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我们在开头区分了两种关于相对价值的问题。最后,我们可能又必须将它们合在一起,这样,我们就不会将同一酬报在 不同时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视为与不同酬报在同一时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毫无关系。概言之,一个人对某种特定酬报的餍足会 使他所有其它的酬报变得对他而言相对更有价值。并且还可以证明,价值可以被置入某种价值的级别序列或等级结构之中,从 而除非一个人首先对一种特定的酬报感到餍足,否则等级结构中下一种较高的酬报对他就几乎没有价值。或者毋宁说,引入成 功命题(),这个人如果实际上没有感到餍足,他就必定会先获取足够多的第一种酬报,然后才能够去获取很多的下一种酬报 参见马斯洛 Maslow,1954)。因此,除非一个人知道他的下顿饭从哪儿来,他是不大可能赋予诸如地位之类的某种其它酬 报以一个高级价值的:他可以比放弃食物更容易地放弃地位。据说美国人视民主过程有很高的价值。如果民主阻碍他们获得足 够的食物,那么他们还会这样想吗?有人会想在此情况下民主可能是输家,但幸运的是,多数美国人并不需要做这种选择。有 些无形的、理想的利益会被人们赋予一个很高的价值——但仅仅是在其他“较低级”的需要得到满足时。我们在此只能提出这 个问题。对于人们在这种等级结构中排列价值高下的方式,我们知之甚少。 成本与收益 当一种酬报不能在两个五分钱等于一个一毛钱的意义上完全替代另一种酬报时,它就是另一种酬报的替代性选择。既然 我们己经提出了可选择酬报的问题,那我们现在就得回到价值命题(Ⅲ),并以一种不同的、而有时却更为有用的形式来重新 陈述它。实际上,可能有不止一种这样的形式。某些给人带来酬报的行动必然会同时为其招来惩罚。因此,如果一个渔夫要成 功地捕一天鱼,他可能就不得不在从林中摸爬或踏进池水弄湿身体。我们甚至可以进一步说,既然放弃一种酬报本身就是一种 惩罚,所以大多数行动必定招致惩罚。因为如果一个人选择做出两种具有不同酬报的可选择行动中的一种,那么他就必然要取 消,或者如我们现在所言,放弃他所没有做的那个行动的酬报。因此,那位穿过丛林在隐蔽的池塘中撒下鱼网的渔夫,就放弃 了他本可以从任何其他能够使他避免擦伤的可选择行动中获得的酬报 按照经济学家们的观点,我们要说,任何一个既成行动的成本都是一个未做出的可选择行动的被放弃了的酬报 可能有若干种选择,尽管它们绝不会无限多。我们心目中有一个最佳选择,它可能会带来最有价值的酬报。我们将把一个人从 其行动中获取的超出其所导致的成本的那部分酬报称作他的收益或净酬报( net reward)。(对于那些对这类细节感兴趣的人 们,我们指出,像这样被定义的成本与提波特(Thba)和凯里(Kell)(1959:100125)所称的不同选择的比较标准 ( comparison level for altenatives)是一回事。) 既然酬报倾向于增加一个人做出一个行动的频率,而成本作为一种惩罚却倾向于减少它,我们现在可将价值命题重新表 述为:一个人获得的(作为行动的结果的)收益越大,他就越是可能做出这一行动。这一重新表述的公式并未带来任何本质上 的新东西,它只不过澄清了被放弃了的可选择酬报的效果,并且我们相信,它碰巧在是什么决定了人们的行动这一点上符合人 们所具有的直觉观念。 一个更好一些的公式也许是用人们做出可选择行动的相对频率来表示。让我们冒着过度简化的风险假设:一个人可以做 出两种可选择的行动,1和2。他做出其中一个行动的频率我们称之为A1,他做出另一个行动的频率我们称之为A2。相似 地,他从其中一个行动中所获得的一个单位酬报的价值是V1,而从另一行动中所获得的则为V2。然后,根据价值命题 (Ⅲ),如果行动获得酬报的频率相等: /A2=V:/V 在行动1中,收益被定义为V:-V:,即被定义为它的酬报减去它的成本——被放弃了的可选择酬报的价值:而V2-V:则是 行动2的收益。当Ⅴ和Ⅴ:趋于相等时,任一行动的收益都趋于零——收益现在必须被看作是一个行动相对于另一个行动的收 益。在这一条件下,等式(5)并不意味着这个人会停止做出任一行动,而仅仅表明他将会同样多地做出这两个行动;在这个 意义上,他在两个行动之间是无所偏向的 如果一种特定的行动被连续地重复,每一次都伴随着相应的收益和成本,并且如果后继行动的酬报的价值减少(如通常 在餍足的情况中那样〕而它们的成本却增加(如在疲劳时的情况),那么经济学就会说:如果在最近一次行动的酬报的价值正 好等于该次行动的成本的时候,一个人就停止重复这种行动的话,那么他从这种行动中所获得的总酬报就会最大化。或者说 边际成本应该等于边际酬报。但是,这一表述对于解释或预测不常被经济学研究的案例中的人类行为来说,鲜有助益。在这些 案例中,行动并不符合这些条件,并且人们也不能用金钱来评估后继的收益和成本的价值,而只能借助于粗略得多的过程。在8 我们在开头区分了两种关于相对价值的问题。最后,我们可能又必须将它们合在一起,这样,我们就不会将同一酬报在 不同时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视为与不同酬报在同一时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毫无关系。概言之,一个人对某种特定酬报的餍足会 使他所有其它的酬报变得对他而言相对更有价值。并且还可以证明,价值可以被置入某种价值的级别序列或等级结构之中,从 而除非一个人首先对一种特定的酬报感到餍足,否则等级结构中下一种较高的酬报对他就几乎没有价值。或者毋宁说,引入成 功命题(I),这个人如果实际上没有感到餍足,他就必定会先获取足够多的第一种酬报,然后才能够去获取很多的下一种酬报 (参见马斯洛 Maslow,1954)。因此,除非一个人知道他的下顿饭从哪儿来,他是不大可能赋予诸如地位之类的某种其它酬 报以一个高级价值的:他可以比放弃食物更容易地放弃地位。据说美国人视民主过程有很高的价值。如果民主阻碍他们获得足 够的食物,那么他们还会这样想吗?有人会想在此情况下民主可能是输家,但幸运的是,多数美国人并不需要做这种选择。有 些无形的、理想的利益会被人们赋予一个很高的价值——但仅仅是在其他“较低级”的需要得到满足时。我们在此只能提出这 个问题。对于人们在这种等级结构中排列价值高下的方式,我们知之甚少。 成本与收益 当一种酬报不能在两个五分钱等于一个一毛钱的意义上完全替代另一种酬报时,它就是另一种酬报的替代性选择。既然 我们已经提出了可选择酬报的问题,那我们现在就得回到价值命题(III),并以一种不同的、而有时却更为有用的形式来重新 陈述它。实际上,可能有不止一种这样的形式。某些给人带来酬报的行动必然会同时为其招来惩罚。因此,如果一个渔夫要成 功地捕一天鱼,他可能就不得不在丛林中摸爬或踏进池水弄湿身体。我们甚至可以进一步说,既然放弃一种酬报本身就是一种 惩罚,所以大多数行动必定招致惩罚。因为如果一个人选择做出两种具有不同酬报的可选择行动中的一种,那么他就必然要取 消,或者如我们现在所言,放弃他所没有做的那个行动的酬报。因此,那位穿过丛林在隐蔽的池塘中撒下鱼网的渔夫,就放弃 了他本可以从任何其他能够使他避免擦伤的可选择行动中获得的酬报。 按照经济学家们的观点,我们要说,任何一个既成行动的成本都是一个未做出的可选择行动的被放弃了的酬报。当然, 可能有若干种选择,尽管它们绝不会无限多。我们心目中有一个最佳选择,它可能会带来最有价值的酬报。我们将把一个人从 其行动中获取的超出其所导致的成本的那部分酬报称作他的收益或净酬报(net reward)。(对于那些对这类细节感兴趣的人 们,我们指出,像这样被定义的成本与提波特(Thibaut)和凯里(Kelley)(1959:100-125)所称的不同选择的比较标准 (comparison level for alternatives)是一回事。) 既然酬报倾向于增加一个人做出一个行动的频率,而成本作为一种惩罚却倾向于减少它,我们现在可将价值命题重新表 述为:一个人获得的(作为行动的结果的)收益越大,他就越是可能做出这一行动。这一重新表述的公式并未带来任何本质上 的新东西,它只不过澄清了被放弃了的可选择酬报的效果,并且我们相信,它碰巧在是什么决定了人们的行动这一点上符合人 们所具有的直觉观念。 一个更好一些的公式也许是用人们做出可选择行动的相对频率来表示。让我们冒着过度简化的风险假设:一个人可以做 出两种可选择的行动,1和2。他做出其中一个行动的频率我们称之为A1,他做出另一个行动的频率我们称之为A2。相似 地,他从其中一个行动中所获得的一个单位酬报的价值是V1 ,而从另一行动中所获得的则为 V2。然后,根据价值命题 (III),如果行动获得酬报的频率相等: A1/A2=V1/V2 (5) 在行动1中,收益被定义为V1-V2 ,即被定义为它的酬报减去它的成本——被放弃了的可选择酬报的价值;而V2 -V1则是 行动 2 的收益。当V1和V2趋于相等时,任一行动的收益都趋于零——收益现在必须被看作是一个行动相对于另一个行动的收 益。在这一条件下,等式(5)并不意味着这个人会停止做出任一行动,而仅仅表明他将会同样多地做出这两个行动;在这个 意义上,他在两个行动之间是无所偏向的。 如果一种特定的行动被连续地重复,每一次都伴随着相应的收益和成本,并且如果后继行动的酬报的价值减少(如通常 在餍足的情况中那样)而它们的成本却增加(如在疲劳时的情况),那么经济学就会说:如果在最近一次行动的酬报的价值正 好等于该次行动的成本的时候,一个人就停止重复这种行动的话,那么他从这种行动中所获得的总酬报就会最大化。或者说, 边际成本应该等于边际酬报。但是,这一表述对于解释或预测不常被经济学研究的案例中的人类行为来说,鲜有助益。在这些 案例中,行动并不符合这些条件,并且人们也不能用金钱来评估后继的收益和成本的价值,而只能借助于粗略得多的过程。在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