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律大辞典》对信用的定义是:“信用(redi),指在 社会法律发展程度的反映,也是信用的法律载体。 作为回报而得到或提供货物或提供服务时.并非 法律与信用两者间的密合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实 立即进行偿付,而是允诺在将来进行偿付的作 现了个人信用与制度信用的统一。 法。0(2可见,在西方的文化意境和话语体系 “信用”的契约之道,是资本主义精神的集中 中,可把“信用”的要义理解为对借的偿还和对允 体现。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视野切入,信用是 诺的履行。显然,这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 推动资本主义经济进步的杠杆。西方古典经济学 信”,后者是向内求己的德性之约,可靠心性来维 的代表亚当·斯密,从人的利己之心出发,在其《道 系。西方的信用”是建立在外化与实然的关系中 德情操论》和《国富论冲,阐述了一个既简单而又 的,作为具体经济活动的交往关系,其“信用”必以 具普遍意义的道理:诚实守信利己利人:虚假欺诈 “契约”的形式来表达,而“契约”本身就是某种社 害己害人。他清楚地看到,在市场经济中,一切经 会关系的表现形式,是一种以法律为支柱的社会 济行为都是自由的过程,因此人们必须按照公平 关系规约。因此,西方社会的信用主要是依托法 和信用的原则,才能与他人发生经济交往,并从中 律,保证契约的签订、实施与监督。 获得自己的利益。否则,如果普遍存在着商业欺 “信用”的契约之道,在西方社会有悠久深厚 诈行为,那就既不利于商人自己,也不利于社会利 的传统。从思想史的角度审视,西方思想家大都 益。因为,作为价值规律的“看不见的手”一等 把信用作为正当、正义之要义。主张契约就是权 价交换原则,己经内含着普遍公正和信用的基础。 利的互相让渡,就是彼此承认平等权利并表现其 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 让渡的意志。强调遵守约定、屡行信用就是正义, 中,直接转引了本杰明·富兰克林的“信用就是金 否则就是不正义。苏格拉底认为.正当是诚实和 钱”理念作为美国人的哲学和典型的资本主义精 偿还自己的债务:柏拉图指出,正义的人是一个守 神。韦伯指出:“富兰克林所有的道德观念都带 “誓约”的人:格劳修斯从人性出发,认为守约是人 有功利主义的色彩。诚实有用,因为诚实能带来 的本性,人们订立契约就产生民法,它规定“有约 信誉:守时、勤奋、节俭都有用,所以都是美 必践,有害必偿,有罪必罚”:霍布斯则以正义之 德。”1四(P36 名,指出守约为正义之源,无契约即无所谓正义,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信用”是“市场经济的灵 有约而背约即为不义;洛克从政府的合法性的角 魂”,是经济领域中的黄金律”。 度,犀利地道明:如果按照契约受人民信托而存在 其三,诚信运作的社会机制不同。在中国信 的统治集团背信弃义,违约自是,人民则可以通过 任观的思想中,个体诚信品性的修行与养成是放 革命来将其推翻。可以说,在西方社会发展的历 在首位的,即诚信的运作机制是建立在对人潜在 史过程和思想发展的两个层面上,社会契约论作 美德的相信为前提,来启动人际交往中相互信任 为重要的思想基础,对西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举 的循环链条的。换言之,其运作机制的逻辑程序 足轻重的意义与深远影响。 是:首先以自己的诚信来取得对方的信任,然后对 “信用”的契约之道,在西方法治社会的完善 方以诚信回报,使自己产生对对方的信任。在此, 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从法律与信用关系的角度 一方面我们可以透视出,在信任的启动与实践过 省察,西方法治社会的完善是以信用契约为基础 程中,中国文化有着强调单方主动实践诚信,不计 的。一方面法律以信用契约为前提:另一方面,法 后果、严己宽人的道德性的要求,这是中国儒家思 律为信用契约作注脚与诠释,即讲信用,守契约必 想所宣扬推崇的道德理想型人格的一贯使然,可 得到法律的维护。与中国传统把诚信主要作为人 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逻辑。但另一 的道德品性不同,西方传统却一开始就具有法律 方面,在信任的达成中,又隐藏着期望交往对方能 的向度。在《撒克逊民法典》、《法国民法典M1804 够回报自身的诚信需要,满足互惠互利的动机。 年)、《德国民法典》(1900年)、《瑞士民法典》《美 于是道德性与利益性、义务性与目的性相互交织 国统一商法典》等各种法律辞典中皆有相当的条 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两方面要求的内在的矛盾性。 文对诚实信用予以定义。可以说.契约既是西方 对于圣贤君子而言,他们可以在排除利益性与目 1994-2012 China Academie Joumal Electronie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enki.net律大辞典6对信用的定义是: / 信用( credit) , 指在 作为回报而得到或提供货物或提供服务时, 并非 立即进行偿付, 而是允诺在将来进行偿付的作 法。0 [ 10] ( P282) 可见, 在西方的文化意境和话语体系 中, 可把/ 信用0的要义理解为对借的偿还和对允 诺的履行。显然, 这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诚 信0, 后者是向内求己的德性之约, 可靠心性来维 系。西方的/ 信用0是建立在外化与实然的关系中 的, 作为具体经济活动的交往关系, 其/ 信用0必以 / 契约0的形式来表达, 而/ 契约0本身就是某种社 会关系的表现形式, 是一种以法律为支柱的社会 关系规约。因此, 西方社会的信用主要是依托法 律, 保证契约的签订、实施与监督。 / 信用0的契约之道, 在西方社会有悠久深厚 的传统。从思想史的角度审视, 西方思想家大都 把信用作为正当、正义之要义。主张契约就是权 利的互相让渡, 就是彼此承认平等权利并表现其 让渡的意志。强调遵守约定、屡行信用就是正义, 否则就是不正义。苏格拉底认为, 正当是诚实和 偿还自己的债务; 柏拉图指出, 正义的人是一个守 / 誓约0的人; 格劳修斯从人性出发, 认为守约是人 的本性, 人们订立契约就产生民法, 它规定/ 有约 必践, 有害必偿, 有罪必罚0; 霍布斯则以正义之 名, 指出守约为正义之源, 无契约即无所谓正义, 有约而背约即为不义; 洛克从政府的合法性的角 度, 犀利地道明: 如果按照契约受人民信托而存在 的统治集团背信弃义, 违约自是, 人民则可以通过 革命来将其推翻。可以说, 在西方社会发展的历 史过程和思想发展的两个层面上, 社会契约论作 为重要的思想基础, 对西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举 足轻重的意义与深远影响。 / 信用0的契约之道, 在西方法治社会的完善 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从法律与信用关系的角度 省察, 西方法治社会的完善是以信用契约为基础 的。一方面法律以信用契约为前提; 另一方面, 法 律为信用契约作注脚与诠释, 即讲信用, 守契约必 得到法律的维护。与中国传统把诚信主要作为人 的道德品性不同, 西方传统却一开始就具有法律 的向度。在5撒克逊民法典6、5法国民法典6( 1804 年) 、5德国民法典6 ( 1900 年) 、5瑞士民法典65美 国统一商法典6等各种法律辞典中皆有相当的条 文对诚实信用予以定义。可以说, 契约既是西方 社会法律发展程度的反映, 也是信用的法律载体。 法律与信用两者间的密合关系, 在某种意义上实 现了个人信用与制度信用的统一。 / 信用0的契约之道, 是资本主义精神的集中 体现。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视野切入, 信用是 推动资本主义经济进步的杠杆。西方古典经济学 的代表亚当#斯密, 从人的利己之心出发, 在其5道 德情操论6和5国富论6中, 阐述了一个既简单而又 具普遍意义的道理: 诚实守信利己利人; 虚假欺诈 害己害人。他清楚地看到, 在市场经济中, 一切经 济行为都是自由的过程, 因此人们必须按照公平 和信用的原则, 才能与他人发生经济交往, 并从中 获得自己的利益。否则, 如果普遍存在着商业欺 诈行为, 那就既不利于商人自己, 也不利于社会利 益。因为, 作为价值规律的/ 看不见的手0 ))) 等 价交换原则, 已经内含着普遍公正和信用的基础。 马克斯#韦伯在5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6一书 中, 直接转引了本杰明#富兰克林的/ 信用就是金 钱0理念作为美国人的哲学和典型的资本主义精 神。韦伯指出: / 富兰克林所有的道德观念都带 有功利主义的色彩。诚实有用, 因为诚实能带来 信誉; 守 时、勤 奋、节俭 都有 用, 所 以 都是 美 德。0 [ 11] ( P36)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信用0是/ 市场经济的灵 魂0, 是经济领域中的/ 黄金律0。 其三, 诚信运作的社会机制不同。在中国信 任观的思想中, 个体诚信品性的修行与养成是放 在首位的, 即诚信的运作机制是建立在对人潜在 美德的相信为前提, 来启动人际交往中相互信任 的循环链条的。换言之, 其运作机制的逻辑程序 是: 首先以自己的诚信来取得对方的信任, 然后对 方以诚信回报, 使自己产生对对方的信任。在此, 一方面我们可以透视出, 在信任的启动与实践过 程中, 中国文化有着强调单方主动实践诚信, 不计 后果、严己宽人的道德性的要求, 这是中国儒家思 想所宣扬推崇的道德理想型人格的一贯使然, 可 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逻辑。但另一 方面, 在信任的达成中, 又隐藏着期望交往对方能 够回报自身的诚信需要, 满足互惠互利的动机。 于是道德性与利益性、义务性与目的性相互交织, 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两方面要求的内在的矛盾性。 对于圣贤君子而言, 他们可以在排除利益性与目 103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