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就“卦”言,“象”即卦象,是用以解释卦名、卦义和爻辞,因其解释多 以卦爻的象位为依据,如《系辞上》所列:“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 凶者,失得之象;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 也。”卦象,分“大象”和“小象”两种,总的解释一卦的称之为“大象”,解释每卦各爻的称之为“小象”,如 《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壮·象》“君子以弗礼弗履”;《渐·象》“君子以居贤德善俗”。 “小象”主要是用刚柔说,就爻位来解释爻辞。其三是指“摹略”、模拟、象征。《系辞上》云:“圣人有以见 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系辞下》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仰则观象于天 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 情。”“象”源于“自然”、模拟“自然”,是那生气勃勃的“自然”之“象”。“《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 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 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 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 无体。”《《系辞上》可以说,“象”贯通天地万物、形上之“道”和形下之“器”,是天地万物之“象”,是“观象 制器”之“象”,是人文创造之“象”,是整体之“象”,是系统之“象”,是运动变化之“象”,是万物自然和谐存 在之“象”,是表“意”之“象”,是天地之道和圣人之“意”的特殊表达,总谓之“象”。因此,与“言”相比, “象”在圣人之意的表达上更具有优越性,更接近于圣人之意和天地之道(尽管圣人之意和天地之道有 别)。可以说,这既是《易传》作者之所以推崇“象”的深层原因,也是圣人“立象以尽意”的内在根据 但需要指出的是,“立象以尽意”与“象尽意”有别。“象尽意”强调的是“象”、“意”之间的完全对应关 系,而“立象以尽意”则强调的是,圣人立“象”的目的是“为了”尽“意”,至于“象”能否“尽意”,其实《易传》作 者并没有说。当然,没有说并不等于没有问题。而这个问题也正是《易传》作者留给后世哲学的初始问题 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问题并给予认真讨论的,是有“揭开玄学序幕”“第一人”(第130页)之称 的颖川名士荀粲。以荀粲“言(象)不尽意”论的提出为滥觞,而有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辨”。正是在玄学 言意之辨”的直接推动下,按照“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的理论和方法,不仅实现了经学向玄学的转换 和玄学本体论哲学的理论建构,而且为佛教的中国化(第18-23页)和宋明理学的综合创新(第55 61页)5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同时也为以“意象”为核心的审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 论基础,而这也正是《易传》“立象以尽意思想的意义、价值和影响所在 《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裴松之注引《晋阳秋》载何劭《荀粲传》云:“粲诸兄并以儒术论议,而粲独好言 道,常以为子贡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然则六籍虽存固圣人之糠秕。粲兄俣难曰:《易》亦云圣 人立象以尽意,系辞焉以尽言,则微言胡为不可得而闻见哉?粲答曰:‘盖理之微者,非物象之所举也。今称立 象以尽意,此非通于意外者也;系辞焉以尽言,此非言乎系表者也。斯则象外之意,系表之言,固蕴而不出矣 及当时能言者不能屈也。从这段记述性文字来看以荀俣为代表的传统观点认为,《易传·系辞上》所言“立象 以尽意”,即立象“能够”尽意。所以,无论是《易经》还是《易传》都是主张“象尽意”的。然而,在荀粲看来,“理之 微者,非物象之所举也”;即使“象”能尽意,尽的也是象内之意,而“非通于意外者也”;即使“系辞”能尽言,也只 能尽系内之言,而“非言乎系表者也”。那么,什么是“理之微者”?荀粲并没有直接说,但从上面的记述来看, 主要是指“性与天道”问题其理论根据也是“子贡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并以此得出了与庄子相 一致的结论:“六籍虽存,固圣人之糠秕”。但问题是,“性与天道”或“道”为什么“不可得而闻” 象”为什 么最多只能尽“言内之意”和“象内之意”,而不能尽“言外之意”和“象外之意”?荀粲没有说,而王弼说了(第50 57页):“道者,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邢昺《论语注疏·述而》 引《论语释疑》由于“道”是无形、无象的,所以“道”也称为“无”。这既是王粥的“以无为本”说,也是其“言不尽 意”和“象不尽意”论的本体论根据。 那么,究竞应当如何看待《周易》中的“意”、“象”、“言”之间的关系?“象”、“言”符号系统分别有什么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易 》与天地准 , 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 ”就 “ 卦 ” 言 , “ 象 ” 即卦象 , 是用 以解释卦名 、 卦义和交辞 , 因其解释 多 以卦交 的象位 为依据 , 如《系辞上 》所列 “ 圣人设卦观象 , 系辞焉而 明吉凶 , 刚柔相推 , 而生变化 。 是故吉 凶者 , 失得 之象 悔吝者 , 忧虞之 象也 变化者 , 进退 之象 也 刚柔者 , 昼夜 之象 也 。 六 交 之动 , 三极 之道 也 。 ”卦象 , 分 “ 大象 ” 和 “ 小象 ”两种 , 总 的解 释一卦的称之 为 “ 大象 ” , 解 释每卦各丈 的称之 为 “ 小 象 ” , 如 《乾 · 象 》 “ 天行健 , 君 子 以 自强不 息 ” 《大壮 象 》 “ 君子 以弗礼弗履 ” 《渐 · 象 》 “ 君子 以 居 贤德善俗 ” 。 “ 小象 ” 主要是用 刚柔说 , 就艾位来解释丈辞 。 其 三是 指 “ 摹略 ” 、 模拟 、 象征 。 《系辞 上 》云 “ 圣 人有 以 见 天下之 绩 , 而拟诸其形容 , 象其物宜 , 是故谓之象 。 ”《系辞下 》云 “ 古者包牺 氏之王 天下 , 仰则观象于天 , 俯则观法于地 , 观鸟兽之文 , 与地之宜 , 近取诸身 , 远取诸物 , 于是始作八 卦 , 以通 神 明之德 , 以类万 物之 情 。 ”“ 象 ”源于 “ 自然 ” 、 模拟 “ 自然 ” , 是那生气勃勃 的 “ 自然 ”之 “ 象 ” 。 “《易 》与天 地 准 , 故能 弥纶天 地 之 道 。 仰 以观于天文 , 俯 以察 于地理 , 是故知幽明之故 。 原始 反终 , 故知死生 之说 。 精气 为物 , 游 魂 为变 , 是故知 鬼神之情状 。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 。 知周乎万物而道 济天 下 , 故不过 。 旁行 而 不 流 , 乐 天知命 , 故 不忧 。 安土 敦乎仁 , 故能爱 。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 , 曲成万物而不遗 , 通乎昼夜之道而知 , 故神无方而易 无体 。 ” 系辞上 可 以说 , “ 象 ”贯通 天地万物 、 形 上 之 “ 道 ” 和形下 之 “ 器 ” , 是天 地 万物之 “ 象 ” , 是 “ 观象 制器 ” 之 “ 象 ” , 是人文创造之 “ 象 ” , 是整体之 “ 象 ” , 是 系统之 “ 象 ” , 是运动变化之 “ 象 ” , 是万物 自然和谐存 在之 “ 象 ” , 是表 “ 意 ” 之 “ 象 ” , 是 天 地 之 道 和圣 人 之 “ 意 ” 的特殊 表达 , 总谓 之 “ 象 ” 。 因此 , 与 “ 言 ”相 比 , “ 象 ”在圣人之意 的表达上 更具有优越性 , 更接近 于圣人 之意和天地 之道 尽管圣人 之意和 天地 之道 有 别 。 可 以说 , 这 既是《易传 》作者之所 以推祟 “ 象 ”的深层原 因 , 也是圣人 “ 立象以尽意 ” 的内在根据 。 但需要指出的是 , “ 立象 以尽意 ” 与 “ 象尽意 ”有别 。 “ 象尽 意 ”强调 的是 “ 象 ” 、 “ 意 ” 之 间的完全对应关 系 , 而 “ 立象 以尽意 ”则强调的是 , 圣人立 “ 象 ” 的 目的是 “ 为了 ”尽 “ 意 ” , 至于 “ 象 ”能否 “ 尽意 ” , 其实《易传 》作 者并没有说 。 当然 , 没有说并不等于没有问题 。 而这个问题也正是公易传 》作者留给后世哲学的初始问题 。 历史上第一次 明确提 出问题并给予认 真讨论 的 , 是 有 “ 揭 开 玄学序幕 ”“ 第一人 ” 第 页 〕之称 的颖川 名士 荀聚 。 以荀架 “ 言 象 不尽意 ”论 的提 出为滥筋 , 而有魏晋 玄学 的 “ 言意之辨 ” 。 正 是在 玄 学 “ 言意之辨 ”的直接推动下 , 按 照 “ 言不尽意 ” 和 “ 得意忘言 ” 的理论 和方法 , 不仅实现 了经学 向玄学 的转换 和玄学 本体论哲学 的理论建构 , 而且 为佛教 的 中国化 第 一 页 闭 和宋 明理 学 的综合创新 第 一 页 〔 〕开辟了广阔 的道路 , 同时也为以 “ 意象 ” 为核心 的审美文 化 的繁荣 和发展奠定 了坚实 的思 想理 论基础 , 而这也正是《易传尸立象 以尽意 ”思想 的意义 、 价值和影响所在 。 《三 国志 · 魏书 · 荀或传 》裴松之注引《晋 阳秋 》载何肋《荀集传 》云 “ 架诸兄并 以儒术论议 , 而聚独好言 道 , 常以为子贡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 , 不可得而 闻 , 然则六籍虽存 , 固圣人之糠批 。 架兄误难 日 ‘《易 》亦云圣 人立象以尽意 , 系辞焉 以尽言 , 则微言胡为不可得而闻见哉 ’聚答曰 ‘ 盖理之微者 , 非物象之所举也 。 今称立 象以尽意 , 此非通于意外者也 系辞焉 以尽言 , 此非言乎系表者也 。 斯则象外之意 , 系表之言 , 固蕴而不 出矣 。 ’ 及当时能言者不能屈也 。 ”从这段记述性文字来看 , 以荀误为代表的传统观点认为 ,《易传 · 系辞上 》所言 “ 立象 以尽意 ” , 即立象 “ 能够 ”尽意 。 所以 , 无论是《易经 》还是《易传 》都是主张 “ 象尽意 ”的 。 然而 , 在荀集看来 , “ 理之 微者 , 非物象之所举也 ” 即使 “ 象 ”能尽意 ,尽的也是象内之意 , 而 “ 非通于意外者也 ” 即使 “ 系辞 ”能尽言 , 也只 能尽系内之言 , 而 “ 非言乎系表者也 ” 。 那么 ,什么是 “ 理之微者 ,’ 荀菜并没有直接说 , 但从上面 的记述来看 , 主要是指 “ 性与天道 ”问题 , 其理论根据也是 “ 子贡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 , 不可得而闻 ” , 并 以此得出了与庄子相 一致的结论 “ 六籍虽存 , 固圣人之糠秋 ” 。 但问题是 , “ 性与天道 ”或 “ 道 ”为什么 “ 不可得而闻 ,’ “ 言 ” 、“ 象 ”为什 么最多只能尽 “ 言内之意 ”和 “ 象内之意 ” , 而不能尽 “ 言外之意 ”和 “ 象外之意 ,’ 荀集没有说 , 而王弼说了 第 一 页 困 “ 道者 , 无之称也 无不通也 , 无不由也 , 况之 曰道 。 寂然无体 , 不可为象 。 ” 邢最《论语注疏 · 述而 》 引《论语释疑 由于 “ 道 ”是无形 、 无象的 , 所以 “ 道 ”也称为 “ 无 ” 。 这既是王弼 的 “ 以无为本 ”说 , 也是其 “ 言不尽 意 ”和 “ 象不尽意 ”论的本体论根据 。 那么 , 究竟应 当如何看待《周易 》中的 “ 意 ” 、 “ 象 ” 、 “ 言 ”之间的关 系 “ 象 ” 、 “ 言 ”符 号系统分别有 什么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