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雕战争与国家形成:春秋战国与近代早期欧洲之比较 提炼出来的。国际关系学者大多关注的是欧美国际政治的实践和经验。 对于中国的国际关系学者来锐,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们难以像美欧学者那 样方便而姻熟地运用西方的外交材料来进行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外 交史料虽然极为丰富,但迄今只有极少数国际关系学者系统地运用这些 史料来进行国际关系的学术研究。2除客观的语言条件限制外,主要原因 可能还在于国际关系学界对国际关系理论这样一个根植于欧美历史经验 的理论能否应用于古代中国抱有疑虑。现在,许田波的成功为国内学者 利用本土史料进行国际关系研究、为国内学者知何才能“扬长避短”提供 了一个范例。 最后,我还要对包括本书作者在内的一批国际关系学者所谓“春秋战 国时期是一个多国体系”的说法做一点解释。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大地 上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进行实际治理的中央政府,那么这段时期中国很 难算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至于它是否能称得上是一个国际体系,的确值 得研究。学术界普遍认为民族国家(nation-state)形成于l648年《威斯特 伐利亚条约》之后,“国家”与“民族国家”的构成要素有所不同,前者为人 口、土地、政府,后者则增加了主权。因此“国际”(international)一词是指 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不过也有的学者(比如本书作者)认为春秋战国时 期的诸侯国已经是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了。当然,这只是在国际关系学 的范围内、些学者从学理本身的角度得出的看法,3与“中国自古以来 就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常识智慧和民族观念并非同一类问题,因而并 不矛盾。 这是一本既难译又易译的学术书籍。说它难译,是因为本书并非一 本纯粹的国际关系研究专著,面是一本包括国际关系、国家形成以及历史 社会学等三个政治学领域的“混合型”专著。书中含有相当数量的不为国 际关系学者所熟知的专业名词和术语,以及丰富的近代早期欧洲政治思 想和中国春秋战国典籍材料,这的确显示出作者在政治学诸领域以及在 中国与欧洲历史之间自如穿行的能力,但同时也给译者带来很大的挑战。 作为译者,我经常困惑于某个名词的含义,某个术语的中文对应词,或是 某段引文所指。说它易译,是因为本书写得饶有趣味◆使翻译变成一个跟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