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除此之外,作者在文章中还恰当地运用了拟人、对比、比喻、顶真等修辞手法。如“群葩 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数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对比),以 “群葩”反衬芙蕖,可以使芙蕖的优点更加突出,更加鲜明。“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 主人矣”(拟人),赋予芙蕖以人的感情,使人读起来更觉芙蕖亲切可爱。“日高日上,日上 日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真),更好地反映出蓬和实的关系,并使前后语句联系 紧密,气势通畅。“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反问),反问句可以加强语气。这些修辞 手法的运用既避免了呆板的说明,又使文章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这些都是文艺性 说明文区别于平实性说明文之处 李渔的写作主张之一是求新。他曾说:“新也者,文章、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 较之他物尤加倍焉。”他在《芙蕖》第一段中说“非故效颦于茂叔(周敦颐的字),而袭成说 于前人也”。首先,立意新。古代写荷的诗文非常多,这些诗文一般都是从荷的美丽、高洁 着眼,或直接赞美荷花的形态;或以荷喻人,赞扬美女:或托物言志,表现自己高洁的品 南。本文写荷,完全不落前人窠臼,既写荷“当令时”的“娇姿”,又写荷谢后的莲蓬:从 荷钱出水直写到荷叶衰败。这是在写荷的万千诗文中绝无仅有的一篇。另外,古代文人往 往自命清高,乐于描绘花香,不屑于谈论食用。本文却不然,观赏和实用两种价值并重 大胆求新。其次,语言新。词语方面,总说“可人”,分说“可目”、“可鼻”、“可口”“可 用”,这些词语整齐地、清楚地举岀荷的各种不同用途,富有新鲜感,别具情趣。又如“纳 凉”、“只在”、“只有”、“一时一刻”等,都是民间口语词汇,为一般文人所不取,但作者 用在文章里,显得清新明白。 《芙蕖》表现了作者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对生活深刻细致的观察分析能力,表现了作者 深厚的文学素养,但《芙蕖》篇在概念的使用上也有不确切的地方。比如荷叶的柄是叶柄 而不是茎,《芙蕖》里说“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显然是误把荷叶的叶柄当成芙蕖的 茎了,而实际上芙蕖的茎是藕,深在水中,不会“日高日上”。这种误解是沿袭了中国古代 植物学传统的不科学的说法。 补充资料 【作者简介】 李渔(161一约1680),字笠鸿,又字谪凡,号笠翁。原籍浙江兰溪,生于江苏如皋, 晚年移居杭州西湖。他是清代著名的戏曲理论家、作家,对戏曲剧本的创作与演出有丰富 的经验,著有传奇《比目鱼》《风筝误》等。他的《闲情偶寄》(收入《李笠翁一家言》时 改名为《笠翁偶集》)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从舞台艺术角度来探讨戏剧理论的专著。 《李笠翁一家言》是李渔的诗文杂著总集,共十六卷。其中《笠翁偶集》六卷,包括 “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等八部,各部中 的篇章都属于明清笔记小品一类的文章,直抒胸臆,不拘格式,不避俚俗,无论内容、形 式,都力求清新活泼。11 除此之外,作者在文章中还恰当地运用了拟人、对比、比喻、顶真等修辞手法。如“群葩 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数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对比),以 “群葩”反衬芙蕖,可以使芙蕖的优点更加突出,更加鲜明。“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 主人矣”(拟人),赋予芙蕖以人的感情,使人读起来更觉芙蕖亲切可爱。“日高日上,日上 日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顶真),更好地反映出蓬和实的关系,并使前后语句联系 紧密,气势通畅。“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反问),反问句可以加强语气。这些修辞 手法的运用既避免了呆板的说明,又使文章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这些都是文艺性 说明文区别于平实性说明文之处。 李渔的写作主张之一是求新。他曾说:“新也者,文章、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 较之他物尤加倍焉。”他在《芙蕖》第一段中说“非故效颦于茂叔(周敦颐的字),而袭成说 于前人也”。首先,立意新。古代写荷的诗文非常多,这些诗文一般都是从荷的美丽、高洁 着眼,或直接赞美荷花的形态;或以荷喻人,赞扬美女;或托物言志,表现自己高洁的品 南。本文写荷,完全不落前人窠臼,既写荷“当令时”的“娇姿”,又写荷谢后的莲蓬;从 荷钱出水直写到荷叶衰败。这是在写荷的万千诗文中绝无仅有的一篇。另外,古代文人往 往自命清高,乐于描绘花香,不屑于谈论食用。本文却不然,观赏和实用两种价值并重, 大胆求新。其次,语言新。词语方面,总说“可人”,分说“可目”、“可鼻”、“可口”、“可 用”,这些词语整齐地、清楚地举出荷的各种不同用途,富有新鲜感,别具情趣。又如“纳 凉”、“只在”、“只有”、“一时一刻”等,都是民间口语词汇,为一般文人所不取,但作者 用在文章里,显得清新明白。 《芙蕖》表现了作者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对生活深刻细致的观察分析能力,表现了作者 深厚的文学素养,但《芙蕖》篇在概念的使用上也有不确切的地方。比如荷叶的柄是叶柄 而不是茎,《芙蕖》里说“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显然是误把荷叶的叶柄当成芙蕖的 茎了,而实际上芙蕖的茎是藕,深在水中,不会“日高日上”。这种误解是沿袭了中国古代 植物学传统的不科学的说法。 补充资料 【作者简介】 李渔(1611—约 1680),字笠鸿,又字谪凡,号笠翁。原籍浙江兰溪,生于江苏如皋, 晚年移居杭州西湖。他是清代著名的戏曲理论家、作家,对戏曲剧本的创作与演出有丰富 的经验,著有传奇《比目鱼》、《风筝误》等。他的《闲情偶寄》(收入《李笠翁一家言》时 改名为《笠翁偶集》)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从舞台艺术角度来探讨戏剧理论的专著。 《李笠翁一家言》是李渔的诗文杂著总集,共十六卷。其中《笠翁偶集》六卷,包括 “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等八部,各部中 的篇章都属于明清笔记小品一类的文章,直抒胸臆,不拘格式,不避俚俗,无论内容、形 式,都力求清新活泼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