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曾宪聚,林楷斌,张雅慧创始企业家身份演变、控制权配置与控制权私利的抑制 数据来源方面,本文使用的资料分别来自雷士照 “所有权”是一种具有双重特征的产物,其既有目标客 明公司的公告、各门户网站的相关报道以及关于该案 体的成分,也有一部分来自于当事人的态度看法或心 例的已有文献等。文章的分析虽基于二手数据,但正 理状态,强烈的心理所有权会导致创始企业家在股权 如苏敬勤等[)在关于二手数据可靠性研究中所指出 不断遭到稀释的情况下仍然对企业有着很强的控制欲 的那样,研究者通过不同渠道和途径获取的二手资料 求,进而产生不同于“实际收益”的“期望收益”。当“期 可以保证案例研究数据的三角验证,因此完全基于 望收益”超过早期契约安排的“实际收益”时,创始企业 二手资料也可以实现案例研究的目的。本文所使用 家利用控制权侵占公司利益的控制权私利行为就会进 的经验资料相对于理论分析的研究目的而言已达到 一步得到强化2) “饱和”状态,加之二手资料也有可能“更为自然”且 (二)防范企业控制权私利:控制权配置的视角 “有助于还原事实”[],因此对于本研究而言是必要且 控制权私利本质上是由于企业内部权力失衡和监 适宜的。 督不足所导致的利益侵占现象,抑制控制权私利的关 键在于合理安排企业控制权,控制权配置理论为此提 二、理论分析 供了一个很好的分析视角。企业是一组契约的结合, (一)创始企业家控制权私利和心理所有权 而企业的契约性质具有不完备性[2),契约的不完备性 控制权私利是指公司收益没有成比例地分配于股 又决定了企业剩余控制权安排的重要性。在不完备契 东,而被企业控制权主体排他性地获取,即企业控制权 约框架下,企业控制权表现为一种“状态依存权”,控制 主体利用控制权侵占投资者、债权人等其他利益相关 权配置是一个相机转移的过程[2],如果一方利益与企 方的利益61门。在表现形式上,控制权私利既包括构 业利益不是单调增长的,那么就应将控制权转移给对 建私人“帝国”和通过关联交易等“隧道行为”侵占公司 方;如果双方利益都不与企业利益单调增长,那么相机 资金的货币收益,也包括任免权、成就感和声誉等非货 控制机制是最优的控制权安排[2)。 币收益[町。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之后,由委托代 进一步地,探析企业控制权的性质有助于更好地 理关系所引起的信息不对称是控制权私利行为存在的 理解如何顺利实现控制权的相机转移。控制权可分为 现实基础。此外,郝云宏等町认为控制权私利行为是 “名义控制权”和“实际控制权2],名义控制权是法 行动者主体特征与情境因素动态适配的结果,控制权 律、契约赋予的权力,如股权所赋予的权力:实际控制 主体不同的股权特征、素质特征和经历特征在不同的 权是由法律契约、管理结构、垄断资源及其他社会因素 情境(制度环境、市场压力、利益诱惑等)下会产生不同 带来的全部控制力,是一种对企业资源实质上的支配 的控制权私利冲动,并指出控制权私利行为是一种伦 权[2)]。拥有实际控制权的股东是企业的实际控制人, 理决策问题,在控制权主体自身有较高的“欲求”水平 而实际控制权由谁拥有则取决于谁拥有企业中具有关 而外部治理环境不理想的情况下,伦理水平低的控制 键稀缺性特征的“专有性”资产,这种“专有性”资产在 权主体便有可能“掏空”公司利益。 形式上可以表现为非人力资本、创意等人力资本以及 当创始企业家由于股权被不断稀释而从企业唯一 特殊的社会关系等[30。换言之,企业组织作为一个开 的“东家”转变为企业的小股东时,外部投资者往往基 放性系统,其行为依赖于所处的外部环境并需要通过 于“按股行权”逻辑要求创始企业家扮演企业的“管 与环境之间持续的互动以获取满足自身发展的资源 家”。然而,赵晶等[2的研究发现,在我国上市公司的 故获得组织所需稀缺资源的治理主体在企业中将拥有 治理实践中,许多股东并非完全按照与其所持股权相 更多的话语权。以上理论分析表明,企业的契约性质 等的权利行事。心理所有权是指一种当事人感觉目标 表现为控制权配置由当事人之间的谈判结果决定,而 物似乎为他自己所拥有的占有心理[),其会强化创始 且,谈判纠纷的仲裁更多依赖于私人秩序3]。所以, 企业家身份认知的模糊性。创始企业家创立企业并为 当拥有企业实际控制权的一方在行使控制权时产生了 之倾注心血,往往视企业为自己的“孩子”,这种将企业 权力的外部性[32],违背了信托责任并利用控制权攫取 “视为己出”的情结正是心理所有权的体现[2-)。心理 私利时,其他当事人除了利用股权所赋予的投票权通 所有权的强度受到组织成员的正式所有权、工作特征 过董事会的表决制度对其进行制裁,必要时还需识别 和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2],其形成途径来自当事人 并削弱实际控制权的权力基础,实现权力的有效制衡 对目标物的“控制”“亲密了解”和“投入”)。现实中的 并抑制企业的控制权私利现象。 29 (C)1994-201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数据来源方面,本文使用的资料分别来自雷士照 明公司的公告、各门户网站的相关报道以及关于该案 例的已有文献等。文章的分析虽基于二手数据,但正 如苏敬勤等[13]在关于二手数据可靠性研究中所指出 的那样,研究者通过不同渠道和途径获取的二手资料 可以保证案例研究数据的三角验证,因 此 完 全 基 于 二手资料也可以实 现 案 例 研 究 的 目 的。本文所使用 的经验资料相对于理论分析的研究目的而言已达到 “饱和”状态[14],加之二手资料也有可能“更为自然”且 “有助于还原事实”[15],因此对于本研究而言是必要且 适宜的。 二、理论分析 (一)创始企业家控制权私利和心理所有权 控制权私利是指公司收益没有成比例地分配于股 东,而被企业控制权主体排他性地获取,即企业控制权 主体利用控制权侵占投资者、债权人等其他利益相关 方的利益[16-17]。在表现形式上,控制权私利既包括构 建私人“帝国”和通过关联交易等“隧道行为”侵占公司 资金的货币收益,也包括任免权、成就感和声誉等非货 币收益[18]。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之后,由委托代 理关系所引起的信息不对称是控制权私利行为存在的 现实基础。此外,郝云宏等[19]认为控制权私利行为是 行动者主体特征与情境因素动态适配的结果,控制权 主体不同的股权特征、素质特征和经历特征在不同的 情境(制度环境、市场压力、利益诱惑等)下会产生不同 的控制权私利冲动,并指出控制权私利行为是一种伦 理决策问题,在控制权主体自身有较高的“欲求”水平 而外部治理环境不理想的情况下,伦理水平低的控制 权主体便有可能“掏空”公司利益。 当创始企业家由于股权被不断稀释而从企业唯一 的“东家”转变为企业的小股东时,外部投资者往往基 于“按股 行 权”逻 辑 要 求 创 始 企 业 家 扮 演 企 业 的 “管 家”。然而,赵晶等[20]的研究发现,在我国上市公司的 治理实践中,许多股东并非完全按照与其所持股权相 等的权利行事。心理所有权是指一种当事人感觉目标 物似乎为他自己所拥有的占有心理[2],其会强化创始 企业家身份认知的模糊性。创始企业家创立企业并为 之倾注心血,往往视企业为自己的“孩子”,这种将企业 “视为己出”的情结正是心理所有权的体现[21-22]。心理 所有权的强度受到组织成员的正式所有权、工作特征 和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23],其形成途径来自当事人 对目标物的“控制”“亲密了解”和“投入”[2]。现实中的 “所有权”是一种具有双重特征的产物,其既有目标客 体的成分,也有一部分来自于当事人的态度看法或心 理状态,强烈的心理所有权会导致创始企业家在股权 不断遭到稀释的情况下仍然对企业有着很强的控制欲 求,进而产生不同于“实际收益”的“期望收益”。当“期 望收益”超过早期契约安排的“实际收益”时,创始企业 家利用控制权侵占公司利益的控制权私利行为就会进 一步得到强化[24]。 (二)防范企业控制权私利:控制权配置的视角 控制权私利本质上是由于企业内部权力失衡和监 督不足所导致的利益侵占现象,抑制控制权私利的关 键在于合理安排企业控制权,控制权配置理论为此提 供了一个很好的分析视角。企业是一组契约的结合, 而企业的契约性质具有不完备性[25],契约的不完备性 又决定了企业剩余控制权安排的重要性。在不完备契 约框架下,企业控制权表现为一种“状态依存权”,控制 权配置是一个相机转移的过程[26],如果一方利益与企 业利益不是单调增长的,那么就应将控制权转移给对 方;如果双方利益都不与企业利益单调增长,那么相机 控制机制是最优的控制权安排[27]。 进一步地,探析企业控制权的性质有助于更好地 理解如何顺利实现控制权的相机转移。控制权可分为 “名义控 制 权”和“实 际 控 制 权”[28],名义控制权是法 律、契约赋予的权力,如股权所赋予的权力;实际控制 权是由法律契约、管理结构、垄断资源及其他社会因素 带来的全部控制力,是一种对企业资源实质上的支配 权[29]。拥有实际控制权的股东是企业的实际控制人, 而实际控制权由谁拥有则取决于谁拥有企业中具有关 键稀缺性特征的“专有性”资产,这种“专有性”资产在 形式上可以表现为非人力资本、创意等人力资本以及 特殊的社会关系等[30]。换言之,企业组织作为一个开 放性系统,其行为依赖于所处的外部环境并需要通过 与环境之间持续的互动以获取满足自身发展的资源, 故获得组织所需稀缺资源的治理主体在企业中将拥有 更多的话语权。以上理论分析表明,企业的契约性质 表现为控制权配置由当事人之间的谈判结果决定,而 且,谈判纠纷的仲裁更多依赖于私人秩序[31]。所 以, 当拥有企业实际控制权的一方在行使控制权时产生了 权力的外部性[32],违背了信托责任并利用控制权攫取 私利时,其他当事人除了利用股权所赋予的投票权通 过董事会的表决制度对其进行制裁,必要时还需识别 并削弱实际控制权的权力基础,实现权力的有效制衡 并抑制企业的控制权私利现象。 92 曾宪聚,林楷斌,张雅慧 创始企业家身份演变、控制权配置与控制权私利的抑制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