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病原生物与人类 击退疟疾 疾究竟由何引起?如何传播? 1880年,在阿尔及利亚工作的法国学者 Alphonse Laveran在检查疟疾病人的血液中时 意外地在显微镜下发现了一种从来没有见过的新月形的小东西,这就是引起疟疾的元凶 疟原虫, Laveran因发现疟原虫获得1907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同一时期,在印度工作的 英国军医 Ronald ross正试图解开疟原虫如何传播之谜,而此时Ross的老师, Manson已经 证实另一危害严重的热带病——淋巴丝虫病正是由蚊子叮咬传播的,在 Manson的鼓励和启 发下,Ross开始积极硏究流行区肆虐的蚊子和疟疾之间的关系,最终在雌性“斑翼蚊”,即 按蚊的胃壁上发现数百个鼓起的结构,这就是疟原虫卵囊,每个成熟卵囊内含有数以千计梭 形的子孢子,正是疟原虫的感染阶段,从而证实了疟疾可由按蚊叮咬传播给人,进一步阐明 了疟原虫在按蚊体内的生活周期,因此获得1902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此外,科学家还 进一步发现了疟原虫进入人体后首先在肝细胞内发育,这个阶段也称红细胞外期,然后才进 入红细胞内发育,从而解释了为何被感染性按蚊叮咬后,血液中的疟原虫必须经过一段时间 才能在血液中査到的疑问。然而关于为什么由输入含有疟原虫血液所引起的疟疾远较由按蚊 叮咬所引起的疟疾易于根治,以及为何在疟疾症状完全消失且血液中也查不到疟原虫的情况 下,相隔一段或长或短的时期后未经按蚊叮咬再次复发的疑问?直到1977年,科学家才发 现间日疟原虫进入肝细胞后存在发育速度不同的两种子孢子,速发型子孢子立即开始发育, 而迟发型子孢子需经过一段休眠期后才继续发育,又称休眠子。从而真正解释了上述疑问, 并提出了子孢子休眠学说。然而,并不是所有种类的疟原虫都存在休眠子(即迟发型子孢子), 只有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存在休眠子,恶性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不存在休眠子。至此 有关疟原虫在人体及蚊体内的发育过程才真正阐明 【为什么要击退疟疾】 回答为什么要击退疟疾,其实就是回答疟疾对人类的危害到底有多严重?暂且不展开讨 论疟疾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人类历史上的太多事件与疟疾脱不了干系,比如现代科学家 从古罗马坟墓的考古挖掘中,从1500年前罗马人的骨骸DNA鉴定证实了加速古罗马帝国 衰亡的瘟疫正是疟疾。目前仅就人类祖先为逃避疟疾的致命威胁而发展形成的具有遗传特性 的血液变化就足见其不同反响的影响力,如90%以上西非黑人Duy血型抗原阴性,对间日 疟原虫具有天然抵抗力;因单一基因突变造成的镰状红细胞贫血患者,可对恶性疟原虫天 然不易感;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乏者对疟原虫也具有先天抵抗力等,从中不难病原生物与人类 击退疟疾 93 疾究竟由何引起?如何传播? 1880 年,在阿尔及利亚工作的法国学者 Alphonse Laveran 在检查疟疾病人的血液中时, 意外地在显微镜下发现了一种从来没有见过的新月形的小东西,这就是引起疟疾的元凶—— 疟原虫,Laveran 因发现疟原虫获得 1907 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同一时期,在印度工作的 英国军医 Ronald Ross 正试图解开疟原虫如何传播之谜,而此时 Ross 的老师,Manson 已经 证实另一危害严重的热带病——淋巴丝虫病正是由蚊子叮咬传播的,在 Manson 的鼓励和启 发下, Ross 开始积极研究流行区肆虐的蚊子和疟疾之间的关系,最终在雌性“斑翼蚊”,即 按蚊的胃壁上发现数百个鼓起的结构,这就是疟原虫卵囊,每个成熟卵囊内含有数以千计梭 形的子孢子,正是疟原虫的感染阶段,从而证实了疟疾可由按蚊叮咬传播给人,进一步阐明 了疟原虫在按蚊体内的生活周期,因此获得 1902 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此外,科学家还 进一步发现了疟原虫进入人体后首先在肝细胞内发育,这个阶段也称红细胞外期,然后才进 入红细胞内发育,从而解释了为何被感染性按蚊叮咬后,血液中的疟原虫必须经过一段时间 才能在血液中查到的疑问。然而关于为什么由输入含有疟原虫血液所引起的疟疾远较由按蚊 叮咬所引起的疟疾易于根治,以及为何在疟疾症状完全消失且血液中也查不到疟原虫的情况 下,相隔一段或长或短的时期后未经按蚊叮咬再次复发的疑问? 直到 1977 年,科学家才发 现间日疟原虫进入肝细胞后存在发育速度不同的两种子孢子,速发型子孢子立即开始发育, 而迟发型子孢子需经过一段休眠期后才继续发育,又称休眠子。从而真正解释了上述疑问, 并提出了子孢子休眠学说。然而,并不是所有种类的疟原虫都存在休眠子(即迟发型子孢子), 只有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存在休眠子,恶性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不存在休眠子。至此, 有关疟原虫在人体及蚊体内的发育过程才真正阐明。 【为什么要击退疟疾】 回答为什么要击退疟疾,其实就是回答疟疾对人类的危害到底有多严重?暂且不展开讨 论疟疾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人类历史上的太多事件与疟疾脱不了干系,比如现代科学家 从古罗马坟墓的考古挖掘中,从 1500 年前罗马人的骨骸 DNA 鉴定证实了加速古罗马帝国 衰亡的瘟疫正是疟疾。目前仅就人类祖先为逃避疟疾的致命威胁而发展形成的具有遗传特性 的血液变化就足见其不同反响的影响力,如 90%以上西非黑人 Duffy 血型抗原阴性,对间日 疟原虫具有天然抵抗力; 因单一基因突变造成的镰状红细胞贫血患者,可对恶性疟原虫天 然不易感;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乏者对疟原虫也具有先天抵抗力等,从中不难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