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卩刷的世界:书籍、出版文化和中华帝国晚期的社会 学术亲缘关系十分明显。例如,大木康和井上进( Inoue susumu)两位学者在英语学者圈中影响 巨大,本文也将详细介绍他们的研究成果。研究书籍史的中文成果则关注了一系列不同的问题。 中国学者自身和他们的外国同行都倾向于这样的观点,即认为中国本土的书籍史研究是特色鲜 明的传统书目文献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传统长期以来注重于目录编纂、版本研究、训诂学、印 刷技术史、书籍收藏和校勘等领域。很大程度上,美国学者是从实用主义角度出发利用中文学 界的出版成果,他们叹为观止于参考书目的精深,将其当作航行于浩瀚史料之海的指南。正是出 于实用主义目的,20世纪早期出版的叶德辉的作品,以及张秀民的研究成果,都被广泛引用。 不过,有迹象表明大洋两岸之间的学术契合正在出现,双方因不同的原因)对地方与区域出版 史的研究正方兴未艾,理论和方法论上的交流与对话正在开展,新的参考工具和目录也得到共 旱 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以外的学者已经自觉摆脱了对版本和技术史的研究,那些过分强调古籍 善本与早于古腾堡四个世纪发明的中国活字印刷术的研究方法都遭到摒弃。相应地,他们自觉 在相关的广阔社会与文化语境下理解中国书籍,同时亦主张重视出版实践。他们声称,因为成本低 和普及广,雕板印刷更为重要特别当和相对昂贵且利用较少的活字印刷术相比时,更是如此。其 他学者提醒我们注意几个世纪以来手稿与印刷书籍同时存在,事实上,直到20世纪,手稿也一直是 种文本交流和传播的重要媒介°。他们集中关注于普通版本而不是收藏家们的珍藏,有意提醒大 家注意以前所忽视的时段类型与社会组织等研究领域°。多数学者强调商业出版,这最能贴切地 反应出∝交流循环现象,但同时忽略了两种在中国较重要的出版模式—官方和家族的生产。学 ①包筠雅( Brokaw Cynthia)," On the History of the Book in China.”, n Printing and Book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ds. Cynthia Brokaw and Kai- wing Chow,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5, pp 3-54 ②叶德辉:林清话(附书林余话)》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本。 张秀民:仲国印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对近期中国学者的出版史研究综述,请参阅张志强:近20年 来大陆地区的中国出版史著作评述》,“呋祝钱存训教授九五华诞学术论文集编辑委员会”:婻山论学集:钱存训先生九 五生日纪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我很感谢国会图书馆亚洲分部的潘铭先生(Ming· sun poon),他提示我注 意这本参考文献。 ④上述趋势在下列学者的作品中都有述及,见 Brokaw Cynthia," On the History of the Book in China."; Joseph McDer mott, A Social History of the Chinese Book: Books and Literati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2006;Oki, Minmatsu Ko nan no shuppan bunka,p.4-5.此外,张秀民、钱存训( Tsien Tsuen- hsun,“ Chemistry and Chemical Technology. Paper and Printing", 5, Pt. I of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ed. Joseph Needha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托马斯·卡特( Thomas Carter, The Mention of Printing in China and Its Spread Westward,2nded,New York Ronald press,1955),以及吴光清(K.TWu," Ming printing and printers”,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7[3]:203- 60,1943)的作品都是早期传统的例子。对书目和版本的了解仍然是有益的,贾晋珠的研究证明了这点。 ⑥最早研究中国出版的西方学者之一托马斯·卡特意识到木板印刷的相对重要性,它是“基于东亚文化发展而来的 出版形式”( The Ivention of Printing in China and Its Spread Westward,p.5)。然而,他的主要论点,是技术的传播和因此而来 的出版的全球性影响。 ⑥参见 Inoue susumu. Chu goku shuppan bunka shi/A History of Chinese Publishing Culture.以及周绍明( Joseph McDer mott), The Ascendance of the Imprint in China", In Printing and Book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eds. Cynthia Brokaw and Kai wing Chow, pp 55-106: A Social History of the Chinese Book. Books and Literati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⑦参考包筠雅的 的历史》一文,其对这个领域有明晰全面的介绍(“ On the History of the Book in China”,ln Printing and Book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p.3-54)。她的发现明显地影响了现在通行的观点。也可参考高津孝 (Takatsu Takashi), "Beikoku no Chu goku shuppan bunkashi kenkyu"[ North American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ublish ing Culture], Chu goku- Shakai to bunka /China- -Society and Culture120:471-81。大多数有关出版文化与社会之间关系的 研究都是外文出版的新成果,特别是日本和美国学者所进行的研究。年鉴学派在日本影响很大(见高津孝前揭文第475 页)。从对中国善本研究的转移,正反映了罗伯特·达恩顿所描绘的从近代早期欧洲书籍研究的书目分析方法中移向的趋 势(见达恩顿前揭文第67-68页)。 ⑧这些类别不再被假定为绝对的。在家族和商业出版者之间的区别特别微妙一最近的一些中国研究成果为了避 免这样的问题,而以私家出版之。可参考叶树声和余敏辉的共同研究:朝清江南私人刻书史略》,安徽大学出版社 000年版。 201994-2008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p//www.cnki.ner·3· 学术亲缘关系十分明显。例如 ,大木康和井上进 ( Inoue Susumu)两位学者在英语学者圈中影响 巨大 ,本文也将详细介绍他们的研究成果。研究书籍史的中文成果则关注了一系列不同的问题。 中国学者自身和他们的外国同行都倾向于这样的观点 ,即认为中国本土的书籍史研究是特色鲜 明的传统书目文献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传统长期以来注重于目录编纂、版本研究、训诂学、印 刷技术史、书籍收藏和校勘等领域 ①。很大程度上 ,美国学者是从实用主义角度出发利用中文学 界的出版成果 ,他们叹为观止于参考书目的精深 ,将其当作航行于浩瀚史料之海的指南。正是出 于实用主义目的 , 20世纪早期出版的叶德辉的作品 ② ,以及张秀民的研究成果 ,都被广泛引用 ③。 不过 ,有迹象表明大洋两岸之间的学术契合正在出现 ,双方 (因不同的原因 )对地方与区域出版 史的研究正方兴未艾 ,理论和方法论上的交流与对话正在开展 ,新的参考工具和目录也得到共 享。 在过去的十年里 ,中国以外的学者已经自觉摆脱了对版本和技术史的研究 ,那些过分强调古籍 善本与早于古腾堡四个世纪发明的中国活字印刷术的研究方法 ,都遭到摒弃 ④。相应地 ,他们自觉 在相关的广阔社会与文化语境下理解中国书籍 ,同时亦主张重视出版实践。他们声称 ,因为成本低 和普及广 ,雕板印刷更为重要 ,特别当和相对昂贵且利用较少的活字印刷术相比时 ,更是如此 ⑤。其 他学者提醒我们注意几个世纪以来手稿与印刷书籍同时存在 ,事实上 ,直到 20世纪 ,手稿也一直是 一种文本交流和传播的重要媒介 ⑥。他们集中关注于普通版本而不是收藏家们的珍藏 ,有意提醒大 家注意以前所忽视的时段、类型与社会组织等研究领域 ⑦。多数学者强调商业出版 ,这最能贴切地 反应出“交流循环 ”现象 ,但同时忽略了两种在中国较重要的出版模式 ———官方和家族的生产 ⑧。学 印刷的世界 :书籍、出版文化和中华帝国晚期的社会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包筠雅 (Brokaw Cynthia) ,“On the History of the Book in China1”, In Printing and Book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 eds1Cynthia Brokaw and Kai - wing Chow,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5, pp13—541 叶德辉:《书林清话 (附书林余话 ) 》,中华书局 1987年影印本。 张秀民:《中国印刷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年版。对近期中国学者的出版史研究综述 ,请参阅张志强:《近 20年 来大陆地区的中国出版史著作评述 》,“庆祝钱存训教授九五华诞学术论文集编辑委员会 ”编:《南山论学集:钱存训先生九 五生日纪念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6年版。我很感谢国会图书馆亚洲分部的潘铭 先生 (Ming - sun Poon) ,他提示我注 意这本参考文献。 上述趋势在下列学者的作品中都有述及 ,见 Brokaw Cynthia,“On the History of the Book in China1”; Joseph McDer2 mott, A Social History of the Chinese Book : Books and Literati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6; Oki,Minmatsu Koˉnan no shuppan bunka , pp14—51此外 ,张秀民、钱存训 ( Tsien Tsuen - hsuin,“Chemistry and Chemical Technology: Paper and Printing”, 5, Pt1 I of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 ed1Joseph Needha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托马斯 ·卡特 ( Thomas Carter, The Invention of Printing in China and Its Spread Westward , 2nded, New2 York: Ronald Press, 1955) ,以及吴光清 ( K1T1Wu ,“Ming Printing and Printers”,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7 [ 3 ]: 203— 60, 1943)的作品都是早期传统的例子。对书目和版本的了解仍然是有益的 ,贾晋珠的研究证明了这点。 最早研究中国出版的西方学者之一托马斯 ·卡特意识到木板印刷的相对重要性 ,它是“基于东亚文化发展而来的 出版形式 ”( The Invention of Printing in China and Its Spread Westward , p15)。然而 ,他的主要论点 ,是技术的传播和因此而来 的出版的全球性影响。 参见 Inoue Susumu, Chuˉgoku shuppan bunka shi[A History of Chinese Publishing Culture ]1以及周绍明 (Joseph McDer2 mott) ,“The Ascendance of the Imprint in China”, In Printing and Book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 eds1Cynthia Brokaw and Kai - wing Chow, pp155—106; A Social History of the Chinese Book : Books and Literati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1 参考包筠雅的《中国书籍的历史 》一文 ,其对这个领域有明晰全面的介绍 (“On the History of the Book in China”, In Printing and Book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 pp13—54)。她的发现明显地影响了现在通行的观点。也可参考高津孝 ( Takatsu Takashi) ,“Beikoku no Chu goku shuppan bunkashi kenkyu”[North American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ublish2 ing Culture ], Chu goku—Shakai to bunka [China —Society and Culture ] 20: 471—81。大多数有关出版文化与社会之间关系的 研究都是外文出版的新成果 ,特别是日本和美国学者所进行的研究。年鉴学派在日本影响很大 (见高津孝前揭文第 475 页 )。从对中国善本研究的转移 ,正反映了罗伯特 ·达恩顿所描绘的从近代早期欧洲书籍研究的书目分析方法中移向的趋 势 (见达恩顿前揭文第 67—68页 )。 这些类别不再被假定为绝对的。在家族和商业出版者之间的区别特别微妙 ———最近的一些中国研究成果为了避 免这样的问题 ,而以“私家出版 ”代之。可参考叶树声和余敏辉的共同研究:《明清江南私人刻书史略 》,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