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中国的合唱音乐基本上沿着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和群众歌咏活动的开展同时并进。 中国合唱音乐创作的发展也主要为了满足这两方面的不同需要。以抗日救亡为主要 题材内容、以群众歌咏活动为主要对象的、比较大众化的合唱音乐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一 类作品。如陈洪的《上前线》.洗星海的《教国军歌》、《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 张曙的《洪波曲》,向隅的《红缨枪》、舒模的《军民合作》、沙梅的《打回东北去》等 等都属于这一类。这类合唱曲大多形式简短、节奏明快、旋律,爽朗,并且以二部合唱 形式为主,以便于在广大群众中广泛传唱。这类合唱音乐中也有一些作品是合唱配置比 较丰富、形式结构比较复杂、更适合于有一定合唱训练的歌咏团演唱的,其中以黄自的 混声四部合唱《抗敌歌》和《旗正飘飘》创作最早、影响最大,后来像夏之秋的《歌八 百壮士以、贺绿汀的《游击队歌》、江定仙的《为了祖国的缘故》、郑志声的《满江红》、 吴伯超的《中国人》等作品的音乐风格,都可以看出黄自这两首作品的直接影响。这些 合唱曲大多采取混声四部合唱的形式,并喜欢运用对位化和声的声部配置,同柱式和声 的声部配置造成鲜明的对比。这些合唱曲尽管不易在广大群众中流传,但它们都以其充 沛的爱国热情和生动的艺术效果而受到群众的喜爱。 30一40年代期间,还产生了一些题材内容广泛、形式风格多样、艺术性更突出的合 唱曲。如江定仙的女声三部合唱《春晚》,李推宁的混声四部合唱《玉门出塞歌》、《夜 思》和女声二部合唱《渔父词》,洗星海的男声二部合唱《茫茫的西伯利亚》、混声四部 合唱《拉犁歌》,贺绿汀的混声四部合唱《一九四二年序曲》,费克的混声四部合唱《哀 金城江》,谢功成的混声四部合唱《嘉陵江水不停地流》,以及谭小麟的《正气歌》等等。 这些作品大多着力于运用合唱的手段对各种不同意境进行形象刻画,在创作技法上更突 出对位化和声的声部处理与作品和声音响整体化同声部进行性格化的巧妙结合。李惟宁 的合唱作品更偏重以合唱来抒情写意,并且他与黄自一样较早重视对音乐民族化的探 索,对技术的处理很精致又富于新意。洗星海在当时有关论文中曾对李惟宁的创作给予 相当的评价。 无伴奏合唱在欧洲曾盛行于16一17世纪,并且大多用于宗教题材。20世纪以来也 有些作曲家(如☒牙利的柯达依等)运用民间题材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在中国最先尝试 运用这种艺术形式所写的作品是黄自的男声四部合唱的《目连救母》。这是黄自从美国 留学回国后所创作的第一部作品,他选取了中国民间传说的题材,以地道的民族音调作 为作品的主要曲调,说明作曲家在国外虽然学握了丰富的现代西方作曲技法,在他一回 到祖国的怀抱,他就有意识创造性地运用外国的经验进行了多声音乐民族化的探索,以 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音乐。此后,也有不少作曲家对无伴奏合唱的写作表示兴趣,其6 起,中国的合唱音乐基本上沿着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和群众歌咏活动的开展同时并进。 中国合唱音乐创作的发展也主要为了满足这两方面的不同需要。 以抗日救亡为主要 题材内容、以群众歌咏活动为主要对象的、比较大众化的合唱音乐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一 类作品。如陈洪的《上前线》,冼星海的《救国军歌》、《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 张曙的《洪波曲》,向隅的《红缨枪》、舒模的《军民合作》、沙梅的《打回东北去》等 等都属于这一类。这类合唱曲大多形式简短、节奏明快、旋律,爽朗,并且以二部合唱 形式为主,以便于在广大群众中广泛传唱。这类合唱音乐中也有一些作品是合唱配置比 较丰富、形式结构比较复杂、更适合于有一定合唱训练的歌咏团演唱的,其中以黄自的 混声四部合唱《抗敌歌》和《旗正飘飘》创作最早、影响最大,后来像夏之秋的《歌八 百壮士》、贺绿汀的《游击队歌》、江定仙的《为了祖国的缘故》、郑志声的《满江红》、 吴伯超的《中国人》等作品的音乐风格,都可以看出黄自这两首作品的直接影响。这些 合唱曲大多采取混声四部合唱的形式,并喜欢运用对位化和声的声部配置,同柱式和声 的声部配置造成鲜明的对比。这些合唱曲尽管不易在广大群众中流传,但它们都以其充 沛的爱国热情和生动的艺术效果而受到群众的喜爱。 30—40 年代期间,还产生了一些题材内容广泛、形式风格多样、艺术性更突出的合 唱曲。如江定仙的女声三部合唱《春晚》,李惟宁的混声四部合唱《玉门出塞歌》、《夜 思》和女声二部合唱《渔父词》,冼星海的男声二部合唱《茫茫的西伯利亚》、混声四部 合唱《拉犁歌》,贺绿汀的混声四部合唱《一九四二年序曲》,费克的混声四部合唱《哀 金城江》,谢功成的混声四部合唱《嘉陵江水不停地流》,以及谭小麟的《正气歌》等等。 这些作品大多着力于运用合唱的手段对各种不同意境进行形象刻画,在创作技法上更突 出对位化和声的声部处理与作品和声音响整体化同声部进行性格化的巧妙结合。李惟宁 的合唱作品更偏重以合唱来抒情写意,并且他与黄自一样较早重视对音乐民族化的探 索,对技术的处理很精致又富于新意。冼星海在当时有关论文中曾对李惟宁的创作给予 相当的评价。 无伴奏合唱在欧洲曾盛行于 16—17 世纪,并且大多用于宗教题材。20 世纪以来也 有些作曲家(如匈牙利的柯达依等)运用民间题材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在中国最先尝试 运用这种艺术形式所写的作品是黄自的男声四部合唱的《目连救母》。这是黄自从美国 留学回国后所创作的第一部作品,他选取了中国民间传说的题材,以地道的民族音调作 为作品的主要曲调,说明作曲家在国外虽然掌握了丰富的现代西方作曲技法,在他一回 到祖国的怀抱,他就有意识创造性地运用外国的经验进行了多声音乐民族化的探索,以 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音乐。此后,也有不少作曲家对无伴奏合唱的写作表示兴趣,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