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了说明“有名”之物产生于“无名、之物的“道”,老子曾以“朴”喻“道”。《老子》32 章说:“道常无名,朴。”28章又说:“朴散,则为器。”《说文》释“朴”为“木素”。这 就表明,与“朴”相似的“道”,作为泰初混沌一体之气的“无名”之物,它是各种具体 “有名”的器物的素材,而且在运动中“散则为器”成为“有名”之物后,又在运动中复 归于素材之“朴”。如此循环往复,以“无名”之物到“有名”之物,又从“有名”之物 回归到“无名”之物,在这种“周行”的运动中,万物纷出,而“道”本身却不生不灭, 无增无减,为永久性的实存,故曰“无殆”,“变天下母”。老子这种关于“道”的宇宙本 体论的思想,对《易传》影响极大。《易传·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 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在这里,《易传》从卦画的构成和万物的化生上对宇宙的本原进 行的探索,认为“太极”是宇宙的唯一绝对的整体与本原。所谓“太极”,林忠君先生在 概括∴说法的基础上说:“将‘太极’解释为混沌未分之气较为合理。郑玄解释‘太 极’时:‘极中之道,淳和未分之气。’虞翻说:太极,太一也。孔颖达说:“太极谓 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不管是‘太极’,还是‘太初、“太 实际上,就是老子的‘物混成,先天地生’的“道’或‘一””。(《<易传>宇 宙发生论初探》,见《周易研究》1988年第一期。)这就是说,《易传》的“太极”,又称 太一”或“太初”,是和老子的“道”属于表示同等意义的哲学范畴,而《易传》以 太极”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本和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可知它的“太极”字宙本体论是引 入了老子“道”的宇宙本体论思想的。因此,《易传》又直接用“道”或“易”(“易”即 道”)来表示宇宙的本原。《系辞上》说:“‘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 迩则静而止,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系辞下》又说:“《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 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又 说:“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这就是说易 道广大,周流六虚,上下无常,生生不息,惧以终始,寓于天地万象之中贯串万事万物 始终,成为宇宙的本原。《系辞上》又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则下者谓之器。”“神无 方而易无体。”这即是说易道所反映的宇宙原理,不但明显地具有形上学的性质,而且是 无固定形体、非实存的,是和老子的“道”相似的,故可用老子的无形无声的“道”来 表示它。《系辞上》又说:“以制器者尚其象。”“见乃谓之象,形乃胃之器。”这进一步说 作为反映宇宙本原的形而上的易“道”,需要借助于形而下的具体事物之“器”得以表现 出来,这亦即是对老子的“道常无名,朴”、“朴散则为器”的发挥,并通过对“道”与 具体器物的关系的揭示,确定了“道”、“太极”在《易传》天道观中的本体地位。总之, 《易传》与老子道家的宇宙本体论思想是有其相通性的 其次,老子“道”的宇宙万物生成论思想对《易传》也有重大影响。《老子》42章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对此,高亨先 生在其《周易杂论》中解释说:“所谓一即混沌元素,二即天地,三即阴阳和三气。老子 认为宇宙形成过程,最初是道,道产生混沌元素,混沌元素产生天地,天地产生阴气阳 气和气,阴气阳气和气产生万物。”(齐鲁书社,1988年7月版。)这就展示了老子对宇宙 万物生成问题的探索,解决了中国哲学史上关于宇宙生成的一个棘手问题,并形成了道 家宇宙万物生成的系统理论。《易传·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了说 明 “ 有 名 ” 之 物 产 生 于 “ 无名 、 之物 的 “ 道 ” , 老子 曾以 “ 朴 ” 喻 “ 道 ” 。 《老子 》 章说 “ 道 常无名 , 朴 。 ” 章又 说 “ 朴散 , 则 为器 。 ” 《说文 》释 “ 朴 ” 为 “ 木素 ” 。 这 就表 明 , 与 “ 朴 ” 相似 的 “ 道 ” , 作为泰初混沌一 体之气的 “ 无名 ” 之物 , 它是各种具体 “ 有名 ” 的器物 的素材 , 而且在运动 中 “ 散则为器 ” 成为 “ 有名 ” 之 物后 , 又 在运动中复 归于素材 之 “ 朴护 。 如此循环往复 , 以 “ 无名 ” 之物到 “ 有名 ” 之 物 , 又从 “ 有名 ” 之物 回归到 “ 无 名 ” 之物 , 在这种 “ 周行 ” 的运动 中 , 万物 纷 出 , 而 “ 道 ” 本 身却不生不灭 , 无增无减 , 为永久性 的 实存 , 故 曰 “ 无殆 ” , “ 变天下母 ” 。 老子这种关于 “ 道 ” 的宇宙本 体论 的思 想 , 对 《易 传 》影 响极大 。 《易传 · 系辞上 》说 “ 易有太极 , 是生两仪 , 两仪 生 四象 , 四象生八卦 。 ” 在这里 , 《易传 》从卦画 的构成和万物 的化生上对宇 宙的本原进 行 的探索 , 认 为 “ 太极 ” 是宇 宙的唯 一绝对的整体与本原 所谓 “ 太极 ” , 林忠君先生在 概括六止 说法 的基础 上 说 “ 将 ‘太 极 ’ 解释 为混 沌未分之 气较为合理 。 郑玄 解释 ‘太 极 ’ 时说 ‘极 中之道 , 淳和未分之气 。 ’ 虞翻说 ‘太极 , 太一也 ’ 孔颖达说 ‘太极谓 天地未分 之前元气混 而 为一 , 即是太初 , 太一也 。 ’ 不管是 ‘太极 , , 还是 ‘太初 , 、 ‘太 一 , , 实际上 , 就是老子的 ‘有 物混成 , 先天地生 , 的 ‘道 , 或 ‘一 , ”。 《 易传 宇 宙发生论初探 》 , 见 《周 易研究 》 年第一期 。 这就是说 , 《易传 》的 “ 太极 ” , 又 称 “ 太 一 ” 或 “ 太初 ” , 是 和 老子 的 “ 道 ” 属 于表 示 同等意 义 的哲学范 畴 , 而 《易 传 》以 “ 太极 ” 作为天地万物 的根本 和 建构 自己 的哲学体系 , 可知它的 “ 太极 ” 字 宙本体论是引 ’ 入 了老子 “ 道 ” 的宇 宙本体论 思想 的 。 因此 , 《易传 》又直接用 “ 道 ” 或 “ 易 ” “ 易 ” 即 “ 道 ” 来表示宇宙 的本 原 。 《系辞上 》说 “ ‘夫 易广矣大矣 , 以言乎远则不御 , 以言乎 迩则静而 止 , 以 言乎天地之 间则备矣 。 ” 《系辞下 》又说 “ 《易 》之 为书也 , 不可远 为 道也 , 屡迁 。 变动不 居 , 周 流六 虚 , 上下无常 , 刚柔相易 , 不可为典要 , 唯变所适 ” 又 说 “ 其道 甚大 , 百 物不废 , 惧 以终始 , 其要无咎 , 此之谓 《易 》之道也 。 ” 这就是说易 道 广大 , 周流六虚 , 上 下无常 , 生生 不 息 , 惧以终始 , 寓于天地万象之 中贯 串万事万物 始终 , 成 为宇宙 的本 原 。 《系辞上 》又说 “ 形而上者谓之道 , 形则 下者谓之器 。 ” “ 神无 方而 易无体 。 ” 这 即是说易道 所反 映 的宇宙原理 , 不但明显地具有形上学 的性质 , 而且是 无 固定形 体 、 非实存 的 , 是和 老子 的 “ 道 ” 相似 的 , 故可用老子的无形无声 的 “ 道 ” 来 表示它 。 《系辞上 》又说 “ 以制器者 尚其象 。 ” “ 见 乃谓之象 , 形 乃 胃之 器 。 ” 这进一步说 , 作为反映宇宙本原 的形而上 的易 “ 道 ” , 需要借助于形而下的具体事物之 “ 器 ” 得 以表现 出来 , 这亦 即是对老子 的 “ 道 常无名 , 朴 ” 、 “ 朴散则 为器 ” 的发挥 , 并通 过对 “ 道 ” 与 具体器物的关系的揭示 , 确 定 了 “ 道 ” 、 “ 太极 ” 在 《易传 》天道观 中的本体地位 。 总之 , 《易传 》与老子道家的宇宙本 体论 思想是有其相通性 的 。 其次 , 老子 “ 道 ” 的宇 宙万物生 成论 思想对 《易传 》也有重大影响 《老子 》 章说 “ 道生一 , 一生二 , 二生三 , 三 生 万物 。 万物负阴而抱 阳 , 冲气 以为和 。 ” 对此 , 高亨 先 生在其 《周 易杂论 》中解释 说 “ 所谓 一 即混沌元素 , 二 即天地 , 三即 阴阳和三气 。 老子 认为宇宙形成过程 , 最初是道 , 道 产 生混 沌元素 , 混沌元素产生天 地 , 天地 产生 阴气 阳 气和气 , 阴气阳气和气产 生 万物 。 ” 齐鲁书社 , 年 月版 。 这就展示 了老子对宇宙 万物生成 问题 的探索 , 解决了 中国哲学史上关于宇宙生成的一 个棘手问题 , 并形成 了道 家宇宙万物生成的系统理论 。 《易传 · 系辞上 》说 “ 易有太极 , 是生两仪 , 两仪 生 四象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