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多用谷物、油脂、糖、 盐、乳和蛋,采用调制、油炸、烘烤、蒸、煮等加工成熟方法,现代许多糕、 包、饼、酥等面点品种,当时基本都有了,只是工艺稍粗糙,配方简单些 元、明、清时期,面点制作技术相当发达,不仅有酒楼、茶室点心,而且 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作坊、生产风味各异的精美点心,还涌现出了一大批有特 技专艺的著名点心师。如清代的陶方伯夫人,善制节日点心,“奇形诡状,五色 分披,食之皆甘,令人应接不暇”;北京的“肉丁馒头”;“四川九圆包子”,山 西的“刀削面”,山东的“神面”,两广的茶市点心,北京的宫廷点心等在当时 都有很大的影响,并且一直影响到现在,清代还出现了以面点为主的喜庆筵席 可见当时品种之多,规模之大。 虽然我国的焙烤食品出现较早,但发展速度较为缓慢,真正形成规模生产 和机械化的更慢。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只有几个较大的中心城市有 定的生产规模,而且主要还是以手工生产为主。大多没有正规的车间和发酵室, 从面团的调制、发酵、醒发到烘烤,都挤在较为简陋的房子里,生产条件极为 落后。 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迅速恢复,食品工业和焙烤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但发展还很不平衡。面包的生产也很不普及, 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农村和乡 镇几乎很少。近二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焙烤业才发生了翻天覆地 的变化,品种花色越来越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新的原辅材料层出不穷。 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不断地从发大国家引进先进的技术和添加剂,从而 较大地改善了我国焙烤业的生产条件和产品质量,也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焙烤业 的发展。也使食品工业和饮食业及商业得到了空前发展。国营与各种经营方式 的食品工业和饮食企业及商业的繁荣,大大提高了焙烤食品的生产能力。北京 上海、广州、长春、大连等大中城市还先后从日本、意大利、法国等国家了引 进自动化面包的生产线和饼干生产线。新的生产设备不断进入落后的生产领域 完全的手工生产方式,正在向半机械化、半自动化方向发展。各地的生产技术 和产品特色,得到广泛交流,长期形成的南、北方不同的饮食习惯相互融和: 南式点心的北传, 北方面食的南移,使南北点心市场的品种大大丰富。出现丁 大量的中西风味结合,南北风味结合,古今风球结合,以及许多性以工艺品的 精细点心新品种。在饮食供应的方式上,从担挑的小吃,沿街叫卖的早点,茶 楼的小食,简易的面食铺子,发展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食品铺店,并且成为大中 型饭店、酒家和酒席筵上的必备的食品,专门的点心宴会和高、中、低各种档 次的点心筵席也适时应市,以适应人们不断提高的新的饮食需求。 2008年中国培烤食品行业研究咨询报告(2008-08-3012:01:52) 13 This document is generated by trial version of Print2Flash.Get and try it from www.print2flash.com for f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