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关于《易传》美学一文学思想的若干问题 立诚”,又,同篇“赞”曰:“立诚在肃修辞必甘。”唐宋以降,四书”渐以成为学士文人求取 功名以安身立命的教科书,其中《大学》所谓“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教养之道与人生目标 的要求以及《中庸》“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的高度推崇,空前加强了“诚”在这 些主流文化引导者心目中的地位,从而“修辞立其诚”更容易与论文相沟通,进而成为文章 文学理论的内容,为文学批评所应用。对此,张善文《试论《周易)对(文心雕龙〉的影响》 一文认为:“这里刘勰所论的虽是特定的文体,事实上对于其它文体的创作也具有普遍的 意义。并举王应麟、章学诚、严复以“诚”论文诸例①,足证《易传》“修辞立其诚”于中国传 统文论影响深远。但是,还可补证的是,更直截了当标举一个“诚”字说诗者,当推金元之 际领袖文坛的著名文学家、诗论家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三十六《杨叔能小亨集序》 说 唐诗所以绝出于《三百篇》之后者,知本焉尔矣。何谓本?诚是也。……由 心而诚,由诚而言,由言而诗也。三者相为 饮曰“不诚无物”。夫惟不 诚,故言无所主,心口别为二物。……只欲动天地、感神鬼,难矣。其是之谓本。 这段以诚为诗之木的论述,其所执之理虽盲接本于《中庸》,但是,既用于说诗,却应当看做 是《易传》“修辞立其诚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如上已论及,“修辞立其诚”包含有《易传》作者对言与意关系的认识。这一认识也有 其自己的特点。首先,上举《易传》有关“修辞立其诚”中立意正诸例己可表明,《易传》作者 实已认为修辞意正则辞诚,否则辞偏。其所体现是言、意之性状一致的认识;其次,更进 步,《易传》作者对各类“偏辞”的个性心理特征作了深入具体的研究。《系辞下传》 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 游,失其守者其辞屈。 这段治《易》者熟知的论述,却并未受到语言学家的重视。笔者以为,这其实是我国有 关修辞与心理关系的重要发明。它表明在《易传》作者看来,不同人言语的“惭”、“枝”、 “寡”、“多”“游”、“屈”等状,即所谓“偏辞”的语言特征,各是其内心动机与个性特点的真 实反映,“听其言”而可以知其人。这番论述同样体现《易传》作者言、意至少是在其性状即 形式上有一致性的看法,而与《孟子公孙丑上》“知言”之论所谓“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 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云云有相通之处,并且进一步可以看做是后世《扬子 法言》“言,心声也”理论的滥觞。因此,《易传》虽然从内容的对应上同意孔子所说“书不尽 言,言不尽意”(《系辞上传》),为不统一论者;但在一个人的言与意之性状即其形式的对应 上却是持统一论的。而孔子曰:“有言者不必有德。”(《论语问》又曰:“听其言而观其 行。”(《论语哙冶长》),同时《礼记唛记》也说:“君子不以辞尽人。”都认为一个人的言与 其德、行、人品等可以不一致。可知在这一问题的认识上,《易传》与孔子有异,而与孟子相 ①张善文:《周易》与文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5月版,第102页。 07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p: //ww cnki ner立诚”,又 ,同篇“赞”曰“: 立诚在肃 ,修辞必甘。”唐宋以降“, 四书”渐以成为学士文人求取 功名以安身立命的教科书 ,其中《大学》所谓“格致诚正 ,修齐治平”的教养之道与人生目标 的要求以及《中庸》“诚者 ,天之道也 ;诚之者 ,人之道也”的高度推崇 ,空前加强了“诚”在这 些主流文化引导者心目中的地位 ,从而“修辞立其诚”更容易与论文相沟通 ,进而成为文章 —文学理论的内容 ,为文学批评所应用。对此 ,张善文《试论〈周易〉对〈文心雕龙〉的影响》 一文认为“: 这里刘勰所论的虽是特定的文体 ,事实上对于其它文体的创作也具有普遍的 意义。”并举王应麟、章学诚、严复以“诚”论文诸例 ①,足证《易传》“修辞立其诚”于中国传 统文论影响深远。但是 ,还可补证的是 ,更直截了当标举一个“诚”字说诗者 ,当推金元之 际领袖文坛的著名文学家、诗论家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三十六《杨叔能小亨集序》 说 : 唐诗所以绝出于《三百篇》之后者 ,知本焉尔矣。何谓本 ? 诚是也。……由 心而诚 ,由诚而言 ,由言而诗也。三者相为一。……故曰“不诚无物”。夫惟不 诚 ,故言无所主 ,心口别为二物。……其欲动天地、感神鬼 ,难矣。其是之谓本。 这段以诚为诗之本的论述 ,其所执之理虽直接本于《中庸》,但是 ,既用于说诗 ,却应当看做 是《易传》“修辞立其诚”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如上已论及“, 修辞立其诚”包含有《易传》作者对言与意关系的认识。这一认识也有 其自己的特点。首先 ,上举《易传》有关“修辞立其诚”中立意正诸例已可表明《, 易传》作者 实已认为修辞意正则辞诚 ,否则辞偏。其所体现是言、意之性状一致的认识 ;其次 ,更进一 步《, 易传》作者对各类“偏辞”的个性心理特征作了深入具体的研究。《系辞下传》: 将叛者其辞惭 ,中心疑者其辞枝 ,吉人之辞寡 ,躁人之辞多 ,诬善之人其辞 游 ,失其守者其辞屈。 这段治《易》者熟知的论述 ,却并未受到语言学家的重视。笔者以为 ,这其实是我国有 关修辞与心理关系的重要发明。它表明在《易传》作者看来 ,不同人言语的“惭”、“枝”、 “寡”“、多”“、游”“、屈”等状 ,即所谓“偏辞”的语言特征 ,各是其内心动机与个性特点的真 实反映“, 听其言”而可以知其人。这番论述同样体现《易传》作者言、意至少是在其性状即 形式上有一致性的看法 ,而与《孟子·公孙丑上》“知言”之论所谓“ 辞知其所蔽 ,淫辞知其 所陷 ,邪辞知其所离 ,遁辞知其所穷”云云有相通之处 ,并且进一步可以看做是后世《扬子· 法言》“言 ,心声也”理论的滥觞。因此《, 易传》虽然从内容的对应上同意孔子所说“书不尽 言 ,言不尽意”《( 系辞上传》) ,为不统一论者 ;但在一个人的言与意之性状即其形式的对应 上却是持统一论的。而孔子曰“: 有言者不必有德。”《( 论语·宪问》) 又曰“: 听其言而观其 行。”《( 论语·公冶长》) ,同时《礼记·表记》也说“: 君子不以辞尽人。”都认为一个人的言与 其德、行、人品等可以不一致。可知在这一问题的认识上《, 易传》与孔子有异 ,而与孟子相 关于《易传》美学 —文学思想的若干问题 16 ① 张善文《:〈周易〉与文学》,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7 年 5 月版 ,第 102 页。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