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197)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815.56KB 文档页数:6
应用GW统计接触模型,建立了粗糙表面之间的接触导热模型.与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表明:该模型能够正确地反映接触导热现象.在此基础上,对接触表面进行了合理的简化,建立了接触界面间的辐射传热模型.数值计算表明:当接触表面的温度高于400K时,辐射的影响已不可忽略;载荷对接触导热热导的影响明显大于对辐射热导的影响,导热热导随载荷的增大迅速增大,而辐射热导以及等效辐射系数均随载荷的增大有所减小,这主要是由接触界面的空隙面积减少造成的;在接触面几何参数中,粗糙峰等效斜率对等效辐射系数起着主导作用,在相同的量纲1的载荷情况下,粗糙峰等效斜率越小,等效辐射系数越大;通过对本文提出的等效辐射系数的误差检验,结果表明其最大相对误差为10-3数量级,说明等效辐射系数仅仅为接触界面黑度、几何特性和接触载荷的函数,而与接触界面温度水平和温差无关,同时也间接证明了本文提出的等效辐射系数可以较为合理地描述接触界面间的辐射换热强度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270.5KB 文档页数:14
8-1角系数的定义、性质及计算 辐射换热表面之间的相对位置对表面之间辐射换热量影响的 分析: 图8-1示出了两个等温表面间的两种极端布置情况:图a中两 表面无限接近,相互间的换热量最大;图b中两表面位于同一平 面上,相互间的辐射换热量为零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9.07MB 文档页数:9
本文首先对双P型辐射管进行实验和数值研究,发现除NOx含量的误差偏大外,其他参数的偏差都在1%以内,证明该模型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将空气分级的理念应用于双P型辐射管,提出一种带支管喷口的分区分级燃气辐射管,并建立相应的数学和物理模型.对比双P型辐射管和分区分级辐射管的模拟结果显示:分区分级燃气辐射管和双P型辐射管内气体的平均流速分别为25.8m·s-1和21.0m·s-1,热效率分别为65.9%和64.2%;分区分级燃气辐射管壁面最高温度为1047℃,壁面最大温差为73℃,比双P型辐射管降低15℃,分区分级后气体平均流速增大,提高了直管和回流管管段的烟气温度和壁面温度,具有更好的温度均匀性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47KB 文档页数:9
辐射换热研究对象:两个表面之间组成的换热系统。可以 划定一个封闭腔,使所研究的对象包含在该封闭腔内。 说明:1、这个辐射换热封闭腔的表面可以全部是物理上真实 的,也可以部分是虚构的。最简单的封闭腔就是两块无限接近 的平行平板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42KB 文档页数:2
3-1气象因素对家畜的影响 一温度 (一)家畜的体热调节与平衡 1体热调解 2热平衡方程:M=±R±C±±±W±S M=代谢热T=辐射热C=对流热K=传导热E=蒸发热 W=做功热S=循环热 方式 (1)辐射(2)传导(3)对流(4)蒸发E=k*V(ss-pa)*As (5)通过采食饮水排泄等方式进行散热 化学调节产热 辐射 体热调节 非蒸发传导通过皮肤 物理调节—散热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679KB 文档页数:50
第一节 锅炉炉膛内传热的特点 第二节 炉膛辐射传热的基本方程和有效辐射热计算方法 第三节 炉内传热的相似理论计算方法 第四节 炉膛受热面的辐射特性 第五节 炉膛火焰黑度 第六节 火焰中心位置修正系数M 第七节 炉膛结构特征及其他参数 第八节 炉膛换热计算的修正方法 第九节 炉膛换热的其他计算方法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344KB 文档页数:21
4.5 流体有相变时的对流传热 4.6 辐射传热 4.7 总传热速率和传热过程的计算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7.24MB 文档页数:149
3.1 传热的基本概念 3.2 热传导 3.3 对流传热 3.4 辐射传热 3.5 稳定传热过程计算 3.6 换热器 3.7 几种特殊情况下的传热
文档格式:PPS 文档大小:5.89MB 文档页数:89
第一节燃烧器的分类 第二节燃烧器的工作原理 第三节低NOx燃烧技术 第四节管式炉的燃烧、辐射传热、热效率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2.14MB 文档页数:45
2.1 概述 2.2 热传导 2.3 平壁稳态热传导 2.4 对流传热 2.5 辐射传热 2.6 传热过程计算
首页上页89101112131415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197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