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上海交通大学:《数学与科技进步》课程教学资源(参考文献)从“格致”到“科学”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13,文件大小:1.01M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第十卷总55期 自然辩证法通讯 Vol.10,SumNo 55 1988第3期 JOURNAL OF DIALECTICS OF NATURE 63,1988 ·科学技术史· 从“格致”到“科学” 樊洪业 一切概念都是在历史中流动的,其流向和“流城”皆受制于不同历吏时期的文化一社会 条件。就中国传统文化本身西言,“松致”不是科学,而它终于演变为“科学”,是在开放 的条件下不断接受孙来文化冲击的结果。 一、作为道德修养方法的“格物致知” 秦汉之际的儒家著作《礼记》中有一篇《大学,相传其核心内容为孔子之言,其余为 曾子的闸述文字。被认定为是孔圣人的话中有这样一段: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 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 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原文中缺少“欲致其知者”这样的过渡性文字,似乎出现了逻辑上的中断。至于为什么 说“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在被认定是曾参阐释的后文中也唯独缺少这一部 分。这给后人留下了遗撼,也给后人留出了“代圣人立言”的宽阔余地。当然,各家自有各 家言,许多纷争也缘此而起。 关于“格物”,东汉郑玄的注释:“格,来也,物,犹事也。”①北宋的程颐则说: “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日穷其理而已矣。”© 关于“致知”,程颐说:“知者,吾之所固有,然不致则不能得也,而致知必有道。”③ 南宋的朱熹上承程颐之说,但他不以注释为满足,乃断定曾参阐述格物致知的文字是佚 失掉了,因此就“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补文的第一句话:“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 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④这里有两个妙处,一是用“欲致吾之知”使原文中的“欲 …,先…”得以完善,二是把“格物”破解为“即物穷理”。朱熹原把“格”注为 “至”,它兼含“来”和“穷”的双重含意。释为“即物穷理”,这里的“即”是“接近” 的意思,吸收了郑玄的释义。实质上可以认为,程、朱是在格物与致知之间加进了“穷理”, 它是从格物通向致知的中介(程颐直接用过“格物穷理”)。只是因为先圣们没有说格物 ①《十三经注琥,中华书局影印版,第1673页。 ⑧ 《遗书》卷十八。 ③ 《遗书》卷二十五。 ⊙ 《大学章句》。 -39-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第 十 卷 总 漪 期 第 期 · 科学技术史 · 官 然 辩 证 法 通 讯 , 掩 汽 摊 , 从 “ 格致 ” 到 “ 科学 ” 类 洪 业 一切概念都是在历 史中流动的 , 其流向和 “ 流域 ” 皆受制于不 同历史 时 期的文化 一 社会 条件 。 就 中国传 统文化本身而言 , “ 格致 ” 不是科学 , 而它终于演变为 “ 科学 ” , 是在开放 的条件下 不断接 受外来文 化冲击的结果 。 一 、 作为道德修养方法的 “ 格物致知 ” 秦汉之际的儒家著作 记 》 中有一篇 《 大 学 》 , 相传其核心 内容为孔子 之言 , 其余为 曾子的阐述 文 字 。 被认定为是孔圣人的话 中有这样一段 古之 欲 明明德于天 下者 , 先治其国 欲 治其国者 , 先齐其家 , 欲 齐其家 者 , 先 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 , 先正 其心 欲正 其 心 者 , 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 , 先致其知 致 知在格物 。 物格 而后知至 , ” … 。 原文 中缺少 “ 欲致其知者 ” 这样的过渡性文字 , 似乎出现 了逻辑上的 中断 。 至千为什 么 说 “ 致知在格物 ” 、 “ 物格而后知至 ” 在被认定是 曾参阐释 的后文 中 也 唯 独缺少这 一部 分 。 这给后人 留下 了遗憾 , 也给后人 留出了 “ 代圣人立言 ” 的宽阔余地 。 当然 , 各家 自有各 家言 , 许多纷争也缘此而起 。 关于 “ 格物 ” , 东 汉郑玄的注释 “ 格 , 来也 , 物 , 犹事也 。 ” ①北宋 的 程 颐 则说 “ 格 , 犹穷也 物 , 犹理也 。 犹 日 穷其理而已矣 。 ” ⑧ 关于 “ 致 知 ” , 程 颐说 “ 知者 , 吾之所 固有 , 然不致则不能得也 , 而致知必有道 。 ” ③ 南宋的朱熹上承程颐之说 , 但他不以注释为满足 , 乃断定 曾参阐述格物致知的文 字是佚 失掉了 , 因此就 “ 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 ” 。 补文的第一句话 “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 , 言欲致 吾之知 , 在 即物而穷其理也 ” 。 ④这 里 有两个妙处 , 一是用 “ 欲致吾 之知 ” 使原文 中的 “ 欲 “ 一 , 先“ 一 ” 得以完善 , 二是把 “ 格物 ” 破 解 为 “ 即 物 穷 理 ” 。 朱 熹 原 把 “ 格 ” 注 为 “ 至 ” , 它兼含 “ 来 ” 和 “ 穷 ” 的双重含意 。 释为 ,’ 物穷理 ” , 这里 的 “ 即 ” 是 “ 接近 ” 的意思 , 吸收了郑玄的释义 。 实质上可 以认为 , 程 、 朱是在格物与致知 之 间加进 了 “ 穷理 ” , 它是从格物通 向致知的 中介 程 颐直接用过 “ 格物穷理 ” 。 只是 因 为 先 圣们 没有说格物 《 十三经注疏 , , 中华书局 影印版 , 第 页 。 《 遗书 , 卷十八 。 ‘ 遗 书 》 卷二十五 。 。 大学章句 , 。 昏⑧④ 一 一

-穷理—致知,朱熹只好在“格物”上兜圈子,说它是“即物穷理”。 关于对“即物→穷理→致知”的阐述,朱燕补文可以简释为:每个人都因灵气在心 而具有天赋的知识,每种事物都有它自身的道理,只是人没有把这个理推究穷尽,所以他的 知识也不完备。《大学》教育学习者要接触天下的各种事物,都要在已知道理的基础上做进 一步推究,一直穷究到理的终极处。持之以恒地下苦功夫,一旦豁然贯通,对各种事物的道 理都了解透彻了。这就是由格物而致知,就是“物格而后知至”。 可以看出,朱熹对格物致知的发挥,是要把人的道德修养奠定在知识的基础上,这种重 视知识的倾向引导学习者去穷究具体事物的个别之理,通过积累去领悟万物的共有之理,它 使后人有可能循此开拓出一条充分发展智力活动的道路。但是,朱熹欲格之“物”。并不等 价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物质世界,穷理,当然也不是对物质运动巍律进行替密的考案研究。 他说:“大凡道理,皆是我自有之物,非从外得”,①袭明虽然在他的理论屉架上开了 一个有可能面对外物的窗口,而且他本人也在“外物”上下了许多功夫,但他强调的却是内 省,鼓吹内心直觉的豁然贯适,这就快定了朱熹的格物致知,既不是科学研究的领域,也不 是科学研究的方法。“《大学》物洛知至处便是凡圣之关。物未格,知未至,如何煞也是凡 人。须是物材知至,方能循循不已,而人圣贤之域。”朱熹在这里向人们宜称“格物致知” 是凡人与圣贤的歧路口,不格物致知的人,不管怎样都只能是凡人,而坚持格物致知的人, 就能循序渐进做圣贤。应该说,朱熹重视格物致知的智力活动,只是把它作为由“智”达 “德”的手段,是他那庞大的伦理哲学殿堂的人口。 这里需要指出,朱熹代圣人解释了格物与致知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即物穷理”的概 念,但“格物”与“致知”在他那里始终是分立的两个概念,没有形成独立的“格致”概 念。 二、从《格致余论》到《格致丛书》 朱熹认为《大学》是“古者大学教人之法,圣经贤传之指”,®把它列为《四书》之 首。随着南宋末年把朱熹的牌位迎进孔庙,他注释的《四书》也被奉为经典中的经典,由此 确立了道学的思想统治。元灭宋,新当权者仍提倡“以格物致知为先”的道学。“格物、致 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一切读书人的人生信条。由于它的社会 化程度极高,就很自然地被缩略为“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八个字。 这八字箴言是由不同环节环联而成的道德修养链。作为认识方法之环的“格致”,显然 不同于作为政治理想之环的“治平”。“格致”作为独立的新词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只是我 们还不清楚这一演变的细节。 《元史》的“儒学列传”中记有一位许谦,乃朱熹的四传弟子,是通贯经传的博学大 家,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食货刑法、字学音韵、医经、术数等都在他“格物致知”的范围 之内。许氏久病,劝他的弟子朱震亨(1281一1358)去学医。震享后来以周敦颐和朱熹的学 说为指导写了一本医学理论的书,因为前人认定医是格物致知之一事,他据此把书名定为 ①《朱子语类》潘十七。 ©《朱子语类》卷十三。 ③《大学拿句·序】。 -40-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 — 穷理 — 致知 , 朱熹 只好在 “ 格物 ” 上兜圈子 , 说它是 “ 即物穷理 ” 。 关于对 “ 即物 令 穷理一一 致知 ” 的阐述 , 朱熹补文可以简释为 每个人都因灵气在心 而具有夭赋的知识 , 每种事物都有它 自身的道理 , 只是人 没有把这 个理推究穷尽 , 所以他的 知识也不完备 。 《 大 学 》 教育学习者要接触夭下的各种事物 , 都要在已知道理 的基础上做进 一步推究 , 一直 穷究到理的终极处 。 持之以恒地下苦功夫 , 一旦豁然 贯通 , 对各种事物的道 理都了解透 彻 了 。 这就是 由格物而致知 , 就是 “ 物格而后知至 ” 。 可以看出 , 朱熹对格物致知的发挥 , 是要把人的道德修养莫定在知 识的基础上 , 这 种重 视知识的倾 向引导学 习者去穷究具体事物的个别之理 , 通过积累去领悟万物的共有之理 , 它 使后人有可能循此开拓 出一条充分发展智力活动的道路 。 但是 , 朱熹欲格之 “ 物 ” , 并不等 价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物质世界 , 穷理 , 当然也不是对物质运 动规律进行精密的考察研究 。 他说 “ 大凡道理 , 皆是我 自有之物 , 非从外得 ” , ①表 明虽然在他的理论框架上开 了 一个有可能面对外物的窗 口 , 而且他本人也在 “ 外物 ” 上下 了许 多功夫 , 但他强调的却是内 省 , 鼓吹 内心直觉的豁然贯通 。 这就决定 了朱熹的格物致知 , 既不是科学研究的领域 , 也不 是科学研究的方法 。 “ 《 大学 》 物格知 至处便是凡圣之关 。 物未格 , 知 未 至 , 如 何 煞也是凡 人 。 须是物格知至 , 方能循循不已 , 而人圣贤之域 。 ” 朱熹在这里 向人们宜称 “ 格物致知 ” 是凡人与圣贤的歧路 口 , 不格物致知的 人 , 不管怎样都只能是凡人 , 而坚持格物致知的人 , 就能循序渐进做圣贤 。 应该说 , 朱熹重视格物致知的智力活动 , 只 是 把 它 作为 由 “ 智 ” 达 “ 德 ” 的手段 , 是他那庞大 的伦理哲 学殿 堂的入 口 。 这里 需要指出 , 朱熹代圣人 解释 了格 物与致知 之间的关系 , 提 出了 “ 即物穷理 ” 的概 念 , 但 “ 格物 ” 与 “ 致知 ” 在他那里始终是分 立 的 两 个概念 , 没有形成独立的 “ 格致 ” 概 念 。 二 、 从 《 格致余论 》 到 《 格致丛书 》 朱熹认 为 《 大学 》 是 “ 古者大 学 教 人 之法 , 圣经 贤传之指 ” , ③把它列为 《 四书 》 之 首 。 随着南宋末年把朱熹的牌位迎进孔庙 , 他注释的 《 四书 》 也被奉为经典 中的经典 , 由此 确立 了道学的思想统治 。 元灭宋 , 新当权者仍提倡 “ 以格物致知 为先 ” 的道学 。 “ 格物 、 致 知 、 诚意 、 正心 、 修身 、 齐家 、 治国 、 平天下 ” 成为一切读书人的人生信条 。 由于它的社会 化程度极高 , 就很 自然地被缩略 为 “ 格致诚正修齐治平 ” 八个字 。 这 八字蔑言是 由不 同环 节环联而成的道 德修养链 。 作为认识方法之环的 “ 格致 ” , 显然 不 同于作为政治理想之环的 “ 治平 ” 。 ·‘ 格致 ” 作为独立 的新词出现是不可避免的 , 只是我 们还不清楚这一演变的细节 。 《 元史 》 的 “ 儒学 列传 ” 中记有一位许谦 , 乃朱熹的四传弟子 , 是通 贯 经 传 的博学大 家 , 夭文地理 、 典章制度 、 食货刑法 、 字学音韵 、 医经 、 术数等都在他 “ 格物致知 ” 的范 围 之内 。 许氏久病 , 劝他 的弟子朱震亨 一 去学医 。 震亨后来以周敦颐和朱熹的学 说为指导写 了一本医学理论的书 , 因为前人认定 医 是 格 物致知之一事 , 他据此把书名定为 ① 《 朱子语类 , 春十七 。 ⑧ 《 朱子语类 , 卷十三 。 ③ ‘ 大学奉句 · 序 , 。 一 一

《格致余论”,这是笔者所见最早将“格致”作为独立单词列入科技书籍题名者。这表明, 至晚在朱震享的时代,作为表述认识活动的“格致”,已经实现了从“格物致知”出发的缩 略简化和语义上的局部引伸。 王阳明学派在明代中叶崛起,他们也讲格物致知,反对朱熹把“格物”释为“即物穷 理”。王阳明认为:“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①这样一来, “格物”就变成了“格心”,人们只需由内省获得良知,从而把朱熹的那扇有可能面对外物 的窗口也堵死了。 阳明学派倡心性之学,举起“致良知”的大旗,打破了理学的僵化,否定了外在的权威 偶象,造成了一个思想多元化的局面,然而,王学曼延的结果却酿成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 的恶劣学风。©朱熹为道德修养寻找知识基础的那种努力,这时已被完金放并。 到晚明的万历年间,社会危机日趋严重,在一批头脑消醒的士大夫身上麦现出来的忧患 意识也日趋浓烈,因此开始出现了对王学末花空流学风的批判,经址致用的实学思潮逐渐兴 起。这批人找不到批判王学的:武器,就只有回到朱熹那里去。从有关格物致知的这个角度 看,在向朱子学氨归的过程中,有人要回到被王学末流人物弃置不顾的六艺典籍中去寻找知 识,重视考证,胡文换即应属此类。 湖文逸生卒年不详,钱塘人,在万历、天启年间辑刊考证性专著,考证范围包括名物、 训诂、文学、艺术等,并定书名为《格致丛书”。 从朱震亨的《格致余论到胡文焕的《格致丛书》,反映了元明学者有用“格致”表述 “考证、研究”的意思。 三、徐光启首倡“格物穷理之学” 徐光启(1562一1633)的一生,从入蒙学到文渊阁大学士,走的是一条典型的“格致诚 正修齐治平”的道路。他的青少年时代,正是儒释道合流的心性之学(即王学)泛褴比:盛期。 他的启蒙老师黄体仁就是私椒王守仁而深笃心性之学的人物。③徐光启中举的八股文登 《舜之居深山之中》也是阐发心学的典型文章,从落卷中把它检出来而予以高度评价的主考 官焦竑正是大讲“识心见性”的当世名流。 不过,徐光启还有另一面,就是动荡不定和灾荒频仍的生活环境一直培育着他的忧忠意 识,经世致用的观念一直促使他留心实学与实事。对王学空疏学风的不满,使他在思想上向 朱子学复归。他中进士后入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曾在馆课中虚拟一篇《刻紫阳朱子全集序》, 对王学末流痛加批判,主张“学孔氏者必从朱氏始”。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发生这一转向的 时刻,他又同时接受了西学,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在他那里“会通”,中国的传统知识体系 也经他之手,在“格物致知”的名义下出现了一次重要突破。 意大利的耶稣会士利玛变(Matteo Ricci,1552一1610),自1583年到中国内地传教,摸 索出一套“学术传教”的办法。徐光启先是通过利玛实绘制的世界地图得知有利氏其人, 1600年始晤利氏于南京,考选庶吉土后则有较多时间在北京向利氏问学。 ①《传习录》下。 ②参见包遵信《王学的崛起和晚明的社会思潮),《中国文化》第二集,复且大学出版社,1985华。 梁家勉,《徐光启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42页。 -41…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格致余论 》 , 这 是笔者所见最早将 “ 格致 ” 作 为独立单词列入科技书籍题名者 。 这 表明 , 至晚在 朱震亨的时代 , 作 为表述认识活动的 “ 格致 ” , 已经实现 了从 “ 格物致知 , 出发的缩 · 略 简化和 语义 上的局部引伸 。 王阳明学派在明代 中叶崛起 , 他们 也 讲 格 物致知 , 反 对朱熹把 “ 格物 ” 释为 “ 即物穷 理 ” 。 王 阳明认为 “ 天下 之物本无可格者 , 其 格 物 之 功只在身心上做 。 ” ①这样一来 , “ 格物 ” 就变成 了 “ 格心 ” , 人们只需 由内省获得良知 , 从而把朱熹的那扇有可能面对外物 的 窗 口也堵死 了 。 阳明学派 倡心性之学 , 举起 “ 致 良知 ” 的大旗 , 打破 了理 学的僵化 , 否定 了外在 的权成 偶象 , 造成 了一个思想 多元化的局面 , 然而 , 王学曼延的结果却酿成 了束书不观 、 游谈无根 的恶劣学风 。 ⑧ 朱熹为道 德修养寻找知识基础 的那种 努力 , 这时 已被 完全放弃 。 到晚 明的万历年 间 , 社会危机 日趋严重 , 在一批头脑清醒 的士大 夫身上表现 出来的忧患 意识也 日趋浓烈 , 因此开始 出现 了对王 学末流空疏学风 的批判 , 经世致用 的实学思潮逐 渐兴 起 。 这批人找不 到批判 王学的新武器 , 就只有回 到朱熹 那里去 。 从有关格物致知 的这个 角度 看 , 在 向朱子 学复归 的过程 中 , 有人要回到被王 学末流人物弃置不顾的六艺典籍 中去寻找知 识 , 重视考证 , 胡文焕即应属此类 。 胡文焕生卒年不详 , 钱塘人 , 在万 历 、 天启年间辑刊考证性专著 , 考证范 围包括名物 、 训话 、 文学 、 艺术等 , 并定书名为 《 格致丛书 》 。 从朱震亨的 《 格致余论 》 到胡文焕的 《 格致丛书 》 , 反映 了元明学者有用 “ 格致 ” 表述 书 考证 、 研究 ” 的意思 。 三 、 徐光启首倡 “ 格物穷理之学 ” 徐光启 一 的一生 , 从入蒙学到文 渊阁大学 士 , 走的是一条典型的 “ 格致诚 正修齐治平 ” 的道路 。 他 的青少年时代 , 正是儒释道合流的心性之 学 即王学 泛滥的盛期 。 他的启蒙老师黄体仁就是私淑 王守仁而深 笃 心性之 学的人 物 。 ③ 徐光启 中 举 的 八 股 文章 《 舜之居深 山之 中 》 也是 阐发心学 的典型文章 , 从落卷 中把它检出来而予以高度评价的主 考 官焦兹正是大讲 “ 识心见性 ” 的 当世 名流 。 不过 , 徐光启还有另一面 , 就是动荡不定和灾荒频仍的生活环 境一直培育着他 的忧患意 识 , 经世致用的观念一直促使他留心实学与实事 。 对王学空疏学风 的不满 , 使他在思想上 向 朱子学复归 。 他 中进土后人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 曾在馆课 中虚拟一篇 “ 刻紫阳朱子全集序 》 , 对王学末流痛加批判 , 主张 “ 学孔 氏者必从朱氏始 ” 。 值得注意的是 , 就在发生这一转向的 时刻 , 他 又 同时接受 了西学 , 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在他那里 “ 会通 ” , 中国的传统知识体系 也经他之手 , 在 “ 格物致知 ” 的名义下 出现 了一次重要突破 。 意大利的耶稣会士利玛窦 , 一 , 自 年到中国内地传教 , 摸 索出一套 “ 学术传教 ” 的办法 。 徐光启先是通过利玛窦绘制的世 界 地 图 得知 有利 氏其人 , 。。年始晤利氏于南京 , 考选庶吉士后则有较多时间在北京 向利氏问学 。 《 传 习录 , 下 。 参见包遵信 《 王 学的崛起和晚明的社会思潮 》 , ‘ 中国文化 , 第二集 , 复且大学出版社 , 牟 。 梁家勉 《 徐光启年谱 , , 上海古籍 出版社 , 年 , 摘 瓦 。 ①⑧② 一 一

1607年,徐光启在《刻几何原本序》中说:“顾惟先生之学,略有三种,大者修身事 天,小者格物穷理,物理之一端别为象数,…而余乃亟传其小者”。 1612年,他在《泰西水法序》中指出天主教可以补儒易佛,并说“其余绪更有一种格物 穷理之学。凡世间世外,万事万物之理,叩之无不河悬响答,…格物穷理之中,又复旁出 一种象数之学。象数之学,大者为历法,为律吕,至其他有形有质之物,有度有数之事,无 不赖以为用,用之无不尽巧极妙者。” 棕上所述,可见徐光启把利玛窦带来的学问分为两大类,德者为“修身事天之学”,天 主教教义之类归于此;智者为“格物穷理”之学,其中有一分支为“象数之学”,包括历 法、音律、数学等等。这个分类是很粗髓的,却可从中看到西方学科分类的影子,又沿有远 离中国传统的儒家经典,可以说,徐光启是在用这种经典语言对外来文化进行“整义”式的 剪裁。 在不能完全移植西方学科分类体系的情识下,余光启分类的祖糙是不可避免的,而重要 的是他借西学之光做了一次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的金新的分类。格物穷理(或即物穷理,或 格物致知)在程朱学派那里只是由智达德的一个起点,徐光启则借外力促成了智与德的分 离,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格物穷理之学”。 那末,轺物穷理.之学是与西方科学相对应的吗?不是。当时欧洲并不用scientia这个 词称谓学科领域。我们在利玛窦的有关著述中也找不到有关这个问题的答案。 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Giulio A1eni,1582一1649)所撰《西学凡》(1623)一书可以帮 助我们分析这个问题。此书简要地介绍了当时欧洲大学的六门课程,按艾氏译文为文科、理 科、医科、法科、教科、道科,现在则应分别译为修辞学、哲学、医学、法学、散规学、神 学。 利玛窦当初在欧洲也是按六科学习的,根据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的制约因素看,他不会把 修辞学、法学介绍给徐光启,教规学应与神学合并介绍。当时西方的“哲学”是一个把逻辑 学、形而上学、物理学、数学等都包括在内的大口袋。这样,徐光启“顾惟先生之学”的结 果,必然是主要看到两大类:神学和哲学,他按自己的理解把前者称为修身事天之学,把后 者称为格物穷理之学。西方是把数学列在哲学之下的,所以徐光启说“格物穷理之中,又复 旁出一种象数之学”。当然,徐光启所说的象数之学不只是数学,也包括能够应用数学的许 多学科。 艾儒略之所以把philosophia译为“理科”,很可能是取自徐光启的格物穷理之学,六 科的名称都用一个汉字,从格物穷理中取出一个“理”字来,可谓恰到好处。 格物穷理之学的提出,从观念上搭了一座引渡西学的桥梁,有用于国计民生的西方科学 技术知识可以循此进入。 格物穷理本来就与格物致知相通,“格物穷理之学”的新意也因此被赋与了“格致”。 此后,格致一词除在少数情况下因袭传统的意义之外,多数情况下都与西学相关,明末有熊 明遇的《格致草》、高一志的《空际格致》、汤若望的《坤奥格致”等,皆可以为证。 四、办洋务与大兴“格致之学” 如果把西学比作接穗,把朱熹的格物致知比作砧木,格物穷理之学就是徐光启用嫁接方 法培育出来的新株,它曾在晚明盛清放出过艳丽的花朵,但它结出的果实却长期被冷藏起 -42一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年 , 徐光启在 《 刻几何原本序 》 中说 “ 顾 惟 先 生 之学 , 略有三种 大者修身事 天 , 小者格物穷理 , 物理之一端别为象数 , · …”而余乃觅传其小者 ” 。 年 , 他在 《 泰西水法序 》 中指出天主教可以补儒 易佛 , 并说 “ 其余绪更有一种格物 穷理之学 。 凡世 间世外 , 万事万物之理 , 叩之无不河悬响答 , “ …格物穷理之 中 , 又复旁出 一种象数之学 。 象数之学 , 大者为历法 , 为律吕 , 至其他有形有质之物 , 有度有数之事 , 无 不赖以为用 , 用之无不尽巧极妙者 。 ” 综 上所述 , 可 见徐光 启把利玛窦带来的学向分为两大类 , 德者为 “ 修身事天之学 ” , 夭 主教教义之类归于此 , 智者为 “ 格物穷理 ” 之学 , 其 中有一分支 为 “ 象 数 之 学 ” , 包括历 法 、 音律 、 数学等等 。 这个分类是很粗糙的 , 却可从 中看到西方学科分类的影子 , 又 没有远 离 中国传统的儒家经典 , 可以说 , 徐光启是在用这 种经典语言对外来文化进行 “ 格义 ” 式的 剪 裁 。 在不能完全移植西方学科分类体系的情况下 , 徐光启分类的粗糙是不可避免的 , 而重要 的是他 借西学之光做 了一次 中国历史上前无 古人的全新的分类 。 格物穷理 或即物穷理 , 或 格 物致知 在程朱学派那里只是 由智达德的一个起点 , 徐 光 启 则 借外力促成 了智与德的分 离 , 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 “ 格物穷理之学 ” 。 那 末 , 格物穷理之学是 与 西 方科学相对应的吗 不是 。 当时欧洲并不用 。 这个 词称 谓学科领域 。 我 们在利玛窦的有关著述 中也找不到有关这个问题的答案 。 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 , 一 所撰 《 西学 凡 》 一书可 以帮 助我们分析这个问题 。 此书简要地介绍 了当时欧洲大学的六 门课程 , 按艾氏译文为文科 、 理 科 、 医科 、 法科 、 教科 、 道科 , 现在则应分别译为修辞学 、 哲学 、 医学 、 法学 、 教规学 、 神 学 。 利玛窦当初在欧洲也是按六科学 习的 , 根据 当时 中西文化交流的制约 因素看 , 他不会把 修 辞学 、 法学介绍给徐光启 , 教规学应与神学合并介绍 。 当时西 方的 “ 哲学 ” 是一个把逻辑 学 、 形 而上学 、 物理学 、 数学等都包括在 内的大 口袋 。 这样 , 徐光启 “ 顾推先生之学 ” 的结 果 , 必然是主要看到两大类 神学和哲学 , 他按 自己的理解把前者称为修身事天之学 , 把后 者称 为格物穷理之学 。 西方是把数学列在哲学之下的 , 所以徐光启说 “ 格物 穷理之 中 , 又复 旁 出一 种象数之学 ” 。 当然 , 徐 光启所说的象数之学不 只是数学 , 也包括能够应用数学的许 多学科 。 艾儒略之所以把 。。 。 译为 “ 理科 ” , 很可能是取 自徐光启的格物穷理之学 , 六 科的名称都用一个汉字 , 从格物穷理 中取出一个 “ 理 ” 字来 , 可谓恰到好处 。 格物穷理之学的提出 , 从观念上搭了一座引渡西学的桥梁 , 有用于国计民生的西方科学 技术知识可以循此进入 。 格物穷理本来就与格物致知相通 , “ 格物穷理之学 ” 的新意也 因此被赋与 了 “ 格致 ” 。 此后 , 格致一词除在少数情况下 因袭传统的意义 之外 , 多数情况下都与西学相关 , 明末有熊 明遇的 《 格致草 》 、 高一志的 《 空际格致 》 、 汤若望的 《 坤舆格致 》 等 , 皆可以为证 。 四 、 办洋务与大兴 “ 格致之学 ” 如果把西学 比作接摧 , 把朱熹的格物致知 比作砧木 , 格物穷理之学就是徐光启用嫁接方 法培育出来的新株 , 它 曾在晚明盛清放出过艳丽的花朵 , 但它结出的果实 却 长 期 被冷藏起 一 一

来。康熙晚年开始的闭关锁国政策,基本上断绝了一切新的“接穗”来源。这种局面直到晚 清的洋务运动前后才出现变化,而且是大变化。 地主阶级的改革派人物冯桂芬(1809一1874)于1861年撰文写道:“有天地开辟以来未 有之奇愤,凡有心知血气,莫不冲冠发上指者,则今日之广运万里地球中第一大国,而受制 于小夷也。”①这种强大而凶险的外来压迫是他急于改革的基本前提,他比他的开明前辈 (林则徐、魏源)更开明,不仅提出要“制洋器”,而且还主张“采西学”。他缕述中国古 代典籍中有关广采天下之学的记载,着重强调自明末和鸦片战争以后传入的西学中,“如算 学、重学、视学、光学、化学等,皆得格物至理”。②这样,西方的自然科学,就在冯氏高 扬传统的旗帜下作为“格物至理”的学问被重新提了出来。两年后他替李鸿亲草拟创办上海 广方言馆的奏稿,他的这一主张又变成了李鸿章的主张。当时在大多数士大大的眼中,只是 看到了西方的船坚炮利,它属于“技艺”,自尊老大的中华儒士向以纲常名数的理学为 “本”,以潜心智巧的技艺为“末”。冯桂芬不只磊到了西艺、出看到了西学,把它与“格 物”这个与理学相通的高等字跟联系起来,也就大大提高了西方文化的身价。今天看来是无 需费口舌的事,在时知是很艰难的一步。 几乎与冯桂芬词时,非华的传教士大概也曾到明末清初西学有新的“典籍”中寻根,拾 到了格致”。伟烈亚力(Alexander Wylie,1815一1887)、傅兰雅(John Fryer,1839一 1928)与李善兰(1811一1882)合作,于1861年前后将牛顿的名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译为《数理格致”®(又译《奈端数理”),这里的“格致”明确地对应着英国的“自然哲 学” 洋务运动初期建立的京师同文馆,请了一批外国人任“教习”,课程中有“格物”课。 1866年,当时任教习的美国传教士丁韪良(W.A.P.Martin,1827一1916)译编了一本格 物人门》,丁氏给此书的英译名是“Natural Philosophy”。④ 对于中国人,即便是开明的士大夫,并不可能去认真了解西方的自然哲学是怎么一回 事,这里重要的是可以在“格致”·(或“格物”)的名义下学习“西学”和“洋器”,又似 乎并不背离传统。一旦克服了这个障碍,就可以把门散得大一点儿。 在清廷上层,洋务派首领、恭亲王奕诉提出“中国自强之道”,其中包括在“推算格致 之理”方面要“专精务实,尽得其妙”。⊙洋务派的中坚力量也都持这一观点,上海机器制 造局总办冯焌光、郑藻如在1870年起草了《再拟开办学馆事宜章程十六条*,其中在“广翻 译以益见闻”一条中写道: 拳西之学入我中国,自明天启(应为万历一樊注)中利玛奥始,继踵而至 者如汤若望、南怀仁、蒋友仁、戴进贤诸辈,各有撰述,所阐格致之学,略有端 倪。近年墨海书馆译有儿何、重学、谈天、代数谐书,海内传观,大约信展参半。 而京师同文馆丁君韪良近刻《格物入门”,分水学、气学、火学(即热学)、电 学、力学、化学、算学七卷,亦已各举其纲,尚待实征诸用。夫西士究心,惟在实 学,既不同世之自种独得者弛鹜元虚,而我中国之亟当讲求者,又在乎确为实济, ①《校邻庐抗议·制洋器议。 ②《校那声抗议·采西学议,。 图 王冰,“明消时期物理学译著书目考”,《中国科技史料》第7卷第5期。 ④ 《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第166页。 ⑥ 《第办实务始末》同治朝卷四十六。 -43-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来 。 康熙晚年开始的 闭关锁国政策 , 基本上断 绝了一切新的 “ 接穗 ” 来源 。 这 种局面 直到晚 清的洋务运 动前后才 出现变化 , 而且是大变化 。 地主阶级 的改革派水物冯桂芬 一 于 年撰 文写道 “ 有天地开辟 以来未 有之奇愤 , 凡有心 知血气 , 莫不 冲冠发上指者 , 则今 日之广运万里 地球 中第一大 国 , 而受制 于小夷也 。 ” ①这 种强大而凶险的外来压迫是他急于改革的基本前提 , 他 比 他 的 开 明前辈 林则徐 、 魏源 更开 明 , 不 仅提 出要 “ 制洋器 ” , 而且还主张 “ 采西 学 ” 。 他 缕述 中国古 代典籍 中有关广采 天下 「 之学的记载 , 着重强调 自明末和鸦片战 争以后传人的西学 中 , “ 如算 学 、 重 学 、 视学 、 光学 、 化学等 , 皆得格物至理 ” 。 ②这 样 , 西方的 自然科学 , 就在冯 氏高 扬传统的旗 帜下作为 “ 格物至理 ” 的学问被重新提 了出来 。 两年后他替李鸿章草拟创办上海 广 方言馆的奏稿 , 他的这吮主张又变成 了李鸿章的主张 。 当时在大多数士大 夫的眼 中 , 只是 看到 了西 方的船坚炮利 , 它属于 “ 技艺 ” , 自尊老大的中华儒士 向 以 纲 常 名 教 的 理 学为 “ 本 ” , 以潜心智巧的技艺为 “ 末 ” 。 冯桂芬不 只看到 了西艺 , 也看到了西 学 , 把它 与 “ 格 物 ” 这 个 与理学相通的高等字眼联 系起来 , 也就大大提 高了西 方文化的身价 。 今天看来是无 需费 口 舌的事 , 在那时却是很艰难的一步 。 几乎与冯桂芬同时 , 来华的传教士大概也 曾到明末清初西学方 沂的 “ 典籍 ” 中寻根 , 拾 到 了 格致 ” 。 伟烈亚力 , 一 、 傅 兰 雅 , 一 与李善兰 一 合作 , 于 年前后将牛顿的名著 咱 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 译 为 《 数理格致 》 ⑧ 又译 《 奈端数理 》 , 这里的 “ 格致 ” 明确地对应着英 国的 “ 自然哲 学 ” 。 洋务运动初期建立 的京师同文馆 , 请了一批外国人任 “ 教习 ” , 课程 中有 “ 格物 ” 课 。 年 , 当时任教 习的美国传教士丁胜 良 , 一 译 编 了一本 《 格 物人 门 》 , 氏给此书的英译名是 “ ” 。 ④ 对于 中国人 , 即便是开 明的士大 夫 , 并不可能去认真 了解西 方 的 自 然 哲学是怎么一回 事 , 这里重要 的是可以在 “ 格致 ” · 或 “ 格物 ” 的名义下学 习 “ 西 学 ” 和 “ 洋 器 ” , 又似 乎并不背离传统 。 一旦克服 了这个障碍 , 就可 以把门敞得大一 点儿 。 在清廷上层 , 洋务派首领 、 恭亲王奕诉提 出 “ 中国 自强之道 ” , 其 中包括在 “ 推算格致 之理 ” 方面要 “ 专精务实 , 尽得其妙 ” 。 ⑥洋务派的 中坚力量也都持这 一观点 , 上海机器 制 造局总办冯坟光 、 郑藻如在 。年起草了 《 再拟开办 学馆事宜章程十六条 》 , 其 中在 “ 广翻 译 以益见 闻 ” 一条 中写 道 泰 西之 学入 我 中国 , 自明天 启 应为万 历 — 樊注 中利 玛 窦 始 , 继 踵而至 者 如汤若 望 、 南怀仁 、 蒋友仁 、 戴进 贤诸辈 , 吝 有撰迷 , 所 阐 格 致 之 学 , 略有端 倪 。 近 年 墨海书馆译 有几 何 、 重 学 、 谈天 、 代数诸书 , 海 内传观 , 大约信疑参半 。 而京师同文馆丁 君 胜 良近 刻 《 格物 入 门 》 , 分 水 学 、 气学 、 火 学 即 热 学 、 电 学 、 力学 、 化 学 、 算 学七 卷 , 亦已 各举其纲 , 尚待 实征 诸 用 。 夫 西 士 究 心 , 惟在 实 学 , 既不 同世之 自矜 独得者弛 鹜元虚 , 而 我 中国之 鱼 当讲求者 , 又 在乎确为实济 , 校那庐抗议 · 制洋器 议 , 。 校那庐抗议 · 采西学 议 》 。 王 冰二 “ 明消 时期物理学译 著书 目考 ” , 《 中国科技史料 , 第 卷第 期 。 《 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 , 第 辑上册 , 第 页 。 《 筹办夷务姑末 , 同治朝卷四十六 。 ⑧①④

立见施行。① 这段话很明白地说出了三层意思,第一是肯定了从利玛实到丁韪良给中国传来了“格致 之学”,第二是中国的现实亟待采用这些格致之学,第三是对格致之学的范围大体认定为后 来所说的“科学技术”。与明末徐光启之辈的曲“异”和寡有所不同,在晚清民族危机的催 迫之下,在知识界日益觉醒、承认落后于人而要求自强的呼声中,格致之学作为西学的代名 词,大举冲进了中国的教育、文化领域。 在上海,由中西人士联合向社会各界筹款于1866年创办了“格致书院”,活动内容有展 览、售书和授课。该院从1886年起实行“考课”,由李鸿章、刘坤一、盛宣怀等社会名流出 题,院内外士子官绅皆可应考。得名次者可以获奖,并择优秀文黄辑成《格致书院课艺·出 版广传,大力宜传格致之学,颇有开风气之功。书院的董事傅兰雅还自费示起了格致汇 编*杂志,普及科技知识;也很有社会影响。 在北京,京师同文馆于1888年设“格物馆”,195年设为“松效馆”,为此还专门发布 了一次“正名”的通知“据总教以呈称:致知站由格物,同文馆设立格物馆时,未能顾名思 义。请将格物馆改为格致馆,庶于致知格物不至有偏等语。该总教习所呈,不为无见,嗣后 格物馆即改名为格致馆,以符名实。此谕。”国表面上看,这是在字句上兜圈子,实际上是 在向术语规范化的方向迈进。 阻碍西学传播的一个重要障碍是科举制度,它把大多数知识分子的精力和时间都消耗在 无用的八股文和试贴诗上,反以习西学为耻。一些走在时代前列的人早就希望改变这种局 面。游历过欧洲的王韬(1828一1897),在1883年之前就曾提出把“格致”列为科举考试的 科目。③早年弃举从商的郑观应(1842一1922)也在1884年根据“分科取士”的旧例,提出 在科举中开“格致科”,④这些建议意味着要在不改变中国传统的教育与选才制度的前提下, 打破原有僵化的知识结构,部分地代之以新鲜的“格致之学”。 格致或格致学在这段时间里究竟指什么?这难以一概而论,依对现有学科划分的理解, 可分述为几种情况。 1.泛指科学技术总体,以上海的格致书院为代表。前期主持该院工作的徐寿(1818一 1884)在给李鸿章的信中称书院将“轮流讲论格致一切,如天文、算法、制造、與图、化 学、地质等事”。®该院从英国特请一教师来护,所拟“格致大纲”包括各门“日气学、日 水学、日热学、日光学、日电学、日化学矿学等”。®傅兰雅则侧重技术学科方面开出《格 致书院西学课程纲目·,列有“一矿务、二电学、三测绘、四工程、五汽机、六制造”。⑦ 傅兰雅办的《格致汇编,英译名从第二期改为“The Chinese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Magazine'”,科学知识和实用技术的知识都有。 2.泛指自然科学总体。如前述丁韪良的《格物入门:,数学、物理学和化学都在其 内。 ①《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第229页。 ②同上,第139页。 ⑧ 《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箔8页。 ④同上,第12页。 ⑤同上,第165页。 @同上,第183页。 ⑦同上,第186页。 -44-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立见施行 。 ① 这 段话很明 白地说 出了三层意思 , 第一是肯定了从利玛窦到丁脸 良给 中国传来了 “ 格致 之学 ” , 第二是 中国的现实圣待采用这 些格致之学 , 第三是对格致之学的范围大体认定 为后 来所说的 “ 科学技术 ” 。 与明末徐光启之辈的 曲 “ 异 ” 和寡有所不同 , 在晚清民族危机的催 迫之下 , 在知识界 日益觉醒 、 承认落后于人而要求 自强的呼声中 , 格致之学作为西学的代名 词 , 大举冲进 了中国的教育 、 文化领域 。 在上海 , 由中西人士联合 向社会各界筹款于 年创办 了 “ 格致书院 ” , 活动 内容有展 览 、 售书和授课 。 该院从 年起实行 “ 考课 ” , 由李鸿章 、 刘坤一 、 盛宣怀等社会名流出 题 , 院 内外士子官绅皆可应考 。 得名次者可以获奖 , 并择优秀文章辑成 《 格致书院课艺 》 出 版广传 , 大 力宜传格致 之学 , 颇有开风气之功 。 书院的董事傅兰雅还 自 费 办 起 了 《 格致汇 编 》 杂志 , 普及科技知识乡 也很有社会影响 。 在北京 , 京师同文馆于 年设 “ 格物馆 , , 年改为 “ 格致馆 ” , 为此还专门发布 了一次 “ 正名 ” 的通知 “ 据总教 习呈称 致知必 由格物 , 同文馆设立格物馆时 , 未能顾名思 义 。 请将格 物馆改 为格致馆 , 庶于致知格物不至有偏等语 。 、 该总教习所呈 , 不为无见 , 嗣后 格物馆即改名为格致馆 , 认符名实 。 此谕 。 ” 表面上看 , 这是在字句上兜圈子 , 实际上是 在 向术语规范化的方 向迈进 。 阻碍西学传播的一个重要障碍是科举制度 , 它把大多数知识分子的精力和时间都消耗在 无用的八股文和试贴诗上 , 反以习西学为耻 。 一些走在时代前列的人早就 希 望 改 变这 种局 面 。 游历过欧洲的王韬 一 , 在 年之前就 曾提 出把 “ 格致 ” 列为科举考试的 科 目 。 ③ 早年弃举从商的郑观应 一 也在 年根据 分科取士 ” 的 旧例 , 提出 在科举 中开 “ 格致科 ” , ④这 些建议意味着要在不改 变 中国传统的教育与选才制度的前提下 , 打破原有僵化的知识结构 , 部分地代之以新鲜的 “ 格致 之学 ” 。 格致或格致学在这 段时间里究竟指什么 这难 以一概而论 , 依对现有学科划分的理解 , 可分述 为几种情况 。 泛指科学技术总体 , 以上海的格致书院为代表 。 前期主持该院工 作的徐寿 一 在给李鸿章的信 中称书院将 “ 轮流 讲 论 格 致一切 , 如天文 、 算法 、 制造 、 舆图 、 化 学 、 地质等事 ” 。 ⑤ 该院从英国特请一教师来沪 , 所拟 “ 格致大纲 ” 包括各门 “ 日 气学 、 日 水学 、 日热学 、 日 光学 、 日 电学 、 日 化学矿学等 ” 。 ⑥傅兰 雅则侧重技术 学科方面开出 《 格 致书院西学课程纲 目》 , 列有 “ 一矿务 、 二 电学 、 三测绘 、 四工程 、 五汽机 、 六制造 ” 。 傅兰雅办的 《 格致汇编 》 , 英译 名从 第 二 期 改为 “ 。 。 。 ” , 科学知识和 实用技术的知识都有 。 泛指 自然科学总体 。 如前述丁践 良的 《 格物人门 》 , 数学 、 物理 学 和 化 学都在其 内 。 ① 心 中国近代学 制史料 , , ⑧ 同上 , 第 页 。 ⑧ 《 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 , ④ 同上 , 第 页 。 ⑧ 同上 , 第 页 。 ⑥ 同上 , 第 页 。 ⑦ 同上 , 第 页 。 第一辑 上 册 , 第 贾 。 第一辑下泌 , 第 页 一

3.只包括物理学和化学。如郑观应在《考试一文中提开“格致科,凡声学、光学、 电学、化学之类皆属焉”。①大概由此提炼出“声光化电”作为“格致”的同义语,后经张 之洞《劝学篇·(1898)的鼓吹,更使人们作此理解。鲁迅在《呐喊》自序里说到南京的江 南水师学堂“才知道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这也应是指声光化电的“格致”。 4。专指物理学。京师同文馆分设天文馆、算学馆、化学馆、格致馆和英、法、德、 俄、东文馆。据《清会典载“凡格致之学有七”,一日力学,二日水学,三曰声学,四日 气学,五日火学(即热学),六曰光学,七日电学®很明显,这都在物理学的范围内。 五、孔德·西周·康有为 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日本的明治维新打效了中国的洋务运动, 一纸“马关条约”把台湾、澎湖割让了出去,紧接着就是各国列强从几处下手强占或租借中 国领土,瓜分中国之势加速了中国知识家的觉醒,迫纯的悲倚、仇外是于事无补的,一些人 从中日两国的比较中。意识到向日本学习变法图强经验的必要性。这一点从梁启超的文章中 可以看出来, 梁启原曾在《西学书目表序例”(.《时务报》1896年10月17日)中提出:“国家欲自 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者欲自立,以多读西书为功”。然而,在整整一年之后,他在《大 同译书局叙例·(《时务报1897年10月16日)一文中又改说:“联合同志,创为此局。以东 文(指日文)为主,而辅以西文”。 大同译书局由维新派人士筹资创办于上海,开局后很快就抛出一批书来,其中包括康有 为编的《日本书目志》。新书广告见于《申报*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十七日,不过, 梁启超先在1897年11月15日的《时务报”上曾以《读后》为题做过介绍,表明 该书当完成在此之前。弄清这一时间是重要的,因为在《日本书目志》的“一册,卷二,理 学门”中列有: “《科学入门”,普及舍译,《科学之原理。,本村骏吉著。” 虽然中日两国的“科学”在写法上没有差别,但中文从前无此词,康有为的书目志意味 着把日文的“科学”译为中文,是中文第一次出现“科学”,在中国近代科学史上有其特殊 意义。 我国学者有人认为是梁启超于1896年在《变法通议中第一次使用了“科学”一词。③日 本学者铃木修次在袁氏之前提到过这一点,他又同时指出,梁氏“在文中写的‘科学不改'似 特指学制问题,用意近乎手说要破坏它。”④ 铃木氏感到费解的原因,来自检字排版的错误。作为梁氏著作的权威性版本*饮冰室合 集·,在属于《变法通议》的《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一文中,的确印着“科学不改,聪明 之氏,皆务习帖括,以取富贵,…”,各种选编本大多依此,但近年有人指出了《合集” 排印之误,此文当年初载于《时务报·时,写的是“科举不改”,®这才与前后文相符,此 ①《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第12页。 ②《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第77页。 ③袁翰青《科学、技术两词湖源),《北京晚报》,1985年9月19日,第三版。 ④Nakayama,Shigeru,Translation of“Science”to“kagaku,kexue科学”,第三届中国科学史国际讨论 会(北京,1984)会议论文,英文打印稿,第7页。 4 ®李华兴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1页。 -45-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只包括物理 学和化学 。 如郑观应在 《 考试 》 一文 中提开 “ 格致科 , 凡 声学 、 光学 、 电学 、 化学 之类皆属焉 ” 。 ①大概 由此提炼出 “ 声光化电 ” 作为 “ 格致 ” 的 同义语 , 后经张 之 洞 《 劝学篇 》 的鼓吹 , 更使人们作此理解 。 鲁迅在 《 呐喊 》 自序里 说到南京的江 南水师学堂 “ 才知道世上还有所谓格致 , 算学 ·“ …” , 这也应是指声光化 电的 “ 格致 ” 。 专指物理学 。 京师同文馆分设天文馆 、 算学馆 、 化学馆 、 格 致 馆 和 英 、 法 、 德 、 俄 、 东文馆 。 据 《 清会典 》 载 “ 凡格致之学有七 ” , 一 日 力学 , 二 日 水学 , 三 曰 声学 , 四 日 气学 , 五 日火 学 即热学 , 六 日光学 , 七 日 电学⑧很明显 , 这都在物理学的范围内 。 五 、 孔德 · 西周 · 康有为 年的 中日甲午 战争 , 从某种意义上说 , 是 日本的 明治维新打败 了中国的洋务运动 , 一纸 “ 马关条约 ” 把 台湾 、 澎湖割让 了出去 , 紧接 着就是各国列强从几处下手强 占或租借 中 国领土 , 瓜分 中国之势加速 了 中国知识界的觉醒 , 单纯的悲愤 、 仇外是于事无补的 , 一些人 从 中 日两 国的 比较 中 , 意识到向 日本学习变铸图强经验 的必要性 , 这一点从 梁启超的文章中 可 以看出来 。 梁启超原 曾在 《 西 学书 目表序例 》 《 时务报 》 年 月 日 中提 出 “ 国家欲 自 强 , 以多译西书为本 , 学者欲 自立 , 以多读西书为功 ” 。 然而 , 在整整一 年之后 , 他在 《 大 同译书局叙例 》 《 时务报 》 年 月 日 一文 中又改说 “ 联 合 同志 , 创为此局 。 以东 文 指 日文 为主 , 而辅以西文 ” 。 大 同译 书局 由维新派人士筹资创办于上海 , 开局后很快就抛 出一批书来 , 其中包括康有 为编的 《 日本书 目志 》 。 新书广告见于 《 申报 》 光绪二十四年 五 月十七 日 , 不 过 , 梁 启超先在 年 月 日的 《 时务报 》 上 曾以 《 读 日本书 目志 后 》 为题做过介绍 , 表明 该书当完成在此之前 。 弄清这 一时 间是重要的 , 因为在 《 日本书 目志 》 的 “ 一册 , 卷二 , 理 学 门 ” 中列有 “ 《 科 学入 门 ” , 普及舍译 《 科学之原理 》 , 本村骏吉著 。 ” 虽然 中 日两国的 “ 科学 ” 在写法上没有差别 , 但 中文从前无此 词 , 康 有为的书 目志意味 着把 日文的 “ 科学 ” 译为 中文 , 是 中文第一 次 出现 “ 科学 ” , 在 中国近代科学史 上有其特殊 意义 。 我国学者有人认为是梁启超 于 年在 《 变法通议 》 中第一次使用 了 “ 科学 ” 一 词 。 ③ 日 本学者铃 木修次在袁 氏之前提到过这一点 , 他 又 同时指出 , 梁氏 “ 在文 中写的 ‘ 科学不改 ’ 似 特指学制问题 , 用意近乎于说要破坏它 。 ” ④ 铃木 氏感到费解的原因 , 来 自检字排版的错误 。 作为梁 氏著作的权威性版本 吠饮冰室合 集 》 , 在属于 《 变法通议 》 的 《 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 》 一文 中 , 的确印着 “ 科学不改 , 聪 明 之氏 , 皆务习帖括 , 以取富贵 , ”一 ” , 各种选 编本大 多依此 , 但近年有人指 出 了 《 合集 》 排 印之误 , 此文 当年初载于 《 时务报 》 时 , 写的是 “ 科举不改 ” , ⑥这才 与前后文相符 , 此 ‘ 中国近代学制 史料 》 , 第一辑下册 , 第 页 。 《 中国近代学制史 料 》 , 第一辑上 册 , 第 ”页 。 袁翰青 《 科学 、 技术两词溯源 》 , 《 北京晚报 , , 年 月 日 , 第三版 。 , , “ ” “ , 科学 ” , 第三届中国科学史国际讨论 会 北京 , 会议论文 , 英文打印稿 , 第 页 。 李华兴编 ‘ 梁启超选集 , , 上 海人 民出版社 , 翻年 , 第 页 。 ③⑥①②④ 一 一

疑即可冰释了。首次用“科学”者,仍应归功于康有为。 ·日本在使用“科学”一词之前,也曾经历过因吸收中国文化而使用“格物”、“格致”、 .“穷理”等词的阶段。追随过荷兰学者的兰学医生和翻译家高野长英(1804一1850)在1832 年曾说过“解剖学乃医学之一科学。”这里使用“一科学”是“一科”之学的意思,而不是 一门“科学”的意思。这时还没有把“科学”作为专有名词使用。① 岛尾永康指出,在日本最早使用“科学”一词的人是西周。1874年,他在《明六杂志 上发表文章第一次把science译为“科学”。② 西周(1829一1897),·名时懋、鱼人,作为幕府派遣的首批文科留学生,于1862年去荷 兰,三年后归国,参与组织进步学术团体“明六社”,经常在该社机关刊物《明六杂志”上 发表文章,开展启蒙宣传。他本来就有很好的汉学功底,又留学西洋,翻水平很藏,由他 首先创用的许多学术名词,·如哲学、主观、客观、理性、现象、演绎、归钟等。都成为专有 名词,并先后转为中文名词,一直沿用至今。他在学校拼设《百学连环,分门别类地全面 介绍西方文化,强调要由哲学家“建立百科学术之统-一观”,而“探讨学术之精微则全凭各 科学术之专家。网他的这独观点非自法国的实证主义哲学创始人孔德(Auguste Comte, 1798-i857) 孔德关于科学分类的观点,在近代科学思想史上是有特殊意义的。前人往往按各知识领 域的一般特征以及相互联系进行分类,孔德则按各门科学“实证性的水平”进行分类,由此 排出了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学的次序。④孔德同时认为,这五门学科的排 列是由简单到复杂,前面的学科是后面学科的基础。 西周在《知说*一文中说:“孔德分类诸学之见象,由单纯者至有组织者,立五学(天 文学、格物学、化学、生体学、社会学)之模范。其立论极精,其识力极高,可谓尽矣… …”。回他把cience译为“科学”,正是受了孔德的“科学分类”的影响,它不是science (源于拉丁文scientia,知识,学问)的本意,甚至与孔德对科学本质的论述(实证性)也 不相干。 19世纪后半叶,科学分科的专业化趋势日益加强,伊藤博文在1879年9月呈给日本天皇 的教育提案中就出现了“高等学生必须接受科学教育”@这样的话,“科学”一词在日本普 及化的前景也就很明朗了。康有为的《日本书目志中收人的《科学人门”出版于1885年, 它是由“普及舍”组织翻译的普及读物,⑦当是“科学”普及的高潮中或是在已定型之后。 康有为不仅是最早引人“科学”的人,也是最早使用“科学”的人。他在1898年6月进 呈光绪帝的《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中有三处用了“科学”。 A.·“夫以总角至壮至老,实为最有用之年华,最可用之精力,假以从事科学,讲求政 艺,则三百万之人才,足以当荷兰、瑞典、丹麦、瑞士之民数矣。” B.“从此内讲中国文学,以研经义、国闻、掌故、名物,则为有用之才,外求各国科 学,以研工艺、物理、政教、法律,则为通方之学。” ① Nakeyama,Shigeru:Translation of“Science”to“kagaku,kexue科学”,第4页。 ②岛尾永康,汉语科技词汇的中日交流与比较,同上,中文打印稿,第4页。 ③贾纯《试论近代日本哲学家西周),《外国哲学3第二辄第324页,商务印书馆,1982年。 Dietonary of Scientific Biography,Vol.I,p.376. ⑤ 同③,第331页。‘ ⑧同心,第6页。 ⑦《日本科学技术史大系)第8卷,第280顶。 46一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疑即可冰释了 。 首次用 “ 科学 , 者 , 仍应归功 于康 有为 。 日本在使用 “ 料学 ” 一词之前 , 也曾经 历过 因吸 收甲国文化而使用 “ 格物 ” 、 “ 格致 ”、 一 “ 穷理 ” 等词的阶段 。 追随过荷兰 学者的兰 学 医生和翻译家高野长英 一 。 在 年 曾说过 “ 解 剖学乃医学之一科学 。 ” 这 里使用 “ 一科学 ” 是 “ 一科 ” 之学的意思 , 而不是 一门 “ 科学 ” 的意思 。 这 时还没有把 “ 科学 ” 作 为专有名词使用 。 ① 岛尾永康指出 , 在 日本最早使用 “ 科学 ” 一词的人是西周 。 年 , 他在 《 明六杂志 》 上发表文章第一次把 吐 译 为 “ 科学 ” 。 ② 西周 一 , ‘ 名时慰 、 鱼人 , 作为幕府派遣的首批文科留学生 , 于 年去荷 兰 , 三 年后归国 , 参与组织进步学术团体 “ 明六社 ” , 经常在该社机关刊物 《 明六杂志 》 上 发表文章 , 开展启蒙宣传 。 他本来就有很好的汉 学功 底 , 又留学西洋 , 翻译水平很高 , 由他 首先创用的许多学术名词 , · 如哲学 、 ’ 主观 、 客观 、 理性 、 现象 、 演绎 、 归纳等 , 都成为专 有 名 词 , 并先后转为中文名词 , 一直沿用至今 。 他在学校讲授 《 百学连环 》 , 分门别类地全面 介绍西方文化 , 强调要 由哲学家 “ 建立百科学术之统一观 ” , 而 “ 探讨学术之精微则全凭各 科学术之专家 。 ③ 他 的这些观点来 自法国的实证主义 哲 学 创 始 人孔德 。。 , 一 。 孔德关于科学分类的观点 , 在近代科学思想更上是有特殊意义的 。 前人往往按各知识领 域的一般特征以及相互联 系进行分类 , 孔德则按各门科学 “ 实证性的水乎 , 进行分类 , 由此 排 出 了天文学 、 物理学 、 化学 、 生物学 、 社会学的次序 。 ④ 孔德同时认为 , 这 五门学科的排 列是 由简单到复杂 , 前面的学科是后面 学科的基础 。 西周在 《 知说 》 一文 中说 “ 孔德分类诸学之见象 , 由单纯者至有组织者 , 立五 学 天 文学 、 格物学 、 化学 、 生体学 、 社会学 之模范 。 其立论极精 , 其 识 力极高 , 可 谓 尽矣 … ” · ” 。 ⑤ 他把 。 译为 “ 科学 ” , 正是受了孔德的 “ 科学分类 ” 的影响 , 它不是 。 源于拉丁 文 , 知识 , 学问 的本意 , 甚至与孔德对科李本 质的论述 实证性 也 不相干 。 世纪后半叶 , 科学分科的专业化趋势 日益加强 , 伊藤博文在 年 月呈 给 日本夭皇 的教育提案 中就 出现 了 “ 高等学生必须接受科学教育 ” ⑧这样的话 , “ 科学 ” 一 词在 日本 普 及化的前景也就很 明朗 了 。 康有为的 《 日本书 目志 》 中收人的 《 科学人门 》 出版 于 年 , 它是 由 “ 普及舍 ” 组织翻译的普及读物 , 当是 “ 科学 ” 普及的高潮 中或是在已定型 之后 。 康 有为不仅是最早 引人 “ 科学 ” 的人 , 也是最早使用 “ 科学 ” 的人 。 他在 年 月进 呈光绪帝的 《 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 》 中有三处用了 “ 科 学 ” 。 二 “ 夫 以总角至壮至老 , 实为最有用之年华 , 最可用之精力 , 假 以 从 事 科学 , 讲求政 艺 , 则三百万 之人才 , 足 以当荷兰 、 瑞典 、 丹麦 、 瑞士之民数矣 。 ” “ 从此 内讲 中国文学 , 以研经义 、 国闻 、 掌故 , 名物 , 则 为 有 用之才 , 外求各国科 学 , 以研工艺 、 物理 、 政教 、 法律 , 则为通 方之学 。 ” ① , 卜 。 。 “ , ” “ , 科学 ” , 第 页 勿 岛尾 永康 汉语科技词 汇的中 日交流与比较 , 同上 , 中文打 印稿 , 第 页 。 ⑧ 贾纯 《 试论近代 日本哲学家西 周 》 , 《 外国哲 学 》 第二辑 第 页 , 商务印书馆 , 工 昭年 。 ④ , 。 ‘了 , , · · ⑥ 同 ③ , 第 页 。 ’ ⑧ 同 ① , 第 页 。 ⑦ 《 日本科学技术史大系 , 第 卷 , 第 页 。 一 一

C.“…宏开校舍,教以科学,俟学校尽开,徐废科举。” 从各句的前后文看,科学在A中与政艺相对,似指我们一般说的科学技术,B,C中是 指西学中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在内的一切有用学科。 六、严复:从“西学格致”到“科学” “科学”在康有为奏稿中没有象伊藤博文奏稿中那样幸运,维新短命,百日而天,与维 新派栓在一起的所有新事物也都遭厄运,出现了“自同文馆外,竟无人再敢言声光化电之 学,念爱皮西提之音”的局面O。庚子战乱后,迫于形势险恶,刚刚扼杀了维新派的顽固派 们也不得不在“新政”的招牌下把维新的措施一一推出台来。在这种大背景下,“科学”又 在某些近代先驱人物的言论与文章中出现了。 1901年3月,为办学奔走于绍兴、杭州之问的蔡元培(1868-194),在为友人的《化 学定性分析》一书写的序言中,称格物致“实科学之大法也。科学大法二:日归纳法,日 演绎法。…海通以夹,我国学者颜泽科学各书”。⑨ 同年11月,元培参与创《外交报”,在《译学》一文中写道:“英文之书,视日本 为备,然如科学、法津之类,亦有不及德、法者。”© 此时蔡氏所说“科学”,明显系指自然科学。 较早采用“科学”的另一位名人是严复,他以译述《天演论闻名全国。这部书的翻译 时间大约在1894一1896年间,出版在1898年。在《天演论》中并没有“科学”,有的是“格 致”,试举几例(页数按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本) A.“斯宾塞尔…亦本天演著《天人会通论(即《综合哲学提纲)…。其第一书开 宗明义,集格致之大成,以发明天演之旨。”(第5页) B。“额拉吉来图(今译赫拉克利特)…其学苞六合,阐造化,为数千年格致先声。” (第76页) C.“…格致思索之功胜耳。此二百年中之讨索,可谓辟四千年未有之奇。…然而格 致程途,始模略而后精深,疑似参差,皆学中应历之境。”(第94页) 根据文意判断,各句中的“格致”都相当于“自然哲学”,关于自然的知识皆纳于其 中。英国在l9世纪中叶以前很少用science,替它占着位置的是matura】philosophy。早年去 英国留学的严复也正是接受了这一影响。 自1897年起,严复着手翻译亚当·斯密的经济学名著*原富》,于1901一1902年间出 版。与《天演论。相比,格致(或格物)的含意发生了很大变化(下标页数按商务印书馆 1981年版本)。 A.“商改之盛衰视制造之精窳,农桑之优劣,而农桑、制造,舍化学、格致之日讲, 新理之日出,则断断乎莫能为也。”(第624页) B.“近世斯宾塞尔言学次第,亦以名数二学为始基,而格物如力质诸科次之,再进而 为天文地质…,再进而治生学。”(第631页) ①主松《严复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51页。 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一卷,中华书局,1984年,第119页。 ⑧同上,155页。 -47-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 “ 一宏开校舍 , 教 以科学 , 侯学校尽开 , 徐废科举 。 ” 从各句的前后 文 看 , 科学在 中与政艺相对 , 似指我们一般说的科学技术 , , 中是 指西 学 中包括社会科学和 自然科学在 内的一切有用 学科 。 六 、 严复 从 “ 西学格致 ” 到 “ 科学 ” “ 科 学 ” 在康有为奏稿 中没 有象伊藤博文奏稿 中那样幸运 , 维新短命 , 百 日而夭 , 与维 新派栓在一起的所有新事物也都遭厄运 , 出现 了 “ 自同文馆外 , 竟无人再 敢 言 声光 化 电之 学 , 念爱 皮西提之音 ” 的局 面 ① 。 庚子战乱后 , 迫于形势险恶 , 刚 刚扼 杀 了维新派的顽 固派 们娜不得不在 “ 新政 ” 的招牌下把维新的措施一一推出台来 。 在这 种大背景下 , “ 科学 ” 又 在某些近代 先驱人物的言论与文章 中出现 了 。 年 月 , 为办学奔走于绍兴 、 杭州之间的蔡元培 一 。 , 在为友人的 《 化 学定性分析 》 一书写的序言 中 , 称格物致知 “ 实科 学之大法也 。 科学大法 二 日 归纳法 , 日 演绎法 。 ·“ …海通 以来 , 我 国学者颇译科学各书 ” 。 同年 月 , 蔡元培参与创办 《 外交报 》 , 在 《 译学 》 一文 中写道 “ 英文之书 , 视 日本 为备 , 然如科学 、 法律之类 , 亦有不及德 、 法者 。 ” ③ 此时蔡氏所说 “ 科学 ” , 明显 系指 自然科学 。 较早采用 “ 科学 ” 的另一位名人是严复 , 他 以译述 《 天演论 》 闻名全 国 。 这部书的 翻译 时间大约在 一 年间 , 出版在 年 。 在 《 天演论 》 中并没有 “ 科 学 ” , 有的是 “ 格 致 ” , 试举几例 页数按商务印书馆 年版本 “ 斯宾塞尔 · ”一 亦本天演著 《 天人会通论 即 《 综合哲学 提纲 》 · 一 。 其第一书开 宗 明义 , 集格致之大成 , 以发 明天演之旨 。 ” 第 页 “ 额拉吉来图 今译赫拉克利特 ”一其学苞六合 , 阐造化 , 为数千年格致先声 。 ” 第 页 ,’ · · …格致思索之功胜耳 。 此二百年中之讨索 , 可谓辟四千年未有之奇 。 一 …然而格 致程途 , 始模略 而后精深 , 疑似参差 , 皆学 中应历之境 。 ” 第 页 根据文意判断 , 各句中的 “ 格致 ” 都相当于 “ 自然哲学 ” , 关于 自 然 的 知 识皆纳于 其 中 。 英国在 世纪 中叶以前很少用 , 替它 占着位置的是 。 早年去 英国留学的严复也正是接受 了这 一影响 。 自 年起 , 严复着手翻译 亚 当 · 斯密的经济 学名著 《 原 富 》 , 于 一 年 间出 版 。 与 “ 天演论 》 相比 , 格致 或格物 的含意发生 了很大变化 下标页 数 按 商 务印书馆 年版本 。 “ 商政之盛衰视制造之精窥 , 农桑 之 优 劣 , 而农桑 、 制造 , 舍化学 、 格致之 日讲 , 新理之 日出 , 则断断乎莫能为也 。 ” 第 页 “ 近世斯宾塞尔言学次第 , 亦以名数二学为始基 , 而格物如 力 质 诸科次之 , 再进而 为天文地质 ·一 , 再进而治生学 。 ” 第 页 ① 王 格 《 严复传 , , 上海人 民出版社 , 年 , 第 页 。 ⑧ 高平叔编 《 蔡元 培全集 》 第一卷 , 中华书局 , 年 , 第 页 。 ⑧ 同上 , 页 。 一 一

1 上面A中的“格致”指物理,B中的“格物”似包括物理学和化学。在《天演论”中用: “格致”表述的概念,在《原富中多被“科学”取代了。请看: C.“其中课授科学之师常不许学者自择,而必由管学者之所命。”(第622页) D.“至于国学所教之专门科学,得隽者非历所定年数不可,“使非有国学之设,则 科学之废而勿讲者必多。”(第624页) 以上两句中的科学指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内的各门科学。 E.“科学中一新理之出,其有隽益民生日用者无穷。”(第624页), F.“科学中所立名义大抵出于二文(指希腊文和拉丁文),若动植之学、化学、生学、 人身体用与医学等所用尤夥。”(第626页) G.“今夫格物者,治宗教妄诞尚鬼之蔽之圣药也,假使通国之士夫于科学名理之类多 所究心,吾未见宗教鬼神之说能为厉也。”(第655页) 以上三句中的“科学”指自然科学。 严复从1897年起译《原富”;是否可以认为他是独立于康有为译出“科学”的呢?不大 可能。第一,严复本人建罐的是英文。原食》中同时使用了“科学”与“哲学”,它们都 是由日本学者西周首先创用而后传人中国的。《原富一书出版于1902年,严复译书期间正 值从日本输人大量词汇的初期。第二,严复于1898年在北京通艺学堂演讲《西学通门径功用 说时,全篇讲西学,仍用“格物”、“格致”,未用“科学”。 尽管严复拿不到“最早”的荣誉,但就在知识界传播“科学”一词中所起的作用而言, 任何人却都难与严复相比。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等人先走科举“正途”,后来进行科学 启蒙,严复则是首先出国留学接受西方科学教育,以后再补科举。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和对科 学本身的理解,在1902年之前,他肯定远超诸人之上。 天演论”给中国近代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史家早有论评。人以书扬名,书又以人传 远,《原富》的影响虽然比不上《天演论◆,但毕竞因为《原富是严复的书,一切崇拜他 的人都必定会重视他的书,即便不能掌握该书的深旨,也可以从中摄取新鲜的词汇。严复采 用“科学”,意味着权威翻译家的肯定,对推广此词的影响力肯定是大的。 换一个角度说,从$天演论*到《原富》,支撑着他评述活动的思想是“变法”、“数 亡”,顺着这条思想线素,可以追湖到甲午战争结束后的1895年。这一年里,严复在天津的 《直报》上连续发表了几篇政治论文。在《原强一文中,他根据斯宾塞的进化论思想分析 中国的社会危机,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变法救国主张。关于“开民智”, 他指出“非拼西学不可”。紧接着,他又在《救亡决论一文中作了进一步发挥,主张废除 八股取士,建立新的教育选才制度,他说:“求才为学二者,皆必以有用为宗,而有用之 效,征之富强,富强之基,本诸格致,不本格致,将无所往而荒废,所谓蒸砂千载,成饭无 期矣。”通阅全篇,可以发现严复的“西学数国”论中,格致占有“本”的地位,并且是多 以“西学格致”连用,以此与中国道统中的格致划开一条鲜明的界限,形成了“西学格致散 国”的主张,可谓后来“科学救国”之先声。 此后,严复在《天演论起始“察变”篇的“案”语中,特意介绍了“近今百年格物诸 家”对天演思想的贡献,指出斯宾塞的书“开宗名义,集格致之大成,以发明天演之旨”。 在最后的“进化”篇中也突出了“格致思索之功”。 到了1902年,随着《天演论*中的“格致”变为《原富中的“科学”,严复在1895年 形成的“西学格致救国”论,也自然地以“科学”取代了“西学格致”。在1902年《与<外 一48-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上面 中的 “ 格致 ” 指物理 , 中的 “ 格物 ” 似包括物理 学和化学 。 在 《 天演论 ” 中用 、 “ 格致 ” 表述 的概念 , 在 《 原富 》 中多被 “ 科学 ” 取代 了 。 请看 “ 其中课授科学之师常不许学者 自择 , 而必 由管学者之所命 。 ” 第 页 “ 至于国学所教之专门科学 , 得隽者非历所定年数不可 , ”一使 非 有 国学之设 , 则 科学之 废而勿讲者必多 。 ” 第 页 以上两句 中的科学指包括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 内的各门科学 。 “ 科学 中一新理之出 , 其有隽益民生 日用者无 穷 。 ” 第 页 “ 科学 中所立 名义大抵 出于二文 指希腊文和拉 丁文 , 若动植 之学 、 化学 、 生学 、 人身体用与医学等所用尤移 。 ” 第 页 “ 今夫格物者 , 治宗教妄诞 尚鬼之蔽之 圣 药 也 , 假使通 国之士夫于科学名理之类 多 所究心 , 吾未见宗教鬼神之说能为厉也 。 ” 第 页 以上三句 中的 “ 科学 ” 指 自然科学 。 严复从 年起译 《 原富 》 , 是否可以认为他是独立于康有为译 出 “ 科学 ” 的呢 不大 可能 。 第一 , 严复本人掌握的是英文 , ‘原富 》 中同时使用 了 “ 科学 ” 与 “ 哲学 ” , 它们都 是 由 日本学者西周首先创用而后传人 中国的 。 《 原富 》 一书出版于 年 , 严复译书期 间正 值从 日本输人大 量词汇的初期 。 第二 , 严复于 年在北京通 艺学堂演讲 《 西学通 门径功用 说 》 时 , 全篇讲西学 , 仍用 “ 格物 ” 、 “ 格致 ” , 未用 “ 科学 ” 。 尽管严 复拿不到 “ 最早 ” 的荣誉 , 但就在知识界传播 “ 科学 ” 一词 中所起的作用而言 , 任何人却都难与严复相 比 。 康有为 、 梁 启超 、 蔡元培等人先走科举 “ 正途 ” , 后来进行科学 启蒙 , 严复则是首先出国留学接受西方科 学教育 , 以后再补科举 。 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和对科 学本身的理 解 , 在 年之前 , 他肯定远超诸人之上 。 《 天演论 》 给 中国近代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 史家早 有论评 。 人 以书扬名 , 书又 以人传 远 , 《 原富 》 的影响虽然 比不上 《 天演论 》 , 但毕竟因为 《 原富 》 是严复的书 , 一切崇拜他 的人都必定会重视他的书 , 即便不能掌握该书的深 旨 , 也可 以从 中摄取新鲜的词汇 。 严 复采 用 “ 科学 ” , 意味着权威翻译 家的肯定 , 对推广此词的影响力肯定是大的 。 换一个 角度说 , 从 《 天演论 》 到 《 原富 》 , 支撑着他评述 活动的思想是 “ 变法 ” 、 “ 救 亡 ” , 顺着这 条思想线素 , 可 以追溯到 甲午战争结束后的 年 。 这一年里 , 严 复在天津的 《 直报 》 上连续发表 了几篇政治论文 。 在 《 原强 》 一文 中 , 他根据斯宾 塞的进化论思想分析 中国的社会危机 , · 提出 了 “ 鼓民力 、 开 民智 、 新民德 ” 的变法救国主张 。 关于 “ 开民智 ” , 他指出 “ 非讲西学不可 ” 。 紧接着 , 他又在 《 救亡决论 》 一文 中作 了进一步发挥 , 主张废除 八股取士 , 建立新的教育选才制度 , 他说 “ 求才为学二者 , 皆必 以 有 用 为宗 , 而有用之 效 , 征之富强 , 富强之基 , 本诸格致 不本格致 , 将无所往而荒废 , 所谓蒸砂千载 , 成饭无 期矣 。 ” 通阅全篇 , 可 以发现严复的 “ 西 学救国 ” 论 中 , 格致 占有 “ 本 ” 的地位 , 并且是多 以 “ 西学格致 ” 连用 , 以此与中国道统 中的格致划开一条鲜明的界限 , 形成 了 “ 西学格致救 国 ” 的主张 , 可谓后来 “ 科学救国 ” 之先声 。 此后 , 严复在 《 天演论 》 起始 “ 察变 ” 篇的 “ 案 ” 语 中 , 特意介绍 了 “ 近今百年格物诸 家 ” 对 天演思想的贡献 , 指 出斯宾塞的书 “ 开宗名义 , 集格致之大成 , 以发 明天演之 旨 ” 。 在最后的 “ 进化 ” 篇中也突出了 “ 格致思索之功 ” 。 到 了 年 , 随着 《 天演论 》 中的 “ 格致 ” 变为 《 原富 》 中的 “ 科学 ” , 严复在 年 形成的 “ 西 学格致救国 ” 论 , 也 自然地以 “ 科学 ” 取代 了 “ 西 学 格 致 ” 。 在 年 《 与 外 一 一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13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