 ” 《八俏 》 ‘ 又 说 “ 君子有三畏 畏天命 , 畏大人 , 畏圣人之 言 。 ” 《季 氏 》 又说 “ 吾五十而 知天 命 。 ” 《为政 》 其弟子子夏也说 “ 生死有命 , 富贵在天 。 ” 《颜渊 》 又如孟子在 《孟 子 》中说 “ 莫之为而 为者 , 天也 莫之致而至者 , 命也 。 ” 《万章上 》 又 说 “ 尽其心 者 , 知其命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 《尽 心上 》 再如荀子在 《荀子 》中说 “ 天有常道 矣 , 地有 常数 矣 。 ” “ 天行有常 , 不为尧存 , 不 为莱亡 。 ” “ 天不 为人之恶 寒也 , 辍冬 天 不为人 之 恶辽远 也 , 辍 广 。 ” 《天论 》 又 说 “ 天地合而万 物生 , 阴 阳接 而变化起 。 ” 《礼论 我们说 , 尽管 “ 天 ” 的含义在孔 、 孟 、 荀三 位儒家大师那里不尽相 同 , 孔 、 孟 主 要 表 现 为唯 心 主 义 的天 命观 , 而 荀子表现 为唯物主义的天道 自然观 , 但就 他 们都把 “ 天 ” 作 为普遍性哲学范畴并 以之建立 自己 的哲学 体系来看 , 则具有共 同的特点 。 从思想 来源上说 , 《易传 》仍然把 “ 天 ” 或 “ 天地 ” 作为 自己哲学 的最高范畴为 出发点 , 这说 明 在天道观这一根本性 的哲学 间题上 , 是与道 家有着根本的不 同 , 无疑是 尚袭 了儒家的哲 学 传统 。 正是 由于 《易传 》沿袭了儒家的哲学 传统 , 仍然把 “ 天 ” 或 “ 天地 ” 作为 自己哲学 的最高范畴 , 因而一方面 , 它 用 “ 天 ” 或 “ 天地 ” 说明万物的本原和生成时 , 至多是说 明万 物 的 “ 资始 ” 、 “ 资生 ” 、 “ 化生 ” , 或从卦画 的构成与发生上 用 “ 太极生两仪 ” 的形式 系统 , 去说 明取象对 象所发生 的过 程 , 较之老子 用 “ 道 ” 揭示 宇宙的本原和 万物的演化 过程 , 在理论上 则显 得 比较简单 、 模糊 、 粗糙 。 而老子道家用 “ 道 生一 , 一生二 , 二生 三 , 三生 万物 ” 等 “ 道 ” 论来揭示 宇宙的本原和万事万物的生 化过程 , 在理论上 比 《易 传 》则 精 致 、 系统 、 细 密 得 多 。 另一方 面 , 也正 是 因为 《易 传 》仍 然 把 “ 天 ” 或 “ 天 地 ” 作 为 自己哲学 的最高范畴 , 而 “ 天 ” 在先秦又 有 自然之天 、 神学 之天 或义理 之 天多 种含 义 , 故而 《易 传 》的天道观既有老子道 家哲学 的 自然主 义的特点 , 更有殷周天命论 的遗存 , 不但保存着 “ 以 神道设教 ” 《观 · 象 的余绪 , 而 且还体现 为对 传统 的 “ 天 命 ” 、 “ 天 之 神道 ” 的认 可和接纳 , 从而 赋于 “ 天 ” 以 神秘的意义 。 如 《系辞上 》说 “ 天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