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202)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805.5KB 文档页数:37
第一节 表面吉布斯自由能和表面张力 第二节 曲面的附加压力和蒸气压 第三节 润湿和铺展 第四节 溶液的表面吸附 第五节 不溶性表面膜 第六节 表面活性剂 第七节 气体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 第八节 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71MB 文档页数:66
1.简介 2.比表面和比表面能 3.润湿和铺展 4.高分散度对物理性质的影响 5.溶液表面的吸附 6.表面活性剂 7.固~气表面上的吸附 8.液~气表面上的吸附 9.粉体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39MB 文档页数:6
利用微观可视化渗流实验对凝析气藏衰竭开发过程的反凝析过程中气-液-固复杂流动的渗流规律进行研究,通过高温、高压条件仿真微观可视化模型模拟地层凝析气-液-固流动,直接观测凝析气、液、固(蜡)相的渗流特征和运移机理.给出蜡沉积吸附和运移规律,孔隙介质中气-液-固(蜡)流动规律,气、液、固(蜡)相变化和分布特征.归纳凝析油流动方式为携带、贴壁爬行、界面流、脉冲流、段塞流、溪状流、连续流、小液滴随大液滴和液流汇聚的运移规律.提出蜡沉积吸附在多孔介质表面.一种从气相中析出,直接以片状吸附在多孔介质表面.另一种是蜡在液相中以絮状物析出并影响液相流动.固相蜡析出使孔隙结构发生变化,孔隙半径变小,出现气、液、固多相流动,流动阻力增大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0.98MB 文档页数:9
碱金属对高炉内焦炭的破坏大多通过研究碱金属碳酸盐对焦炭气化反应的影响,从而得出钾、钠破坏性相近,在控制碱金属入炉时也基本不对二者进行区分;但高炉调研表明在碱金属富集明显加剧的区域碱金属碳酸盐已分解且焦炭中钾含量均大于钠.本文通过热力学计算得知在碱富集区域碱金属主要以单质蒸气而非碳酸盐或氧化物形式存在,据此设计了模拟此区域有无CO2时钾、钠单质蒸气在焦炭上的自主吸附和破坏实验,结合原子吸收光谱法、X射线衍射法和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发现钾蒸气和焦炭中灰分大量结合形成钾霞石后体积膨胀、裂纹扩展导致碱金属富集区域钾在焦炭上的吸附和破坏能力均远大于钠,因此建议尽量采用低灰分焦炭并严格控制入炉钾负荷.进一步研究体系中不同钾蒸气含量对气化反应的影响规律,得出当钾蒸气与焦炭的气固质量比率超过3%后焦炭反应性陡升.依据碱金属富集区域钾、钠在焦炭上的不同吸附和破坏性,建立了钾、钠各自入炉上限及总量上限的量化控制模型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12.94KB 文档页数:4
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煤盆、不同变质程度煤的等温吸附实验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煤的吸附性能受到煤的变质程度、储层温度、储层压力以及煤中水分类型及水分含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实践证明实验结果接近现实.本实验获得的参数对煤层气资源的选区、勘探、开发提供重要依据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57.22KB 文档页数:3
选择不同煤阶的煤分子结构模型,结合量子化学方法,对煤分子中各原子的电子云分布进行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分析了高分子在煤粒表面的吸附机理,解释阴离子型高分子在带负电的煤粒表面的吸附原因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901KB 文档页数:22
第一节 表面吉布斯自由能和表面张力 第二节 弯曲表面下的附加压力和蒸气压 第三节 溶液表面的吸附现象 第四节 液-固界面现象 第五节 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及其应用 第六节 气体在固体表面的吸附 第七节 气一固相表面催化反应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4.78MB 文档页数:82
11-1表面能与表面张力 11-2界面的热力学性质 11-3弯曲表面现象 11-4溶液的表面吸附、表面活性物质 11-5几种重要的界面现象及表面活性剂的作用 11-6溶液中固体表面的吸附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23.54KB 文档页数:5
以反浮选法分离细粒径硅钙质磷矿中的石英,获得的P2O5品位和回收率都比正浮选法高,其中P2O5回收率提高了大约40%.在烷基胺盐、醚胺盐和季铵盐三种阳离子捕收剂中,以烷基胺盐捕收剂的反浮选效果最佳,P2O5品位和石英去除率可分别提高到30%和60%以上.酸性介质比碱性介质更有利于提高硅钙质磷矿的品位,在碳酸盐脉石存在的情况下,酸性越强的环境越有利于反浮选分离石英.磷酸比硫酸能更好地调节体系的酸性和抑制磷酸盐矿物,且用量较少.优化的捕收剂用量为0.5~1kg·t-1.三种阳离子捕收剂都在矿石表面发生物理吸附,以烷基胺盐的吸附强度最大,所以其具有较好的浮选性能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336.5KB 文档页数:36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病毒的分类 第三章 病毒的结构极其基因组 第四章 病毒的吸附、侵入和脱壳 第五章 病毒基因组的复制 第六章 病毒的基因表达
首页上页910111213141516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202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