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1356)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55KB 文档页数:1
一、所谓实证分析,指是与事实相关的分析,而规范分析则是指与价值判断有关的分析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58.79KB 文档页数:16
第7章土石坝各运用期的稳定分析 7.1前言 土石坝作为人工构筑的挡水建筑物,其边坡稳定问题比较典型。坝体和地基在施工期、 正常蓄水期、库水位降落期和地震期均存在抗滑稳定问题。在第5、6两章中,分别介绍了 各种工况下抗剪强度和孔隙水压力的确定方法在正确地确定这些参数的基础上,根据实际 情况采用总应力法或有效应力法进行边坡稳定分析,所得到边坡稳定安全系数,可用于评价 边坡在这些运用条件下的稳定性。本章拟利用实际工程的算例来介绍进行稳定分析的步骤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78.37KB 文档页数:5
仪器分析实验是仪器分析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学习紫外分 光光度法、分子荧光法、发射光谱法、原子吸收法、电位法、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法等实验。 使学生掌握仪器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术,并用这些方法解决响应的具体问题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87.26KB 文档页数:7
为解决W型辐射管NOx排放过高的状况,运用数值计算的方法,研究了具有两级空气分级的W型辐射管NOx排放情况,经验证,模型可靠.探讨了不同稀释剂、分级稀释以及高温稀释情况下对NOx排放的影响规律.分析以N2和CO2作为稀释剂的区别,发现以CO2作为稀释剂更能抑制NOx生成,在保证火焰稳定的情况下适当增加稀释体积分数可以使出口NOx降低到4×10-5以下.通过采用分级稀释,发现二级风与一级风相比,更能减少NOx排放.通过高温预热空气添加稀释剂的模拟,发现即使空气预热温度达到1000℃以上,也可以通过增加稀释体积分数将出口NOx控制排放在1×10-4以下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78.51KB 文档页数:5
本课程为生物工程专业本科段专业课程,主要指生物体内物质及其代谢产物,特别是生 物大分子的分离、检测、制备与改造技术。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生物体系的基本特 点及对分离过程的特殊要求,掌握生物分离最基本的各种技术,特别是生物大分子的分离、 纯化、制备、检测等,包括各种方法的基本原理、过程、设备、计算和应用,了解生物分离 技术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结合基础知识分析解决试验研究和工业化生产可能遇到的根本问 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以及参加专业设计与科研打下基础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342KB 文档页数:19
第一章 绪论 一、生化分离工程的发展历程 二、分离过程和分离工程的定义 三、生化分离工程及其研究内容 四、分离原理 五、特点 六、一般流程 七、研究进展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2.47MB 文档页数:39
第10章分拣单元的结构 10.1分拣单元的结构 10.1.1分拣单元的基本功能 分拣单元可以实现对工件按照材质或颜色分拣的过程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62MB 文档页数:18
首先介绍了探测分子气体的多种方法和新的发现;然后基于CO巡天数据和致密分子气体数据,分别在统计上讨论了分子气体分布及分子气体含量与恒星形成率之间的紧密关系,并与小尺度上的恒星形成理论进行了比较:最后,结合影响星系演化的物理过程,讨论活动星系核、星系形态以及星系所处环境对分子气体的影响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94.33KB 文档页数:6
采用数值方法研究了狭缝射流冲击柱状凸形表面的流动换热特性,通过四种湍流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对比,确定了湍流模型适用性.以压力梯度分布为依据,重点分析了狭缝射流沿柱状凸形表面的流动结构和边界层分离特点及柱状凸形表面的强化换热特性.结果表明:RNG k-ε和Realizable k-ε模型具有预测适应性;狭缝射流冲击至柱状凸形表面,气体沿表面运动,速度降低,并在流动下游发生边界层分离;量纲一的逆压梯度随量纲一的曲率半径(D/B)的减小而增大,使得边界层分离更早出现;驻点区域换热Nu随量纲一的曲率半径(D/B)的减小而获得增强,但流动进入下游后,D/B对换热基本无影响;压力梯度是影响狭缝射流冲击柱状凸形表面换热分布的重要因素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252KB 文档页数:23
摘要本问题是一个“有人管理分类问题”首先分别列举出20个学习样本序列中1 字符串、2字符串、3字符串出现的频率构成含41个变量的基本特征集,接着用主成分 分析法从中提取出4个特征。然后用 Fisher线性判别法进行分类,得出了所求20个人工制 造序列及182个自然序列的分类结果如下:
首页上页113114115116117118119120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1356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