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 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 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选自《说苑》) 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辟 ②纵子有赐,不我骄也 赐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9甲中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 乙伩文 中赞扬了曾子不受别人施舍 的高贵品质。(4分) 10.请你从甲乙两文中提炼一个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3分) 三、现代文阅读(共40分)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1-21题。 在我国很多地方,感冒都被称为“着凉”,可见感冒与天气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感冒一年四季都会发生,冬春季节为多发期。这是因为流感病毒容易寄生在低温、干 燥的寒冷环境里。中医也认为,当气候突然变化、寒暖失常之时,风邪病毒最易侵袭人体 临床实践也表明,每当发生一次“天气突变”,感冒的人数常常也就随之突增。“天气 突变”主要表现在气温、气压、降水、风、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剧烈变化上,一般都是由锋 面天气系统带来的(锋面,即冷气团和暖气团的交界面),尤其是冬春季,北方冷空气不时 南下,锋面活动更为频繁,常常诱发感冒或出现其它病症 人患感冒的症状会因季节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即所谓的“四时感冒”:风寒感冒(冬季 受风寒或春季降温所致)、风热感冒(春天温度高或秋冬天升温所致)、夹湿或夹暑感冒(夏 季湿度大、温度高所致)、夹燥感冒(秋季空气干燥所致)。其中前两种感冒症状是一般的 头疼、发热、鼻塞流涕等。而第三种感冒则常伴有胸闷、骨节疼痛症状。夹燥感冒则一般 伴有鼻燥咽干、咳嗽无痰或少痰、口渴舌红等症状。 因此,“因人而异”“因天制宜”应成为预防感冒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具体来说,就 是要根据自身体质,在熟悉本地天气和气候变化规律的前提下,注意收听和收看天气预报 节目,当天气发生突变时,要及时更换衣被,注意保暖,以防受凉而诱发感冒;在天气突 变后的一两天内,要尽可能地少去公共场所,以防被传染上感冒。(选自《齐鲁晚报》) 11.给这篇短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2分) 12.感冒发生的季节和原因是怎样的?(4分) 13.我们应怎样预防感冒的发生?(4分)2 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 “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 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选自《说苑》) 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 分)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辟 ②纵子有赐,不我骄也 赐 骄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9.[甲]文中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 ;[乙]文 中赞扬了曾子不受别人施舍 的高贵品质。(4 分) 10.请你从[甲][乙]两文中提炼一个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3 分) 三、现代文阅读(共 40 分)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 11--21 题。 (一) 在我国很多地方,感冒都被称为“着凉”,可见感冒与天气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感冒一年四季都会发生,冬春季节为多发期。这是因为流感病毒容易寄生在低温、干 燥的寒冷环境里。中医也认为,当气候突然变化、寒暖失常之时,风邪病毒最易侵袭人体。 临床实践也表明,每当发生一次“天气突变”,感冒的人数常常也就随之突增。“天气 突变”主要表现在气温、气压、降水、风、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剧烈变化上,一般都是由锋 面天气系统带来的(锋面,即冷气团和暖气团的交界面),尤其是冬春季,北方冷空气不时 南下,锋面活动更为频繁,常常诱发感冒或出现其它病症。 人患感冒的症状会因季节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即所谓的“四时感冒”:风寒感冒(冬季 受风寒或春季降温所致)、风热感冒(春天温度高或秋冬天升温所致)、夹湿或夹暑感冒(夏 季湿度大、温度高所致)、夹燥感冒(秋季空气干燥所致)。其中前两种感冒症状是一般的 头疼、发热、鼻塞流涕等。而第三种感冒则常伴有胸闷、骨节疼痛症状。夹燥感冒则一般 伴有鼻燥咽干、咳嗽无痰或少痰、口渴舌红等症状。 因此,“因人而异”“因天制宜”应成为预防感冒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具体来说,就 是要根据自身体质,在熟悉本地天气和气候变化规律的前提下,注意收听和收看天气预报 节目,当天气发生突变时,要及时更换衣被,注意保暖,以防受凉而诱发感冒;在天气突 变后的一两天内,要尽可能地少去公共场所,以防被传染上感冒。(选自《齐鲁晚报》) 11.给这篇短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2 分) 12.感冒发生的季节和原因是怎样的?(4 分) 13.我们应怎样预防感冒的发生?(4 分)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