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7199)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24KB 文档页数:3
1、程序升温气相色谱法适用于哪些类型的样品分析?通常采用什么类型色谱柱和检测器? 答:适用于多组分宽沸程样品分析,常采用毛细柱,FD检测器。 2、程序升温气相色谱分析中,对载气、固定液有什么特殊要求?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344KB 文档页数:23
色谱法是一种用于分离、分析多组分混合物质的非常有效的方法。 色谱法创立于1906年,当时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Tswett)在研究植物色 素成分时,用石油醚浸取植物色素,然后将浸取液加入到用碳酸钙填充的玻璃管 柱内,并不断地用石油醚淋洗,使各种色素在柱内得以分离而形成不同颜色的谱 带,由此而得名为“色谱法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279.5KB 文档页数:10
一、色谱柱及使用条件的选择 1.固定相的选择固定相气一液色谱,应根据“相似相溶”的原则 ①分离非极性组分时,通常选用非极性固定相。各组分按沸点顺序出峰,低沸点组分先出峰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08MB 文档页数:8
应用配有能谱仪的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了A105钢中裂纹处及基体内残余元素Cu、As和Sn以及P含量.应用Thermo-Calc热力学计算软件计算了A105钢的主要析出相以及钢液中P含量随固相质量分数变化关系.应用Gleeble 1500热模拟试验机对A105钢的高温热塑性进行了研究.发现P偏析是该钢产生横裂的主要原因,残余元素Cu、As和Sn在晶界的偏聚加剧了裂纹的形成,矫直温度偏低加速了裂纹的扩展,而裂纹的形成可能与AlN的析出无关,因为析出的AlN很少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7.34MB 文档页数:10
分析提出了连铸流动与凝固耦合数值模拟中, 钢液在两相区流动时的糊状区系数(Amush)与渗透率的关系; 通过建立大方坯连铸结晶器三维耦合数值模型, 揭示了不同糊状区系数对钢液流动、传热与凝固进程的影响, 以及早期相关研究结果差异的源头.结果表明: 糊状区系数越大, 钢液在糊状区内的流动阻力越强, 凝固时钢液流动速度降低越快.采用较大的糊状区系数时, 糊状区呈较窄的\带状\分布在固液相之间; 当糊状区系数较小时, 糊状区范围变大, 钢液在结晶器内温降过快, 自由液面处出现过冷现象, 凝固坯壳局部发生重熔.结合实验数据验证与模型分析, 认为糊状区系数取值1×108~5×108 kg·m-3·s-1可以较可靠地揭示连铸结晶器内的实际凝固现象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8MB 文档页数:9
基于全尾砂絮凝过程中絮团弦长的测定,分别研究絮凝和沉降两个过程:首先以絮团平均弦长为指标研究不同絮凝条件下全尾砂絮凝行为,再以固液界面初始沉降速率为指标分析不同絮凝全尾砂料浆的沉降行为。探明了不同絮凝条件下全尾砂尺寸演化规律,全尾砂均快速絮凝形成絮团,絮团的平均弦长增长达到峰值后随着剪切时间逐渐下降,直至达到稳定状态。发现全尾砂絮团的平均弦长与絮凝全尾砂料浆固液界面的初始沉降速率随着不同的絮凝条件而不断改变,确定了在本文研究范围内的最优絮凝条件:Magnafloc 5250絮凝剂,全尾砂料浆固相质量分数10%,絮凝剂单耗10 g·t?1,絮凝剂溶液中絮凝剂质量分数0.025%,剪切速率94.8 s?1。最优条件下絮凝过程中絮团平均弦长峰值为620.63 μm,絮凝结束时絮团平均弦长为399.57 μm,絮凝全尾砂料浆固液界面初始沉降速率为4.61 mm·s?1。初步建立了适用于本文全尾砂的基于絮团平均弦长的固液界面初始沉降速率模型,固液界面初始沉降速率随着絮团平均弦长的增加而增加,为实际生产中控制全尾砂絮凝沉降参数以及设备结构优化、提高全尾砂料浆的絮凝沉降效率提供参考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2.5KB 文档页数:1
1适用范围 本法适用于地下水、地表水、饮用水中含量大于0.05ug/L的有机氮、有机磷化合物的测 定。 有机氮、磷化合物包括莠去津、氰乙酰肼、 metazachlor、乙基对硫磷、甲基对硫磷、喷 达曼萨林、丙唑嗪、另丁津、西玛津、特丁津、氟乐灵、烯菌酮等。 2原理概要 水样中的化合物富集在反相RP-C18材料上或其它吸附剂上,用溶剂洗脱,然后经过气 相色谱用氮磷检测器测定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442.5KB 文档页数:61
色谱法的分类 一、按照固定相与流动相物态分 气相色谱:GC(GSC;GLC) 液相色谱:(LSC;LLC) 超临界流体色谱:(SFC) 二、按照固定相使用形式分 柱色谱 平面色谱:在平面介质上进行组分分离的技术 薄层色谱:(TLC)薄层板和薄层棒 纸上色谱:(PC)圆形纸上色谱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534KB 文档页数:65
一、色谱的发展 色谱的发展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1901年,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在提纯植物色素时首次发现了色谱。(液相色谱) 2、1952年,英国科学家马丁首次用气体作流动相开发商用色谱仪(色谱仪成完整的仪器)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3MB 文档页数:8
通过工业试验对202不锈钢进行系统取样,分析试样中夹杂物的变化特征,结合热力学计算,研究了202不锈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形成机理。在进行硅锰脱氧后,LF精炼过程中钢液内以球型Ca?Si?Mn?O夹杂物为主。对于硅锰脱氧钢,钢液中残余铝质量分数为1×10?5时,可以扩大Mn?Si?O相图的液相区,但铝质量分数超过3×10?5会导致钢中容易形成氧化铝夹杂物并减小液相区。在连铸坯中以Mn?Al?O类夹杂物为主,相较于LF精炼过程试样,连铸坯试样中夹杂物的MnO和Al2O3含量明显增加,CaO和SiO2含量明显减小,夹杂物个数则由LF出钢试样的5.5 mm?2增加到11.3 mm?2。结合热力学计算发现,凝固过程中会有Mn?Al?O夹杂物形成,这也使其成为连铸坯中主要的夹杂物类型
首页上页1011121314151617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7199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