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从孩提时代到成年,我们的人格和自我意识是怎样发展的呢?在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 中,这个基本的问题是许多理论的研究主题。然而,不同的学者对此有不同的答案。 1.库利:镜中我 查尔斯·霍顿·库利(1864-1929)是最早提出自我发展理论的社会学家之一。按照 库利(1902)的说法,自我作为一种社会产物,它的出现有三个阶段。首先,我们察觉到我 们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其次,我们领悟了别人对我们行为的判断:第三,基于对他人反 应的理解,我们评价我们的行为。简单地说,我们根据想象别人对我们自己行为对外表的感 觉来理解自我。例如,如果一个对我们很重要的人赞成我们的方为,我们也许也会赞成我们 自己所做的这个行为。这样,由于我们对自我扩认识,可以说是对他人是如何想象我们自己 的反映,因此库利就称这种自我为“镜中我”( looking- glass self) 库利相信,自我在初级群体( primary groups)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库利认为,家庭 就是这样一个最重要的群体。在家庭中,孩子对他们父母的意见抱有“同感”,由此而形成 自我意识。通过注意父母的手势与话语,孩子们开始认识到父母对他们期望什么、父母如何 评价他们的行为,父母对他们的意见是什么。有了这些知识和认知后,孩子就试图形成一种 父母所期望的自我 2.米德:角色借用 乔治·赫伯特·米德(1863-1931),一个符号互动论发展中最重要的人物,他认为他 自己主要是一个哲学家。他的著作为社会学家们所接受,主要是由于在他死后,他的学生发 表了他在芝加哥大学的讲学笔记 米德认为,在孩子出生的最初几个月里,他们并未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是有所区分的 随着语言的发展和对符号的理解,自我概念开始发展。当在思维中把自己当作客体并与其他 事物区分开来加以想象和思考的时候,自我就形成了。他们可以与自己的自我“交谈”,可 以对自我作出反应。他们本身成了自我的客体 米德将自我分为两个部分:“主我(I)”与“客我(me)”。“主我”包括每个人自发的、 独一无二的、“自然”特征,如在每个正常婴儿和儿童那里都有的无约束的冲动和动力。“客 我”是自我的社会部分一一对社会要求的内化和对现些要求的个人意识。“主我”首先发展 起来。由于婴儿必须首先领会社会对他们的期待,因此“客我”要经过很长时间才得以出现 米德认为自我的发展包含主我与客我之间的一系列连续交流,在这种交流过程中,主我不断 地对变化着的客我作出反应 从米德的观点看,客我在社会化过程中经历了三个极不相同的阶段,有三种模式:模 仿、嬉戏与群体游戏。 模仿阶段( Imitation stage)包括人的一生中最初的两年时间在这个阶段,儿童仅仅从 事米德所说的与父母“手势交流”活动,模仿父母的动作。在这个时期,真正的“客我”尚 未发展起来。 嬉戏阶段( play stage)从两岁时开始,大约持续几年的时间,这时孩子开始从事角色 借用( role taking):他们把自己想象为处于他人的角色或地位,从而发展起从他人的角度看 待自我与世界的能力。这一实践最先使他们发现自己的思想和目标与父母之间存在很大差 异。大多数情况下,这又多产生于父母未能满足他们某种或多种需求从而遭受挫折的时候 起初,儿童开始借用的角色是重要他人的角色。重要他人即指与儿童相处十分密切 同时对他们自我发展影响最大的那些人。一般来说,第一个重要他人是父母或代理父母之职 者:到后来,兄弟姐妹、家里的朋友以及其他一些非亲非故者陆续加入到儿童的借用角色之 列中。在这个阶段,当儿童模仿他人角色的时候,他们实践着重要他人所期待的态度和行为 儿童也许首先扮演偷饼干的“坏孩子”,然后假扮呵斥坏孩子的“父母”’,最后扮演解决问从孩提时代到成年,我们的人格和自我意识是怎样发展的呢?在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 中,这个基本的问题是许多理论的研究主题。然而,不同的学者对此有不同的答案。 1.库利:镜中我 查尔斯·霍顿·库利(1864-1929)是最早提出自我发展理论的社会学家之一。按照 库利(1902)的说法,自我作为一种社会产物,它的出现有三个阶段。首先,我们察觉到我 们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其次,我们领悟了别人对我们行为的判断;第三,基于对他人反 应的理解,我们评价我们的行为。简单地说,我们根据想象别人对我们自己行为对外表的感 觉来理解自我。例如,如果一个对我们很重要的人赞成我们的方为,我们也许也会赞成我们 自己所做的这个行为。这样,由于我们对自我扩认识,可以说是对他人是如何想象我们自己 的反映,因此库利就称这种自我为“镜中我”(looking-glass self)。 库利相信,自我在初级群体(primary groups)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库利认为,家庭 就是这样一个最重要的群体。在家庭中,孩子对他们父母的意见抱有“同感”,由此而形成 自我意识。通过注意父母的手势与话语,孩子们开始认识到父母对他们期望什么、父母如何 评价他们的行为,父母对他们的意见是什么。有了这些知识和认知后,孩子就试图形成一种 父母所期望的自我。 2.米德:角色借用 乔治·赫伯特·米德(1863—1931),一个符号互动论发展中最重要的人物,他认为他 自己主要是一个哲学家。他的著作为社会学家们所接受,主要是由于在他死后,他的学生发 表了他在芝加哥大学的讲学笔记。 米德认为,在孩子出生的最初几个月里,他们并未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是有所区分的。 随着语言的发展和对符号的理解,自我概念开始发展。当在思维中把自己当作客体并与其他 事物区分开来加以想象和思考的时候,自我就形成了。他们可以与自己的自我“交谈”,可 以对自我作出反应。他们本身成了自我的客体。 米德将自我分为两个部分:“主我(I)”与“客我(me)”。“主我”包括每个人自发的、 独一无二的、“自然”特征,如在每个正常婴儿和儿童那里都有的无约束的冲动和动力。“客 我”是自我的社会部分——对社会要求的内化和对现些要求的个人意识。“主我”首先发展 起来。由于婴儿必须首先领会社会对他们的期待,因此“客我”要经过很长时间才得以出现。 米德认为自我的发展包含主我与客我之间的一系列连续交流,在这种交流过程中,主我不断 地对变化着的客我作出反应。 从米德的观点看,客我在社会化过程中经历了三个极不相同的阶段,有三种模式:模 仿、嬉戏与群体游戏。 模仿阶段(imitation stage)包括人的一生中最初的两年时间.在这个阶段,儿童仅仅从 事米德所说的与父母“手势交流”活动,模仿父母的动作。在这个时期,真正的“客我”尚 未发展起来。 嬉戏阶段(play stage)从两岁时开始,大约持续几年的时间,这时孩子开始从事角色 借用(role taking):他们把自己想象为处于他人的角色或地位,从而发展起从他人的角度看 待自我与世界的能力。这一实践最先使他们发现自己的思想和目标与父母之间存在很大差 异。大多数情况下,这又多产生于父母未能满足他们某种或多种需求从而遭受挫折的时候。 起初,儿童开始借用的角色是重要他人的角色。重要他人即指与儿童相处十分密切、 同时对他们自我发展影响最大的那些人。一般来说,第一个重要他人是父母或代理父母之职 者;到后来,兄弟姐妹、家里的朋友以及其他一些非亲非故者陆续加入到儿童的借用角色之 列中。在这个阶段,当儿童模仿他人角色的时候,他们实践着重要他人所期待的态度和行为。 儿童也许首先扮演偷饼干的“坏孩 子”,然后假扮呵斥坏孩子的“父母”,最后扮演解决问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