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穷理—致知,朱熹只好在“格物”上兜圈子,说它是“即物穷理”。 关于对“即物→穷理→致知”的阐述,朱燕补文可以简释为:每个人都因灵气在心 而具有天赋的知识,每种事物都有它自身的道理,只是人没有把这个理推究穷尽,所以他的 知识也不完备。《大学》教育学习者要接触天下的各种事物,都要在已知道理的基础上做进 一步推究,一直穷究到理的终极处。持之以恒地下苦功夫,一旦豁然贯通,对各种事物的道 理都了解透彻了。这就是由格物而致知,就是“物格而后知至”。 可以看出,朱熹对格物致知的发挥,是要把人的道德修养奠定在知识的基础上,这种重 视知识的倾向引导学习者去穷究具体事物的个别之理,通过积累去领悟万物的共有之理,它 使后人有可能循此开拓出一条充分发展智力活动的道路。但是,朱熹欲格之“物”。并不等 价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物质世界,穷理,当然也不是对物质运动巍律进行替密的考案研究。 他说:“大凡道理,皆是我自有之物,非从外得”,①袭明虽然在他的理论屉架上开了 一个有可能面对外物的窗口,而且他本人也在“外物”上下了许多功夫,但他强调的却是内 省,鼓吹内心直觉的豁然贯适,这就快定了朱熹的格物致知,既不是科学研究的领域,也不 是科学研究的方法。“《大学》物洛知至处便是凡圣之关。物未格,知未至,如何煞也是凡 人。须是物材知至,方能循循不已,而人圣贤之域。”朱熹在这里向人们宜称“格物致知” 是凡人与圣贤的歧路口,不格物致知的人,不管怎样都只能是凡人,而坚持格物致知的人, 就能循序渐进做圣贤。应该说,朱熹重视格物致知的智力活动,只是把它作为由“智”达 “德”的手段,是他那庞大的伦理哲学殿堂的人口。 这里需要指出,朱熹代圣人解释了格物与致知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即物穷理”的概 念,但“格物”与“致知”在他那里始终是分立的两个概念,没有形成独立的“格致”概 念。 二、从《格致余论》到《格致丛书》 朱熹认为《大学》是“古者大学教人之法,圣经贤传之指”,®把它列为《四书》之 首。随着南宋末年把朱熹的牌位迎进孔庙,他注释的《四书》也被奉为经典中的经典,由此 确立了道学的思想统治。元灭宋,新当权者仍提倡“以格物致知为先”的道学。“格物、致 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一切读书人的人生信条。由于它的社会 化程度极高,就很自然地被缩略为“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八个字。 这八字箴言是由不同环节环联而成的道德修养链。作为认识方法之环的“格致”,显然 不同于作为政治理想之环的“治平”。“格致”作为独立的新词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只是我 们还不清楚这一演变的细节。 《元史》的“儒学列传”中记有一位许谦,乃朱熹的四传弟子,是通贯经传的博学大 家,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食货刑法、字学音韵、医经、术数等都在他“格物致知”的范围 之内。许氏久病,劝他的弟子朱震亨(1281一1358)去学医。震享后来以周敦颐和朱熹的学 说为指导写了一本医学理论的书,因为前人认定医是格物致知之一事,他据此把书名定为 ①《朱子语类》潘十七。 ©《朱子语类》卷十三。 ③《大学拿句·序】。 -40-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 穷理 — 致知 , 朱熹 只好在 “ 格物 ” 上兜圈子 , 说它是 “ 即物穷理 ” 。 关于对 “ 即物 令 穷理一一 致知 ” 的阐述 , 朱熹补文可以简释为 每个人都因灵气在心 而具有夭赋的知识 , 每种事物都有它 自身的道理 , 只是人 没有把这 个理推究穷尽 , 所以他的 知识也不完备 。 《 大 学 》 教育学习者要接触夭下的各种事物 , 都要在已知道理 的基础上做进 一步推究 , 一直 穷究到理的终极处 。 持之以恒地下苦功夫 , 一旦豁然 贯通 , 对各种事物的道 理都了解透 彻 了 。 这就是 由格物而致知 , 就是 “ 物格而后知至 ” 。 可以看出 , 朱熹对格物致知的发挥 , 是要把人的道德修养莫定在知 识的基础上 , 这 种重 视知识的倾 向引导学 习者去穷究具体事物的个别之理 , 通过积累去领悟万物的共有之理 , 它 使后人有可能循此开拓 出一条充分发展智力活动的道路 。 但是 , 朱熹欲格之 “ 物 ” , 并不等 价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物质世界 , 穷理 , 当然也不是对物质运 动规律进行精密的考察研究 。 他说 “ 大凡道理 , 皆是我 自有之物 , 非从外得 ” , ①表 明虽然在他的理论框架上开 了 一个有可能面对外物的窗 口 , 而且他本人也在 “ 外物 ” 上下 了许 多功夫 , 但他强调的却是内 省 , 鼓吹 内心直觉的豁然贯通 。 这就决定 了朱熹的格物致知 , 既不是科学研究的领域 , 也不 是科学研究的方法 。 “ 《 大学 》 物格知 至处便是凡圣之关 。 物未格 , 知 未 至 , 如 何 煞也是凡 人 。 须是物格知至 , 方能循循不已 , 而人圣贤之域 。 ” 朱熹在这里 向人们宜称 “ 格物致知 ” 是凡人与圣贤的歧路 口 , 不格物致知的 人 , 不管怎样都只能是凡人 , 而坚持格物致知的人 , 就能循序渐进做圣贤 。 应该说 , 朱熹重视格物致知的智力活动 , 只 是 把 它 作为 由 “ 智 ” 达 “ 德 ” 的手段 , 是他那庞大 的伦理哲 学殿 堂的入 口 。 这里 需要指出 , 朱熹代圣人 解释 了格 物与致知 之间的关系 , 提 出了 “ 即物穷理 ” 的概 念 , 但 “ 格物 ” 与 “ 致知 ” 在他那里始终是分 立 的 两 个概念 , 没有形成独立的 “ 格致 ” 概 念 。 二 、 从 《 格致余论 》 到 《 格致丛书 》 朱熹认 为 《 大学 》 是 “ 古者大 学 教 人 之法 , 圣经 贤传之指 ” , ③把它列为 《 四书 》 之 首 。 随着南宋末年把朱熹的牌位迎进孔庙 , 他注释的 《 四书 》 也被奉为经典 中的经典 , 由此 确立 了道学的思想统治 。 元灭宋 , 新当权者仍提倡 “ 以格物致知 为先 ” 的道学 。 “ 格物 、 致 知 、 诚意 、 正心 、 修身 、 齐家 、 治国 、 平天下 ” 成为一切读书人的人生信条 。 由于它的社会 化程度极高 , 就很 自然地被缩略 为 “ 格致诚正修齐治平 ” 八个字 。 这 八字蔑言是 由不 同环 节环联而成的道 德修养链 。 作为认识方法之环的 “ 格致 ” , 显然 不 同于作为政治理想之环的 “ 治平 ” 。 ·‘ 格致 ” 作为独立 的新词出现是不可避免的 , 只是我 们还不清楚这一演变的细节 。 《 元史 》 的 “ 儒学 列传 ” 中记有一位许谦 , 乃朱熹的四传弟子 , 是通 贯 经 传 的博学大 家 , 夭文地理 、 典章制度 、 食货刑法 、 字学音韵 、 医经 、 术数等都在他 “ 格物致知 ” 的范 围 之内 。 许氏久病 , 劝他 的弟子朱震亨 一 去学医 。 震亨后来以周敦颐和朱熹的学 说为指导写 了一本医学理论的书 , 因为前人认定 医 是 格 物致知之一事 , 他据此把书名定为 ① 《 朱子语类 , 春十七 。 ⑧ 《 朱子语类 , 卷十三 。 ③ ‘ 大学奉句 · 序 , 。 一 一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