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4期当代作家评论35 把握他们自己的时代”。①既“附着”、内在可能与文学史后来给出的“结局”不一致 于时代,又不是泯然陷落在时代中;有能力保“在同时代史的认识中,不可避免地要包括 持对时代黑暗的凝视,还要有能力感知黑暗预测的成分……把对象置于总体当中,在流 中的光。下文讨论郑小驴的“鬼魅叙事”时,动性当中加以把握”,③这当然是一种审美与 我将再次照应这一意义上的“同时代性 知性的冒险,“预测的落空,是进行同时代史 “写作终究是件漫长的事情,就好比马研究不可避免的命运”,但这种研究姿态表 拉松赛跑,‘八O后’这一代里,是曾有过 明了认识主体在具体、实际而流动的状况中 批人跑得很快,但是我想文学并不是百米冲进行选择、判断的高度紧张感,这一紧张感暗 刺,拼的是耐力和能否熬得住一万米过程中示着批评者内在于时代,就好像置身于长流 的寂寞。我想我还在路上,并将永远在路上,里的石头,切身感受着河水的流动、砥砺、温 而文学,本就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事。”2小度,它奔腾时的冲击力,或涓涓细流时亲密的 驴的这段创作谈有很多层意思。在今天中国爱抚,并且将自身的生命信息与能量传递给 的写作现场(包括阅读与出版现场),分野已河流,以生命信息和精神能量的传递集结与 是不言自明的事实“跑得很快”的那批人早聚合来回应时代……也许以上两种研究姿态 已暴得大名,而一天码上万字的作者们也有都不可或缺,但我心意中具备“同时代性”的 丰厚的市场利润回报,然而小驴并不焦虑,他文学批评,更多指向后者 目光坚定,脚步不游移,他有自己的选择,心 在方法上,这种文学批评试图在创作 有所钟,信之弥坚。此外,我和小驴是“同时“可能性的萌芽状态”中预期未来“更好的途 代人”因为感知结构、知识趣味、文化修养程”。“作为生活在历史当中的人,总是要谋 的近似而容易引发艺术审美的共鸣…不求比现状更好的结果,并且觉得这种要求是 过,我还是想从小驴的话里再引申出一层意有可能实现的:这样的期待会贯穿研究过程 思:当我在追踪阅读小驴的创作,进而展开评的始终。那种认为还有更好的结果,试图在 论时,我同样面对着“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局各种各样可能性的萌芽状态中绝不遗漏地寻 限性视野。也就是说,文学批评的“同时代找的欲望”,构成了文学批评的方法与活力 性”,意味着一种身处局限性中、特殊的研究之源。“君为李煜亦期之以刘秀”,④始终以 姿态和方法。打个比方,文学如同不绝长流, 设若我们要了解同时代的某种文学潮流的演 ①吉奥乔·阿甘本( Giorgio agamben:《何为同时代?》,王 进情况,一种工作方式是,将自己化作置身于 立秋译《上海文化》2010年第4期。 此一河段中的石头,感同身受水流的实感;另 ②郑小驴《一眼望不到尽头》《创作谈,《西湖》009年第3 种工作方式是(如果我们个体的生命长于 ③孙歌《文学的位置》,第166、167页,济南,山东教育出版 这一段文学潮流),站在岸边“弱水三千只取 社,2009。这是孙歌对日本历史学家远山茂树研究方式的 述。我引述过来表达对文学批评的理解。下一节那段 一瓢”,或捡拾退潮后留下的时代“遗物”,带 作为生活在历史当中的人…”同样出自此处,不再注 回实验室作研究。在以上两种姿态中,后者 ④见陈思和对文学批评的理解“我明知当时的创作至少在 往往因为确定了潮流“结局”的绝对性以及 作家主观上并没有达到我所想象的程度,但我总是愿意把 将认识对象固定化,而得出结论予人“正 我认为这些创作中最有价值的因素说出来,能不能被作家 们认同或有所得益并不重要,我始终认为文学评论家与作 确”、客观”的印象,同时“置身事外”提供了 家本米就应该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用不同的语言方式来表 优越感,于是负起“指导读者、批评作者”的 达对同一个世界的看法。”陈思和《笔走龙蛇》“新版后 记,《笔走龙蛇》,第424页,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 大任;前者丧失了后见之明的支撑,其判断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