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张瑾华、李新春、何轩:中国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被迫国际化 随着企业对商业生态系统依赖程度的不断增强,企业最重要的生存目标变成了想方设法降低对 外部关键资源供应组织的依赖程度(Peer和 Salancik,2003; villanueva,2012)。而当组织间的交换 高度集中而合并又受到资金或者法制的限制时,多元化(国际化)作为避免性战略的一种被认为是减 少外部依赖、避免不对称交换造成劣势的最有效方式( Pfeffer和 Salancik,2003)。事实经验表明,中 小型民营企业天生的局限性以及外部交换资源的高度集中化使其无法在短时间内将这种外部的共生 依赖性内化,也很难通过与其他组织的联结(例如并购)获得合法性。相比之下,企业为了生存更愿意 选择国际化以降低企业对国内商业生态系统的共生依赖性。同时,外部环境的变化—一国际利基市 场°的增加、现代通信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贸易壁垒的降低以及全球化的发展为中小企业向海外 场拓展提供了契机( Oviatt和 Mcdougall2005)。 基于以上讨论,我们提出假设1:中小企业对所在地区商业系统的共生性依赖程度与国际化水平 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二)制度基础观( Institution- based view):市场化程度对共生性依赖程度与国际化水平之间关系 的调节机制 制度基础观将企业的战略选择如国际化看成是组织与制度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Meyer和 Peng,205;李子杰等,2011)。当前阶段,经济制度环境的不稳定性使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小企业面临 着严重的制度约束,承担高额的行政成本,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几乎完全依赖于外部商业生态系统。在 资源获取方面,由于中国经济的管理和运行并没有完全消除计划经济的元素,相当一部分的资源分配 权力依旧掌握在政府手中,而出于“父爱主义”或是政治庇护,政府这只“扶持之手”所顾及的往往都 是国有企业或是具有外资背景的大型企业。这对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十分不利,它们只 能依靠自身有限的能力以较高的成本获取资源。正如《国有和民营企业发展速度及效益状况比较》报 告所指出的,虽然民营企业在经济发展、国民就业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是政府仍然将大部 分的基本生产性资源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全民通信频道资源等分配给国有企业,这极大地扭曲了 资源配置效率。由此可见,在政府制度歧视以及国有企业等强大竞争对手的双重压力之下,处于劣势 地位的中国中小型民营企业陷入了资源获取困境,严重受制于外部商业生态系统 在制度成本方面,与国有企业相比,中小型民营企业一方面需要承担高额的行政成本。如显性的 注册审批费用,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均低于年薪的1%,中国却达到11%;再如注册资金,《中华人民 共和国公司法》要求底线为1000万元,日本约为82万元,美国则为0(陈志武,2010)。另一方面中小 型民营企业还要背负沉重的税负压力。据全国税收资料调査显示,中小型民营企业缴纳流转税所占 比重达到86%,缴纳企业所得税占比76%(陈晓鹏,2012)。由此可见,制度的不完备性给中小型民营 企业带来了高额的交易成本以及巨大的经营风险(Chld等,2003),因此,当国有企业在政府的庇佑下 缺乏战略变革动力时,中小型民营企业却为了生存冒着巨大的风险选择国际化战略。 此外,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一方面,为了兼顾稳定与发展,中国政府选择的是渐进式、实验式以及 放权式的改革路径;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区域间的不平衡导致各省之间的制度环境存在较大差 异。也就是说,虽然都面临制度压力,处于不同省份和地区之间的中小型民营企业所承受的压力程度 却各不相同。在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地区,政府分配经济资源的程度一般来说较高,中小型民营企业受 到的制度约束更大,获取资源的成本更高,生存空间更小,对外部商业系统的依赖程度就更高,中小型 民营企业也更可能被迫采取国际化战略以寻求生存与发展;相反,在市场化程度较高、资源分配较公 平的地区,中小型民营企业获取资源的成本相对较低,生存以及竞争压力相对较小,这在一定程度上 降低了企业对商业系统的依赖程度,因此,这些地区的中小型民营企业进行国际化的迫切性反而降 低了。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张瑾华、李新春、何 轩:中国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被迫国际化 随着企业对 商业生态系统依赖 程度的不断增强 ,企业最重 要 的生 存 目标 变成 了想方 设法 降低对 外部关键 资源供 应组 织的依赖程度 (Pfeffer和 Salancik,2003;Villanueva,2012)。而当组织 间 的交换 高度集 中而合并 又受到资金或者法制 的限制时 ,多元 化 (国际化)作为 避免性 战略 的一种被 认为 是减 少外部依赖 、避免不对 称交换造 成劣势 的最 有效 方式 (Pfeffer和 Salancik,2003)。事实 经验 表 明 ,中 小型 民营企业天生 的局 限性 以及外部 交换 资源的高度集 中化使其无 法在短时 间内将这种外部 的共生 依赖性 内化 ,也很难通过 与其 他组织的联结 (例 如并 购)获得合法性 。相 比之下 ,企业 为了生存更愿 意 选 择国际化 以降低企业对 国内商业 生态系统 的共生依 赖性 。同时 ,外部环 境的变 化—— 国际利基市 场 。的增 加 、现代通信和信息技 术的广泛应用 、贸易壁 垒 的降低 以及全 球化 的发展为 中小企业 向海外 市场拓 展提供 了契机 (Oviatt和 McDougall,2005)。 基 于以上 讨论 ,我们提 出假设 l:中小企业对所 在地 区商业系统 的共生性依 赖程度 与 网际化 水平 之间呈正相关关 系。 (二 )制度基础观 (institution—basedview):市场化程度对 共生性依 赖程度 与 国际化水平 之间关 系 的调节机制 制度基础 观 将 企业 的 战 略选 择 如 国际 化看 成 是 组 织 与 制 度 之 间相 互 作 用 的 结 果 (Meyer和 Peng,2005;李子杰等 ,2011)。当前 阶段 ,经济制度环境 的不稳 定性 使处 于弱势地 位 的 中小企 业面 临 着严重 的制 度约束 ,承担高额 的行政 成本 ,企业 的生存 和发 展几乎完全依赖 于外 部商业 生态系统 。在 资源获取方 面 ,由于 中国经济 的管理 和运行并没有完全 消除计划经济 的元 素 ,相 当一部分的资源分配 权力依 旧掌握 在政府手 中,而 于“父爱 主义”④或是政治庇护 ,政府这 只“扶持 之手”所 顾及 的往往都 是 国有企业或是具 有外资背景 的大 型企业 。这对 民营企业特 别是 中小型 民营企业 十分 不利 ,它们只 能依靠 自身有 限的能力 以较高 的成本获取 资源 。正如《国有 和民营企业发展速度及效益状况 比较》报 告所指 出的,虽然 民营企业 在经济发展 、国民就业 等方 面发挥 的作 用越 来越 大 ,但是 政府仍 然将大 部 分的基本生产性 资源 如土地资源 、矿产资源 、全 民通信频 道资源 等分 配给 国有企业 ,这极大 地扭 曲了 资源配置效率 。由此可见 ,在政府 制度歧视 以及 国有企业等强大竞争对 手的双重压力之下 ,处 于劣势 地 位的 中国中小型 民营企业 陷入 了资源获取 困境 ,严重受制 于外部 商业 生态系统 。 在制度成本方面 ,与 国有企业 相 比,中小型 民营企业 一方面需要 承担 高额的行政成本 。如显性 的 注册 审批 费用 ,美国 、加拿大 、英 国等均 低于年薪 的 1% ,中国却达 到 11 ;再如 注册 资金 ,《中华人 民 共和 国公 司法》要 求底线为 1000万元 ,日本约为 82万元 ,美 国则为 0(陈志武 ,2010)。另一方 面 中小 型 民营企业 还要 背负沉重 的税负压力 。据 全 国税收 资料调查 显示 ,中小型 民营企业 缴纳 流转税 所 占 比重达到 86 ,缴纳企业所得税 占比 76 (陈晓鹏 ,2012)。由此可见 ,制度 的不完备性给 中小 型 民营 企业带来 了高额的交易成本 以及 巨大的经营风险 (Child等 ,2003),因此 ,当国有企业 在政府 的庇佑 下 缺乏战略变革 动力 时 ,中小型 民营企业却 为 了生存 冒着巨大的风险选择 国际化 战略 。 此外 ,在经济转 型过程 中,一方面 ,为了兼 顾稳定 与发展 ,中国政府 选择 的是渐 进式 、实 验式 以及 放权 式的改革路径 ;另一 方面 ,中国经 济发 展 区域 间的不 平衡 导致 各省 之 间的制 度环境 存在 较大差 异 。也就是说 ,虽然都 面临制度压力 ,处于不 同省 份和地 区之 间的中小型 民营企业所承受 的压力 程度 却各 不相同 。在市场化程 度较低 的地 区,政府分 配经济资源 的程度一般 来说较高 ,中小型 民营企业受 到的制度约束更大,获取资源的成本更高 ,生存空间更小,对外部商业系统的依赖程度就更高 ,中小型 民营企业也更可能被迫采取国际化战略以寻求生存与发展;相反 ,在市场化程度较高、资源分配较公 平的地区,中小型民营企业获取资源的成本相对较低,生存 以及竞争压力相对较小,这在一定程度上 降低了企业对商业系统的依赖程度,因此,这些地区的中小型民营企业进行国际化的迫切性反而降 低 了。 · 85 ·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