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38当代作家评论2013年第4期 的可见性”。①比如说小驴的近作没伞的孩术的分寸感。 子跑得快》,小说碰触的是当代中国的话语 我把小驴的写作理解为鬼魅叙事,还有 禁忌,小驴之所以不想让这一历史事件因为第三层意思。在今天,全球化与发展的单面 被赋予禁忌色彩而成为一代人的“意义黑指标已经构成了一个巨无霸式的板块结构 洞”,可能是觉得“八○后”尽管并不是直接迅速把社会推向超稳定的表象繁荣,同时有 当事者,但是这一事件的历史记忆和情感态力地掩盖住内部所包容的各种混乱与矛盾冲 度所遗留的症结其实很难彻底消除。我们这突,很多年前,E.B.怀特曾感慨道:“某个划 一代人对于自我主体的想象,甚或今天依然时代的转折点已经到来了:人们本可以从他 身陷其中的价值困境,未必不和当初相关,尽们的窗户看见真实的东西,但是人们却偏偏 管当年只是不涉世的旁观者。在当下世俗社愿意在荧光屏上去看它的影像。”2这个“划 会与日渐激烈的全球化进程中,我们不仅在时代的转折点”显然就是指“现代”的到来 精神世界中与过往的有生机、有意义的价值而“荧光屏上”的“影像”恰类似于社会的表 世界割裂,而且在现实世界中也与各种公共面繁荣与无数信息泡沫构造成的铁幕,让我 生活和文化社群割裂,在外部一个以利益为们无法想象铁幕下还有人困于“蛛网 核心的市场世界面前被暴露为孤零零的原子般—《大罪》中反复出现蛛网的意象,让人 个人。当下青年人创作中一再出现单薄、狭想起穆旦的诗句:“生活蛛丝相交,/我就镌 隘、没有回旋空间的个人形象,与当年知识分结在那个网上,左右绊住(《有别》—的 子广场意识与启蒙精神膨胀到极点的溃败真实痛苦。久处这样的境遇,人很容易变得 后,再无法凝聚起批判能量,未必没有关联。麻木,其实《少儿不宜》已经勾勒过这幅景 通过没伞的孩子跑得快》,我终于看到青年象—贵州妹无辜被害,但死亡与苦难无法 作家直视历史暗角、梳理重大历史事件在自引起任何人情伦理(‘死者家里大概之前也 己身上的烙印。但这还不是我偏爱这个作品知道她从事那方面的事,并没有人们预想的 的主要原因,因为题材的选择并不能决定文那样面子上难堪,他们平静而冷淡地处理完 学成败。一九八九年春夏之交,我正好跟随丧事,将死者安葬在靠南岳庙的河边便回去 父母在北京旅游,完全懵懂,根本嗅不出什么了。”)、社会秩序(警方将这桩刑事案“最后 特殊的气息,当时对于那个事件的所有印象,草草结案了事”)的反应与波动。今天这个 只是来自回家后看电视,以及父母的交谈时代,写作的高下就看其与上述“荧光屏” (有同事的子女出事,母亲再三感慨)。没有铁幕构成何种关系。或者是被彻底压服,无 历史感是可惜的,但我发现有的作品在表现法感知他人甚至切身的痛楚,竟而虚造出不 时,往往将日后充分的“后见之明”(一个对受市场资本、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制约的 历史的发展脉络“胸有成竹”的后来者)代入“自由状态”(这种状态很容易得到各方面的 当时的形象,这就不能真切地表现人对历史宽容与支持),甚至是“坐稳了奴隶”的洋洋 的参与。我感觉儆没伞的孩子跑得快》有种自得。当然还有另一种写作,饱含着难以排 “最初的发现”在里面,或者说,那个孩子的遣的孤独感、自身精神上的失败感,与“荧光 视角在成长现场的实感保持得非常好,也许 这和我自己对事件的感知正好吻合了。我喜 ①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第12页,何一译,北京,中国人 欢这个作品的原因就在这里,当小驴在探视 民大学出版社,1999 记忆暗流之时,既体现了历史感,又把握了艺 ②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第265页,杨照明、艾平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