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233)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08.87KB 文档页数:6
径向流吸附器内的均匀布气对其性能有重要影响.本文以实验室用小型径向流吸附器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三维流动数学模型,并对径向流吸附器内部的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比研究了径向流吸附器内气体流动型式、中心流道与外流道的截面积比、中心流道开孔率、外流道开孔率等对流场均匀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径向流吸附器采用向心流动的最为合适,并且Π型向心流动略优于Z型向心流动;中心流道与外流道的截面积比为18.9%时,获得最佳布气效果;中心流道开孔率越小,径向流速度不均匀度值越小,布气效果越好,但开孔率过低将导致布气孔附近局部布气不均匀,能耗增大;外流道开孔率变化对径向流吸附器内气流均布影响有限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07MB 文档页数:8
电弧炉炼钢以废钢为基本原料,熔清后磷含量波动大,且受炉型结构限制,反应动力学条件差,深脱磷困难;全废钢冶炼熔清碳含量低,熔池内C–O反应缺乏,气泡产生数量少;且吹氧强化搅拌造成渣中FeO含量高、钢液易过氧化。电弧炉熔池内气–固喷吹冶炼新工艺,通过向熔池内部直接喷射石灰粉或碳粉,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通过数值模拟和水力学模拟实验研究了金属熔池内埋入式气体喷吹和气–固喷吹的冲击特征规律。熔池内射流水平和竖直冲击深度随气体喷吹流量增加而增加,而当气体喷吹流量一定时,随着喷枪安装角度的增大,熔池内射流竖直冲击深度增加,而水平冲击深度减少。同时发现,粉剂颗粒提高了气体射流的冲击动能,增加了气体射流的冲击穿透深度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2MB 文档页数:56
第五章大气污染扩散 第一节大气结构与气象 有效地防止大气污染的途径,除了采用除尘及废气净化装置等各种工程技术手段外,还需充 分利用大气的湍流混合作用对污染物的扩散稀释能力,即大气的自净能力。污染物从污染源排放 到大气中的扩散过程及其危害程度,主要决定于气象因素,此外还与污染物的特征和排放特性, 以及排放区的地形地貌状况有关。下面简要介绍大气结构以及气象条件的一些基本概念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5.38MB 文档页数:158
一、空气和大气是同义词。 一般对于室内或特指某个场所(如车间,会 议室和厂区等)供人和动植物生存的气体习 惯上称为空气。 而在大气物理学、大气气象学、自然地理 学以及环境科学的研究中,常常以大区域 或全球性的气流为研究对象常用大气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789.5KB 文档页数:31
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呼吸的全过程包括: 1外呼吸(肺通气+肺换气) 肺通气:肺与外界气体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气体在血中的运输 3内呼吸(组织换气+细胞内氧化)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86.5KB 文档页数:4
一、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大气环境现状调查 根据原丽水地区大气功能区划,庆元县城大气环境属二类区,庆元县环境监测站自2000年起,在县城布设了一个大气监测点,对松源镇的空气环境质量进行监测。根据监测,庆元县的空气环境质量达到或优于(GB3095-96)二级标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38.14KB 文档页数:12
基于传感器技术、信号处理技术和模式识别技术发展起来的电子鼻技术是过去二十年中发展最为迅速的气相分析和气体检测技术之一,它已逐渐在生物医学、环境监测、农业生产、食品检测等多个领域得到应用.电子鼻是利用对待测气体具有交叉敏感性的传感器阵列将待测气体中的混杂气味组分信息转化为与时间、成分、浓度或含量相关的可测物理信号组,利用信号采集系统输出含有待测气体特征信息的数字信号,通过模式识别系统分析数字信号得到待测气体综合气味信息和隐含特征,实现对待测气体快速、系统、准确的鉴别和分析.本文综述了电子鼻技术中的传感器技术和模式识别技术及在中国白酒品牌鉴定、风味识别、酒龄检测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以聚合物石英压电传感器型电子鼻为例,阐明该电子鼻的技术方案及其在中国白酒检测中的应用;展望电子鼻未来研究方向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517.02KB 文档页数:11
第四节发动机总体构造 一、四冲程汽油机的一般构造(以东风EQ1090E型汽车为例 (一)机体组: 包括气缸盖3、气缸体11、 油底壳26。有的发动机将气缸 体分铸成上下两部分,上部称 为气缸体,下部称为曲轴箱。 机体的作用是作为发动机各 心 机构、各系统的装配基体,本 身许多部分又分比别是各机构 、各系统的组成部分。如气缸 盖、气缸体上钻的润滑油道是 润滑系统的组成部分,气缸盖 、气缸体上铸的冷却水套是冷 却系统的组成部分等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80.5KB 文档页数:5
大气尘是空气净化的直接处理对象,所谓大气尘是指大气中的悬浮微粒。既包含固体微粒也包含液体微粒的多分散气溶胶。大气尘的粒径一般小于10um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89.51KB 文档页数:6
本工作在三区流化床粉煤气化的基础上,对双区流化床粉煤气化区间气、固掺混进行了冷态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三区流化床改为双区方案是可行的,在原三区的基础上适当提高流化指数可满足燃烧区和气化区热交换的要求,且能减少煤气和烟气的掺混;分区流化床粉煤气化以薄料层操作,有助于提高煤气的发热值;此外,还考察了床内纵向构件和固体粒度分布对区间气体掺混的影响,床内纵向构件可减少两区的气体掺混,进一步提高煤气的发热值
首页上页89101112131415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233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