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202)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08MB 文档页数:24
1.3管内流体流动现象 1.3.1流体的粘度 1.3.2流体的流动型态 1.3.3流体在圆管内的速度分布 1.3.4流体流动边界层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94MB 文档页数:115
一、概述 二、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1、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分类 2、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命名原则 3、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基本特征 4、影响限制性内切酶的活性因素 5、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应用 三、DNA连接酶 1、DNA连接酶的基本特性 2、DNA片段的连接方式 3、影响连接反应的因素 四、其他工具酶 1、DNA聚合酶 2、DNA及RNA的修饰酶 3、核酸酶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506KB 文档页数:18
细胞产生的酶有二类: 1.由细胞内产生后分泌到胞外发挥作用的酶,称为细胞外 酶。这类酶大部分属于水解酶。此类酶通常含量高,容易 得到。 2.在细胞内合成后并不分泌到细胞外,而在细胞内起催化 作用,称为细胞内酶,该类酶在细胞内往往与细胞器结合, 不仅有一定的区域性,而且催化的反应具有一定顺序性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85MB 文档页数:14
尾矿库溃坝灾害应急响应时间短、潜在威胁巨大,往往造成惨重人员伤亡与巨额财产损失. 近些年尾矿库安全事故发生数量的总体下降趋势充分体现出现代化技术及安全管理方面的进步,然而重大事故发生频次却不减反增,2015年巴西Samarco铁矿与2014年加拿大Mount Polley重大溃坝事故及其惨重后果,再次为尾矿库安全敲响警钟. 我国现存尾矿库8869座,含\头顶库\1425座,安全形势复杂. 本文在收集大量相关领域文献的基础上,聚焦尾矿库溃坝灾害防控体系中的安全监测、灾害预警与应急准备、安全管理与标准规范这三大方面核心内容,分别综述对比国内外现状及前沿进展,探讨分析我国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并尝试提出改进建议,为尾矿库防灾减灾理论研究与技术革新提供参考. 结果表明:(1)我国尾矿库安全监测标准更高,但仪器耐久性、可靠度与实用性不足,专用监测器件与新技术的研发应用势在必行;(2)灾害预警方法单一且可信度不高,而信息技术融合应用成为发展趋势;(3)应急管理与预警决策需以充分的科学论证为基础,当前研究在试验手段与计算方法上存在局限;(4)我国拥有完善的安全管理标准规范体系,但在安全等别划分、全生命周期管理、主体变更、事故总结等方面相对欠缺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6.64KB 文档页数:2
一,最佳选择题 1.尼氏体在超微结构上是 A.滑面内质网 B.粗面内质网 C.线粒体 D.溶酶体 2.尼氏体分布在 A.细胞体内和轴突内 B.细胞体内和树突内 C.树突内和轴突内 D.细胞体内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56.76KB 文档页数:7
糖、脂、蛋白质等有机物质在活细胞内氧化分解,产生CO2、H2O并放出供给生物一切活动所需要的 能,这种作用称为生物氧化。生物氧化实际上是需氧细胞呼吸作用中的一系列氧化还原作用。生物氧化 在活细胞内进行,而且必须在有酶参加和在适宜的温度、pH等条件下进行,放出的能主要以ATP及磷酸 肌酸形式储存起来,供需要时使用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MB 文档页数:43
概念(1) 围绝经期 perimen。 pausal period 从接近绝经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 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至绝经一年内。 绝经 menopause 妇女一生中最后一次月经,意味着卵 功能的真正衰竭至月经终止。月经完全 停止一年以上称之绝经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86.21KB 文档页数:20
10-3平面图形内各点的速度分析 1.基点法(速度合成法)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09MB 文档页数:6
建立了环缝式电磁搅拌法制备半固态金属浆料系统电磁场的计算模型,采用商用ANSYS软件对制浆系统内电磁场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电流、频率、坩埚材质、冷却器材质和环缝宽度对磁感应强度的影响规律,并进行了相应的实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电磁场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具有较好地一致性,验证了计算模型与软件算法的可行性;系统电磁力主要分布于环缝内,提高了对合金熔体的搅拌强度;在相同的环缝宽度下,磁感应强度随频率的增大而依次减小,随电流的增大而依次增大;同时选用不锈钢坩埚与石墨冷却器可以使环缝内铝合金熔体的磁感应强度获得最大;相同电流和频率条件下,磁感应强度随着环缝宽度减小而逐渐增大;相同搅拌功率条件下,环缝式电磁搅拌法可以获得更加细小均匀的半固态组织,平均晶粒尺寸较普通电磁搅拌法减小31%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54KB 文档页数:4
内科疾病的病种多、范围广。最早对内科病证进行分类的是 《内经》,如按病机、病位分类,其中“病机十九条”便是典 型的例子。《伤寒杂病论》则按病因病机分为伤寒、杂病两大 类,一直为后世医家沿用。《诸病源候论》按病因、病位、症 状分类,把各种疾病分门别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以病因 为分类依据,试图把疾病归属于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类
首页上页910111213141516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202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