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了八十年代,下跌至3%:到了九十年代,更是下跌至1.8%。①在1981年到2003年 间,巴西经济出现负增长的年份就占到了11年。如果我们把时段拉得更长,在1960 年到2003年间,巴西出现经济危机的年份就达到30%左右。如此看来,巴西的经 济成长极不稳定。②如果影响它经济不稳定的深层次根源没有得到解决,我们对 巴西未来的乐观估计可能为时尚早。为何巴西的经济增长就不能更迅速而且更稳 定呢?®为什么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巴西“经济奇迹”没能继续下去呢?探 讨巴西“经济奇迹”的中断,探讨巴西经济成长不稳定的根源,不仅有助于我们 把握巴西“经济奇迹”的来龙去脉,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与巴西存在类似结构的其 它新兴经济体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新兴经济体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 借鉴。 回答巴西“经济奇迹”中断的原因,有几个方面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 借鉴。这些解释包括: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分利集团政治对经济增 长造成的阻碍:进口替代型的经济发展战略以及不良的制度等。 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对亚洲经济奇迹的质疑就指出:东亚的经济 奇迹是靠大量的投资驱动,技术进步对经济成长的贡献率不足,因此,亚洲的“经 济奇迹”是难以持续的。⑧从这一视角来看,巴西经济奇迹的中断也是由于巴西 的技术进步对经济成长贡献率不足。但是问题在于:首先,从1960年到1980年, 巴西的技术进步一直领先于东亚。®巴西经济奇迹期间,技术进步取得了重大的 成绩,无论是巴西的核电项目,航空业的发展以及发展乙醇替代石油的新能源计 划,都是令人瞩目的技术成就。为何巴西的这种优势不能保持下去?其次,即便 克鲁格曼认为东亚技术进步不足,但是东亚的经济绩效与可持续性远远好于巴西, 即便遇到短暂的危机,也很快强劲复苏。为何东亚能做到,而巴西却不能做到? 再次,经济史上,大部分国家在经济成长的早期阶段,技术进步对经济成长的贡 献率都不高,但是并非都如巴西经济这样不稳定。因此,巴西的问题可能不仅仅 在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不足。 其次,从分利集团的作用来看。曼库尔·奥尔森(Mancur Olson)指出若一个 国家承平日久,就会产生分利集团。二战结束以后,德国和日本的经济绩效要好 于战胜国英国与法国,奥尔森认为这是因为德国和日本战败,其国内的分利集团 被打破,因此它们经济政策能指向发展而不是分配。©如果用奥尔森的逻辑去解 释巴西,那么巴西强大的分利集团会影响巴西的经济绩效。但是,这一逻辑的问 题在于,同样是身处拉美,作为战胜国的美国,为何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要远远好 于巴西?同时,巴西为何难以打破分利集团的干扰呢? 再次,有研究强调巴西的发展战略导致了其“经济奇迹”的中断。巴西等拉 Vinod Thomas,From Inside Brazil:Development in a Land of Contrasts.Palo Alto: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p.13,Table1.1. Andres Solimano and Raimundo Soto,"Economic Growth in Latin America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Evidence and Interpretation,"in Andres Solimano eds.,Vanishing Growth in Latin America: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Experience,Cheltenham:Edward Elgar,p.21,Table 2.3 Eduardo Wiesner,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Macroeconomic Policy Reform in Latin America:The Distributive and Institutional Context,Northampton:Edward Elgar,2008,p.31. Paul Krugman,"The Myth of Asia's Miracle",Foreign Affairs,1994,Vo.73,No.6,pp.62-78. ⑧如果用测量技术进步的重要指标全要素生产率来看,巴西全要素生产率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为1.8,东亚 为1.5: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巴西全要素生产率为2.7,东亚为0.9。参见Ricardo Adrogue,Martin Cerisola, and Gaston Gelos,"Brazil's Long-Term Growth Performance--Trying to Explain the Puzzle,"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Working Paper,2006,p.3. ®[美]曼库尔·奥尔森著,吕应中等译:《国家兴衰探源:经济增长、滞涨与社会僵化》,北京:商务印书 馆,1999年版,第1-86页。3 了八十年代,下跌至3%;到了九十年代,更是下跌至1.8%。①在1981年到2003年 间,巴西经济出现负增长的年份就占到了11年。如果我们把时段拉得更长,在1960 年到2003年间,巴西出现经济危机的年份就达到30%左右。如此看来,巴西的经 济成长极不稳定。②如果影响它经济不稳定的深层次根源没有得到解决,我们对 巴西未来的乐观估计可能为时尚早。为何巴西的经济增长就不能更迅速而且更稳 定呢?③为什么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巴西“经济奇迹”没能继续下去呢? 探 讨巴西“经济奇迹”的中断,探讨巴西经济成长不稳定的根源,不仅有助于我们 把握巴西“经济奇迹”的来龙去脉,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与巴西存在类似结构的其 它新兴经济体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新兴经济体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 借鉴。 回答巴西“经济奇迹”中断的原因,有几个方面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 借鉴。这些解释包括: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分利集团政治对经济增 长造成的阻碍;进口替代型的经济发展战略以及不良的制度等。 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对亚洲经济奇迹的质疑就指出:东亚的经济 奇迹是靠大量的投资驱动,技术进步对经济成长的贡献率不足,因此,亚洲的“经 济奇迹”是难以持续的。④从这一视角来看,巴西经济奇迹的中断也是由于巴西 的技术进步对经济成长贡献率不足。但是问题在于:首先,从1960年到1980年, 巴西的技术进步一直领先于东亚。⑤巴西经济奇迹期间,技术进步取得了重大的 成绩,无论是巴西的核电项目,航空业的发展以及发展乙醇替代石油的新能源计 划,都是令人瞩目的技术成就。为何巴西的这种优势不能保持下去?其次,即便 克鲁格曼认为东亚技术进步不足,但是东亚的经济绩效与可持续性远远好于巴西, 即便遇到短暂的危机,也很快强劲复苏。为何东亚能做到,而巴西却不能做到? 再次,经济史上,大部分国家在经济成长的早期阶段,技术进步对经济成长的贡 献率都不高,但是并非都如巴西经济这样不稳定。因此,巴西的问题可能不仅仅 在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不足。 其次,从分利集团的作用来看。曼库尔·奥尔森(Mancur Olson)指出若一个 国家承平日久,就会产生分利集团。二战结束以后,德国和日本的经济绩效要好 于战胜国英国与法国,奥尔森认为这是因为德国和日本战败,其国内的分利集团 被打破,因此它们经济政策能指向发展而不是分配。⑥如果用奥尔森的逻辑去解 释巴西,那么巴西强大的分利集团会影响巴西的经济绩效。但是,这一逻辑的问 题在于,同样是身处拉美,作为战胜国的美国,为何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要远远好 于巴西?同时,巴西为何难以打破分利集团的干扰呢? 再次,有研究强调巴西的发展战略导致了其“经济奇迹”的中断。巴西等拉 ① Vinod Thomas, From Inside Brazil: Development in a Land of Contrasts, Palo Alto: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p. 13, Table 1.1. ② Andrés Solimano and Raimundo Soto, “Economic Growth in Latin America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Evidence and Interpretation,” in Andrés Solimano eds., Vanishing Growth in Latin America: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Experience, Cheltenham: Edward Elgar, p. 21, Table 2.3. ③ Eduardo Wiesner,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Macroeconomic Policy Reform in Latin America: The Distributive and Institutional Context, Northampton: Edward Elgar, 2008, p.31. ④ Paul Krugman, “The Myth of Asia's Miracle”, Foreign Affairs, 1994, Vo.73, No.6, pp. 62-78. ⑤ 如果用测量技术进步的重要指标全要素生产率来看,巴西全要素生产率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为 1.8,东亚 为 1.5;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巴西全要素生产率为 2.7,东亚为 0.9。参见 Ricardo Adrogué, Martin Cerisola, and Gaston Gelos, “Brazil’s Long-Term Growth Performance--Trying to Explain the Puzzl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Working Paper, 2006, p.3. ⑥ [美] 曼库尔·奥尔森著,吕应中等译:《国家兴衰探源:经济增长、滞涨与社会僵化》,北京:商务印书 馆,1999 年版,第 1-86 页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