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中印边界冲突与苏联的反应和政策 的一句话非常具有代表性,他说:“我们并不想让尼赫鲁成为一个共产党人,我们希望尼赫鲁就 是尼赫鲁。”①尼赫鲁1955年6月访问苏联时受到的前所未有的欢迎,就是这种调整的体现。当 时印度驻苏大使KP.S.梅农说,俄国人在赞扬印度的一切东西。赫鲁晓夫1955年7月在苏 共中央全会上甚至指出,如果印度在中国之后加入社会主义阵营,那么西方资本主义将决定性 的衰落下去。因此,苏联无需过早同西方发生冲突,而应该在欠发达地区展开攻势。② 苏共二十大以后,同赫鲁晓夫的“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相适应,苏联对印度的政策发生了 重大变化。这种变化首先体现在苏联领导人对尼赫鲁的认识上。1955年11月至12月,赫鲁晓 夫和布尔加宁对印度进行访问。布尔加宁说:“印度和苏联作了很大的努力来维护和巩固和平, 并且主张用和平方法,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这已经产生了相当大的积极结果。”他还强调: “我们两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是为世界和平而进行崇高的伟大的斗争的同盟国。”③赫鲁晓夫也赞 扬印度和尼赫鲁的外交政策,他反复强调,印度在尼赫鲁的领导下执行着独立的政策,“同苏联 建立了最良好的亲善关系。这种关系的基础主要是为争取巩固世界和平这样的卓越崇高事业而 进行的共同斗争。”苏联“对印度人民和他们的政府在争取和平、反对新战争威胁的事业中所做 的重大贡献给予很高的评价”④。赫鲁晓夫强调,尼赫鲁是一位“宝贵的朋友”,他“虽然不是一 个共产主义者,但他并不只是一个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政治家,他是一个真正的人民民主主义 者。即使他不采纳马克思主义,他确已开始向社会主义方面做出暗示和姿态。”赫鲁晓夫表示,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同尼赫鲁的关系会越来越牢固,而他本人同尼赫鲁的关系则是“再友好 不过的了”。赫鲁晓夫还认为,“如果我们有耐心,尼赫鲁会自愿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自然 我们竭尽所能地帮助他做出正确的选择”。苏联外长葛罗米柯也认为尼赫鲁是一个“杰出的人 物”和著名的政治家,主张加强同苏联和苏联人民的友谊。⑤苏共二十一大对印度和尼赫鲁的评 价更高。苏联领导人认为,“由于杰出的东方政治家尼赫鲁及其领导的政府富有远见的政策,以 及所有进步力量的活动,印度在短短的历史时期里,在发展工业、农业和整个经济方面,在取 得国内团结和提高国家的国际声望方面,己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1960年2月11日至16日 赫鲁晓夫访问印度时多次表示支持印度缓和紧张局势的努力,一旦印度需要援助的话,苏联将 予以提供,甚至可能会包括军事援助。访问结束时发表的联合声明强调:“同以往任何时候相 比,现在印度和苏联的关系是建立在更为牢固的友好和理解的基础之上。”⑦ 其次,虽然苏联和印度在匈牙利事件上存在分歧,但两国在其他重要的国际问题和涉及各 自国家利益的重大问题上仍然相互合作和支持。赫鲁晓夫在1958年考虑解决苏伊士运河危机和 伊拉克政变时,建议举行美、苏、英、法和印度五国会谈。这种做法明显具有排斥中国的意图。 在果阿问题上,苏联支持印度的行动,谴责葡萄牙对果阿的统治是“文明的耻辱”。对此印度方 1 Jyotsna Bakshi,Russia and India:From Ideology to Geopolitics,1947-1998,p.7. 2 K.P.S.Menon,India and Soviet Union.In B.R.Nanda (ed.),Indian Foreign Policy:The Nehru Years.Honolulu: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1976,pp.229-232. ③《布尔加宁、赫鲁晓夫访问印度、缅甸和阿富汗期间的讲话》,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4、8页。 ④参见《赫鲁晓夫言论》第4集(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年)第329379页。 ⑤赫鲁晓夫:《最后的遗言—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上海市政协编译组译,东 方出版社,1988年,第461463页;安安葛罗米柯:《永志不忘葛罗米柯回忆录》下卷,伊吾 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第132页。 Jyotsna Bakshi,Russia and India:From Ideology to Geopolitics,1947-1998,p.20. 7Bimal Prasad,Indo Soviet Relations.1947-1972:A Documentary Study.Bombay:Allied Publishers, 1973,p.203. ·61·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的一句话非常具有代表性 , 他说 : “我们并不想让尼赫鲁成为一个共产党人 , 我们希望尼赫鲁就 是尼赫鲁。”① 尼赫鲁 1955 年 6 月访问苏联时受到的前所未有的欢迎 , 就是这种调整的体现。当 时印度驻苏大使 K. P. S. 梅农说 , 俄国人在赞扬印度的一切东西。赫鲁晓夫 1955 年 7 月在苏 共中央全会上甚至指出 , 如果印度在中国之后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 那么西方资本主义将决定性 的衰落下去。因此 , 苏联无需过早同西方发生冲突 , 而应该在欠发达地区展开攻势。② 苏共二十大以后 , 同赫鲁晓夫的“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相适应 , 苏联对印度的政策发生了 重大变化。这种变化首先体现在苏联领导人对尼赫鲁的认识上。1955 年 11 月至 12 月 , 赫鲁晓 夫和布尔加宁对印度进行访问。布尔加宁说 : “印度和苏联作了很大的努力来维护和巩固和平 , 并且主张用和平方法 , 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 , 这已经产生了相当大的积极结果。”他还强调 : “我们两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是为世界和平而进行崇高的伟大的斗争的同盟国。”③ 赫鲁晓夫也赞 扬印度和尼赫鲁的外交政策 , 他反复强调 , 印度在尼赫鲁的领导下执行着独立的政策 , “同苏联 建立了最良好的亲善关系。这种关系的基础主要是为争取巩固世界和平这样的卓越崇高事业而 进行的共同斗争。”苏联“对印度人民和他们的政府在争取和平、反对新战争威胁的事业中所做 的重大贡献给予很高的评价”④。赫鲁晓夫强调 , 尼赫鲁是一位“宝贵的朋友”, 他“虽然不是一 个共产主义者 , 但他并不只是一个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政治家 , 他是一个真正的人民民主主义 者。即使他不采纳马克思主义 , 他确已开始向社会主义方面做出暗示和姿态。”赫鲁晓夫表示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苏联同尼赫鲁的关系会越来越牢固 , 而他本人同尼赫鲁的关系则是“再友好 不过的了”。赫鲁晓夫还认为 , “如果我们有耐心 , 尼赫鲁会自愿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自然 , 我们竭尽所能地帮助他做出正确的选择”。苏联外长葛罗米柯也认为尼赫鲁是一个“杰出的人 物”和著名的政治家 , 主张加强同苏联和苏联人民的友谊。⑤ 苏共二十一大对印度和尼赫鲁的评 价更高。苏联领导人认为 , “由于杰出的东方政治家尼赫鲁及其领导的政府富有远见的政策 , 以 及所有进步力量的活动 , 印度在短短的历史时期里 , 在发展工业、农业和整个经济方面 , 在取 得国内团结和提高国家的国际声望方面 , 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⑥。1960 年 2 月 11 日至 16 日 赫鲁晓夫访问印度时多次表示支持印度缓和紧张局势的努力 , 一旦印度需要援助的话 , 苏联将 予以提供 , 甚至可能会包括军事援助。访问结束时发表的联合声明强调 : “同以往任何时候相 比 , 现在印度和苏联的关系是建立在更为牢固的友好和理解的基础之上。”⑦ 其次 , 虽然苏联和印度在匈牙利事件上存在分歧 , 但两国在其他重要的国际问题和涉及各 自国家利益的重大问题上仍然相互合作和支持。赫鲁晓夫在 1958 年考虑解决苏伊士运河危机和 伊拉克政变时 , 建议举行美、苏、英、法和印度五国会谈。这种做法明显具有排斥中国的意图。 在果阿问题上 , 苏联支持印度的行动 , 谴责葡萄牙对果阿的统治是“文明的耻辱”。对此印度方 ·61 · 中印边界冲突与苏联的反应和政策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Bimal Prasad , Indo2Soviet Relations , 1947 —1972 : A Documentary S tudy. Bombay : Allied Publishers , 1973 , p. 203. J yotsna Bakshi , Russia and India : From Ideology to Geopolitics , 1947 —1998 , p. 20. 赫鲁晓夫 : 《最后的遗言 ———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上海市政协编译组译 , 东 方出版社 , 1988 年 , 第 461 —463 页 ; 安·安·葛罗米柯 : 《永志不忘 ———葛罗米柯回忆录》下卷 , 伊吾 译 , 世界知识出版社 , 1989 年 , 第 132 页。 参见《赫鲁晓夫言论》第 4 集 (世界知识出版社 , 1965 年) 第 329 —379 页。 《布尔加宁、赫鲁晓夫访问印度、缅甸和阿富汗期间的讲话》, 人民出版社 , 1956 年 , 第 4、8 页。 K. P. S. Menon , India and Soviet Union. In B. R. Nanda (ed. ) , Indian Foreign Policy : The Nehru Years. Honolulu : 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 , 1976 , pp. 229 —232. J yotsna Bakshi , Russia and India : From Ideology to Geopolitics , 1947 —1998 , p. 7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